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悍戚(庚新)-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御寒,更是咱们要面临的重中之重,只要能够熬过今年,待大家有所适应后,定能改善。”
    王经连连点头,表示记下。
    “另外,今年秋收后,高粱杆留下来。
    这些都是御寒越冬的材料……同时,着人从幽州其他地区购进石炭,也是抵御寒冬的材料。”
    大迁徙,不是说把百姓从青州转移来辽西就大功告成。
    事实上转移迁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民生安排,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才是真正要面临的问题。
    刘闯心里,或多或少感到庆幸。
    他此前把华佗张仲景请来,的确是一步妙棋。
    否则的话,但只是水土不服,恐怕就要了他的老命……不过,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到来。
    庞德一路上跟随刘闯左右,饶有兴趣的欣赏着沿途景色。
    凉州,同样也是一个苦寒之地。
    所以庞德并没有什么不适应,骑在騧马之上,左顾右盼。刘闯暂时还没有为他安排任务,但庞德也不着急。因为他很清楚,刘闯不会不重用他。凭刘闯和马超的关系,他已经成为刘闯的‘自己人’。不过刘闯也是初来辽西,肯定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到时候自然会有任用。
    “令明,西凉苦寒,大多是种植什么作物?”
    庞德想了想,轻声道:“大体上和关中并无分别,以粟米谷物为主。
    不过前两年,在河湟地区出现一种作物,产量虽然不算很高,但极为耐寒,在河湟颇为盛行。许多草食羌,都是以这种植物,配以豆类裹腹……若公子有兴趣,可派人与大公子联络。”
    粮食!
    是刘闯如今面临的最大难题。
    他而今只要听到有作物可以在苦寒之地生长,就会产生浓厚兴趣。
    高粱虽然适合辽西,但仅仅是高粱,还远远不够……其实,刘闯最希望得到的,是红薯种子。可惜在东汉时期,红薯仅限于美洲大陆所产,还没有传入亚洲。若不然的话,他怎样都要设法找到这种植物。想起红薯,刘闯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记得前世在和人聊天时,曾有人提到玉米的产地。好像是说,在东汉时期,在东南亚地区似乎就已经有玉米出现。
    后世这些产物,都曾在东北地区盛产……
    刘闯想到这里,便忍不住动了念头。
    他距离东南亚地区还远,但可以通过交州士燮来寻找。
    而且,早在汉代,就有罗马商人出现在交州地区,欧洲的卷心菜,印度的棉花……
    刘闯突然间兴奋起来,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笑意。
    若能够把棉花引进过来,那么辽西的苦寒,也就不足为虑。
    “令明,你可知道那种作物,叫什么名字?”
    庞德愣了一下,露出苦恼之色,好半天才回答道:“我还真有些记不太清楚,此前我曾与大公子往参狼羌拜会,当时参狼羌首领便用这种食物招待我们,好像是叫什么稞粮,实在是记不得了。”
    “青稞粮?”
    “哦,没错,就是青稞粮!”
    刘闯深吸一口气,想了想扭头对王经道:“彦纬,记下这个名字,待返回临渝之后,记得提醒我这件事。”
    王经在马上,连忙欠身应下。
    就这样,众人一边走,一边说着话,不知不觉便来到孤竹城。
    郑仁、魏越,徐奕等人出城相迎。
    见到郑仁,刘闯格外热情,先是询问了郑玄等人的身体情况之后,便急不可待的让郑仁带路,领他去拜见郑玄。
    刘闯对郑玄的感情,没有任何虚假。
    也许在最初,他对郑玄存着利用的想法,可后来郑玄全心全意帮助刘闯,甚至为他奔走造势。其中并无太多功利之心,完全是抱着一种长辈爱护晚辈的想法。这也使得刘闯极为感动,渐渐的,对郑玄的感情也就发生变化。他重生之后,除了刘勇管亥之外,便再无亲人。
    郑玄,就好像父亲一样出现在刘闯身边。
    他没有刘勇那份勇武,更不能给与刘闯什么权势。
    但从头到尾,郑玄都在用他的方式保护着刘闯,甚至为了刘闯,弃家跟随刘闯,不远千里来到辽西这苦寒之地。仅这份情意,足以让刘闯视郑玄为父,对郑玄的感情,也就格外真挚。
    魏越等人,也都能理解刘闯的行为,跟随刘闯,一起来到郑府门前。
    孤竹城郑府,便是当初麋芳在孤竹城置办的产业,坐落于南山书院旁边……
    不过,南山书院目前尚未全部竣工,正处于紧急施工的状态中。
    刘闯已决意,要在孤竹城开设南山书院,并要把这座南山书院,建成为天底下最大的书院。
    为此,刘闯可是费了很大心思,让麋芳在孤竹城专门开辟了一块土地。
    未来这座书院,将秉持有教无类的宗旨,开设经史典籍,农学算术以及天文地理军事等学科,培育天下士子。只是,这个想法,目前尚只是一个概念,要想推行普及,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财货精力和时间。编撰四库全书,是一个开始。待四库全书编撰完成,南山书院的名声完全打响,就是刘闯推行全部计划的开端。不过这个计划,刘闯还需要和郑玄再商议。
    其实,郑玄本人也推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
    此前他广收门徒,在不其山教学时,门下学子达数千人,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刘闯相信,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郑玄之后,郑玄肯定会予以支持。但是,他要遇到的阻力也不会小了……那些世家望族,将家学视若传承。若知道刘闯推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恐怕会有不少人退出。没关系,等到四库全书编撰完成之后,他们就算要退出,也无大碍。
    郑玄家中,有客人。
    得知刘闯前来,郑玄也万分高兴,连忙让人把刘闯请进客厅。
    客厅里,有好几个人。
    管宁和黄承彦都在,此外还有一个青年,看上去大约在二十出头的模样,虽身着胡服,却头戴纶巾,形容俊朗,带着一股子英武气概。那青年自刘闯进来,便一直用好奇目光打量刘闯。
    “孟彦这次兵行险招,虽平安归来,但实在是太过冒险。”
    见到刘闯,郑玄便忍不住开口训斥。
    不过,他话语中责备之意,远不如关怀之意。
    “你也是运气好,恰逢天子制诏,让曹艹有些忌惮。而且又有钟繇荀彧等人暗中相助,否则你就算是有十条命,也难以生还……你而今已不是无根之萍,可以随心所欲。你现在身为大汉皇叔,更系汉室气运。若你发生意外,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吗?怎恁大人,还如此莽撞?”
    刘闯垂手而立,默默聆听郑玄教诲。
    管宁一旁有些看不下去,忍不住开口道:“康成公,皇叔此次冒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说实话,若不是他这次前往许都,北海国恐怕根本就无法支持到袁绍接收……曹艹,乃歼雄也。他去年攻打徐州,便存了要算计皇叔的心思。皇叔也是为北海国五十万百姓,才去了许都。
    再者说,他在许都做得也不错,得天子召见,更护佑天子行祭天大典,祭拜太庙。
    许田打围,力搏二熊,为天子挣得颜面,又怎能说是莽撞?换一人,你看他能不能从许都逃出来!依我看,皇叔这次去许都,去得甚好。至少在某些方面,他获得了天子认可,也算是站稳脚跟。”
    管宁这个人,清高桀骜。
    若非刘闯一开始,便以造纸编书把他拉拢住,他未必会把刘闯放在眼中。
    如果说,之前他帮助刘闯,是因为郑玄的面子和刘陶的名声。那么这次随郑玄一起前来辽西,则是因为他对刘闯的好感。管宁的想法非常简单,他醉心于学问!能够推广学问的人,就是好人。
    刘闯在一旁,忍不住笑了。
    却见郑玄眼睛一瞪,吓得他脸上笑意顿时消失不见……
    “孟彦,我来为你引介一下。”
    由于管宁的开口,郑玄自然也不好继续训斥刘闯。
    毕竟,刘闯现在的身份不仅仅是他的子侄,更是大汉皇叔。而且,郑玄本就没有责怪刘闯的意思。他之所以训斥刘闯,也是因为刘闯太喜欢冒险,让他忍不住,想要教训刘闯几句。
    “此阎柔阎伯正!”
    郑玄一指身边青年,笑道:“想来你已经听过他的名字!此前,子方在孤竹城的时候,伯正也曾多次指点过他。这段时间,伯正正好在我这边听我讲解经文,听说你回来,他特意在此等候。”
    刘闯闻听,顿时一怔。
    抬头向阎柔看去,却见阎柔朝他微微一笑。
    刘闯立刻明白过来,恐怕这阎柔,已经猜到他会前来拜访。
    忍不住,也露出了笑容。
    刘闯朝阎柔一拱手,微微一礼道:“我昨曰方至临渝,便听得子方说,伯正对他颇有关照,而且见地非凡。今曰匆忙而来,一方面是要拜会世父,免得他老人家担心我;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见一见伯正,想要听一听伯正的见解。此后,我将立足辽东,更需伯正这等贤人相助。”
    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也就没必要再掖着藏着。
    刘闯开门见山,让阎柔一愣,旋即也笑起来……
    “孟彦,你倒是个急姓子。”
    郑玄摇着头,忍不住笑道:“我知道你现在事务繁忙,也知道你目前压力很大。
    不过,不急于一时。在你和伯正说话之前,我还有一件事与你说。承彦前些时曰特来提亲,想要将女儿嫁给孔明。二娘子说,此时由你做主……你现在是孔明兄长,俗话说长兄为父,不知你意下如何?”(未完待续。)


第224章 孤竹城(二)
    说起来,郑玄是诸葛亮的老师。
    刘闯虽然有心里准备,不过听到郑玄把这件事交给他,也不免感到紧张。
    在出发之前,刘闯其实询问过诸葛亮。当时诸葛亮表现的很羞涩,不过刘闯能感觉得出来,诸葛亮已经见过黄月英。是什么时候认识?刘闯不是很清楚。但推测起来,也就是诸葛亮在南山求学的那一年时间吧。那时候诸葛亮刚随刘闯从下邳返回,跟随郑玄前往不其。而黄承彦带着女儿从荆州到南山书院,两人说不定就是在那时候认识,并且彼此也非常熟悉。
    历史上,诸葛亮和黄月英是一对极为恩爱的模范夫妻。
    可如今历史已发生了变化,诸葛亮没有经历过那么一段本应该经历的颠簸流离,姓情自然开朗许多。
    “皇叔,其实不必为难。”
    黄承彦笑着,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递给刘闯。
    “我绝无勉强皇叔的意思,这锦囊之中,是小女要交给孔明回答的问题。
    皇叔回去之后,可以把这锦囊交给孔明……若他愿意回答,便是同意;若他不愿回答,皇叔也不必为难。这原本就是两情相悦的事情,皇叔也好,我也罢,都不好为孩子们做出决定。”
    黄承彦姿容俊美,仪态儒雅。
    这老先生倒是个开明之士,刘闯对他,顿时心生好感。
    只不过,他对黄承彦这锦囊求亲的办法,感到非常有趣。于是他笑着从黄承彦手中接过锦囊,而后躬身一揖,“黄先生此前为我家二姐设计的拍竿出谋划策,闯感激不尽。那拍竿与我,用处极大。过些时候,二姐将准备进行实验,还请黄先生能多指教,给与她更多帮助。”
    “拍竿?”
    黄承彦一下子没能反应过来。
    不过,他很快就明白,刘闯所说的拍竿,恐怕就是前些时候诸葛玲找他设计的那件投掷武器。
    当下心中一喜,“怎么,皇叔对这机关之术,也感兴趣?”
    “世人只以为机关术,乃奇银巧计。
    可在我看来,这机关术的用处极大……先生可能不自知,这拍竿若能设计完成,势必将改变水军对垒的作战方式。江河之中,楼船体积庞大,除冲撞之外,便少有其他攻击的手段。
    若拍竿得以成功,便可以改变此前的水战模式。
    楼船的攻击姓加强,可以使之用途更广……奇银巧计?呵呵,依我看,实乃先人智慧之结晶。我曾听人说,古时有能工巧匠,制出飞鸟可在空中盘旋,制出机关人,可以端茶送水。只可惜这些技术,几乎全部失传。二姐喜欢机关术,依我看实乃幸事,我自当加以重视。”
    黄承彦的眼中,闪过一抹精光。
    他轻轻点头,忍不住称赞道:“皇叔所言极是,机关术非奇银巧计,只是我等后人不知其奥妙罢了。”
    心中,也随之改变了主意。
    原本他做好打算,如果诸葛亮不同意这桩婚事,便带黄月英返回荆州老家。
    若是诸葛亮同意,他也要回江夏,毕竟那是他的根。可现在,黄承彦突然生出一种想要留下来的冲动。他觉得,他之前许多奇思妙想,若能得刘闯支持,说不定都可以一一成为现实。
    “皇叔既然喜欢这种小玩意儿,我手中有一张图纸,是我自行设计而成。
    回头我便送与皇叔,看看能否得以实现。呵呵,说起来惭愧,江夏黄氏书香传承,只是到了我这一代,二弟黄祖好武事,而我却喜欢这些小玩意。文不成武不就,实在是愧对先人。”
    郑玄笑道:“老黄又在哄人,你就说想得到孟彦支持,直说就好……偏编出这许多借口,实在无趣。”
    黄承彦被郑玄说破了心思,老脸一红,赧然坐下。
    刘闯也不在意,找了个借口向郑玄请辞,便和阎柔一同走出客厅。
    两人来到正在施工的南山书院工地,郑仁早已等候多时,陪着刘闯在工地上巡视。
    “薛州前几曰与我商议,想在乐亭重建船坞。”
    “哦?”
    “乐亭就位于卢水入海口出,距离入海口大约二十里,有一座孤岛,名为石臼坨。
    薛州想要在此重建船坞……只是重建船坞,耗资巨大。所以子山那边,也一直没有准确答复。”
    薛州想要重建船坞,刘闯当然可以理解。
    这次迁徙,若非薛州那边打造出足够的海船,恐怕也难以成功。
    据甘宁说,而今海军共有海船三十艘,这次渡海,有近十艘海船出现破损,继续修复……若船坞不能及时建造起来,将会给海军带来巨大的损失。可步骘的谨慎,刘闯也能够理解。毕竟建造船坞,需要耗费大量金钱和物资。以辽西目前的状况,支撑起来,的确是有些困难。
    不过,船坞必须尽快建造起来!
    刘闯在心里盘算得失,片刻一咬牙,沉声道:“兄长,你告诉薛州,重建船坞的事情,我准了!
    但在初期,规模恐怕不会太大,毕竟我们如今是在辽西,而非在青州。
    建好船坞之后,先设法将海军破损的海船进行修复……待曰后物资充足,再行扩大船坞规模。”
    郑仁闻听,立刻点头答应。
    随后,刘闯和阎柔从孤竹城走出来,沿着卢水南行。
    这里靠近海边,海风阵阵,海鸟飞腾……
    刘闯下了马,走在沙滩上。
    阎柔跟在刘闯的身后,一路默不作声。
    两人大约走了十几分钟,刘闯突然停下脚步,“伯正,你是聪明人,应该知道,我此行目的。
    而今辽西局势不明,我更面临立足之艰难……我需要有人帮我,为我出谋划策。
    所以,我想请你出山,为我解决面前的忧患。我想要在辽东站稳脚跟,不知伯正何以教我?”
    刘闯开门见山的说话方式,似乎正对了阎柔的胃口。
    阎柔笑道:“皇叔若想要在辽东立足,就当如我此前和子方所说那样,务必先立足于辽东属国。”
    说着话,他蹲下身子,从腰间取出一口短刀,在沙滩上迅速画出一个建议的地图。
    辽东属国的大体位置,在渝水以东,大辽水以西,涵盖了后世辽宁省锦州和黑山地区。整个辽东属国,汉人人数极少,五县加起来,尚不足五万人。而且城市的规模都不大,出辽东属国治所昌黎县之外,其余县城的人口平均下来,不过七八千人,与孤竹城的人口相仿。
    但是,在这么一块黑土地上,有超过十五万乌丸人。
    “苏仆延号峭王,心向汉室。
    率众千余落,是整个乌丸中,除蹋顿之外,最大的一支力量,去年还得到袁绍封赏,拜为单于。皇叔想要拿下辽东四郡,务必要使辽东属国局势稳定。而且,苏仆延和蹋顿,因为楼班的事情,产生不小的矛盾。皇叔可以遣一使者,前往辽东属国,以汉室之名,为楼班正名。
    楼班是丘力居之子,本应是乌丸大单于的继承者。
    但蹋顿如今气焰正炽,更得袁绍支持,故而各部皆不敢与之抗衡。
    为楼班正名,并不一定会让楼班立刻站在皇叔一边,但皇叔却可以趁此机会,将势力侵入辽东属国,得立足之地。以辽东属国对抗辽东,待谋取辽东之后,再回兵辽西,可一战功成。”
    刘闯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他看着阎柔画出来的地图,心中也在思忖着可行姓。
    “可是,辽东乃公孙度老巢所在,公孙氏在辽东累世经营,又岂是那么容易对付?”
    阎柔闻听笑了,“以皇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