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败家子-第8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若是可靠……教化鞑靼人……这岂不是自古以来,多少儒生们的梦想。


第1559章 不如王守仁万一
  方才王守仁侃侃而谈,他在乌拉尔所实施的方略,确实是高明无比。
  不过单论方略,哪怕再高明,显然……也是无用的。
  毕竟……这里头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王守仁屯田,王守仁种土豆,王守仁厉兵秣马,王守仁在等待战机,王守仁在徐徐图之。
  可是……这些屯田的人,种植土豆之人,被王守仁所招募之人,他们……可靠吗?
  若是不可靠,不过是平白给人做了嫁衣,再高明的策略,最终也不过是笑谈。
  历朝历代,从来不缺乏似马谡这样的人,他们各有自己的远见卓识,可一旦真正让他们动手去做,可就难了,最终是空有雄韬伟略,却是眼高手低,最终一败涂地,留下无数的笑柄。
  弘治皇帝自是深知这一点。
  且这崇文殿中的翰林和院士们,也纷纷皱眉。
  他们都佩服王守仁的见识,认为王守仁的方略确实是可行的方法。
  可是……鞑靼人能够教化吗?
  此时,只见王守仁道:“陛下,臣在乌拉尔,先以土地招募各族流民,随即划分农场,使他们混居。此外,分发土豆种子,派屯田卫教授他们垦殖之法,又从其中抽调精壮,建立营团自保。此后,关内的商队抵达,再让商人至各个农场与他们互通有无。”
  “他们深感罗斯人的步步紧逼,自是怀有恩义之心,只是……单凭这些,还是远远不足的,因而又建了许多的学舍,这学舍哪怕是简陋一些,却想尽办法让他们学习我汉家的文化,他们混居一起,各部的语言不一,屯田卫和商贾说的又是汉话,他们与之交流起来,也只能用手笔画,其实他们自己也是深感不便,因而……臣每月让他们抽出四日的时间前去学舍读写,其他时间,自是让他们各自去耕作、操练,或是自学,因而……到了现在,已有三年,成效已是彰显了出来……”
  “随着身边用我汉语说话的人越来越多,更多人在这耳濡目染之下,哪怕不愿学习,也大抵能够简单的交流。可只是让语言统一起来,这还远远不足,除此之外,还需让他们学到了三皇五帝和四书五经,为此,臣又从其中抽调出佼佼者,委以重任,命他们或为教授讲学,或在军中担任要职,又或将他们调入府衙,予以他们不菲的薪俸,只短短数月之间,效果就格外的显著,陛下万万不可小看这学中教师和衙中小吏,对于那些寻常的鞑靼人而言,这些人不但按月可领钱粮,而且还不需从事农务,实是再体面不过的事。”
  王守仁顿了顿,继续道:“正因如此,臣让这些寻常的鞑靼人看到了希望,在他们看来,或许他们只需努努力,就可和那些佼佼者一般,在乌拉尔苦寒之地种植土豆。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可鞑靼人和汉人没什么不同,都是血肉之躯,没有人愿意熬苦。若是臣在那里也开科举,对于他们而言,想要金榜题名,这几乎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事,可倘若是大肆招募小吏、教员,或是荐入医疗站里学医,对他们而言,却是有了希望。”
  “驾驭百姓,既要想让他们求得温饱,最紧要的是,要让他们怀有希望,而要让他们怀有期望,就要让他们深信,他身边的人可以做到,那么他们同样也可以做到。”
  “正因如此,学习的风气渐渐开始浓厚,臣在乌拉尔,从中挑选了优异者有三十七人,荐入了西山书院,除此之外,其他识文断字者,亦有千人之众,至于汉语,以及入学肯读书的,那就更多了。”
  弘治皇帝认真的听着,若有所思。
  所有人提及到教化,口气都很大,所谓的文风鼎盛,不在于这里有多少人读书,却盯着这里是否考出过状元,亦或者中过几个进士。
  可王守仁之言,却颇有意思,他是往小里去做,他从不去琢磨让人考进士,考状元,或者成为进士,却只求越来越多人能够识文断字才好……
  “希望?”弘治皇帝一脸诧异,觉得有些不解。
  对于弘治皇帝而言,这希望二字,实是无法理解的事。
  他是天子,他从呱呱坠地开始,一切都可得到满足,他有雄心壮志,却无法理解如此卑微的希望。
  这二字,印入了弘治皇帝的脑海里。
  随即……
  弘治皇帝看向王守仁,一脸认真的道:“这么说来,王卿家教化颇有成效了?”
  不等王守仁回答。
  萧敬此时咳嗽了一声,他知道该是自己出场了,他当初奉旨前往乌拉尔,就是办此事的嘛。
  他道:“陛下……奴婢这里有一份奏报,还请陛下过目。”
  弘治皇帝颔首,似乎期待已久,听了王守仁这么多的话,弘治皇帝自是想要知道萧敬的所见所闻了。
  弘治皇帝左右四顾,笑吟吟的道:“诸卿,不妨我们一同听听,且看看乌拉尔实情如何。”
  众翰林和院士纷纷颔首点头,也抱着不同的期待。
  萧敬会意,打开了奏疏,便道:“奴奉旨至乌拉尔,走访市集、牧场、农场,所过之处,各族混居,其安置的军民,多习汉言,除新附之鞑靼人,只需操持汉言,便可沟通无虞。”
  “……”
  这王守仁,竟真的没有吹牛?
  殿中顿时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人们不禁将目光聚焦在了王守仁身上,神色各异。
  王守仁则是依旧脸色平静,似乎对他而言,这本就是理应能做好的事,不值一提。
  又听萧敬道:“衙中书吏,竟有不少鞑靼人担任,又有少数其他各部族人,他们通晓汉言,明晓大义,戴纶巾,以着儒杉为荣,言行举止,与儒生无异,引经据典,信手捏来,奴所差遣校尉人等,暗中打探他们言行,他们多以大明子民自居,更是以能以明吏为傲,诸衙之中,多设天子坐像,其中各族官吏人等,对陛下画像,并无不敬,又有人刺探得出,在军中,更有鞑靼武人,以能奉皇命征讨罗斯为荣,军中语言,尽为汉语。”
  弘治皇帝原是以为,王守仁的政绩,多有夸张之处。
  可厂卫由萧敬亲自领着,开始细查,却发现这教化的深入,比自己想象中要深得多。
  这番结果,实是令人惊讶不已,殿中已是哗然起来。
  人们愈发敬佩的看向王守仁。
  便连方继藩也不禁朝王守仁投去了嫉妒的目光……
  方继藩不得不承认,王守仁这个家伙……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事实上,历史上的王守仁,当时的社会并没有给予他多少平台和机会,可他依旧凭着一丁点的机会,尚且成就了足以光耀数百年的功业,孤身平叛,领悟王学。
  而如今……当他有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有了更好的机会时,他所迸发出来的思想以及他的功业,只怕……就更加的深不可测了。
  只见萧敬又道:“奴命人详查,每月按时入学舍读书者,多为青壮,有近十万人次之多,蔚为壮观……”
  这是洋洋洒洒的千言书,都是萧敬在乌拉尔待了近一个月的心血,他是巴不得写得越细越好,将里头的所有见闻,恨不能一股脑的写出来。
  萧敬所言的,自是不掺杂半点虚假,他只忠于弘治皇帝,更没必要为任何人欺瞒弘治皇帝。
  从奉命开始,他就极清楚,陛下想要了解的,乃是乌拉尔的真实情况,唯有据实禀奏,才能讨得陛下的欢心。
  只是他这一番话,却是引得许多人啧啧不已。
  有的人甚至怀疑,这莫不是萧敬和王守仁串通好了吧?
  当然,也有不少人朝王守仁投去的是佩服之色。
  弘治皇帝动容,他细细的听着奏报,每一个字都不忽视,脑海里,乌拉尔的风土人情,以及牧场、农场分布,便渐渐的浮现出来。
  呼……
  当萧敬念毕,弘治皇帝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忍不住道:“朕自诩贤明,可现在,朕在想,若朕乃王卿家,可以做到这样吗?只怕……连王卿家的一成,也做不到。”
  翰林们顿时诧异。
  陛下居然将自己和王守仁相比,而且还自叹不如。
  这话……其实是有些诛心的。
  但凡皇帝要和你相比,还说远不如你,这个时候,任何臣子都会显出惶恐,而后瑟瑟发抖,拜倒在地,说一声万死之罪。
  可当大家看向王守仁……却突然窒息了。
  这个家伙,还是很平静的反应,似乎心平气和的接受了这一切。
  方继藩也脑子有点发懵。
  呃……这个弟子……
  哎……难怪在历史上,被人打压啊,我方继藩若是历史上的刘瑾,我也打压你,这情商……真是像极了我方继藩,同样的耿直啊。
  方继藩毕竟心里是维护自己这个弟子的,便道:“陛下……此言……实为不妥,你看,王伯安他都已经惊呆了。”
  可王守仁似乎读不到方继藩的用心良苦,却道:“回陛下,臣没有受惊!”
  “……”


第1560章 重大机遇
  方继藩有些无语。
  好在弘治皇帝对此没有过多的计较。
  他命萧敬取来了奏报,又细细的看过之后,敲了敲案牍:“这是大功,现在这乌拉尔,谁接任了王卿家的职责?”
  王守仁回道:“臣的弟子刘杰。”
  刘杰……
  刘健站在班中,面无表情,心里只是唏嘘不已。
  此事,他早就知道。
  刘杰又走了,对于刘健而言,这个儿子……虽是年纪不小,却依旧少年如故。
  他要走,刘健没有去阻拦。
  大丈夫建功立业,有什么好阻拦的呢?刘健固然不舍,可终究还是开明的人。
  只是……就算是自己的儿子,刘健心里也忍不住有一个疑问,刘杰当真可以在乌拉尔独当一面吗?
  弘治皇帝听到刘杰二字,别有深意的看了刘健一眼,随即颔首:“朕知道他,他在黄金洲功勋卓著,此番回来,是千疮百孔,朕几次询问过他的伤势,只是……他伤势才刚好,就要跋山涉水,哎……”
  虽是一声叹息,却没有继续再说什么,对此安排算是表态了,没有任何异议。
  此时,弘治皇帝精神抖擞起来,笑了笑道:“方卿家的弟子,都令朕开了眼界,朕得卿等,是朕的福气。王卿家有大功,且先歇息几日,朕有任用。”
  王守仁行礼:“遵旨。”
  弘治皇帝又看了方继藩一眼:“方卿家桃李满天下,这教化的功劳也有方卿家的一份,朕左思右想,若是乌拉尔的鞑靼人,尚且可以教化,我大明子民岂有不可教化之理,此事,方卿家上一道奏疏来吧。”
  弘治皇帝对于方继藩的教育能力,是极佩服的。
  太子从前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
  还有他的那些弟子,那些徒孙,无一不是独当一面,文武双全的人才。
  科举到了如今,已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西山书院的模式,能否走通呢?
  这才是弘治皇帝所关心的问题。
  弘治皇帝此言一出,翰林们个个诧异,面面相觑。
  有人几乎想要站出来,说点什么。
  从选吏为官,到现在,难道陛下还要改科举制吗?
  这教育的改革,一旦落在方继藩这狗东西的身上,十之八九,是要出大事的啊。
  可是,不等人反对,方继藩就淡定的道:“儿臣遵旨。”
  ……
  从宫中出来的时候,方继藩徐步走着,却如霜打的茄子,一副见谁都爱理不理的样子。
  王守仁亦步亦趋的跟在恩师的身后,见恩师如此,不免关切:“恩师这是怎么了?怎么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方继藩幽怨的看了王守仁一眼,突然咬牙切齿,可看到王守仁这干瘦的身躯,那太阳穴上鼓囊囊的,一眼瞧见,便晓得是个练家子,方继藩终于冷静下来,勉强挤出几分笑容:“可能着了风寒吧,伯安有心啦。”
  王守仁更为关心:“恩师应该多休息。”
  方继藩又扯了扯嘴角道:“噢,好,知道了。”
  王守仁又道:“陛下予以恩师重任,这章程……恩师有什么打算?”
  方继藩对这种事是最直接的,一挥手道:“你来写,写好了,就给为师看看,若是没什么差错,就递上去。”
  “可是陛下说了,让恩师……”很显然,王守仁是个不太懂得变通的人。
  说实话,他若是懂得变通,以他的智商,这弘治朝还会有其他人什么事?
  方继藩这才想起了王守仁这耿直的性情,深呼吸一口气,才道:“好,为师自己写。伯安啊,你不要在为师面前晃啊晃,为师看着难受。”
  王守仁沉默了片刻,凝视着方继藩:“恩师莫非嫌弃学生?”
  方继藩:“……”
  他只好露出了如沐春风的样子:“伯安为什么这样想,你是为师心里最柔软的一块,是为师的心头肉啊。好啦,我说完了。”
  王守仁若有所思。
  他总觉得恩师有些不对劲。
  难道是因为今日在殿上,自己过于耿直?
  可是……
  王守仁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是恩师平日就是这样教授自己的啊。
  做人……要实在!
  ……
  方继藩的心情虽然有那么一点郁郁,可领了皇帝的命令,方继藩的动作很快。
  这等事,宜早不宜迟,到了如今这个时候,已经容不得方继藩客气了。
  陛下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科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了。
  在小农社会的时候,要管理百姓,并不需要太多的才能,别人不识字,你能识字,别人不懂道理,你懂道理,这就是巨大的优势。
  可现如今,却全然不同,数不清的行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越来越多专业的东西,根本不是只读经史的人能够掌控,这些人,开始越来越力不从心,可是他们却是占据了高位,若是长久下去,对于朝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弘治皇帝有这个念头,固然已是引起了士林更大的担忧。
  可士林们……嗯,已被打包走了一批,影响力明显微弱了一些。
  因而,倒也不至于像数年前一般,引发太大的震动。
  可即便如此,涉及到挖人祖坟的事,读书人的怨气,还是极大的。
  可对于方继藩而言,这一次新的教育改制,却是关系到了他的切身利益。
  不,准确的来说,关系到他的徒子徒孙们的未来。
  他方继藩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护短的人。
  庙堂上的官位只有这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方继藩变不出这么多的坑来。
  可西山书院的读书人,已有数万人之多,固然专业不同,前途自也有别,有的可以从事研究,有的入朝为官,有的从医,有的进入了作坊,成为了作坊中的佼佼者,也有的,从商。
  可即便如此,方继藩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未来啊。
  因为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最终……他们会遭遇到天花板。
  天花板是什么呢?
  自是科举为官的问题。
  现在方继藩奉旨递上教育改制的新章程,其本质,就是从底层入手,一改从前的教育方向。
  若如此,那么几乎是等于让这科举土崩瓦解。
  倘若人人都不去寒窗苦读那四书五经,科举……还有必要吗?
  自然……科举还是有必要的。
  它是一个较为公平的选士体制,只是在方继藩看来,错的在于八股。
  他要做的,是将八股从教育中剔除出去,而新增许多科目,一旦如此,则意味着,西山书院的弟子们,前途似锦。
  若是八股取士,那么谁八股作的厉害,谁就能为官,谁做了官,就更加维护八股选士,他们有的因为八股入仕,有的因为八股,而成为大儒者,掌握了权力,也掌握了舆论,自是更加的鼓励人去学习八股。
  可若是用其他方法去选士,打个比方,若是朝廷用医术去选士,那么会如何呢?那么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朱厚照,就是苏月,就是那些医学生。
  因为这会引发全天下学医的热潮,随便一个医学生放到外头,都会成为大医者,就如从前的大儒一般,会有数不清的人,哭着喊着求他们为师。他们甚至可以因此而做官,甚至入阁拜相,医学生们的地位,将会疯狂的提高,甚至可以到左右经济民生的地步。
  陛下轻飘飘的一句话,命方继藩来主持此事,这自是对整个西山书院最大的利好,因此,西山书院上下听闻了此事,数万的学子们,也是满怀着期待。
  方继藩迅速的召集了学院下设的各个书院院长以及一些书院中的佼佼者,立即开始参与洽商。
  这算学院、工学院、屯田卫、医学院、化工学院、商学院、文学院彼此在一起,迅速的草拟了一份章程,紧接其后,方继藩则开始修订,最终又将王守仁请来参谋一二。
  虽然有些讨厌王守仁的耿直,可……好吧,方继藩还是觉得不得不依赖这个家伙的。
  毕竟……方继藩哪怕是有两世为人的经验,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