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一想,四公子有些相信了,同时他们也相信黄凤府的人品,因为黄凤府就连现在跟四公子合作,都再三苦求四公子最后留杨潮一条性命,这么有情有义的人,怎么不可信?

于是他们相信了黄凤府,而且采纳了黄凤府给他们的建议。那就是带人冲进皇宫,当场拿下杨潮和清廷使者,按照黄凤府的分析。只要让杨潮秘密沟通清廷,并且试图把南京献给清廷一事大白天下,杨潮的名气也就臭了,南畿军民肯定就舍弃杨潮,转而支持朝廷。

四公子就可以迎奉天子还朝,然后飞黄腾达了。

但是四公子还是不敢,因为傻子都知道,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是不可能攻进杨潮重兵把守的皇宫的。

但是黄凤府还有后手。他告诉四公子,守卫皇宫的士兵。是他的心腹。作为杨潮的第一幕僚,手里有几个心腹。这太正常不过了,所以四公子也没有理由怀疑。

最后让他顾虑的就是,黄凤府的心腹到底可靠不可靠,当他们的人悄悄被守将带进宫转了一圈后,他们也就信了。

接着就是行动,他们采用自愿原则,挑出了一千个不怕死的秀才,然后带着进宫。

非常顺利,元武门的守军看到他们到来,立刻就撤防,让他们进了紫禁城,接着是北安门的守军也是如此,这让带队的侯方域感觉十拿九稳,只要这些当兵的不管是,他们一千人足够在会场拿下杨潮了。

侯方域甚至已经开始做着直接除掉杨潮的打算了,虽说他们答应了有情有义的黄凤府,要留杨潮一条性命,但是成大事者有所牺牲也不可避免吗。

可是当侯方域刚一进入北安门,情况立刻就发生了变故,从东西宫两侧都冲出了士兵,在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前,就把他们包围了起来,然后士兵们就高喊起来“秀才谋反了”。

此时侯方域才猛然惊醒,他们上当了。

但是悔之晚矣,回想一下,所有的事情到处都是破绽,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就紧紧抓住那一线合理,岂不知,连法律都讲求孤证不立的说法,他们就顺着那一条合理线推演,却忽视了更多的不合理情况。

还能说什么呢,利令智昏啊,好处实在太大了,只要拿下杨潮,不仅一下子反叛,将这些年杨潮欺压他们的恶气统统出尽,而且还能一步登天,立下大功,直入朝堂,一了他们多年对权力的渴望。

所以四公子就这样一步一步被拙劣的阴谋牵扯了进去,就好像街头骗局明明那么简单,却一次又一次有人上当一样,都是贪婪蒙蔽了人的双眼。

现在侯方域惊醒过来了,可是已经晚了,他恨,但是他更怕,恐惧瞬间就淹没了他的心智,他是高官子弟,普通的罪治不了他,但是谋反这种罪,天都救不了他。

此时侯方域完全吓坏了,他躲在人群中,跟其他秀才一样乖乖的跪在地上,而且头低的比别人更厉害,生怕被人认出来。

“杨都督,这一定是有什么误会,秀才怎么会平白拿着棍子闯皇宫呢。”

“而且就拿根棍子,怕是这些书生胡闹罢了。”

“咱家看,书生们是孟浪了下,稍加惩治即可。”

无论是浙江的王雄还是郑鸿逵甚至连太监都一副大事化小的样子。

尽量淡化秀才是带着并且擅闯皇宫的意义。

杨潮早就知道,其他势力巴不得看到豪族们跟杨潮斗呢,而秀才就是豪族手里的刀,他们才不想看到这把刀这么轻易折断了。

于是杨潮也点了点头,似乎被他们说动了。

可是这时候突然身后几处地方都冒起浓烟,接着就看到火光。

很快有士兵来报:“大都督。秀才在西华门里的太社稷放火,秀才在东华门里的太庙放火!”

放火烧皇宫,这意义就太大了。已经抹不去了。

但是郑鸿逵们还是在坚持。

“我看,事有蹊跷啊。秀才们莫非是被人蒙蔽。”

“有可能,许是被奸人利用了。”

“咱家觉得定是如此,八成啊,是建奴的细作。”

这群人还在给秀才洗地,不过他们认为有幕后主使,这就够了,这正是杨潮想要的。

用一个擅闯皇宫是打不死秀才的,一个两个还好说。可是一万个秀才就不好说了。

所以他们提出有幕后主使,最后拎出几个做替罪羊,也就算了。

杨潮正好顺水推舟,后面的才是给这些人准备的。

“统统抓起来,好好审审!”

杨潮立刻下令。

审讯很容易,也很透明,很快就有几个秀才招了。

他们大义凛然的表示,他们就是要打倒杨潮,但是打到杨潮后他们打算迎立定王朱慈炯登基为帝。

朱慈炯现在依然住在杨潮家里,他是自己不愿意做皇帝的。可是绝大多数读书人都不这么看,他们更相信是杨潮压迫定王,不让朱慈炯当皇帝。是杨潮想要大权独揽,想要谋朝篡位。

虽然钱谦益等大员是知道实情的,但是普通人偏偏喜欢相信这些阴谋论的东西。

于是打倒杨潮,迎立崇祯皇帝的三皇子,定王朱慈炯登基,就是一个很合理的动机。

这动机合理到在二立社内部市场都很大,尽管四公子倾向于迎立福建的隆武皇帝还朝,可是止不住秀才们依然有希望朱慈炯登基的声音。

所以一审,就有几个秀才。根本不惧死亡,大义凛然的说了出来。而且摆出一副要从容就义的架势来。

这几个秀才真的不怕死吗,那倒不是。他们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是杨潮的人。

以杨潮的权势要收服几个秀才还不容易,其实黄凤府在苏州,虽然遇到了绝大多数豪族的对抗,但也不是没有投诚的,有十多家都悄悄向他投靠。

黄凤府接受了这几家的投诚,然后让这些人跟其他家族一样,派出家中有功名的秀才,响应二立社四公子来南京闹事。

不但这几个老实交代的是杨潮的人,就连在皇宫拿棍子袭击杨潮的人,同样也是杨潮的人,不然就凭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拎两根棍子就敢打杨潮这样的武将?

虽然正大光明的审讯中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说的,不是每个人都要迎立朱慈炯,但是只要有一个声音就够了,而且杨潮安排的还不止一个,而是一大批。

至于别人信不信不要紧,只要在福建的皇帝信,就够了。

而皇帝会不会信?

他必须信,他不敢不信!

书生们有迎立朱慈炯的声音,那么这置他朱慈焕于何地?

在皇权争斗中,一个微小的声音就足够了,而对于皇帝而言,要搞他的权力,那就是谋反。

杨潮没有直接用武力镇压秀才,因为那样天下文人势必反对,舆论肯定要讨伐杨潮,虽然没有实际的伤害,可是副作用太大了,没有一个好名声,就得不到别人真心实意的配合,将来杨潮的大军到哪里都会被质疑,那可不好。

杨潮更愿意自己的军队打到哪里都被当成解放者,而不是仇寇和反贼。

所以杨潮既不用武力,甚至不用自己出面,只让秀才们承认他们有立新君的打算,小皇帝第一个就要跳出来,定这些秀才谋反了。

那就不干杨潮的事情了,相反杨潮还要唱个红脸,给秀才们求求情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七节打一棒子

果然审出了几个要迎立朱慈炯的秀才后,皇帝派来的太监就第一个站起来大声斥责谋反了。

虽然不是每一个书生都说要迎立新君,也有的被打的受不过老实交代的,但是他们说迎立朱慈焕的说法,太监根本就不信。

在皇权争斗中,往往都是宁可信其有,往往都是要往最坏处考虑的。

接着审讯,这些书生幕后是二立社,而更后面则是江南的豪族。

这更让太监坐立不安了,这说明江南豪族是打算支持朱慈炯登基的。

这说明江南豪族不支持当今天子,这还不是谋反这是什么。

于是一夜审讯后,再太监的压力下,杨潮就不得不调兵将南京戒严,所有城门封闭,将所有在外面聚集的秀才抓捕,无论是一直没有参与进攻皇宫,只是在夫子庙门口读书的,还是根本受不了辛苦,躲在一个青楼中作乐的,统统抓了起来。

一万来个秀才,统统谋反,统统杀头?

这牵扯也太大了,代表皇权的太监倒是希望让杨潮出面,鲁莽的将这些人全都杀了。

但是杨潮不是傻子,这些都是江南的秀才,都是自己地盘上的精英。

他们背后站着的都是江南的豪族,让自己杀了秀才,把那些豪族得罪个干净,然后定一个谋反,那么豪族们不想反都不行了。

至于王雄,身为读书人,身为缙绅阶层,自然是要为这些书生求情的。

而王雄此时代表的是浙江,准确的说是浙江实力最强的巡抚一派,因此让太监暗暗记在了心中。

至于郑鸿逵则非常超然。根本不在乎这些太监的死活。

最后王雄的坚持下,杨潮派快马向朝廷汇报,请示朝廷定夺。

朱慈焕的动作很快。一来一回不到十天,他派的人就到了。刑部尚书亲自出面,加上礼部尚书,锦衣卫三司会审。

审判中,杨潮等人虽然插不上话,但是还是可以陪坐旁听的。

主审的刑部尚书周应期是浙江永嘉县人,是大明正统年状元周旋的第六代孙,这身份一看又是一个豪族,因此心里是倾向于秀才的。因此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礼部尚书黄锦是杨潮的熟人了,隆武登基之后,他被邀请复起又做了礼部尚书,黄锦此人还是比较正直的,审讯中他非常愤怒,怒斥一个个书生胡闹,但不坚持真定一个谋反罪,定了谋反罪可就要杀头的,这是没转圜余地的。

唯有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态度很强硬,那就是谋反证据确凿。必须定一个谋反,将这些秀才统统杀头。

马吉翔是顺天府大兴县人,也就是北京人。武进士出身,但是善于溜须拍马,隆武登基后,第一因为是老乡,第二他是武进士此前一直在广东做都指挥使,投靠隆武后就做了锦衣卫都指挥使,组建了一群乌合之众护卫隆武皇帝。

先让马吉翔才是朱慈焕的亲信,他是坚决要将这些试图推举朱慈炯的人弄死的,这一点上皇帝绝不妥协。

三方争吵不休。秀才们战战兢兢,而他们背后的家族势力也有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豪族们可不愿意束手就擒,开始了各种自救的措施。有相互联合豢养家丁自卫的,有挥舞银子四处求告的。

这时候杨潮觉得实际成熟了,站了出来,他既不表示支持周应期不追究此事,也不赞成黄锦的打一顿板子给个教训就放了的建议,同样不支持马吉翔的所谓除恶务尽的要求。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些秀才相公,谋反倒不至于,但是手持兵器,擅闯皇宫,却不能不罚,本督以为,这些秀才,该统统充军!”

杨潮也不支持杀人,但是也是重罚,充军算得上仅次于死刑的重罪了,因此马吉翔也就同意了,黄锦权衡之下,也同意了下来,只剩一个周应期虽然不忍心,但也无可奈何。

与此同时,在苏州,黄凤府不收豪族的礼物,但是只要哪一家豪族的土地清丈完,他就会给豪族一个保证,表示愿意出面证明这家豪族是清白的,绝对跟谋反这种事扯不上关系。

顿时江南豪族似乎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扑向了杨潮第一幕僚黄凤府,黄凤府在苏州清丈土地的速度一下子就加快了。

在这种情况下,豪族们积极配合,甚至为了先清丈谁家的田亩还发生了不愉快。

只用了二十天,延宕了大半年的清丈工作就完成了,整个苏州府丈量出田亩共计十二万顷,当真是让人不敢相信,一顷是一百亩,整个苏州府就有一千多亩田地。

当然此时的苏州跟后世的苏州不一样,此时的苏州府可是一个大府,包括后世的常熟、嘉定和上海吴淞江(苏州河)以北地方。

其实张居正改革的时候,敲定的苏州府田亩就是十万顷左右,杨潮其实只比张居正多榨出两成藏匿的土地而已。

但是杨潮也很满足了,因为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又给废除了,豪族继续拿起了以前的账册来忽悠官府,崇祯年间苏州纳税田亩就没超过六万顷过。

当年张居正行一条鞭法的时候,统计天下田亩数字,明朝初期可以纳入田赋的土地八百多万顷,到万历年间已剩下不足四百万顷,经过两百多年人口增长,土地开发,交税的土地反而少了一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苏州也是如此,张居正其实不过是恢复了苏州明初纳税的额度而已,之后两百年开发的土地,并没有敲出来,这次被杨潮榨出两成,显然豪族们也算是出了一把血。

当然他们肯定还有藏匿的土地,但是杨潮知道一时半会是弄不清楚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得一步一步来。

苏州豪族如此配合。杨潮也很满意,知道他们是在谋反罪的压力之下,才不得不如此。在造反对抗官府和配合杨潮多缴税之间,豪族们知道该怎么选择。

清丈完苏州的土地之后。黄凤府立刻就赶赴松江府,用了一个月时间清丈出了六万顷田亩,同样比他们之前名册上的三万亩多了一倍。

这些豪族能量巨大,明初时候朱元璋丈量的八百多万顷田亩,硬是让他们用各种方式变成了四百多万顷,方式无非是谎称水灾、荒田,老实说这些豪族的土地,即便是被大水淹了他们也有能力重新开垦出来。

真正因为灾荒而废弃田亩的。是小地主和自耕农,这些人的土地才是真的抛荒,但是离奇的是这些真正让田亩荒弃了得百姓,反而没有能力沟通官府更改鱼鳞册,更离奇的是,很多人不得不把自家的废弃荒田卖给豪族后,鱼鳞册上依然是他们的名字,他们到处打工,依然却好缴纳田赋。

这就是大明朝的弊政,拥有据大多数土地的豪族、权贵、藩王和世家。通过隐匿、免税和拖欠等等方法,想尽办法躲避交税,而无地的佃农、自耕农、小地主甚至破产农民反而要缴纳田赋。所以造反就成了唯一的出路,西北的百姓不说了,就是江南都有些苗头。

所以老百姓有三恨,一恨官,二恨王,三恨豪族,所以李自成攻破某地,一定会杀官,杀藩王。杀地主豪族。

但是这些来自底层的百姓真的对吗,也不尽然。其实这些豪族,如果不带感**彩看。他们是在一个社会系统竞争中脱颖而出者,他们是精英,明初时候,哪里有这么多的豪族,还不都是老百姓,他们通过更优秀的经营,通过培养子弟读书科举,一步一步爬到了顶层,成了一个豪族。

通过暴力手段,杀光他们,瓜分他们的财富,然后社会重新竞争,然后又一次杀豪族,吃大户,这样真的好吗,中国这样走了几千年,走到了十九世纪,迎来的是无尽的羞辱。

杨潮有横穿历史的世界观,自然不会像一个小百姓那样仇视豪族,他打击豪族,不过是在调整,是因为豪族通过竞争得到巨大的优势后,开始用这样的优势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比如偷税漏税,这让后来的贫民失去了一个竞争的机会,就好像后世的法律并不禁止垄断,但禁止垄断企业通过垄断权力来打击竞争对手,获取不合适的优势。

显然现在的豪族就扮演了垄断企业的角色,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扼杀了其他阶层向上的希望和机会。

所以杨潮第一步,是取消豪族的这种不公平的优势,得让豪族跟普通百姓一样的纳税,甚至要豪族承担更多的赋税。但是却不会去动豪族的财产,不杀他们的人。

尽管如此,通过将一万秀才充军,其实杨潮也狠狠打了豪族一棒子。

这些秀才,无论怎么算,都是豪族中的精英子弟,大豪族家里或许有不止一两个秀才,可是中等家族要培养出一个秀才,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这一棒子将这些豪族打的非常恨,就算不是伤筋动骨,也算断了他们许多年更进一步的希望。

要知道这些秀才中肯定会出一些举人、进士,将来会有几个做到内阁辅臣一级的大官,中小家族会借此升格成为地方豪族,而地方豪族就会从一个地方豪族,一跃而起变成一个全国性的望族。

但是现在数以万计的中等家族的希望,却被杨潮弄去充军了,要说他们不恨杨潮,那绝对是假的,现在暂时性的妥协,不知道暗中积攒着多么大的怨气,多少家族都在等着机会,给杨潮致命一击呢。

甚至杨潮相信,如果现在清军打过来,肯定会有大量的豪族帮助清军打杨潮。

政治这种东西,必须软硬兼施,所谓一手棒子一手胡萝卜,或者说打一棒子给颗甜枣。

现在棒子已经给了,给了重重的一棍子,那么就得给他们一个大大的甜枣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八节给颗甜枣

一万多秀才刚进入军营,在教官的棍棒下开始学着做一名军人,杨潮就出发赶往苏州。

跟苏州大豪族号称读书第一家的顾氏,御医世家陆家,吴中第一家之称的吴家,以及王氏、钱氏、彭氏等等当地豪族会面,邀请这些豪族在苏州府衙商谈。

“废除丁银!本督不要人头税!”

杨潮对豪族们意气风发的说到。

这就是杨潮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