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听起来一套一套的。
  “嗯,确实是我自己瞎琢磨的。其实要灭高句丽,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先灭百济。百济在高句丽之南,过去也是高句丽的对手,他们本是扶余同源,如今成了盟友,一起对付新罗。朝廷可以联合新罗先灭百济,百济比高句丽弱,如果先灭百济,则先断高句丽一条臂膀。”
  “同时,若灭百济,则朝廷能够在高句丽的南面拥有一个进攻的基地,屯积粮草,运输兵力,由南向北攻,这样就彻底绕过了高句丽数百年来一直经营的防御重心辽东方向。这一招,也可称之为假途灭虢。”
  “驱虎吞狼,假途灭虢!厉害,三郎,想不到你居然有这等想法。”高阳夸赞。
  “不过是纸上谈兵,瞎吹牛而已,当不得真的。”李逍连忙摆手。


第98章 武昭仪
  (大家除夕快乐!)
  太极宫内的两仪殿今天很热闹。
  宫廷乐师们在卖力的演奏,乐声飘飘,丝竹绕柱。
  殿内灯火辉煌,名贵的龙涎香散发着袅袅的轻烟,无数的宫人内侍奔走其中。
  两仪殿是内廷地区的内朝,也是帝王与宗人集议和退接大夫之处,因为在禁内,过去只有少数大臣可以入内和皇帝商谈国事,故举止较为随便,不用遵守太多礼仪。
  以前太宗在时,这里也是太宗欢宴大臣和贡使之处,曾多次在这里宴请五品以上的官员。
  这座太极宫的第二大殿,今日份外热闹。
  当今天子,太宗的嫡九子,一个意外登上皇帝宝座的年轻天子,此时继位四年,不过二十五岁。
  当年要不是太子承乾与魏王泰争位两败俱伤,尽皆被废,也不会轮到他来当太子。
  虽说最后承乾与李泰都被废了,可是当时他虽是最后的嫡皇子,但毕竟他只是兄弟中位列第九,上面还有好几位兄长。尤其是庶三子李恪,当时可是曾一度被皇帝有意选为继承人的。
  吴王李恪血统尊贵,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公主。李恪一人身兼隋杨李唐两家皇室血统,而且李恪从小长的就极像李世民,又极为聪明,深得太宗喜欢。
  若非在关键时候,李治得到舅父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也根本就轮不到那个时候还年少无名的他为太子了。
  新年将至,年青皇帝今日在这里举办宴席,宴请的不是大臣们,而是皇族一众宗亲。
  李治默默坐着,在他的身边陪坐的,并不是王皇后,也不是以前最受宠的萧淑妃,而是如今当红得宠的武昭仪。
  他坐在那里,手里端着一支夜光杯,杯中倒着来自西域高昌的葡萄美酒。手轻轻的摇晃着杯子,任那腥红的酒液转动流淌,但却并没有喝的意思。
  他目光看着殿中两侧坐满的宗亲,这些叔伯兄弟、姑母姐妹们。
  大唐开国三十三年,经历了三代君王,李唐皇族也渐渐庞大。高祖二十二子十九女,太宗十四子二十一女,都是子女众多,兼之其它宗室,皇家成员众多。
  这些都是我的皇族宗亲,这里有我的叔伯兄弟姐妹们,可是这些人里有多少跟我一条心呢。
  李治目光从这些族人身上扫过,看到一张张笑脸,但他却知道,在这些人里面,其实还有不少人并不服他这个皇帝。
  就比如坐在那下面喝着酒的吴王恪,甚至还有他的皇叔荆王元景等人,舅父长孙无忌说他们最近过往密切,他相信无风不起浪。
  他以前也很佩服吴王恪,觉得这位兄长样样比自己出色,可最终却是自己捡到了太子之位,坐上了皇帝宝座,他肯定是心中不服的。
  “高阳今天特别高兴啊!”
  旁边的武昭仪开口道。
  “她哪天不高兴呢。”李治漫不经心的答道。
  对于这位年纪相仿的姐妹,李治其实心里有些厌恶,他性子是比较随和的,但骨子里则是那种比较守礼的人。而高阳公主却成了皇族中的另类,打小的时候,她就极得宠,与吴王走的近,跟自己并不亲切。
  更别说,婚后的各种放浪轻浮。
  “今天的高阳有些不一样呢。”武氏虽然一直陪在皇帝身边,可那双眼睛却很税利,“高阳似乎遇上了什么好事,今天的心情特别好,笑的也特别开心。”
  李治心里还在想着吴王恪的事情,长孙无忌说吴王想谋反,还圈出了一群人,说他们暗中结党图谋,只不过现在手里证据还不足。
  这群人不少,既有宗室又有元勋还有不少勋贵子弟,朝中官员,这让李治心中不安。
  “你直接问下高阳就好了。”李治随口对武氏道。
  武氏微微一笑,“陛下何必过于忧心,有些事情交给国舅他们就好了。今天是家宴,陛下应当开心。”
  李治嗯了一声,但却还是笑不起来。
  当了四年的皇帝,可他却并没有感受到皇帝的权威,父亲在位时那种一言九鼎的权威他感受不到。
  他处处得依仗着舅父长孙无忌等元老们,却又还得处处提防着吴王恪等兄弟叔伯们的不满,甚至还得经常头痛于后宫里嫔妃们的争斗。
  武氏对着旁边招手,叫来一个内侍。
  “去请高阳长公主过来。”
  高阳今天穿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她的心情很好,跟旁边的姐妹们聊的很开心。
  内侍过来。
  “昭仪请长公主过去说话。”
  高阳转头往那边望去,武氏举起酒杯向她微笑示意。
  她对武氏并没有太多好感,甚至心里是瞧不起武氏的,武氏当初本来是太宗皇帝的才人,才人,不过是后宫嫔妃里极低的一等。武氏进入太宗后宫多年,可并不得宠,太宗驾崩后,她被按惯例送入感业寺出家。
  可没多久,武氏却被新皇李治接回了宫,这件事情可谓是很轰动一时的。毕竟武氏不管当初得不得宠,她都是太宗的才人,身份上算是李治的庶母。
  李家虽有胡风,可收继庶母却也是失礼之举,哪怕是太宗皇帝,当年也顶多就是把兄弟元吉的妻子收入宫中而已。
  一向守礼的李治在这件事情上却不肯半点妥协,谁都拦不住他,武氏进了宫,很快还生了孩子,如今甚至封了昭仪,甚至把皇后与萧淑妃的宠都给夺走了。
  高阳有些佩服武氏的本事,但却讨厌她。
  我才不要跟这个女人敷衍,她心想着,不过又想起那天在蓝溪李逍跟她告别时说过的一句话,‘不要得罪武昭仪,如果可以,跟她搞好点关系。’
  这句话说的没头没尾,李逍当时说完就走了。
  现在想起这句话,高阳倒是犹豫了一下。
  最后,她还是决定听下李三郎的话,去跟武氏打个招呼吧,就算看在皇帝哥哥的面子上。
  端起酒杯,打起笑脸起身。
  来到近前,向皇帝和武氏行礼。
  李治还是那副淡淡的表情,兄妹间很生份,武氏却很热情的拉着高阳的手,让她坐在自己的旁边。
  “你今天可是容光焕发,看起来非常高兴呢,遇到什么好事了啊?”武氏笑问。


第99章 皇家夜宴
  高阳年纪与李治相当,武氏比她却是大上好几岁,两人以前算是母女,如今却又称姑嫂。若是平日里,骄傲的高阳肯定对武氏不会有什么好态度的,但今天却出人意料的笑脸回答。
  “刚听国舅说陛下要让房二出京,这不是高兴的事嘛。”
  高阳这话一出,一边端着酒杯的李治表情有些不太自然。其实让房遗爱出京外放并不是长孙无忌的意思,长孙无忌是想让房遗爱留在京中,好做为他的诱饵的。可惜不知道是谁搅了局,奏说太府寺卿房遗爱在任上不力,要贬他出京。
  偏偏还有不少人附议,李治也是聪明人,知道是有高人为房遗爱出谋划策,目的必然是想保全房家,让房遗爱远离如今暗流涌动的长安城。
  他还以为高阳是真因为此事高兴,毕竟天下谁不知高阳风流,谁又不知道房遗爱的窝囊呢。房遗爱一出京外放,高阳以后岂不在京更无半点拘束了。
  李治讪讪笑道,“有御史弹劾房附马,但朕觉得事情并不大。”
  高阳却是笑着回道,“陛下切莫这样说,他虽是我的驸马,可也不能因此枉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皇子犯法,还与庶民同罪,既然驸马被御史弹劾,如果查证确实如此,那么不管是罢官免职还是贬官外放都是应当的。我这个皇妹更是会完全支持朝廷的做法。”
  李治目光闪动,“说的也是在理,中书门下也在讨论此事,朕不欲深究,但该警戒一下,朕打算贬房驸马为山南房州刺史,不过你可以留在京中,不必跟随同去。”
  “谢陛下。”高阳屈身行礼谢过。
  “一家人何必客气呢,这事你要谢也就谢武昭仪,是她在我面前说你不容易,让你留在京中。”
  李治宠爱武氏,高阳和武氏关系却一向不太好,这个时候他也是有意缓和下二人的关系。
  高阳闻言,转头向武氏屈身拜谢,“高阳谢过嫂子。”
  一句嫂子,却叫的武氏心花怒放。她在感业寺出家几年,被李治接入宫后,在后宫里与萧淑妃、王皇后斗的厉害,好不容易才一点点的夺宠。如今虽说后宫最得皇帝宠信,也生了皇子公主,奈何在朝中却并不得几人支持。
  武家虽说也是开唐功臣之家,可毕竟早年她父亲也只是个商人,不比王皇后出自太原王家,那是五姓女,有无数关陇贵族的支持。就连萧淑妃,那也是顶级士族出身。
  武氏头次发现,原来一向讨人厌的高阳,原来也这么可爱。
  她一个昭仪,连四妃都不是,却被高阳叫嫂子,这可是太让人高兴了。
  “十七娘,听说你在蓝田新置了一处别庄?正好我在那边也有几百亩地,就送给你了。以后啊,若有空时,我和陛下也去你那庄子避避暑游玩一下。”
  一个叫嫂子,一个叫十七妹,姑嫂两人笑面如花,倒真的好似关系极佳。
  李治也干脆让高阳就坐在自己身边,陪着武氏聊天。
  宴会继续,丝竹奏乐,饮酒高歌,皇家众人倒也其乐融融。
  只不过这欢乐的气氛也只是表象,很快就有人打破了这表象。
  越王李贞,太宗第八子,母亲燕德妃,这位二十六岁的皇叔,善骑射,通文学,曾被太宗称赞为文武双全。
  这位皇叔在贞观朝先后被封为汉王、原王、越王,任过扬州都督、相州刺史等职,实封一千户。
  眼下,他任左卫大将军,遥领安州都督。
  在皇第的众兄弟中,吴王恪、越王贞、纪王慎都很有贤名,也都很有能力。当初太子承乾被废,魏王泰也被废,最有资格为太子的其实就是吴王恪、越王贞和晋王治。
  只不过最终李治有亲娘舅长孙无忌的力扶,才压过了一众兄弟。
  借着三分酒意,越王李贞站了起来。
  他向皇帝建言,认为明年出兵辽东并不是什么好计划。
  李治皱了皱眉,心中压着不快。
  他继位四年了,但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掌握朝堂,他的那些皇叔皇兄皇弟们,还有好多人都还不服气甘心。
  甚至就算是扶他上马的国舅长孙无忌,也都还没把权力交给他。
  他迫切的需要打一场征辽之战,更迫切的希望打赢这场仗,他需要这场胜仗,他不希望有人阻拦。
  他需要建立自己的声威。
  “八皇兄!”李治的声音里已经带着几分不满,这位八皇兄只比他大一岁,但母亲是德妃,且名声向来很好,这对李治威胁很大。
  一旁的武氏见丈夫面色不豫,生怕他控制不住自己,连忙插话。
  “今日家宴本来不谈军国之事,不过既然越王有话要说,肯定是有自己的金玉良言,不如就听越王谈谈。”
  “或许越王有平辽良策呢。”
  一句话,化被动为主动。
  越王李贞这个时候在这个场合谈起平辽决策不当之事,现在武氏说他有更好决策,若是越王李贞说不出来,那么今天他就难以收场了。
  一句话,让李贞也有些骑虎难下。
  殿中,甚至有些宗室瞧起了热闹。
  虽说殿中都是宗室皇亲,可就算如此,也还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的。
  李贞虽说文武双全,可今年也不过二十六岁,哪怕担任过都督等职,其实也不过是遥领,根本没有出过京,更别说真正的领职视事了。许多见识,也不过纸上谈兵。
  他反对征辽,也不过是因为觉得连太宗亲征都未能成功,所以才觉得李治有些过于急切,但真要让他说出更好的策略来,却又强人所难了。
  毕竟反对谁都会,但要说出良策来,却又如何容易。
  皇帝李治目光扫过李贞,见他站在那里,面上带着酒气,却答不上话来,心里有几分痛快。
  他目光又看到了旁边的三皇兄李恪。
  “吴王,你可否有平辽良策呢?”
  年纪三十四的吴王恪,算是宗室诸王中名声最显最好的,生母杨妃,杨广之女,天性威武贤德,有太宗风范。连太宗都曾一度想过要立他为太子,李治向来视他为威胁。
  李恪一时也并无更好平辽之策。
  高阳对吴王恪向来喜欢,此时见吴王陷入困境,心中有几分焦急。
  皇帝一句话,越王贞和吴王恪若答不上来,只怕都将名声扫地。
  她心中突然一动,想起了此前李逍跟她谈过的征辽之事,也许可以拿来救下场。


第100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个想法在脑中冒出来后,就再也止不住了。
  那人的话到底靠不靠谱,高阳并不清楚,但这个时候,她觉得试一试。她不忍心看到三哥那般难堪的处境,也许还有些想验证一下李三郎的那番话到底有几分水平。
  就在李恪无言以对的时候,高阳出口了。
  “既然今日是家宴,那皇兄问起平辽之策,皇妹倒也想胡说几句,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这一下,把众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大家谁不知道高阳平时喜欢游猎,还生性风流,但谁听说过高阳还懂这军国大事,兵家方略啊。
  稀奇了。
  李治目光转向高阳,若有所思,他知道高阳向来跟吴王关系好,也许高阳这番出来是想胡搅蛮缠,为吴王解困的。
  闻言,他微微皱眉道,“想不到十七娘也还有平辽方略呢,且说来听听。”
  高阳笑呵呵站起来,“先声明,我这方略呢,其实也不是我自个想出来的,是有一个叫李三郎的人跟我说过的,我记住了一些,就借花献佛吧。”
  李治讶然,李三郎,莫不就是三皇兄吴王恪?
  他望向李恪,却发现李恪也是一脸茫然的样子,似乎事情又并非如此。
  这个时候,高阳已经开始侃侃而谈。
  高阳站在那里,神态悠闲,不急不缓,把当初在蓝溪河边,李逍对她说的一番平辽之策娓娓道来。
  什么平辽非一朝一夕可竞之功,什么若要灭高句丽,最好从南往北打,而非从西往东征。还特别点明,灭高句丽,必先驱契丹、新罗为前锋,灭高句丽,当先破百济。
  一番话说完,满殿寂静。
  一众皇室宗亲,本来想要看热闹的眼神也不知不觉的变了,尤其是其中一些比较有见识的人,听完高阳一番话,甚至有股茅塞顿开的感觉。
  不管是隋朝两代皇帝五次征辽,还是本朝太宗亲征高句丽,又此后的几次袭扰,中原虽也有海陆并进的策略,但其实一直都是以陆路为主,尤其是从西向东打的路线。
  可现在偏偏高阳提出来的征辽之策,却是由南向北,尤其是提出,欲灭高句丽,必先夺百济的这个观点,可谓让人大吃一惊。
  可细细一想,却又非常有道理。
  许久之后,李治长长的叹了一声气。
  他脸上的表情变的凝重。
  他虽也没打过仗没带过兵,可整日与朝中宰辅大将们商议,也对高句丽局势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之前大家想的都是过去的老思路,由西向东一路打过去,海路上也仅是派一支偏师去牵制下高句丽人,做些袭扰。
  以前还真就没想过,要先灭百济。
  虽说这也同样是要先走海路,但又与过去的海上进攻不同,以前海路是直接去打高句丽,而这次高阳却是说走海路先打百济。
  百济不是高句丽,只是高句丽的一个盟友,而且现在很虚弱,尤其高阳说大唐进攻百济的话,还可以让新罗提供粮草器械支援,还提供兵力协助。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确实很有希望先灭掉百济。而灭掉百济,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是大唐在高句丽的背后扎下一把尖刀,甚至有了一块稳固的进攻基地,可以源源不断的从海路派兵过去,这样一来,高句丽花费几百年时间经营的那条辽东防线,尤其是近几十年经营的辽东千里长城防线就完全无用了。
  高,实在是高。
  “好计,以前大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欲灭高句丽,必先灭百济。破百济,然后由南向北攻,可一举亡高句丽也。好,非常好,此计真是绝妙之计也。看不出,吴王居然还能够有如此良策,此前却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