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奸商。”
  李逍笑着告诉程咬金,那些奸商里也有程家一份子,因为垄断安东棉花的那些奸商,正是以赤山港十三行为首,而十三行里李家有一份,自然也少不了程家。
  毕竟谁不知道,所谓的十三行,其实就是长安的那些勋戚贵族高官豪门的代表呢。
  “十三行是你小子一手弄出来的,这事你得管管,棉花这东西,应当让朝廷设为战略物资,应当实行朝廷专卖制度,不得让那些奸商们囤积垄断。”
  程咬金是个老魔王,发起狠来连自家也不顾。
  “把棉花设为专卖,其实有些过份了,毕竟朝廷连盐铁都没这样搞。”李逍摇头,“不过现在这种情况确实有些过份了,我觉得朝廷可以出台一些规定,比如每年从国库中多拔出一些钱来直接从棉农手里收棉花。再者,可以鼓励适合种棉花的地方,多种植一些棉花,如此一来,棉花多了,自然就能打破奸商垄断了,价格也会掉下来。”
  民以食为天,但穿也一样重要,毕竟饱了还有温。
  一直以来,百姓种桑种麻,纺纱织布,百姓都是自给自足,朝廷也直接征丝帛麻布的调充实国库,既做货币,又可直接用来赐给将士和官吏们。
  丝绸麻布都是靠着全民种植纺织出来的,可相比起丝麻来,种棉花还是有不少优势的,不说棉花能拥有御寒的极佳性能,就是织成的棉布,也要比麻布更舒适。
  有李逍的纺织机器,除籽纺纱织布等工序都大大缩减时间,生产效能大大提高,如果相应的减少些麻和桑的种植,增加些棉花的种植,那么就能大大改善如今的这种局面。
  棉花的种植量的提升,不但对于大唐北方边军开疆拓土,戍守边境有帮助,而且对于大唐向北方移民屯边垦荒也是大有帮助的,毕竟如辽西辽东塞北等地方,冬季也是极寒的,如果百姓能够有棉衣御寒,就能更好的在那边落地生根,垦荒屯田,充实边疆了。
  “我老了,若是我再年轻二十岁,那么有棉花和玉米二物,我就能率军攻灭高句丽,开拓黑山白水靺鞨之地,屯田移民,戍边守疆,为大唐再拓疆三千里!”
  老程说到此,也是豪气吞云。
  这是一位须发花白,已经年近七十的老将,但却还有一颗充满热血的心。
  “我大唐灭了东突厥,又灭了西突厥,扫灭了高昌,吞并了百济、新罗,可还有吐谷浑和高句丽未灭,又有吐蕃一直虎视眈眈。南方之地,岭南虽安,可交州以南之地,林邑又复国,滇南的南诏也坐大,我老矣!”
  李逍举杯敬了这位老将军一杯。
  “老将军一生戎马,随太宗皇帝统一天下,横扫八荒,虽然还有几个敌手,但也要留给年轻一辈嘛,要不然没了敌手,年轻人岂不就没了练手的机会?”
  大唐已经先后设立了安西、北庭、安北、瀚海、安东、辽东六大都护府,东西北三个方向都已经差不多扫平了,如今就是南方了,东南方向是林邑,西南方向就是南诏、吐蕃了。
  “用不了多久,大唐帝国就会新增三大都护府,到时会有安南大都护府,云南大都护府,镇南大都护府。那个时候,不管是林邑还是琉求又或是南诏、吐蕃、吐谷浑,都将统统是我大唐帝国的疆域。”
  程咬金举杯哈哈大笑,笑出了几滴眼睛。
  “哈哈哈,九大都护府,永镇大唐江山,安西、北庭、安北、瀚海、辽东、安东、安南、云南、镇南!好,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希望你们这一辈的年轻人能够早日超越我辈!”
  程咬金这顿酒喝的很痛快,李逍没喝多少,他已经醉倒睡着了。
  太子李弘吃着一个烤鸡翅问李逍,“师傅,程老魔王为什么一会笑一会哭的,才吃了没几串肉倒先把自己给灌醉了,不是说老魔王酒量很好吗?”
  “因为他今天高兴,还有,以后不许再喊他老魔王。你得尊他一声程爷爷,他当年是你太宗祖父帐前的几员上将军之一,一生戎马,为大唐征战无数,他虽被人称为魔王,但他也是为大唐入魔,别人可以那般称他,你却不能。”
  “哦。”
  李弘严肃起来,对着睡着的程咬金认真的拜了一拜。
  回去的路上,爷俩继续一脚深一脚浅的徒步走在长安的街上。
  “师傅,朝廷真要设立安南、云南、镇南三大都护府吗?”
  “现在还没有这个计划,但以后会有的,而且这一天也不会太远。”
  “师傅,那你会继续出京领兵征战吗?就如你为大唐打下安东一样?”
  李逍笑笑,伸手揉了揉太子的头。
  “若有需要,我自愿意统兵出战的,但是也许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吧。”
  “为什么啊,老师你用兵如此厉害,他们都说你是我大唐自李靖和李绩二帅之后,用兵最厉害之人呢。”
  “别随便听别人瞎说,我算什么呢,我大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厉害的不如凡几,就说如今这朝中,除了英公李绩外,还有李道宗、薛万彻,还有尉迟恭、程咬金、薛万彻、苏定方、程务挺、契苾何力、梁建方、萧嗣业、阿史那社尔等等名将,群英荟萃济济一堂。”
  “哇,他们都是名将嘛?”
  “嗯,我大唐向来不缺大将的。”
  “可我还是觉得老师最厉害,你可是以三千老弱为大唐新增一道疆域的,谁都没老师厉害。”李弘一脸崇拜的望着李逍,在这个年幼的孩子眼里,自己的老师是最有本事的,既会讲故事,还会弄好吃的,又能打仗,那就是个无所不能的大英雄!


第427章 好事
  “弘儿睡了?”
  “嗯,一回来就睡了,臣妾闻着身上还有些酒气,这孩子自打跟了李逍之后,是越来越顽皮了,如今小小年纪居然都敢喝酒了。”武氏不满的道。
  皇帝却哈哈一笑。
  “朕倒觉得太子有了李逍这个老师之后,变化虽大,但却都是好的变化。不说别的,仅说他的身体就不知道强健了多少,这寒冬腊月的,连一次受寒发热都没有过,这在以前可是不敢想象的。”
  说到这,武后倒也是点头,“是啊,弘儿打小身子骨弱,御医们用了很多温补的方子也不见的好,倒是被李逍一通折腾,倒是折腾的好了。”
  “朕早就跟你说了嘛,李逍虽然方法糙了点,但还是很管用的,一般也没人敢这样折腾太子,但李逍就敢。说来也怪,太子偏偏还就吃他李逍这一套。李逍让他跑步他就跑步,让他游泳他就游泳。”
  武氏哼了一声,“李逍还带弘儿喝酒呢,弘儿这才几岁啊,七岁不到呢,就开始学着喝酒了。这要是再大个几岁,还不得带着弘儿去平康坊的青楼里玩闹去?”
  “哈哈哈。”李治却只是哈哈大笑。
  “陛下今日似乎心情特别的好啊?有啥好事吗?”
  “嗯,是好事,刚从青海传回的捷报,皇后还有所不知呢。李道宗和薛万彻到达青海接过西征军兵权后,立即按朝廷的指示,改变了策略,他派人与吐谷浑汗谈判,现在吐谷浑汗已经正式向我大唐归附了,他带着公主还有王室正向长安而来,他麾下的军队也都已经移交给了李道宗。”
  吐谷浑可汗也是无奈。
  之前程咬金为帅的时候,一通乱打,管你是不是大唐的藩王,只管狠揍,尤其是郭待封还来了一次纳降后屠城的恐怖之举,更是让吐谷浑汗无奈。
  偏偏尊王一党引着吐蕃人又咄咄逼人,在三面打压之下,那位刚继位没多久的新汗算是彻底的崩了,李道宗派人过去跟他言明利害后,这位在公主的劝说下,便想透了。
  不争了,反正也争不过,再撑下去,四方中肯定是他最先完蛋。
  想明白这切后,他便干脆的向李道宗降了,主动的提出带着公主和王室移居长安,来长安享福了。
  至于吐谷浑的打打杀杀,他厌倦了,也不想管了。
  吐谷浑可汗这一表态却对唐军很关键,本来是一打三,现在变成二对二。紧接着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的增援兵马也到了,在李道宗还没出长安的时候,朝廷就已经给那边下了调兵令。
  两大都护府调集了几万唐军以及回纥、铁勒、突厥、处月等诸部骑兵,从西面杀过来。
  一时间,青海之地,唐军东西两大军团多达二十万兵马。
  既有精锐的大唐府兵,又有骠悍的游牧骑兵,就算是吐蕃和吐谷浑也很强悍,可毕竟兵少,两面夹击之下,大败。
  “斩首四万余,俘虏八万多,吐蕃残兵败逃回逻些,吐谷浑境内再无抵抗,一战功成也。”
  李治的声音里有说不出的兴奋。
  一战灭国。
  虽然太宗在贞观八年时,曾派大将李靖、薛万彻、柴绍等人也灭过一次吐谷浑,但当时大唐却还没有能力真正的控制吐谷浑,最终也不过是击败而不能灭亡,老可汗死后,大唐册立了一个新汗,可不到三十年,吐谷浑依然还是失控了。
  现在多好,吐谷浑的可汗已经举族前来长安,吐谷浑之地的反抗者尽败,再无人可阻碍大唐对吐谷浑的控制了。
  东有陇右,北有河西,西有安西、北庭,大唐早已对吐谷浑实现了三面包夹,现在已经可以安然的吞下这个胜利的果实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武氏也替皇帝高兴。
  “哈哈哈,自朕继位以来,先灭百济,再亡西突厥,又吞新罗,如今再并吐谷浑,哈哈哈,这份武功只怕是先帝也要称赞一声了。”
  “陛下打算如何处置吐谷浑之地呢?”
  “自然是直接设州置县,政事堂诸相公的意见也与朕相当,都认为可以直接吞下了。朕此前问过李逍,如果吐谷浑拿下后如何处置,他建议直接设立青海道,将青海道划分九个州,分州置县,驻派府兵,移民屯田,设立牧马监等,朕觉得很不错,如今已经让政事堂按此规划。”
  设州置县很有必要,但是否特意新设一道,这个在政事堂却还是有争议的。政事堂多数意见是认为没必要特设一道,而是建议把吐谷浑拆分,并入陇右、剑南、河西、安西各地。
  李逍却是认为很有必要,专设一道,则意味着这块地方在大唐将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朝廷也会更加重视,会投入更多的力量进去,对这块地方也能更加稳固。
  “贞观之时,天下划为十道。陛下继位后,又先后增加了安东和辽东二道,再这两年,又把各大都护府都划为道,如此一来,便有了十六道,若再加上这青海道,那我大唐便将拥有十七道之地了。”
  “是啊,贞观之时分天下十道,如今已然十七道也。”李治说起来,还是有些洋洋自得的。
  虽然这新设七道,皆在边疆,除了安东道现在比较稳定富庶,其它六道还很偏远蛮荒,可李治还是认为,这是份很大的功绩。
  李治是很有雄心的,如今他正当壮年,三十而立的年纪,朝中无元老掣肘,外无强藩压迫,可谓是雄心万丈。
  “皇后,之前李逍的那篇奏章你也看过了,他认为朝廷此前虽设道,但道一级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衙门和主官,朝廷依然是州县二级的区划,如今大唐疆域越来越大,虽然几番并简州有到,可依然有近四百州和一千余县,朝廷直接管辖这么多州属实是有些过于困难了些,你觉得他提出的建议如何?”
  武氏想了想,“这个事情臣妾也考虑了许久,觉得李逍的建议不错。”


第428章 内相
  李逍的建议是充实道这一级,而不再只是个虚设。
  要充实道,首先就得设立常备的道级衙门和派驻常设官员。李逍的建议是在道设立三大衙门,即监司和、藩司、帅司,监司的长官即观察转运使,主要负责一道的财赋和监察,因此长官的官职为观察、转运使,这本来是两个已有的临时官职,一般是非常设,临时差遣。
  观察使主要是考核监察官员,而转运使则为负责财税征收和转运,二职合二为一,那么就掌握了一道的财赋和监察大权。
  藩司的长官则是承宣布政使,专管一道的行政、田土、户籍,沟通督抚各州县。
  帅司的长官则是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使掌军府、军屯、兵籍、武备等事务。
  三司衙门各司其职,分掌监察财赋、民政、军事,各衙门下又各有继分的分司衙门,比如观察转运使衙门下,还分有专门的漕司衙门,负责财赋转运,有专门的仓司衙门,负责钱粮存储,有专门的察司衙门,负责考核监督官员,有专门的刑司衙门,专门负责刑狱诉讼等。
  这些衙门,就相当于是过去州里的六曹,只不过加以细分,然后按职能分属三司衙门。
  李逍对道级衙门的设立有一套详细的说明,李治和武氏都是详细看过的。
  “陛下,臣妾以为已经考虑的很周到了。”
  “是吗?”李治沉吟着道,“但朕以为,三司衙门其实精简为两司就够了,监司和藩司可以合二为一啊。”
  “陛下,如此不妥。”武氏劝说道。
  道不同于州,天下有近四百州,但道却只有十七道,尤其是精华之地仅十道,大唐近八成的人口钱粮都集中在这十道之中。这就意味着道一级的权力会很大。
  以前朝廷设十道,而不实设道一级衙门和常设官就是考虑到这一点的。
  其实在道以前,隋时就已经有行台这一个州以上的机构,唐初也有行台,甚至还有大行台。
  一个行台管辖数州十余州,一个大行台甚至管辖几十州,李世民就曾任过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之职,几乎把半个中原都给管了,权力极大。
  后来一统天下不久后,朝廷就把大行台、行台给废了。李世民划分十道,但也没再设过道一级的常设衙门和官员。
  “监司负责考核官员以及财赋转运,而藩司只负责行政、户籍等,臣妾觉得这个分工不错,既避免权柄过大,还能互相平衡。”
  一个管官一个管民,管民的不能管钱,管官的却又不能管民,权力分割之后,二司都不会权柄过大,尾大不掉。
  至于说帅司,经略安抚使常设,武则和李治倒都没有怎么在意。
  毕竟李逍已经早防范了武人专权的可能。
  帅司衙门的权柄其实并不大,因为帅司虽说是管一道的军事,但事实上帅司管不了多少事。
  大唐的府兵分驻天下,是由十二卫来管的,但本身十二卫的高级军官也管不到下面军府,各军府在非战时都是相对独立的,由各军府的折冲都尉们管理。
  而他们也只有统兵权而已,并没有调兵权,调兵权是握在兵部手里的,跟十二卫并不相搭。
  就算是十二卫的大将军,平时也都没法调动本卫的府兵。而各军府的折冲都尉们虽然平时管着本府的府兵,但没有兵部的兵符,没有本卫的军令,也是无法调动一兵一卒的。
  真要打仗,兵符合一,而且多是抽调各府府兵集合,然后由皇帝选派将领统兵出征,在这套制度下,统兵、调兵、选将的权是分开来的,兵和将又是分开来的,兵和粮草、武备更是分开的。
  再加上府兵平时耕地,战时出兵的特征,更导致了唐朝的军官很少能把军队私有化。
  现在在各道设一个帅司,常设一个经略安抚使,但也并没有打破这一套制度。
  经略安抚使仅相当于是兵部在各道的一个派出机构的主官,他们平时的职责就是管理兵籍,负责点选府兵,战时则负责动员征兵,后勤保障。再有就是能够管理一道的乡勇土团之类的。
  帅司的权力是不大的,更不可能拥兵自重。
  但设立这个帅司又是有必要的,能够总抓一道的军事方面,搞的主要还是后勤保障这块。
  道内各军府,依然还是受兵部、各卫的双重管辖。
  不过道一级官衙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各分司能够直接管辖下属的各州县里的分管业务了,比如说漕司,能够管全道各州县的漕运,仓司能管全州的仓储等等。
  既是条条又是块块。
  朝廷中央呢,不必再垂直管理近四百个州的具体事务,而是只对接这十七道就好了。
  “那么边疆六大都护府是要撤消了吗?”
  “嗯,各道正式设三司衙门,派出三使的时候,都护府也就可以改名了。”
  都护府和都督府其实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疆要紧之地,出于军事需要设立的,长官既管军也管民,这是考虑到特殊性,为便于守疆。
  可如今形势变化,如果实设到道一级衙门,那么就算不再设都督府、都护府,其实边疆诸州,也不再是各自独立的,道级的衙门一样能总管一片地区的行政和军事防御等。
  “那明天召李逍入宫来,再和他详细谈谈这三司的事情。”
  “好。”
  “到时臣妾还要亲自向李逍问罪呢,居然教导太子饮酒。”武氏仍然是没忘记此事。
  “算了吧,一点小事,男人喝点酒更有气概。”
  “可太子才七岁不到。”
  ·······
  政事堂。
  李义府有些阴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