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可是大唐第一次正式设立这个职位,之前虽然军中常有节帅之称,但那不是正式的官职。而这次皇帝却第一次为李逍设立了这个职位,虽然节度使也是使职,带有临时差遣性质,但毕竟是专为他特设的,不同凡响。
  况且李逍担任节度使这个统管兵马主管征战的军职之后,还又担任了观察转运使之职,这是文职,既管民政又管官吏的监督考察,还管着钱粮转运事务,可谓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还兼管着人事和钱袋子。
  有了这些大权,李逍才能在这两年里把南半岛打造的日新月异,七州三十五县之地,如今彻底的犁过一遍,二十多万百济和新罗的旧贵族和大豪强地主们都被李逍清算,一并送去了中原大陆,让他们去边疆屯田垦荒去了。
  而剩下的那些新罗和百济的旧民,也经历了丈量田地、清点户口,均田授地、点选府兵等一系列大事。
  在这些动作之下,现在的安东道官方登记在册的新大唐子民共一百二十万户,人口六百三十余万,其中基本上都是纳税缴赋的征课良民,光是纳课的丁男就多达二百万之多。
  这组数字当初送抵长安的时候,不知道震惊了多少朝中大佬们,连皇帝都惊的跳了起来。
  不说一百二十万户、六百三十万人口的惊人,仅仅是二百万丁男这个数字,就能把长安朝堂都给惊傻。
  想当初大唐刚平定天下的武德之初,才一百八十万户,到贞观中期才恢复到三百万户,到永徽之初,李治继位时才三百八十万户,由此可知这数字多惊人。
  当初隋强盛之时,人口可是多达九百多万户,五千余万人口的。虽然说武德初时,战乱刚结束,有许多的逃户和隐户没算在里面,但当时人口确实损失很大,尤其是官方的纳税课丁数量。
  这些年,朝廷安稳,人口数字不断增长,尤其是通过清点人口,搜查逃户隐户等增加了许多新人口,可实际数量也不过四百来万户,就算包括那些没在册的隐户等,估计总数也就五百多万户六百万户的样子。
  现在李逍一下子为大唐新增了一百二十万户,六百多万人口,这起码是增加了两成的人口啊。
  而当初,朝中的大臣们可是认为新罗和百济的人口顶多就三四百万而已,可李逍却硬生生的用手段,把整个新罗和百济翻了个遍,将所有的人都能编户齐民登记造册,没有隐户和逃民,甚至还通过均田授地,把过去隶属于那些王室贵族大地主豪强们的奴隶也给分田授地,赐给良民身份,让大唐的自耕农尤其是课户数量增加了许多。
  要知道,人口虽然重要,但大唐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份是不纳课的,也有很大一部份不是良民。


第414章 六大都护府
  一般来说贱良都是不课户,不课户就是不用纳课缴税,贱民奴隶以及官户军户往往都是不纳课的,大唐的不课户数量庞大,这也使得朝廷每年损失了大量的税赋。
  而李逍在安东,直接消除掉了那些旧贵族地主官僚豪强们,也直接把奴隶贱民们消除了,在安东的六百余万人口,除了极少数点选的府兵外,其余的全都被均田授地,成为了大唐的课户良民。
  这些人拥有一定的田地,是自耕农,每年都要向朝廷纳租缴课,因此李逍的安东道虽然说地方不比中原一道大,可缴纳的租税却十分惊人。
  这些,都是李逍这几年在安东所认真做的事情。
  安东道越来越稳定,这里已经成了大唐最耀眼的一颗星。
  要不是皇帝按着,要不是李绩按着,早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来这里摘桃子了,甚至那些长安的贵族勋戚之家,不知道会用什么手段来这块地方圈地占山抢钱,是李逍硬顶着,才让这里既快速又平稳的转型。
  可他还是得进京了,据说已经有御史弹劾他李逍逗留不回,有图谋割据海东不轨之心,虽说皇帝相信李逍,可李逍现在的权柄确实无人可及,在安东这块地方,他一人又是节度使,又是观察转运使,兵马民事人事财务一人说了算。
  安东的兵马又多,这两年安东几经扩建军府,现在拥有四万府兵,还有六万在籍乡勇,随时能够拉出十万之兵来。
  “长安城里那些短视而又贪婪的家伙啊。”赵持满恨恨的一拳砸在栏杆上,“再留三年,再留三年的话,有大帅你坐镇安东,那么我们就能够挥师北上,联合辽东的府兵,南北夹击高句丽。”
  他甚至早劝过李逍,根本不必等朝廷的命令,也不用等辽东的兵马配合,直接以他们安东的这十万府兵和乡勇北上,兵围平壤,就能直接灭掉高句丽。
  可惜李逍只在上次大胆了一次,却再没打算继续这样硬来了。李逍拒绝了他的提议,虽然向朝廷上表了这个提议,可朝廷没有同意。
  “灭高句丽是一盘大棋,高句丽也是块硬骨头,不像新罗和百济这么好打的,朝廷自有朝廷的考虑,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其实朝廷的态度也没错的。”
  之前李逍在安东先斩后奏时,程咬金、苏烈等正率着二十万大军在西域征战,那场大战一直打了一年多时间,虽然最终把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打的只余百骑逃入大食,可大唐也是损兵折将不少。
  尤其是对财力和粮草器械的耗费极大,而朝廷在灭掉贺鲁之后,没急着班师,而是按李绩和李道宗两位宰相的建议,在西域筑城屯兵,将原安西大都督府,分设为安西和北庭两个大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下设四镇。
  安西大都护府原管辖范围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大食。
  拆分之后,天山以南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天山以北隶属北庭大都护府。
  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
  大唐灭亡西突厥后,此时在西域的控制范围,最西直抵咸海,西南抵达阿姆河流域,西北抵阿尔泰山和喀尔巴什湖,可谓是历史上最西之处。
  不过要真正的长久控制好这片西域之地,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贺鲁虽败逃,可大唐新册封的真珠叶护可汗却也想着能够接管贺鲁的地盘,如今大唐直接把西域纳入疆域,真珠可汗心里也是不满的。
  兼之吐蕃人的势力也在西扩,加上青海的吐谷浑人一直不老实,时刻威胁着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因此朝廷一面派兵在筑城屯兵西域,从中原迁移人口屯边之时,又在谋划着打一场青海之战。
  河西走廊太过狭窄,而青海的吐谷浑人又时刻威胁着这条生命走廊,要控制西域,必须得清除青海的吐谷浑人威胁。
  鉴于吐谷浑人叛服不常的性子,朝廷这下决定来次狠的,直接跟对付突厥人一样,拿大刀片子砍他娘的,砍完了之后直接设立青海道,设州置县,纳入直辖之地。
  程咬金已经转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正在筹备征讨之事,苏烈也做为了他的副手。
  因为要打吐谷浑,所以对高句丽用兵之事,再次搁议。
  至于李逍曾经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出兵讨伐倭国,更没人理睬。一群夜郎自大的岛夷而已,既然逃了,那就暂且不去理会他们。
  毕竟倭人和高句丽人还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东边,但吐谷浑和人吐蕃人却就在大唐帝都的不远外,尤其是现在刚拿下了西域,要稳固这块胜利的果实,就必须灭了吐谷浑。
  安东暂时是不会打仗了,可越是因此,长安那边越有人不愿意李逍继续留下来。
  “新任的节度使是谁?”
  “高侃,他已被授任为安东道大都护。”
  “不是节度使吗?”
  “不是。”
  大唐现在有六大都护府,分别为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和瀚海大都护府,以及辽东大都护府和安东大都护府。
  安西和北庭在西域,镇守天山南北,而安北和瀚海则在北方,镇守漠南漠北,辽东与安东则在东面,镇守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地。
  六大都护府的大都护级别很高,从二品封疆大吏,但只有李逍一人得封个节度使,其余人都是大都护,或以副大都护实际任事。
  大都护和节度使的区别还是有些的,节度使的权柄要比大都护的高些,可能也正是因此,在授过李逍为节度使之后,现在调李逍回京,接替的高侃却依然只被授为大都护而不是节度使。
  “高侃是员猛将,朝廷选他来安东,倒也没选错人。”赵持满道。
  高侃出身渤海高氏,俭素自处,忠果有谋,曾经任过北庭安抚使、陇右道大总管、瀚海都护,曾经生擒过突厥的车鼻可汗,勇猛能战,功高着著,此前是左监门卫大将军,爵封平原郡公。
  这次调他来取代李逍,确实不论资历还是本事都是足够的。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用这位大破过突厥的大将来安东,也是朝廷为下一阶段征讨高句丽做准备。
  北有薛仁贵,南有高侃,到时等青海战事一定,再调程咬金、苏烈这样的老将过来坐镇,何愁高句丽不灭?
  但不管怎么说,反正安东是没李逍什么事情了。
  他这个唯一的节度使也算是正式卸任,回京述职。
  “你回长安,切记要小心一点,既然朝中有人弹劾你逗留不归,图谋海东,这可就是大事,若让有心人利用,只怕要万劫不复的。”赵持满提醒道。
  越是那些立下大功的将帅,越是容易出事,这可是有过许多先例的。


第415章 李逍拜相?
  长安。
  大明宫。
  相比起太极宫来,这座新宫住的更加舒适。
  一杯冰镇的酸梅汤,再来几颗岭南来的荔枝,无疑让人乐如神仙。
  皇后武氏剥了一颗荔枝,刚剥出来的荔枝肉鲜嫩水灵,“陛下再尝一颗。”
  皇帝张嘴接过,熟练的把果肉吃下,将籽吐出。
  “陛下,李逍马上就要还京了,陛下想好如何安置他吗?”武氏问。
  李治微微眯起眼睛,李逍啊,那个家伙离京都已经三年了。
  三年不见李逍,可在宫里却能天天看到关于李逍的奏章。李逍这三年来,做了些什么,李治很清楚。他甚至早有旨意,只要是关于李逍的奏章消息,都第一时间送到御前。
  百骑司还专门有一组人负责传递李逍的消息。
  三年了,这小子要回来了。
  “朕真的有些想念李逍了,有些迫不急待的想要见到他。”
  “那陛下想好如何安置他吗?”武氏问,李逍在外三年,这三年关于李逍的消息很多,而朝中对于李逍的评论也很多。
  赞誉者有之,诽谤者亦有之。
  有人说李逍是大唐不世出的天生儒帅,也有人说李逍脑有反骨说他图谋海东。
  “李逍是功臣,社稷之功臣。”李治说出了一个很高的评价,“以一文臣率领三千老弱病残之兵,不但守住了百济新征服之地,还为大唐夺取了新罗。一人,镇三国,非常之功也。”
  武氏笑吟吟道,“何止啊,真要说起来李逍的功劳可不止这一点呢。李逍在海东三年,可是把百济和新罗之地,彻底的化为了我大唐的教化之地,为我大唐新添六百万子民,二百万课丁,新增七州三十五县,八百里之疆域,还为朝廷贡献千万贯的财收。”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等本领就算是本朝开国的那些凌烟阁功臣,也没有几个可比的啊。”
  “皇后这话虽然听着夸张,但倒也不算过份。真要说起来,给李逍什么样的封赏都不为过,可李逍毕竟还是太年轻了点,今年不过二十六罢了。这个年纪,考明经都还算年轻的,更别说他都已经爵封郡公,位列三品了。”
  “那陛下是如何打算的呢?总不成李逍立下如此大功,陛下还真要让御史台弹劾调查李逍图谋海东拥兵自重之事吧?”
  李治端起酸梅汤喝了一口,很酸很冰又还带着点甜,这里面添加了最好的冰糖,这冰糖比起霜糖还更胜一筹。
  这甜味让他想起最早知道李逍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是因为霜糖。那时的李逍不过是个乡下小地主,献霜糖脱色提纯改进工艺。
  一晃都五年过去了。
  有人曾劝过他,说御史台弹劾李逍之事,虽然有些捕风捉影甚至是莫须有的,但这却是可以利用的。还举了当年太宗时李靖之事做例子,当年李靖战无不胜攻无不可,功高着著,有一次统兵征讨凯旋,便有官员弹劾李靖称他想造反,虽然太宗不相信,但还是在封赏李靖之后跟他提了一句。
  就这一句话,让李靖老老实实的从此待在家里不敢出门。
  这无疑就是帝王之术,敲打敲打功臣,不让他们得意忘形,不让他们做错事,这也是对他们好。
  可李治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好,他知道些李逍这人,为人有些刚烈,说白了就是吃软不吃硬,你越硬他就更硬。
  就如同他对上柳家王家崔家一样,管对方什么来头,死磕到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狠劲,还真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敲打他。
  “皇后替朕批复那个奏章,着大理寺调查这名官员,若他拿不出证据来,那就按诬告反坐处理。”
  “陛下这是要以此告诉天下,宣告陛下的态度了?”
  “没错,赏罚分明,这是必须的。”李治又抿了一口酸梅汤,“朕准备让李逍做兵部尚书,兼太子东宫左卫率。”
  兵部尚书兼太子左卫率,这可是高官要职了。
  按现在朝中的惯例,兵部尚书一般是要拜相入政事堂的,而太子左卫率这个职务,是东宫六卫率之一,东宫六卫率负责的是统领东宫名下的军府和亲兵。按唐制,大唐的太子是有自己的军队的,其数量大约是两到三万人,拥有二三十个军府分布在京畿之地,另有一定数量的太子亲兵。
  左卫率就是太子左卫率的统领,相当于朝廷中的左卫大将军。虽说按现在的制度,左卫率和左卫大将军一样,其实都只是虚衔,并不能直接统领卫府之兵,但这级别高。
  特别是东宫之官,更透露着不同。
  “李逍这么年轻,陛下要拜相?”
  李治摇头,“拜相还言之过早,李逍毕竟太年轻了些。但让他当个兵部尚书朕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他知兵懂兵,更懂后勤钱粮这些,让他做兵部尚书,朕相信绝对是物尽其才。”
  “可只怕太过惹人物议,就算是朝中诸相,恐怕也不会同意李逍任兵部尚书吧?二十六岁的兵部尚书,这个头一开,只怕以后就会乱套了。”
  ········
  中书门下,政事堂。
  政事堂原本有十一位宰相,但如今却只有八位在京,崔敦礼外任安西大都护、尉迟恭这位宰相更是从来没到过政事堂,就算派人去问他朝廷大事处置意见他都不会理会。
  另还有一个宰相之位空缺。
  “李逍为兵部尚书?”
  宇文节皱眉,朝中现在确实还空着兵部尚书一职,前任兵部尚书是崔敦礼,后来他去了安西,这个位置就空出来了。
  但是兵部尚书照例一般是要拜相的啊。
  “陛下莫非要为李逍拜相?”
  “没听说有这意思,估计就是让他做兵部尚书。”
  “那也不行,李逍今年才二十六,就让他做兵部尚书,那怎么行?”许敬宗也摇头。
  二十六岁的兵部尚书,想想都可怕。
  甚至是让人妒忌。
  连一向护着李逍的李绩这次也觉得皇帝过份宠信李逍了,这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就如之前开先例授李逍节度使一样,这是坏规矩的事情。


第416章 政事堂的阻击
  “给李逍再安排一个职位?”李道宗试着问李绩。
  政事堂现在的这八位宰相,谁也没李绩的资历高威望重,连身为宗室的李道宗也是处处询问他的意见。
  “不好安排啊。”
  李绩苦笑着道。
  李逍三年前出京的时候职位倒是不高,四品的秘书少监,外放武珍州刺史,还给了个安东经略安抚使的衔头。
  当初这明摆着是明升暗降,远贬海东的。给个经略安抚使的衔,可当时的安东道不过只有两个州而已,还是刚刚打下的敌土。
  但那个时候谁又能料到,李逍居然能在那里折腾那么久,折腾的那么大呢。这一转眼,李逍现在回来,却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贬谪外放的刺史了,他回来前,那可是大唐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的节度使,还兼着观察转运使的头衔,兼着熊州都督。
  三年里,他为朝廷镇压了百济的复国叛乱,击败了倭国对半岛的入侵,又将怀有异心的新罗吞并,还为朝廷上缴了千万财赋,为大唐新增八百里江山土地,增加了六百多万新征服人口。
  这么多的功绩,随便一样都足以震动朝野了。
  而且现在的李逍还是乐浪郡公,又是太子少保。
  他现在回朝来,哪里可能是随便一个职位能够打发的了的?
  “要不让李逍做秘书监?”李义府问。
  李逍出京前是秘书少监,现在回来做秘书监,似乎也不错。虽然说少监跟监似乎只差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