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恭喜节帅!”
  虽现在还没有正式的节度使官职,但李逍拥有双旌双节,已经是名符其实的节度使了。
  刘伯英等几将虽然之前跟李逍闹了点小矛盾,可在这旌节之前却不敢再有半分轻视之心。
  拥有旌节的李逍,那是可以对他们先斩后奏的。


第391章 长安
  显庆元年。
  正月。
  长安,大慈恩寺。
  玄奘法师设五千僧斋,主持盛事为新太子李弘祈福。皇帝皇后率朝中文武百官都去行香。
  这是武氏第一次正式的走到台前,她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关注,所以竭尽全力,废寝忘食的表现。她举止大方得体,言辞不俗,表现极佳,让朝中百官和长安的士民们对她都称赞不已,对这位新皇后的态度也大为转变。
  “陛下,西突厥贺鲁叛逆,不能再纵容了,必须倾力征讨,一战灭之,一劳永逸!”
  “朕也想打,但如何打,怎么打是关键的。”
  即位七年的皇帝李治,如今大权独揽,赶走了元老派,废掉了王皇台,更换了新太子,将近而立之年的皇帝,如今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况且大唐还刚灭掉了百济。
  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叛服不常,早已经让李治不满了。
  现在朝中有两派声音,一派认为东征刚建功,再应当乘胜进攻,将高句丽一鼓灭之,永绝东方之患。
  而另有人则认为,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如今势力越来越强,若再不征讨,那么就可能尾大不掉,慢慢成心腹之患。
  可大唐虽强,却也无法做到东西两面同时用兵,毕竟不论是高句丽还是西突厥,那都是一方霸主,大唐也得尽全力才能征服。
  东征还是西讨?
  先东还是先西?
  两派声音吵个不停,李治也有些犹豫不决。
  “陛下,西突厥咄陆有五啜,处木昆律啜,胡禄阙啜,摄舍提噋啜,突骑施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
  “弩失毕有五俟斤,阿悉结阙俟斤、哥舒阙俟斤、拔塞干暾沙钵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哥舍处半俟斤。”
  “陛下,贞观八年我朝所册立的咥力失可汗分其国为两厢十姓,号称十箭。碎叶川以东属咄陆五姓,首领称啜。以西属弩失毕五姓,首领称俟斤。
  姓授一箭,诸啜、俟斤皆可称设,故又号十设、十箭。”
  殿中,为皇帝分析如今西突厥形势的是大将军契苾何力,现任左骁卫大将军,本是漠北铁勒契苾族人,早年本是铁勒可汗,后率部归顺大唐,贞观九年随军大败吐谷浑,因功取临洮县主为妻,贞观十四年,又随侯君集灭高昌国,贞观二十二年,随阿史那社尔打败龟兹,俘虏龟兹王。
  之后多次与西突厥作战,功高着著,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郕国公。
  他虽是一胡人,但降唐几十年,却也忠心耿耿,战功赫赫,尚县主后,也算是唐朝宗室一员。
  作为一个对西突厥相当熟悉的大将,他的话当然更让皇帝信服。
  “西突厥有十姓部落,但是如今,阿史那贺鲁却仅能统领咄陆五部,弩失毕五姓却在真珠叶护的率领下,愿为我大唐先锋讨伐贺鲁,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真珠叶护是谁?为何能统领弩失毕五姓,为何又愿意为唐先锋呢?
  这就是西突厥人自己的内部权力斗争了,真珠叶护的父亲就是前任西突厥可汗乙毗咄陆可汗,早年也是由唐朝册立扶持起来的,后来实力一强便成了白眼狼。唐朝便又扶持了现任可汗阿史那贺鲁,联手击败了乙毗咄陆可汗。
  真珠叶护早年就也统领一部,称设,有自己的兵马部族,实力不弱。李治继位后,贺鲁老是搞些小动作,让大唐非常不满,于是唐朝去年派人去册封真珠叶护为可汗,这事被阿史那贺鲁所阻。
  随后,贺鲁还率兵征讨真珠叶护颉苾达度设,两人算是彻底成死仇。
  真珠叶护打不过贺鲁,便只好上表降唐,愿意为唐先锋征讨贺鲁,凭着他们家族和他父亲留下的底子,他倒也把碎叶以西的弩失毕五部团结了起来,要一起联唐反贺鲁。
  “如今真珠叶护联结弩失毕五姓反贺鲁,若我大唐不出手,那么他们肯定最终打不过贺鲁。一旦贺鲁再次击败真珠叶护,甚至吞并弩失毕五姓部落,那他的实力就将再次增长,彻底的控制西域之地。”
  要打就得趁早打,趁着现在贺鲁的西边还有真珠叶护这样的对手时征讨。
  “如果打,需要调动多少兵马?”李治问。
  “陛下,驭使夷狄需用权,当集中大军,以雷霆之威扫灭贺鲁。臣建议发兵十万,然后再召回纥兵五万,真珠叶护兵五万,集二十万大军三面合击,一举歼灭之。”
  “不能让他联合诸国,只打贺鲁。我们事先言明发兵只诛贺鲁,那么处密、处木昆等部也会各愿自保。如果我们不打,那么他们肯定会与贺鲁联手打真珠叶护。”
  处月、处密这几个部落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之外的部落,实力也挺强,但不直属于十姓。
  这些部落在西突厥里,与贺鲁的关系没有他统领的五咄陆那般紧密。
  契苾何力的建议就是先盯着贺鲁打,以贺鲁的五咄陆为目标,像处月、处密这些部落,以安抚为主。
  处月部游牧在天山南北,这个部落现在不算有名,但到了晚唐的时候却非常有名,因为那个时候处月部已经改名为沙陀。
  沙陀人作战骁勇,晚唐时候的李克用正是沙陀人。晚唐五代十国,其中好几朝都是沙陀人建立,可见其勇悍。
  “陛下,此平定西域之良机,万莫错失。”契苾何力再次恳求。
  “让朕好好思虑一下。”
  ······
  契苾何力退下,李治拿起御案上的一本奏折。
  奏折是来自海东百济,由安东副大都护、熊津都督府都督李逍上奏。
  李逍上奏,请求朝廷先东后西,先集中全力灭高句丽。至于西突厥,可以驱虎吞狼,册封反贺鲁的真珠叶护为可汗,令他率弩失毕五部征讨贺鲁,再调回纥和契苾等铁勒部发兵助攻,朝廷方面可以委派一员上将总领,但不需要发大军亲征。
  用李逍的话来说,以夷治夷驱虎吞狼,先让他们自己打着先。唐军还是应以东边为主,只要西边维持着局面不坏就可,哪怕暂时灭不了贺鲁都没关系。
  若是此时从东边调大军回朝,赴西域平乱,那么东边局势肯定要变的。留守的兵太少,就压不住高句丽,而现在倭国又出兵,到时百济无兵弹压镇守,只怕百济人将再次叛乱。
  所以贪多嚼不烂,别去管什么西突厥了,先把高句丽灭了再说吧。灭掉高句丽才能保东方安稳,不灭高句丽,那么刚打下来的百济也将守不住。
  奏章末尾,李逍还告诉皇帝,别指望新罗人和契丹人,若大唐主力在,他们当然会协同,而万一唐军主力不在,他们肯定不会用心的,甚至说不定这些家伙还会生出二心,觊觎半岛的土地。
  “爱妃,你觉得朕该先东还是先西?”
  武后抱着女儿轻轻摇晃着,见皇帝问她,道,“契苾何力虽是老将,但李逍的话其实也很有道理的,东西两面开战,相遥万里,朝廷肯定无力两边皆顾。而东西二选一,臣妾觉得还是当选东,先东后西,趁势先灭高句丽再出兵西域!”
  李治犹豫,“可契苾何力说的也很有道理,西突厥的贺鲁已经越来越嚣张,他已经屡次派兵进犯我大唐的西州、庭州,再不征讨,我大唐在西域只怕再无威望,西域有失。”
  他似自言自语道,“高句丽也不好打的,朝中不少大将都说没个八年十年的,只怕并不能灭掉高句丽。但八年十年的朕等不得,西域等不得。去年灭了百济,高句丽又被大败了一次,相信能够暂时安份一段时间了,朕还是想先西后东,先平贺鲁,再还征高句丽。”
  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武后便也没再出声。
  ·······
  “诏令!”
  “检校羽林军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诸将进讨贺鲁!”
  “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
  “右骁卫将军高逸德、右武卫将军萨孤吴仁为副总管。”
  “诏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婆闰等进讨贺鲁。”
  “诏右屯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行军大总管,分头出金山。”
  诏令接连而下。
  连发三路大军,分别由程咬金、苏定方和阿史那弥射统领,兵分三路,各统兵五万。
  再诏回纥和契苾部各出兵五万,加上册封真珠叶护为可汗诏他率弩失毕五姓发兵十万,这一次大唐真的是全力以赴,重兵出击。
  总共三十万大军征讨贺鲁。
  随着这道诏令下达,原安东大都护府副大都护程咬金,副帅苏定方都被抽调往西域,同时抽调走的还有十万府兵精锐。
  原本的朝鲜战场,唐军主力尽撤。
  北面以薛仁贵代替程咬金主持战局,南面则完全交给了李逍。
  身为副大都护的李逍,手底下却只有一万二千以百济人为主的乡勇土团,却要一人独自承担镇守百济之地的重任。


第392章 复国
  安东道。
  百济故地,大唐熊津都督府。
  西面沿海,白江口。
  白江联通熊津城和大海,江口处唐军修建了一座城堡,沿海依江。
  堡西羊马城凸出来的土墩望楼上,两名守卒指着城下的方向,不屑的互相说着话。
  “该死的新罗人,居然就这么溜了。”
  城下,一队队的新罗人正经过,他们从熊津城下撤回,经过城堡,抵达白江口,将从这里乘船返回新罗。
  或者说是赶回去救援本土。
  倭人的舰队跨海进攻新罗,新罗人凭城而守,结果却反而节节败退,已经被倭人连夺十余城。
  新罗王金春秋急调在百济境内的新罗军回援,还请求唐军增援。
  不远处的城头上,安东副大都护李逍凭城远眺。
  安东衙门都知兵马使赵持满对他劝道,“不能让这些新罗人走,最起码也得让他们留下一两万人。”
  “我也不想让他们走,可是他们只听新罗王金春秋的,我的话并不管用。”
  “得想想办法,苏帅带着两万水师已经乘船回了中原,薛帅如今接任安东副大都护,主持高句丽战局,虽兵临平壤城下,但兵少无援,根本攻不下平壤。现在也就要乘船到辽东去接防,若是让新罗人再撤走,那整个百济,我们就真的是孤立无援了。”
  “就靠那三千老弱病残吗?”
  赵持满说的三千老弱病残是由李逍招募来的中原佣兵、征东水师留下的伤残兵员们组成的,这些人还算是薛仁贵和苏烈的一个人情。
  三千人组成了安东军,是目前李逍最能信任的兵马。
  除此外,他手里还有一万五千人的安东土团乡勇,但这些乡勇不是百济战俘就是招募的百济贫民奴隶组成。
  如今时间未久,李逍也不知道这支乡勇关键时候能不能真的相信。
  隔着茫茫大海,就凭着这点人手,却要镇守百济十六州一百八十县,难啊。
  李逍也不想让新罗人走,相比起百济人,新罗人起码还算是盟军。可现在新罗人自己受到倭人进攻,他们还想唐军救援他们呢。
  ········
  显庆元年。
  三月。
  倭军渡海之后,连战连捷,攻夺新罗二十余城。
  新罗王金春秋连连向李逍求援,可李逍自己也无兵可发。
  局势一天比一天坏。
  这段时间,李逍镇守百济故地,也是每天都在招兵买马,整兵备战,积蓄粮草。
  李逍以五都督府驻地大城为支点,以十六州城经络,初步建起了一张镇守防御网。
  乡勇也已经招募增加至三万人,可依然还是那个问题,都是百济人,让人无法放心。
  各都督府、州县都在加紧修建屯堡卫城,清查户口、丈量田地,征收契钱,储备物资。
  因为人手太少,各地的都督、刺史等多是以留守的军将代任,行事不免有些草率。
  各地不时的上报手段粗暴,引得百济人愤怒怨恨的事件。
  在百济人中,特别是那些利益大受损害的百济贵族豪强地主之间,有一股子怨恨愤怒正在不断的上涨,甚至有一股阴云正在聚集。
  李逍知道,可却无法改变。
  他只能抓紧时间备战。
  许多情报汇集起来,都告诉李逍,一场百济人的大叛乱就在眼前。可李逍却无能为力,他就如同是那汪洋里的一条船,唐军实在是太少了,才三千人。
  他屡屡向朝廷要兵,可朝廷现在全力西征,根本无力再派兵过来。朝廷只是告诉他,镇守镇守,要求新罗人协守等等。
  似乎只要李逍不去打高句丽人,百济就能安枕无忧。
  可事实上,薛仁贵带着朝鲜半岛南方最后的两万水师乘船去了辽东接防后,百济地区差不多就形成了武力真空。
  平壤之围解了,高句丽人已经开始调兵南移,甚至有不少人开始往百济境内渗透。
  “节帅,刚得到的军情。”
  刘俊大步走了进来,“据最新军情,百济旧将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拥立了百济王子扶余丰为王,叛乱起事了,他们召集了许多百济人,如今拥众过万,围攻刘伯英于久迟城。”
  刘伯英是马韩都督府都督,他所镇守的地方在熊津都督府的北边,紧邻高句丽边境。
  “高句丽军南下了吗?”李逍问。
  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程咬金和苏烈率军离去前,高句丽王向朝廷上表称降,两边明面上是约定休兵罢战。
  于是薛仁贵从平壤城下撤兵,乘船前往辽东。
  这个称降虽然大家都清楚不过是口头说说而已,但起码高句丽人也是被唐军吓倒了,而唐朝这个时候接受降表撤军,也是因为程咬金和苏烈被调去西域,薛仁贵一个人是打不下平壤的,继续留在那里,反可能被高句丽人包围。
  朝廷接受降表,暂时休兵,也是想暂时维持这面的局势,好专心打西突厥。
  若是高句丽人出兵南下百济了,那么这个脆弱的临时休战协定就将打破了,对李逍和镇守百济的众人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
  “暂时还没有见到高句丽军越境南下,但据查探百济军中有不少高句丽军将,此外还有倭人兵将。”
  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扶余丰王子是前任国王的儿子,之前百济一直跟倭国交好,这个王子就是被送到倭国做为人质的。
  百济被灭,倭人最不能接受。任唐朝占领百济,那么倭国就将被从百济清除,这对一直想染指朝鲜半岛的倭人来说是极不能接受的。
  正因此,唐军还刚进攻百济时,倭王齐明天皇就号召倭国各地方的豪强们出兵,他要亲征百济。
  倭国虽说是万世一系,但天皇在这个时代其实远不如中原的皇帝,他们的朝廷也不是什么中央集权较高的国家,倭国地方势力强大。
  但这一次,天皇召各地出兵,随他亲征,却得到响应。就是准备的时间久了点,磨磨蹭蹭的等他们集结了各地兵马,打造好了船只时,大唐已经灭掉了百济了。
  齐明天皇随军西征到九州,结果突然病逝。
  太子中大兄回京素服称制,是谓天智天皇。齐明天皇虽然死了,可并没动摇倭人出兵百济的决心,天智天皇派出阿昙比罗为为前将军,阿部比罗夫为后将军,统军开赴百济。
  与此同时,天智天持还派狭井槟榔率五千军护送着王子丰回百济。
  正是有了这五千倭军,鬼室福信和僧道琛等才能迅速号召许多百济人起事。
  高句丽人这时还没有明着出兵,却也派出不少将校悄悄私服南下进入百济军中充当军官和参谋。
  三方势力合力之下,这个打着复国旗号的叛军,攻势还是很猛烈的。
  刘伯英虽也是大将,久经沙战,可终于还是兵微将寡,被困于久迟城中。


第393章 救援
  李逍目前有兵三万三,可这三万三的兵力却分属于五都督十六刺史。做为副大都督的李逍,手里也不过有六千兵。三千唐军,三千百济军,这点兵还得负责镇守从白江口到泗沘城的数百里熊津都督府辖地。
  兵少还分散,这就是此时镇守百济的诸将的境遇。
  刘伯英手里也不过六千兵,又要分守各州,他被围久迟城,手下只有一千兵。亲卫部曲唐兵不过百人,剩下的九百都是在百济征召的乡勇。
  久迟只是一座边境小城,城小墙矮。
  他来此巡视,结果就遇百济人叛乱,被围住了。幸好他沙场经验丰富,靠着一座小城,千把兵力,居然慢是打退了百济人的数次进攻。
  站在城头上,刘伯英拄剑喘息,他已经无法看见远处的方向,无数的百济叛军和倭军,搅起巨大的烟尘,久迟城外的乡勇的各处屯庄卫堡都冒起黑烟。
  他们已经被叛军的潮水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