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府兵们的负重,多的时候能达到背负六七十斤的装备物资。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府兵,最关键的就是能跑。能跑比能打还重要,要是跑不赢,就别想打胜仗了。敌人突袭,得能跑的掉,敌人逃跑,得追的上。”
  李逍对于赵持满的这个理论倒是很支持的,打仗嘛,肯定首先得能跑才是能打,能进能退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嘛。
  不过军队规模越大,行军速度则越慢,要保持队伍阵形,队伍大了,还要携带许多后勤辎重等等,每天还得安营扎寨,埋锅造饭等花费时间,一天行百里基本已经很了不起了。
  三国时司马懿率军一天行六十公里,已经出敌不意,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了。
  当然,如果是骑兵,速度就能更快,小股轻骑甚至能够一日夜奔袭三百里。
  李逍原本还计划拿这二百来人练练手,推行下队列行军啥的,后来看赵持满的操练方法虽然简单,但也挺实用的,便就没干涉过问。
  再怎么说,人家赵持满也是在北方边疆上可以吓的草原游牧民不敢越界的杀神猛将,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干好些。
  而且这什么左转右转向后转这些东西,也不是说就没用,但比较教的方向不一样,现在又不是排队枪毙的年代,也就不急于一时了。
  三天时间,张葱刘蒜带的两伙亲兵,已经个个瘦了一圈。这三天的行军,把这群少年摔打的不轻,现在谁都没有刚出发时的兴奋轻松了,甚至有人都想打退堂鼓了,可惜李逍绝不会给他们机会的,赵持满更不会。
  用赵持满的话说,当兵的只有奋勇向前,没有后退的,谁后退谁就是逃兵,而逃兵只有被砍头的份。
  看着襄阳城门,李逍对着那群可怜的娃宣布了一个好消息,“进城之后,休息一天,给你们放半天假,可以让你们伙长带着上街逛逛,我另赏你们每人一百文钱,算是这三天良好表现的奖励。”
  一百文钱不算多,但大家还是非常高兴,有些少年可能还是头一次挣到钱呢。之前李逍给了他们每人十贯安家费,但全都留给家里了。
  “玩归玩,别惹事。”
  襄阳城很热闹,这里算是处于水陆要冲。大唐立都关中,于是山南道的地位便也相当紧要,成为大唐帝都长安的西南屏障,襄阳便也算是长安西南第一重镇。
  出关中经襄阳往江淮、江汉、甚至是河南河东,荆襄都是要道。
  襄阳城池高大,人口很多,商贾也多,看着那汉江码头上遍布的船只,城门口进进出出的人流,就知道这里有多么繁华了。
  据说扬州城更加的繁华热闹,胜这里十倍。
  “去看看我们的船。”
  到了襄阳城外,李逍没急着进城,而是先关心起自己的船来。
  “船就在码头。”赵持满把一切安排的很好,带着李逍直奔码头。
  码头,远远就看到有三条巨大的帆船,三条船上各悬旗帜,薛程李,每条船上都有一面写着一个大字的旗子。
  “李字旗就是三郎你的船了。”
  远远看去,这条船还是很大的,毕竟相当于宋朝的五千料船,换算下估计相当后世的近三百吨载重了。这条船比起后来英国移民美利坚的著名船只五月花号还要大些。
  硬帆设计的木兰舟很有东方味道。
  “其实襄阳这里大船不多,越往南走,大船越多。在洪州、扬州那边,有专门跑长江和运河的大船,甚至有能运万石的大船。”
  “这么大足够了,太大了在海上航行也不太安全,海上毕竟风大。”李逍很满意这条船,虽然前后花了三千多贯,但确实很符合他的心意,载重近三百吨的五千料船呢。
  可以载六七百人,哪怕装上物资后,也能装载二三百战斗人员的。
  “船员都齐了吗?”
  “齐了,船长和水手都招募齐了,船长是个老船长了,常年跑三韩半岛,不过他以前都是沿海岸跑,没有直航百济的经验。”
  “没经验不要紧,我这里有几样秘密法宝,只要他有海上航行的丰富经验就行了,至于直航的办法,我可以教他。”
  李逍这船可是经过改装的,船舱改成了水密隔舱,有更强的抗海浪和抗沉能力,另外船帆和船舵经过改装,可以当七面风航行。此外再加上李逍弄出来的罗盘指南针,不用担心迷失方向。
  只要这名船长有足够的海上航行经验,加上李逍的这些法宝,直航百济完全不是事。
  “三郎放心,那船长经验绝对丰富,若不是他听说你有几样直航三韩的法宝,他是绝不会接受我们的雇佣来当船长的。”


第342章 一锤子买卖
  赵持满找来的船长是个老头,有点黑有点瘦有点干巴,除此之外一切挺正常的,没缺胳膊也没少腿的,既没有个铁钩手,也没有戴只黑眼罩,连帽子都只是顶很寻常的软脚幞头。
  这让李逍都有点怀疑这位是不是真正的船长。
  船长嘛,总应当是少只手缺只眼睛才显出经验丰富的嘛。
  那老头被李逍盯的有点头皮发麻,“老朽眼睛不花视力很好。”
  “听说你经验丰富?”李逍收回目光,笑问。
  “我出生之时就是生在海船上,打小便开始跟船,十岁开始就是正式的水手了。跑登州入新罗航线已经跑了五十年,当船长也有三十年时间。”
  李逍听的不由肃然起劲,不为别的,就为他跑了五十年海船居然还没挂掉,这个人就够传奇够值得钦佩的。
  这年头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都还不够发达,跑个长江运河都还经常容易翻船,更别说跑海上了。哪怕这老头五十年来都只是沿海海岸行做近海航行,可都非常了得了。
  五十年居然能一路平安的捱过来,不容易。
  “佩服,老船长居然跑了五十年海。”
  老头有些落寞的道,“没什么值得佩服的,虽然跑了五十年船,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可到老了还是晚节不保,栽了。”
  赵持满在一边简单的解释了句,“王船长去年带着一条船想直航百济,结果在海上飘了三天后,发现偏离了航线,然后遭遇了风暴,船被风浪打碎了,一船人除了他,全死了。他抱着块木头飘到了百济,大难不死。”
  老王头回国后,整天在扬州港口的酒馆里醉生梦死。直到有一天,赵持满来这里寻找经验丰富的海船船长。老王本来是没有兴趣再出海的,可后来听赵持满说船东的船改造的很神奇,可以当七面风航行,甚至不惧风浪,而且船东还有可直航百济的法宝。
  这些深深吸引了老王,于是他才扔下酒坛子,跑着赵持满去了洪州的船厂,见到了改装过的新船,发现这船确实远超他见到的许多船更适合航海,然后他毅然的回到扬州,利用他多年的人脉关系,招募到了许多经验丰富的船员水手,回到洪州把船驶到襄阳来等李逍。
  “你真有不怕迷失方向的法宝?”
  大海里航行,方向很重要。白天有太阳,晚上看星星,老王头懂牵星术,能用牵星板测方位,但是在阴雨天的时候,老王就只能凭感觉航行。若是以前那般沿海岸航行的话,还能参照海岸上的参照物,或凭借着多年经验绘制的海图航行。
  但他想要闯一闯,想直航百济,那就要闯入深海之中航行,而在深海里可没有什么参照物。
  上次他的失败,就是因为遇阴雨而偏离方向,再又遇上了风暴才出事的。
  “我确实有这样的法宝。”
  “快拿给我看看。”老王急道。
  李逍微微一笑,并不答应。
  赵持满在一边道,“你也已经见识过我们三郎的这条船了,经过改装过后,已经十分神奇了。”
  “确实很神奇,特别是这风帆极为了得,不过要直航百济,关键还是怕迷失方向。”
  “我有一宝,可不惧迷失方向。此物名为罗盘,可在海上指向南。”
  老王有些疑惑,“难道是司南?可是司南在海上根本无法使用。”
  指南针的前身就是司南,早在战国之时已经问世了。不过这种由天然磁石加工而成的圆勺形测向器,并不适于在波涛起伏的海上使用。
  而李逍利用穿越客的便利,直接把罗盘针拿了出来。不论船舶如何摇摆,罗盘的指向效果相当稳定。
  有了这个,便不用再只是盯着天上的星星看了。
  “给我看看。”老王眼睛瞪的许大,激动的嘴唇都发抖了。若是早有此物在手,他上次就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翻船,那一船人更不会死了。
  “给你看看也无妨。”
  罗盘指南针这东西并不神奇,许多发明其实只是没有打破那道壁垒而已,有的时候,真的只是差一层膜没捅破而已。
  老王接过李逍递过去那只不过一只大饼大的罗盘指南针,左摇右晃认真观察,最后干脆二话不说就往船上跑。
  李逍也没阻拦,这人看着有股子钻劲,这样的船长确实是他想要的。
  老王上船后,这里跑跑那里转转,过了一会,发出了激动的尖叫声,兴奋的尖叫后,是狂喜的笑声,没多久也变成了鬼哭一般的狼嚎惨叫。
  一会笑一会哭。
  老王哭的很伤心,他发现李逍真的没骗他,这东西真的可以在海上指明方向。他伤心的是这样的东西怎么没有早点发现,要是早发现,他去年就不会出事了。
  赵持满小声问,“这样的神器就这样给老王头了?”
  “要不呢?”
  “如此利器,怎么也得郑重再郑重啊,应当让老王先签个契约,或者让老王送两个孙子到你府上质押着。”
  李逍摇摇头,“不必,有些东西其实早晚会被人发现的,再说分享给大家也不错嘛。”
  赵持满无语,“你知道这些东西有多么的神奇?如果拿去卖,有多少海商会愿意重金买?你就是卖一千贯一个他们都愿意。”
  “我知道这东西的厉害之处,不过这东西也就是一锤子买卖,而我也没想过要放弃这机会啊。我这次来,可是带了好多个航海罗盘,正好可以一路推销到登州去。”李逍笑着道。
  赵持满倒有点傻眼了。
  “有钱干嘛不赚呢,现在不赚,等下次别人琢磨出来可就没机会了。你说一个卖一千贯会不会有点贵啊?”
  “你看卖给谁,如果给那些大海商,一千贯算不得什么。”
  大唐有不少海商,尤其是那些跑南海的商人,更有钱。有些商人不但跑南海,甚至直接跑到波斯湾去,靠着一代又一代船长们传下来的海图航线,他们打开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有很多大海商,如果把罗盘拿到广州去卖,肯定不用担心买主。”
  “嗯,趁这罗盘还没有被人仿制之前,得多卖点出去,这个事情我就委托给你,你安排点人手,到大唐各个港口去卖。能卖多少个就卖多少个,咱们先狠捞他一笔再说,小点的港口几百贯也卖,大港口千多贯也卖。”
  “三郎你手上有很多这种罗盘吗?”
  “时间匆忙,做的有限,也就几百来个吧。”
  “几百个?”赵持满瞪大眼睛,嘴巴里都能塞进去一个拳头了。
  一个买几百上千贯,那几百个罗盘,得卖多少钱?这不得卖上几万十几万贯?
  “我估计卖不到太多钱,刚开始可能有不少人抢着要,但这东西要说技术含量也不算太高的,若有心参研仿制还是不难的。到时有人仿制出售,我们的就不好卖了,价格肯定会不断下跌的,最终一个能卖上十贯都不错了。”
  所以李逍想的也简单,干一锤子赚一笔就算了,能赚多少就多少,打个时间差,趁别人山寨他之前,先到各个港口找那些海商们圈一笔。
  赵持满大叹李逍阴险,不,是精明后,进了趟襄阳城,然后告诉他,三百多个罗盘已经安排出去了。
  老王在木兰舟上又哭又笑了半天之后,就开始催李逍早点起航,他迫不急待的想出海试验下这罗盘的功效了。
  李逍倒也想早点走。
  但他来到襄阳的消息,还是走漏了。
  不但襄州刺史与一群同僚来宴请他,而且襄阳的不少豪强大族也来请他。李逍跟这些人也不熟,可人家来请,也不能不理会。
  那些土豪世家李逍可以不理,但刺史还是得拜见下的。
  襄州刺史不是别人,而是武氏的兄长,武氏虽说还没当上皇后,可已经进位宸妃,大家都知道这位肯定能当皇后的。
  武氏的兄长武元庆便升任了这襄州刺史。
  武元庆对李逍很客气,因为他妹妹武氏交待过他,李逍是自己人。武元庆没什么本事,全凭着父荫当个小官,然后现在又凭着妹妹的得宠,才做上了这刺史之位。
  武元庆没什么本事,但很喜欢钱。
  他听说李逍要去百济为官,长安的长孙无忌等许多元老勋戚们凑了十万贯给李逍,于是也想搭个顺风车。
  “百济那边真的大有可为吗?”武元庆一副咱们哥俩好兄弟的模样。
  “朝廷是有意要把朝鲜半岛纳入我大唐疆土的,那里现在已经实置州县,还有二十万兵马在用兵,可以期待的是,十年之内,三韩半岛必被我大唐征服,到时那里会成为我大唐的第十一个道,朝鲜道。”李逍对武元庆说的是实话,朝廷上下确实没打算放过这块肥肉,一旦征服,那就必然是直属地,而不再是羁糜州。
  “祥瑞兄,哥哥我这里也有几千贯子钱,你看能不能也搭个顺风车,投你那去?”
  “可以,当然可以。”李逍倒是来者不拒。


第343章 武家兄弟
  “那祥瑞兄觉得我是在百济投钱买地好,还是买矿好?”武元庆眯着眼睛问。李逍瞧他那肥头大耳的样子,心里就有点厌恶。据说这小子以前曾经跟自己的弟弟还有两个堂兄弟一起欺负武氏,让武氏心里留下了严重的阴影。
  这种连妹妹都不放过的人渣。
  “我不建议现在买地,因为现在朝廷暂时只打下了武珍州和居烈州两州,再加上一个耽罗岛而已,但朝廷已经先后发行了两次债券,募集了二百万贯钱,都是用百济那二州的田地和俘虏抵押的。”
  那两州也就那么大,现在已经没什么好地了。
  至于矿,长孙无忌他们刚投了十万贯给李逍,矿也被他们占的差不多了。
  武元庆听的有些急。
  “我就八千贯钱,买不了地也买不到矿吗?”
  李逍笑笑,“因为现在长安许多勋戚高官们都看好百济那边的未来,因此不少钱往那边投,如今导致那边的地和矿都已经难求了。做为兄弟,我倒是有个好建议的。”
  “能赚钱吗?”
  “能,而且能赚大钱。”
  “那快说。”武元庆一听说能赚钱立马抖动着满脸的肥肉问。
  “大家都往百济去,现在再跟着去百济就有点晚了。在前头的人已经把肉分完了,再跟着后面就只能啃点骨头甚至是喝点汤了,这没什么意思。我们得换个思路,比如说兄弟你在襄阳,应当发现最近路过襄阳的人很多,不少就是往百济去的队伍。”
  “没错,确实不少。”武元庆连忙点头。
  “是啊,他们买了百济的田,百济的矿,总得管理经营嘛。现在各家陆续派人过去了,这边人过去,回头那边还会运回奴隶、矿产、金银等许多东西来。你说,这其中是不是有商机呢?”
  武元庆想不出来。
  “快说说什么商机?”
  李逍不由的对这小子的愚笨叹息。
  这就好比历史上美国西部淘金潮一样,许多人跑到西部去淘金,但是并不是所有去淘金的人都赚钱了。而有些人就发现了不一样的机会,他们没跟着去寻找金矿,而是做起了淘金人的生意。
  比如在西部建起了小镇,开起了商店等等,向那些淘金客出售各种装备、食物等。
  虽然不比有些淘金客一夜暴富,但却仍然是个极赚钱的买卖。
  “我觉得咱们兄弟可以建个船厂,造船卖给那些去百济的人。甚至可以组建一个自己的船队,专门跑百济运输货物。”
  “这样能赚钱?”武元庆怀疑。
  “当然能赚钱,有需求就有市场啊。大量的人往百济跑,对船只来说就是需求大增,而原有的这些已经无法满足这新增的需求了。咱们顺势做造船和运输买卖,自然就刚好赚这钱。”
  “而且从长远看,以后朝廷肯定能打下越来越多的百济、高句丽地,甚至说不定将来连新罗、东瀛也会灭掉,那时整个东海都是我大唐疆土,那个时候,涌往海东的人将是现在的十倍百倍甚至是千倍,两岸的人货往来必将更大啊。”
  武元庆听的很心动。
  “我只有八千贯,能做这生意吗?”
  “能,虽然少点,但我们可以拉人合伙啊。人多本钱大,咱这生意也就更大,赚的更多。”
  武元庆不是个什么好的合伙人,但谁叫人家是武氏的大哥呢,武家现在可是最强的后戚了,拉上他们挺方便。
  尤其是李逍看中了襄阳这个地方,襄阳离长安近,同时这里离洛阳也不远,再一个这里顺水就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