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卿廷议”之事。可见参加廷议者,不仅宰相,宰相以外的官员亦可参加,这和参加政事堂会议只限于宰相者,全然不同也。
  「四」政事堂会议执行主席。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开会时有一执行主席,称
  “执笔”、
  “执政事笔”。讨论结束,秘书处协助
  “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然后奏闻画敕。执行主席轮流担任,有时一人一天,有时一人十天。
  《唐会要》云:“至德二载三月,宰相分直主政事,执笔,每一人知十日,至贞元十年五月八日,又分每日一人执笔。”「注:《唐会要》卷五一《中书令》条」《新唐书·崔佑甫传》云:“始肃宗时,天下务剧,宰相更直掌事,若休沐还第,非大诏命,不待遍晓,则听直者代署以闻。”《资治通鉴》卷二一九云:“又令宰相分直政事笔、承旨,旬日而更「胡三省注:令宰相在政事堂,分日当笔及承上旨」,惩林甫及杨国忠之专权故也。”「注:《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五《肃宗至德元载》」上引
  “分直”、
  “更直”、
  “听直”之
  “直”,即轮流值班,意思是说宰相在政事堂要轮流值班。而
  “秉笔”、
  “执笔”、
  “执政事笔”者,是指有会则为会议执行主席,无会则为值班宰相,负责处理日常公务或
  “承上旨”。由上可见,在肃宗以后,宰相执政事笔者,或旬日一更,或一日一更。
  由宰相执政事笔
  “承旨”之制还可知,在唐朝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中,由中书令取旨的传统做法已经有了改变。
  值得注意者,旬日一秉笔或一日一秉笔,与
  “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殊有不同。前者为值班宰相,后者如司马光所说:“至于数旦一至政事堂,乃唐世以来宿德元老、年高有疾,朝廷尊礼,特降此命。”「注:司马光《辞三日一至都堂札子》,元佑元年,载《司马文正公集》卷三八」乃是对年高望重的大臣如李靖、杜佑「注:各见新、旧《唐书》本传。
  」等的一种尊礼。
  「五」中书门下之印。印是权力的凭证,
  “印者,信也”「注:《百川学海》,蔡邕《独断》卷上」。自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
  “中书门下”,于是政事堂印亦改为
  “中书门下之印”「注:《旧唐书·职官志·门下省》。另见《册府元龟》卷三○八《宰辅总序》」。
  “中书门下之印”即成为唐代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中书门下政事堂的权力凭证。
  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这就是说,凡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加差
  “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国家各级机关所承认。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就是宰相刘祎之对武则天的批评。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
  “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
  “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
  “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在当时,已被认为是了不得的事了。
  以至皇帝私下所封的官,因其来经正式敕封手续,亦为时人所看不起。
  如《旧唐书·元稹传》云:“长庆初,谭峻归朝,出稹《连昌宫辞》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问稹安在?对曰:‘今为南宫散郎。’即日,转祠部郎中、知制诰。朝廷以书命不由相府,甚鄙之。”「注:《旧唐书·元稹传》,此时
  “相府”即中书门下政事堂也。《新唐书·元稹传》云:“然其进非公议,为士类訾薄”」穆宗以一时之宠信,未经政事堂议决,即迳自任命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致遭朝廷非议。
  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皇帝个人和宰相集体议决的矛盾问题。在封建时代,皇帝实行独裁,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注: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是天经地义。
  但从秦汉以来,就有
  “廷议”制度,至唐代,又建立起政事堂宰相集体议决的中央最高权力机构。
  君主独裁与宰相集体议决,看上去是两个相对立的制度,竟能统一于一个封建的中央政权之中,这似乎不可理解。
  但是,历史上一切制度,都不会凭空地产生,制度的背后,都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历史的背景和根源。
  政事堂制度既然是封建国家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所形成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那么,要解释它的产生与发展,自然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舍此而求诸于唐太宗个人的政治作风,乃是舍本求末之法,不可能得出正确的回答,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认识政事堂制度。
  恩格斯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象黑格尔所断言的是
  “伦理观念的现实”,
  “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
  “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版第一六七——一六八页;第一六七——一六九页」。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贞观四年,太宗问肖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注:《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上引唐太宗的两段议论,关于皇帝个人与中书门下、政府百司之间的关系,论述得何其精采,又何等深刻!
  他把君主个人和宰相集体论执的
  “须合变通”,对立统一的必要,说得清清楚楚。历来人们引用这两段文字的很多,但很少有人把这些议论提高到国家政体上去认识的。
  《贞观政要》的编者吴兢确有卓识,他是把这些对话放在《政体》中加以考察的。
  多年来,我们的历史研究有一个很大的偏向,就是偏重于人事,而忽视制度。
  近年来,写唐太宗个人政治作风的文章很多,也都不免于这个偏向。


第318章 报复
  中渭桥。
  烧成白地的秘书省印刷局工坊正在重建,工人们在废墟上清理出有用的材料,重新搭建工棚,准备再次恢复工坊。
  李逍走在废墟上,心情沉重。
  在新建起的工棚一角,是一片伤病营,三百多个烧伤的工人如今都集中在这里,李元芳为他们请来了大夫医治。
  而不远处,一百多个在火中丧生的工人,今天举行葬礼。
  天气太炎热,这里又是上万人的大工地,尸体不能停放太早,而这些人的老家又在京畿之外很远的河朔陇右之地,只能就地安葬。
  逝者的家属在哭泣,白色的灵幡在风中飘荡。
  “狗日的一定得为此付出代价,我李逍一定会为大家找回这个公道的。”
  李元芳有些无奈的道,“凶犯死在了大理寺监牢之中,这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公道、正义何在?”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的,你放心,也请相信我。”李逍从所未有的感觉到愤怒,一种被人彻底玩弄的愤怒,几百条鲜活的生命啊,他们何辜?
  “三郎你莫要再冲动,现在你也还麻烦着,事情闹到现在,还不知道你要被如何处置,再惹事,只怕就难以脱身了。”李元芳劝说道。
  “有些事情,你明知不可为,但也得上。我也许如你所说的一样,可以选择放弃,选择低头妥协,但我的内心会不安,我的余生,都会为这个决定而后悔内疚,我不想带着这样的内疚歉意过一辈子!”
  正说话间,却是一行人到来,为首的是一名宣旨的中官。
  旨意很简洁,李逍不再是秘书少监了,也不再是玉米监正了,他被授为武珍州检校刺史。
  听起来好像升官了,可实际上大家都明白这是贬,甚至是近乎流放。
  但李元芳却为李逍高兴。
  “暂时离开也好,可以免的无法收场,要是继续留在京城,你肯定要被那些人围攻噬咬至体无完肤的。”
  李逍拿着旨意,心里却没有半点轻松,他只觉得体内的怒火在燃烧,四处升窜,有种想要暴走的感觉。
  他知道皇帝是要保护他。
  可他现在却不想离京,起码在他收拾掉那几个王八蛋前他不想走。
  但政事堂只给了李逍三天时间,限他三日内离京,并且在三个月内到达武珍州就任。
  就这么一走了之?
  不,不可能。
  这个秘书少监李逍可以不当,但这个事情不能就这么算了。
  哪怕他只当了不到一个月的秘书少监,但那一百多条人命,三百多个伤者,是在他任内出事的,他李逍有责任。
  李逍的脸色阴沉的可怕。
  “三郎,莫要再干傻事。适可而止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后还会有机会的。”
  “不,我等不的十年。我也不是什么君子,我只是个乡下田舍儿,我有仇,隔夜都不愿意。”
  虽然李逍不愿意,但诏令已下。
  李逍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交出了秘书少监的官印。
  中渭桥的这个大工地,也跟他没了半点关系,回京的路上,李逍骑在马上,望着渭河边上那长长的送葬队伍,他双手紧握成拳,手指甲刺破了手掌心。
  回到胜业坊宅第,李逍马上派人去找赵持满。
  赵持满现在京郊,准备着赴百济的事宜。
  “三郎出为武珍州刺史?”赵持满到来后,听到这个消息倒是很平静,“这样其实也好,你现在长安,已经处于风暴中心,我很担心你。”
  李逍摇头道,“贬官还是流放发配我都无所谓,我现在心中愤愤难平的只有一件事情,我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完才愿意离京,但我只有三天时间。二哥,你告诉我,要如何才能把那几个王八蛋收拾了?”
  “不能乱来,你现在肯定被他们紧盯着,你要是再有半点出格举动,那就是授人以柄,再想安然离开长安,就不可能了。我知道你向来瞧不起那些权贵们,可是以你一人之力,你根本不可能对抗的了他们,他们会把你碾成粉的。”
  “就算螳臂当车,就算以卵击石,我也得试,要不然,我会一辈子良心不安。那些人,都是因为我而死的,都是因为我而伤残的,我对不起他们,我必须为他们讨个公道。”
  赵持满看着李逍那愤懑的样子,叹息一声。
  李逍确实就是这种敢爱敢恨之人,他有时做事很冲动,但这种冲动却很真性情。
  “值得吗?”赵持满问。
  “我也不知道值不值得,但这事我必须得去做,不做,我会后悔一辈子。”
  “既然如此,那就得好好谋划一下,硬碰硬是不行的,这种事情只能玩阴的。”赵持满道。
  “二哥你帮我想个办法,最好是不但能搞死那几个小王八蛋,还把他们几家也狠狠收拾一下。”李逍恶狠狠的道。
  他李逍从来不是那种愿意吃亏的人,如今却被人耍了这么狠的一道,不出这口恶气如何能甘心。
  “最简单的办法,把崔二娘子睡了。”赵持满道。
  李逍听完愣了一下,这算是什么办法。而且睡崔二娘子算什么报复方式?
  “崔璎珞本就是我的妾侍,睡她算什么?”
  “她虽是你的妾侍,可她也是许州崔氏嫡女,而且你不也一直还没睡过她吗?你把她睡了,那么就算是狠狠的扇了崔氏的脸,还有柳爽的脸,毕竟柳爽早就说过,此生非崔二娘子不娶的。”
  李逍摇头。
  “大丈夫报仇,就得硬刀硬枪的干,睡女人不算本事。”
  “既然你不愿意睡她,那你可以把她卖掉,卖到平康坊的青楼里去,让她接客,千人骑万人睡,一样能报复崔柳两家。”
  “二哥别说了,换个方向,何苦为难一个女人呢。”李逍还是拒绝。
  “三郎倒是够光明磊落,这我很佩服。”
  “有什么可佩服的,男子汉大丈夫,没必要为难一个弱女子。还是想想其它办法吧。”李逍苦笑。
  “我这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比较狠一些,不知道你愿不愿用了。”
  “二哥只管说来,越狠越好!”


第319章 崔璎珞的越狱
  “公子,李逍要跑了。”一早起来,刚睁开眼,还有些睡眼惺忪的柳爽便听到一个让他非常不爽的消息。睡意一下全无,他猛的掀开被子,也顾不得昨夜百般承欢于他的美婢还光着身子,“你说什么,李阿三要跑?”“是的,陛下授李阿三为武珍州检校刺史,中书门下已经通过了。三日之内,李逍就会离开长安。”那个狗腿子一边禀报,一边悄悄斜眼偷瞄了床上美貌婢女的走光,那一抹白腻看的他是直咽口水。“不能让这狗日的跑了,打了我还想跑,怎么可能,老子让他打了两次,怎么能就让他跑了!”柳爽光溜溜的下床,甩来甩去。“不能让他跑了,更不能让他把二娘带走,绝不能。”这个时候,他还对崔璎珞念念不忘。“赶紧去王府和崔府,把王五郎和崔九郎给我找来。”胜业坊蓝田县子府,府中上下已经得到了李逍的通知,他即将前往百济赴任,要挑选部份人随同前往,剩下的人则留下来看家。崔月奴提着个食盒进了西厢。“给你带了点吃食,有你最爱吃的桂花糕。”崔璎珞坐在窗前,手支着下巴,这段时间她瘦了不少。哭过,闹过,也恐惧过,可李逍却对她不闻不问,除了不能出府,只要是在这个西厢院内,随她做什么。饭菜用度是不曾短过她的,她甚至还能跟叔婶亲戚们通信。好在她一直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自她入府后,李逍甚至都没有跨入过她的西厢房半步。这几天她已经安静了许多。之前听说李逍打了柳爽他们被关进了大理寺,她曾欢欣鼓舞不已,可不曾想那个家伙居然只在牢里呆了一天就出来了。“吃点吧,郎君已经交待了,后天我们就启程上路,你也得走,同去百济。”“什么?”崔璎珞终于扭过头来,“去哪?”“百济,陛下已经授郎君为武珍州检校刺史,三日内就得离京,夫人临盆在即不能随行,只有我们随侍郎君左右了。”崔月奴看着崔璎珞,对这个血缘上的妹妹,其实她没有什么亲情,因为崔璎珞也从不曾视她为姐姐,崔家上下都没人把她当成过崔家人。在崔府,她就是个连普通奴婢都不如的婢女。而到了李家,她才感觉到了真正的自由,郎君虽还不曾收房她,可对她还不错,话虽不多,可却能感觉到他对自己是真诚的,没把她当成一个下人。“我不去。”崔璎珞摇头,斩钉截铁的道。“这由不得你的,你别忘记了你现在的身份,你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五姓女了,你现在不是崔府千金,而是郎君的妾侍。你没得选择!”“不!”崔璎珞目露痛苦之色,她知道自己确实没的选择,可她就是不肯妥协。她绝不会跟随那个男人的,她甚至到现在也不肯承认自己真成了那个男人的小妾。自己的意中人,绝对会是一个英雄,会是如赵持满那样名满长安的英雄男人,而绝不会是如柳爽那样的纨绔,更不会是如李逍这般的乡下田舍汉儿。若不是李逍拿崔家威胁她,她甚至早就宁愿悬梁自尽,也不愿意整天呆在这里伤心难过。“吃点东西,收拾收拾一下吧。此去百济路途遥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