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小地主-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把把手工挂面打开,放进锅中沸水里,又把豆芽放入,加入盐。待锅里的水再次沸腾,便把面条和豆芽捞出。
  过凉水,沥尽水份分装入大碗里。
  “把碗摆好。”李逍指挥着几个昆仑奴打下手。
  他在面条上分别放上葱花、芝麻、辣椒面、盐。
  等一长排大碗中的面条都放好调料,他重新起锅,倒上了菜苔子油。菜苔也就是油菜,这些纯压榨的菜油闻起来有股很好的香味。
  锅里油烧热微微冒烟,拿起大勺,把热油淋到面碗之中,浇在调味粒的上面。
  热油入碗,哧的一声,香味四散。
  “来来来,偿偿本监正亲手做的油泼辣子面,这可是大唐最正宗的油泼辣子面啊。”
  身为监正,却亲自为属下们做面条,这也算是极难得了,连那些黑黝黝的昆仑奴都人人有份。
  上好的手工挂面,根根如细丝,煮好之后也只如稻草般窄细,红红的辣椒面泼上热油,混和着葱香、芝麻香,别提多诱人了。
  一人一大碗,大碗能装上起码三斤面。
  玉米监众人,不论官还是吏,又或是昆仑奴,都捧着碗蹲在院里吃的很带劲。
  “大家随便吃,吃完还有,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一会吃完面还有奖赏!”
  众人早就看到堆在院里那高高的铜钱箱和绢帛堆了,这些钱帛都是李逍执掌玉米监后,在沙苑种西瓜、辣椒后所卖的钱,现在李逍要把他们全分给大家。
  “慢慢吃,吃完就分!”李逍腰里系着个围裙,手里还掂着把大勺,满意的看着那些吃面吃的吸里呼噜的手下。


第255章 小金库
  太傅、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绩亲自到玉米监来视察,结果看到玉米监里上下吃的正爽。
  吸溜下鼻子,李绩转身对旁边的官员们道,“玉米监的餐食估计是京中百司衙门头一份了。”
  “是啊,闻着就香,不仅有辣椒、香油,还有花椒、胡椒呢。好家伙,够下本的。”一位官员笑道。
  这长安城里的胡椒可是极贵的,一般人家都吃不起,甚至不少出身一般的京官都吃不起,可人家玉米监里的工作餐居然远远就能闻到胡椒味。
  “谁要人家玉米监有钱呢,今年沙苑种的西瓜、辣椒,可没少卖钱。”
  几位绯绿官袍的官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对玉米监都透露着一股羡慕甚至是妒忌之情。
  其实玉米监不仅有来自公廨田的田租收入,还有公廨钱的放贷收入,他们还种西瓜、辣椒卖,这两样今年在长安可是很火的,卖了不少钱,全进了玉米监的公廨库里。
  偏偏又碰到李逍这么一个并不拿钱的长官。
  李绩面带着微笑,他心里知道,玉米监的收入可不仅是这些呢,玉米监还有一个最隐秘也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他们暗中售卖玉米种苗。
  一粒玉米种就能卖上一两贯,而且还不是谁都想买就能买的到的,只有那些勋戚高官们才有机会买到。
  本来说私卖玉米种,明显是违规的。
  但买的人既然都是那些有身份的人,自然也就不会有谁把这事情拿出来说。
  玉米是祥瑞,还是灵瑞。官员勋戚们都想拥有一两颗,倒不是因为玉米产量高,而是想要沾沾这祥瑞的灵气瑞气祥气。
  连李绩家里都种了好几株,其中有两株是皇帝赐予的,另外的几株有李逍送的,也有英国公府里买的。
  他心里觉得李逍这人太会做生意赚钱了,玉米按粒卖,动则上千钱一颗。还都是限量的,你有身份才能买,贵不说,有钱也顶多能买个几粒。
  一个玉米棒六七百粒玉米粒呢,李逍卖掉一两个玉米棒,就能赚到上千贯。而对朝廷来说,今年收获了八千多个玉米棒,少个千把粒根本就很正常,毕竟每个玉米棒上结多少粒又不是准数。
  就算结一样的,就不能有点损耗啥的?
  好在李逍赚了钱,也没往算快腰包里装,这钱都是在玉米监公廨里,打造犁耙耕具,购置耕牛、打水井造水车修水渠,剩下的才拿来给监里的官吏匠人们发奖赏,提升下伙食水平,倒也没什么。
  李绩不是那种死板的人,相反,他很喜欢李逍这种会变通还会办事的人。
  不过越是欣赏李逍,他才越要在皇帝面前反对骤然高升李逍。他还这么年轻,升官太快也不是好事。
  “伙食不错啊,油泼面,色泽艳丽,味道香浓,手法正宗啊。”李绩带着一众官员进来。
  院内,一众吃的满头大汗的官吏们看到一大群绯绿官员进来,甚至前面还有一员紫袍,细看却是中书令,于是都惊的连忙站起。
  李逍倒丝毫没有什么惊慌的,吃点面条而已。虽然这面条豪华了一点,但也是用的公廨钱,又没偷没抢的。
  “正好我也还没有吃午饭呢,给我也来一碗,另外他们也还没吃,今天中午这顿就在你这蹭饭吃了。”李绩很不客气。
  那群官员们听说了,也呵呵的一副吃狗大户的欣喜表情。
  李逍正捧着碗面,也没打算放下碗,虽然来的是宰相带队的上官们,可李逍也只是转头吩咐了监里的厨子,让他下面。
  “就按我刚才的做法,多下点面,油和辣子多放点。”
  很快,一碗碗面条煮好,然后烧热的油一勺勺的烧到撒在面上的辣椒面和蒜蓉上,麻辣鲜香,香气四溢。
  李绩捧起大碗,也直接蹲在李逍旁边,拿起筷子使劲搅上几圈,然后夹起一大筷子面条就往嘴里送。
  一口气吃了好几大筷子,然后额头上立即冒出汗珠来,可老爷子却吃的很爽快。
  “自从你弄来的这个南海辣椒,我现在都是已经吃上瘾了,一餐不吃辣,就觉饭菜不香。虽然常常辣的满头是汗,但就是觉得爽快。”
  如今长安城里辣椒可是很受欢迎,长安百姓已经越来越喜欢这种辣的感觉,好多人无辣不欢,蒸饼放辣椒、汤饼放辣椒,甚至是连西域人煎的胡麻饼,都一样放辣椒了。
  喜欢吃辣的人多了,这辣椒自然也不便宜,本来就种的少,供不应求,价格那是节节高升,虽说远不及胡椒那般价比黄金,可也确实不便宜了。
  李逍相信李绩跑过来,不可能真是来蹭顿饭吃的,辣椒虽贵,但堂堂太傅李绩,家财亿万,肯定是能排到大唐财富榜的前一百名的。
  杨国忠当个宰相,家财几千万贯,李绩也是宰相,而且以前就是大地主豪强,家底当然也不会差。
  “陛下本准备授你为度支员外郎,我给否了。”李绩一面继续拔拉着面条,一面道。
  李逍哦了一声,“也有预料了。”
  “没什么不满怨恨吧?”
  “哪能,其实吧,当不当员外郎也没关系,我也知道我有几斤几两,如今都获赐为县子了,也够满足了。”
  “能这么想就好,就怕你太年轻,钻牛角尖。度支郎不让你做,也是为你好。不过话说在前头,虽然你当不了这度支郎了,但关于债券如何发行这件事情,你还不能甩手。”
  债券发行这事最终还是交给了户部,由度支员外郎负责,只不过这员外郎不是李逍罢了。
  但李绩做为宰相,对此事还是很关注的。
  以前谁也没发行过债券,真遇大战事或大饥荒,基本上都是找富户甚至是官员们摊派。
  那些没有什么背景靠山的富商,每当这时更就成了一头头朝廷养肥开宰的肥猪。
  “区区一百万贯而已,其实根本用不着那么麻烦,甚至都不用惊动长安商民,贵族圈里内部消化就完了。把债券跟百济的土地、奴隶挂上钩,土地、奴隶便宜点,那些贵族们就会一拥而上,瞬间把这一百万给认购完了。”李逍觉得,区区一百万贯,真不值得什么大费周章的。
  “你能你来。”李绩哼了一声。
  一百万多吗,对普通人来说,很多,但对于长安城来说,真不多,这里最不缺的就是贵族勋戚,个个都是有钱人。可以说,天下三分之一的财富集于长安了。
  “咱们搞个拍卖会,邀请长安的勋戚贵族们前来,直接把债券跟百济的土地挂钩来拍***如说一百万贯的土地,可以分成三五百份,大的二三千亩一块,小的七八百亩一块,另外每块土地上还打包一些奴隶,几十几百的打包。土地和奴隶价格也不用高,折算一下,肥沃的稻田才一二贯一亩,一个奴隶也才一二贯钱,又是成片成片的良田,英公,你说你不想要么?”
  土地永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资产,也是贵族豪强们置业的首选目标。
  而如果是成片成片的土地,那就更加的吸引人了,成片的土地,更易管理,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但大唐立国也已经数十年,历经三帝,如关中平原、河南平原上的良田,其实已经都有主,难以交易不说,还价格昂贵,特别是这些地方置地,买到的田地也都是碎地,很难有大宗土地交易。
  岭南、河西这样的边地,倒是还有些地,可这些地方的地就没那么吸引人了。
  百济虽说在海之东,可那的地却堪比江淮一样肥沃优良,更别说李逍还提出把地成片出售,还配套大量奴隶的做法。
  成片的良田,加上配套打包出售的大量奴隶,这样的田地绝对是值得购买的,况且李逍还提出那么便宜的价格呢。
  “价格会不会太低了?”李绩问,一二贯一亩地,一二贯一个奴隶,简直跟白送一样,要知道,虽然在山南等山区里,一些山地也才四五百钱一亩,可在长安的渭水河岸,一些上好的水浇地可是已经卖到十余贯一亩。
  “低什么,百济的地放在那里,就是一文不值,只有卖出去了才是赚。地卖多少无所谓,关键是有人去种。种植了才田地才会有粮食产出,有人肯去种植,那边才会有人。”李逍说出关键之处。
  百济是什么地方?那是毕竟是海外敌国,现在还刚在攻打,还没打下来呢,就算打下来了,朝廷也不可能把地都分给那些百济人。田放在朝廷手里,军屯民屯也是跟不上种不过来,必须还是得有百姓过去种植。
  但得有人带头,特别是需要有实力的贵族们前去,他们有能力打头站。
  从长远来看,就算是朝廷拿出一两万顷地来白送给这些打前站的人,其实也是划的来的。
  当然,白送不好,便宜点卖还是不错的。一亩上好肥沃良田,卖他个一二贯一亩。一个百济奴隶,在中原起码能值个五六贯,甚至是七八贯的,也只卖他个一二贯,虽说奴隶在百济和在长安肯定价值不一样,但一二贯绝对是半买半送。
  目的,还是吸引贵族们为朝廷去百济打头阵。
  朝廷既得了一百万贯,还能有人去打头阵开发百济何乐不为?
  贵族们虽然看似冒点风险,但这收益却也是极高的。
  这是两赢局面。
  “反正我觉得这个方案不错,我正打算在百济买他两三千亩良田呢,这可是好机会,现在错过了,以后哪找去?英公,你做为朝廷宰臣,也应当带头啊,怎么也得买他个三五千亩吧!”李逍嘿嘿道。


第256章 代王友
  清晨。
  五更二点。
  太极宫承天门上,敲响了长安城的第一声晨鼓。
  随着这声鼓响起,长安城各座城门相对大街上的街鼓齐声响应,这就是大唐诗人们笔下所描述的六街尘起鼓鼕鼕。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据说以前是没有街鼓的,直到贞观之时,长安城每天早上都是被巡街的士兵用嗓子吼醒的,后来宰相马周提议设置街鼓。
  那位马周,也是一位寒门庶子出身,最终却得遇名君步步青云最终成为大唐宰相。可惜因为年轻时好饮酒,得上了糖尿病,早早就病逝了。
  论起出身,李逍可比马周还强多了。起码当年马周靠着在家族族学里蹭学才读的书,后来入州衙做了一个文吏,结果还跟上司起了冲突,一气之下辞职看世界去了,一路看到了长安城,最后给中郎将常何当门客,后来因为替常何写了一篇给皇帝的奏对而引起太宗李世民的注意,得以入朝为官,此后终至宰相。
  李逍不爱喝酒却是个酿酒卖酒的,而且家财万贯,良田数千亩,年纪轻轻仕途更是不得了,人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他靠着玉米和曲辕犁,一年不到时间,又是封爵又是升官,如今已是绯衣银鱼。
  虽然度支员外郎没当上,可李治在武氏的建议下,特旨让李逍出任代王友。
  唐朝的亲王府有王府官、国官还有亲事府和帐内府,王府官管的是王府内的事情,国官管的是封地的事情,而亲事府和帐内府管的是王府的侍卫。
  国官品级较低,但王府官则品级较高。
  如亲王傅,就是三品,咨议参军事也是正五品上,而亲王友则是从五品下。而亲王府的长史和司马,则分别是从四品上和从四品下。
  因为唐朝亲王其实已经没有直接的封国,因此国官班子也就较虚,亲王虽有时也会出镇地方,但多是任都督、刺史职,特别是经过贞观朝的齐王谋反案后,朝廷对亲王的防范越深。
  虽说还不到如玄宗朝时开始将皇子皇孙关在长安的十王府和百孙院内养猪,但绝无法跟魏晋时的皇子们比,更别说跟汉代的皇子比。
  亲王没有了真正的封国,国官班子形同虚设,但府官班子朝廷还是比较重视的。配置齐全,而且品级较高,尤其是皇帝重视宠爱的皇子,一般都会由比较有名望的臣子担任府官。
  武氏向李治提议让李逍担任代王李弘的王友,李治只是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毕竟李弘现在还仅是代王,并非太子。而王友的职责不比王傅要掌傅相训导,匡其过失,也不比咨议掌吁谋左右,参议庶事。甚至不比长史和司马,要统理府寮,纪纲职务。
  王友的职责是陪侍游居,规讽道义。
  若是把这个职务跟朝廷的职务对比,这其实就是相当于谏议大夫或散骑常侍的职责,陪侍和规讽。
  不像长史和司马等府官一样,有具体的差事,反正就是陪着身边。
  当然,现在代王才三岁,并不真需要李逍去陪侍,因为代王还没出阁,更没有自己真正的那一套王府班子。
  可这个时候,武氏却等不及想让皇帝给李治安排好班子,用意也很明显。本来武氏还建议用李绩为代王傅,用宇文节为代王咨议在军的。
  不过最后李治否了。
  这也太过明显,李绩可是当朝太傅,还是当执的宰相,让他做代王傅,这岂不是要昭告天下皇帝想要立李弘为太子了。
  而李治觉得现在还不是时机。
  不过让李逍当代王友倒没什么关系,一来可以借此试探下朝堂百官们的态度,二来也算是给李逍一个加赏。
  不管怎么说,王友也是正经的从五品下的职官,比玉米监这个六品官那是升了好几级。
  正式的五品官,以后李逍这绯服银鱼也就穿的名正言顺了。
  若是李逍这个问路的石子投下去,没有什么大的波澜,那么李治就可以试着给李弘提前开幕府了。
  皇帝一道中旨送到政事堂。
  宰相们有点为难。
  皇帝的行事不太合乎规矩,代王才三岁,都没开府呢,任用什么王友?亲王出阁,起码也得十五岁吧,出阁之后才能开府啊。出阁都没,又开什么府。
  皇帝还穿着开裆裤,天天呆在皇宫大内里,总不能让王友也跑进内廷去陪着吧,那怎么能行呢
  负责草诏的中书舍人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个极为权重的位置,负责为皇帝草诏。
  大唐实际的政务决策中枢机构是政事堂,挂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为宰相,可入堂议事。
  而形式上,国家权利是通过皇帝诏令形式执行。大体上来说,中书主起草诏令,门下主审议诏令,中书令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相议决之事,交由中书舍人起草诏令。
  而中书舍人六员,在起草诏令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为五花判事。
  这些中书舍人就是中央起草红头文件的人。
  皇帝的意图,得经过宰相们决议通过,才会交给中书舍人草诏,中书舍人草诏后交给门下审议后,才能正式下诏,交由尚书省执行。
  这种制度下,皇权其实是受到限制的,如果是强势如太宗的皇帝,那么自然可以让政事堂领会通过自己的意图,但如李治刚上任这几年,由于政事堂是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为相,因此李治的话其实在宰相那里并没多大用,经常会被长孙他们驳回。
  而连宰相那都通不过,又哪有机会草拟为诏书并通过门下审议呢。
  没有经过这一套程序,那么皇帝的旨意其实就是没有正式法律效力的中旨,下面人遵守也行,不遵守也行。
  几位中书舍人不想给皇帝草这诏书,觉得不符合制度。
  关键时候,还是中书令李绩开口了。
  “陛下并没有说要给代王开府,更没说出阁,现在只不过是给他安排一个王友。其实这个王友大家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是陛下给玉米监李逍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