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皇戚-第2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忧外,大多数故吏,都会随着故主升迁任免,这表明了故吏的忠心,也造就了他们的名声。
  而也因为故里主动追随故主,时间一长,这也导致了故吏与故主之间,虽然不是君臣,但是关系胜比君臣,并且十分稳固,甚至私下的潜意识里,造成了一郡一州,对于郡守州牧都是当做主君的原因。
  现在,这些人有着伏泉的书信相招,无形之中又加深了一份信心,而且他们昔年进入伏泉麾下,又有益州名士董扶对他们前途的谶纬预测,他们自然也更加选择追随伏泉了。
  这任免升迁之事,交接准备的都算不错,唯有一事,那便是五斗米教的事情,毕竟,他们在伏泉之后的规划里,也有着不小的用处,若是因为伏泉现在不掌握巴郡而让他们不受控制,无疑非常不好。
  只是,如今鞭长莫及,伏泉不能全部管制,思来想去,唯有书信一封,交给现在五斗米教的管事者,他的情妇卢道姑。希望这俏丽寡妇能看清楚局势,好好管好她那几个儿子,若是以后真要发生什么意外,也怪不得伏泉要对那几个干儿子下狠手了。
  当然,大汉在天下的战事不止是凉州一处,这场凉州的第一场战斗,其实也只是大汉这一年的开始而已。开春一过,天气回暖,自从太平道主力被剿灭以来,分布在各地的黄巾蛾贼余孽,在短暂的安稳后,又开始复苏了。
  朝廷也正是对诸地聚集准备的平贼兵马,下达了平贼的命令,首当其冲的便是槐里侯、冀州牧皇甫嵩,其将率领冀州此刻准备的五万余人,入得险峻的太行山山脉中,剿灭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地重新复燃的太平道黄巾余孽黑山贼。
  对于此事,伏泉早有耳闻,只是他对于这战事并不乐观,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于皇甫嵩的能力有疑问。、
  相反,皇甫嵩的能力是没问题的,其人作为东汉最后的几位名将,剿灭黑山贼这种流寇余孽,还是很轻松的,真正让他们不乐观的却是黑山贼,并不是说黑山贼实力多强,而是因为黑山贼太难找,太狡猾了。
  想想看,漫长的太行山山脉早已被黑山贼掌握熟悉了道路,在山上,如同在自家后花园一样。如果汉军进攻之后,黑山贼不敌,全部躲入群山峻岭之间,那样的话,对于汉军而言,头疼的就是他们人数不够,如果在这群山峻岭里把黑山贼全部找出来的话,无疑非常困难。
  那时候,汉军每一路派去搜捕的人都不能少,因为派的少的话容易被黑山贼伏击,最终全军覆没,而派的多的话,汉军能不能将太行山上的漫山遍野查遍,都很难说。而如果皇甫嵩采取进山之后,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方式,先攻一个山头,之后一个山头的方案,这样无疑会浪费好多时间,也不知大汉朝廷能不能容忍他,这样浪费大汉的钱粮的。
  要知道,汉朝去年才刚刚剿灭完太平道,到现在为主,各地州郡还没有恢复生产,皇甫嵩如果拖延日久,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的话,说不得很有可能因此而和去年在冀州平定黄巾的卢植、董卓二人一样,被免职治罪。
  随后,自从皇甫嵩领兵去后,剩下的便是伏泉堂弟伏德,被朝廷封为降贼中郎将,率领鞠义本部以及冀州诸军抽调的兵马,合步卒五千人,入青州平贼。当然,这事情开始并不顺利,原因自然是鞠义,其家族叛军的因素,使得不少百官公卿对此持有异议。
  但因为伏完早有准备,安排朝中不少人举荐,并且暗中又送了刘宏和董太后不少钱,几番施为之下,才给无功的伏德,安了个降贼中郎将的头衔,这才能让他为主将,鞠义为副。
  鞠义如今因为平定太平道黄巾蛾贼的功劳,升迁为校尉,若是给伏德安排的低了,显然不可能控制这个高傲的家伙。
  期间,伏完为了保证自己儿子的功劳,还写信让伏泉派一、二良士,辅助伏德。对此,伏泉也不敢怠慢,一来有伏完的逼迫,二来伏德也相对于未来伏氏基业的守护人,这出仕的第一功,当然要安排的好好的,因此只能从巴郡那帮要赶往冀州的人里,选派了几人,让他们先行辅助伏的。
  天下间的事情,就这样似乎按部就班的进行,各地不是像伏泉这样继续准备实力平叛,就是已经平叛,一切都在向着汉军平乱的节奏开始,但就在这股风平浪静之下,也酝酿着波澜。
  秋,七月,三辅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伏泉的进攻计划。
  凉州,金城郡,临羌,湟中羌大营。
  中军大帐内的十数个羌帅们脸色难看,各自喝着闷酒,自从前番在汉阳郡大败,各个部族不仅没有抢到战利品,而且损兵折将,又在有心人的挑拨下,不少人对于饭桶一样的北宫伯玉非常不满,转而亲善间接靠着智谋救了他们一命的韩遂。
  湟中羌纵横凉州数百年,在二十几年前的段颎时代更是号称无敌,当时段颎带着一万两千湟中义从羌横扫整个凉州,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打得凉州诸羌胡看见他们就绕着走,骁勇冠于汉军。现今居然被伏泉这小儿,率领弱兵,一战大败,伤筋动骨,这让羌帅们如何能够接受。
  一名羌帅喝下一杯酒,皱着眉头说道:“北宫将军,如今局势,依吾看,不如听从韩君之言。去岁叛乱,吾等在边、韩二君率领下,数番大破汉军,斩俘数万,打得可真解气。然而自从将军不听韩君所言,这日子……”
  有人补充道:“是极,日子比去岁难过多矣。”
  又有人感慨道:“唉,汉人多有智谋之辈,若无汉人相助,吾等于凉州寸步难行也!”
  北宫伯玉、李文侯听后皆是面色一沉,军中谣言传播,他们不是没听到的,当下便有忠心之人拍案而起道:“尔等欲为汉奴乎?羌人绝不可如此!”
  先前开口的羌帅冷笑道:“吾只知今年各部没有捞到一丁点好处,麾下勇士却死伤上千,而以伏泉小儿之名,以后损失会更多。”
  诸羌帅大部分附和道:“对极!对极!如此下去不是办法,望诸位将军深思之!”
  北宫伯玉李文侯终相视一眼,后者开口说道:“韩遂非常人,素有兼并吾等之心,若投靠此人,不出两年,吾等非死即废。故……日后不要再提此事。”
  不少羌帅心里似有不甘,脸现挣扎,追问道:“真无半点回旋余地?”
  李文侯才摇头,猛见羌帅摔杯落地,牛皮大帐瞬间被无数刀剑划开,几十名羌人一脸狰狞的冲入进来,专砍北宫伯玉、李文侯及其亲信羌帅,大帐内一片刀光剑影,呼喝喊杀声、利刃入骨声、临死惨嚎声此起彼伏。同时外间亦响起震天的喊杀声。
  李文侯武艺一般,斩杀两人后,左腿被砍断,不等起来,数刀落下,一顿乱砍乱剁,身上刀伤数不胜数,仅头便挨了六刀,脑浆洒得满地都是。北宫伯玉怒骂连连,一柄大刀使得异常娴熟,左劈右砍,勇不可挡,转眼间帐内只剩下他一个抵抗者,羌人纷纷后退张弓搭箭,将他射成刺猬。
  望着帐内一片狼藉,羌帅叹气道:“将军,别怨恨吾等,伏泉小儿素有段颎真传,吾等不想再复前番羌人先祖之祸,韩君智谋,必可令吾等无忧!”
  凉州,金城郡,允吾县,同样也有一番故事。
  深夜,边章宅邸被血色淹没,地上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脸上无一例外带着一丝困惑与愤怒,死不瞑目。
  韩遂提着一柄滴血的剑,一步一步向深处走去,俊朗秀逸的面容在黑暗下忽闪忽现,给人一种妖冶诡异的感觉。
  麴胜小跑到韩遂近前,禀道:“边府上下五百余口,尽数诛除,只余边章一人。”
  五百多条生命在韩遂眼中似乎不值一提,停也没停,继续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
  边章安安稳稳跪坐在主位上,衣衫洁白如雪,一尘不染,漆黑的进贤冠下是一张平淡到极点的五官,双目越过厅内杀气腾腾的甲士,直视着走进来的韩遂。
  见到韩遂,边章缓缓开口道:“自从军中有传言,吾便知将有祸也!”
  韩遂默然无语,拿出一块手巾,擦拭着爱剑上的血迹,良久,对身后众人道:“退下。”
  众甲士面面相视,直到韩遂再次喝退,这才听令,如退潮一般撤离大堂。
  “将门合上。”韩遂又命令道,他要和边章,这个几十年的朋友,好好谈谈。
  边章失笑道:“你就不怕我暗藏弩箭,把你击杀当场?要知道,只需手指轻轻一扣,你为之努力前半生的一切就将随之而去。”
  韩遂面色复杂的摇摇头:“吾等几十年交情,汝不会如此为之!。”
  “是吗,说吧汝想要干什么?”
  “整合叛军!”
  “杀光凉州军头领,一个人当头?”
  韩遂默认,边章看了摇头道:“你做不到。”
  “吾可以,因为吾是韩遂,韩文约!”韩遂说罢,起身向外走,推开门的同时,无数甲士冲入大堂,弩声不绝于耳。


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机阴谋事
  叛军惊变,韩遂利用伏泉大败叛军后,在叛军之中制造舆论优势,而后又收买汉羌诸兵,最终杀边章、北宫伯伯玉、李文侯等人,整合叛军,几乎没费什么刀兵就扭转了原先叛军大败,凉州似乎要因才安定的局势。
  当伏泉听到这消息时,也是震惊无比,不过,令他震惊的倒不是韩遂一统叛军,他震惊的是这件事情来的如此之快,简直没有防备。
  伏泉清楚记得历史上韩遂最终可是成为凉州最大的军阀,先后败皇甫嵩、张温、董卓、孙坚等名将,后受朝廷招安,拥兵割据一方,无人可制,即使是曹操对他也无能为力,若非是贾诩的一招离间之计,彻底毁了凉州军队同盟,恐怕曹操也没办法制衡其人。
  现在,韩遂提前整合了凉州汉羌叛军,这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改变,伏泉也拿捏不住,不过,既然局势如此,他也必须早做准备。
  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自然便是抽调征募兵卒,伏泉知道,纵然叛军经过前番大战,损兵折将,韩遂这一番整合,叛军的人数大概最多也就五万左右。但是,即使是这五万人,人数不多,也不是伏泉能小觑的,毕竟,现在这支叛军的主帅是韩遂,整个军队都听他的,而不是原本处于互相有隙,互相制衡的北宫伯玉、李文侯、边章等人的指挥。
  从一盘如同散沙的整体,彻底便为了一支只听命一人的军队,再加上凉州兵卒自古以来的强悍,对于统辖凉州,兵力只比韩遂稍微多一些的伏泉来说,这威胁十分巨大。
  因此,伏泉当即便上书朝廷,请求调兵,起码三到五万步骑,而他第一时间所注明要的就是大汉北方,幽、并二州的骑兵。
  至于理由,也很简单,叛军都是骑兵,为保证能够匹配叛军的机动力,明显抽调骑兵支援最好。而幽州突骑、并州铁骑,都是大汉的精锐骑兵,并且北方边疆如今早已无战事,剿灭太行山里的黑山贼,骑兵也没法派上用场,所以抽调他们来凉州,明显最好。
  至于第二件事,那就是命令三辅之地,即使受了螟灾,也要抽调够十万大军半年所需粮食,如果不够,只能向京师索取。
  对此伏泉也是无奈,凉州贫寒,往年都需要三辅诸地接济,再靠着郡内自己的屯田和税收维持,只是这两年,随着凉州叛军前番持续入侵,州内根本没有多少粮食可以为其所用,因此即使三辅有灾,伏泉也不能不严令三辅准备。
  而伏泉也明白,若是日后能压制住韩遂,他一定要在凉州屯田,积蓄实力。距离记忆里的党人反击越来越近了,虽然不知道这场乱子会不会如同韩遂提前兵变一样提前,还是延后,但是伏泉掌控凉州就要为日后做准备,提前掌握优势,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这些消息传至朝堂,百官公卿闻得此言,不少人为此,大骂伏泉无胆无能。
  仅仅是韩遂一个凉州名士,整合了叛军,就让伏泉吓得要向朝廷求援这么多?他不知道朝廷现在还在北方,集合了大批兵力,剿灭黑山贼吗?
  大汉即使能再从其他地方抽调兵马给他,但能不能凑足足够的后勤给他,这完全就是个未知之数!
  实在是,自从太平道起事以后,大汉为此伤筋动骨,现在要大汉维持一西一北。两条大的战线,这基本上不可能。
  甚至于,朝堂上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带着险恶目的,开始流传对伏泉不利的舆论。这股势力的舆论认为,伏泉早就和韩遂私下联合,二人各自分享消息,完成各自目的。
  其中,伏泉得到韩遂提供的叛军内部消息,埋伏在叛军必经之路,用水淹之计大破叛军,从而得到大功,升官加爵。
  而韩遂,却从中得到伏泉给他扬名的机会,以不足五千骑杂骑,就能吓得伏泉主动退军,这实在是和伏泉以往盛传的名将之名,不相符合。并且,之后伏泉在故意在凉州以缺粮食后勤拖延,迟迟不趁着叛军大败的良机,进攻剿灭叛军,这样只是为了给韩遂足够的时间去整合内部,从而一家独大。
  按照那些人所说,伏泉和韩遂两人,在这件事情内,各取所需,互相配合,简直天衣无缝。而最诛心的言论却是,现在伏泉之所以要兵要粮,无非是想养寇自重,从而独掌西州,令朝廷不能制,其心可诛。
  为此,卫尉伏完等人明面上在朝中据理力争,直言伏泉如此奏疏,必有原因。暗地里,伏完也是忧心忡忡,发了长信令府中亲信日夜狂奔送来凉州,以从未有过的语气告诫伏泉,不要毁了琅琊伏氏的名声,该收敛就要收敛,免得让家族遭受大祸。
  这信伏泉于凉州刺史部收到,看得直皱眉头,他从没想过自己只是想要对于韩遂这大敌做足准备,竟然出此大祸,不知道是谁这么会编故事,编的这么环环入扣,如果自己不是本人的话,初闻此事,也是会有八成相信。
  “使君,信中所言何事?”贾诩如今被伏泉任免为别驾,时常在伏泉身边,接受问询,在看到伏泉见了家书,如此皱眉模样后,不由好奇道。
  只是,伏泉却未理会,他将信气得扔到案上,拍案大怒道:“岂有此理!谁人有此胆,陷害于孤!”
  见此,贾诩连忙取来信,细细阅读,越看,他也直皱眉,信中事情说得简直天衣无缝,连他也想不到会有人敢这么污蔑伏泉,而且还说得这么有理有据。
  其实,对于伏泉当初要求向朝廷求援,贾诩也是认可的,毕竟,凉州汉军的骑兵数量,对于马贼性质的叛军而言,还是太少了,如果不准备多一些的话,对于如今要成为一个整体的叛军而言,他们的实力不会因为大败之后的人数少了而减小,反而会增加。
  所以贾诩当时并未反对此事,那时和刚开始朝廷对于凉州战事悲观不同,随着伏泉一战大破叛军,虽然有为了保存实力,不敢冒险从而撤退的事情发生,但是通过这一战,也是证明了汉军不惧叛军,不会重蹈以前的覆辙。因此现在向朝廷求援,朝廷为了提前结束战事,减少损失,一定会答应的。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朝堂的这股言论而失败了,贾诩遗憾的同时,看着这信,也是有了几分狐疑,很快,一丝想法出现在脑中。
  却见,贾诩眼中精光一闪道:“使君,朝中诸公如何可知韩贼疑兵之详细,此事吾等不知,朝中诸公如何可知?”
  这一番话,却是提醒伏泉,因为就是他自己,知道韩遂疑兵的总数量,也是后来才知道的,而他给朝廷的奏疏里,也只是稍稍提及的这件事情,毕竟,这奏疏是他向皇帝邀功的,当然不可能详细提及自己的黑历史了,可是,现在竟然连朝中百官公卿都知道这么清楚,实在有些奇怪。
  因为伏泉知道这消息,还是派了斥候潜伏进叛军所控制的地方探得的,可是远在雒阳的百官公卿,却是怎么知道的呢?
  是凉州有人传信吗?虽然有这个可能,但是几率也不大,毕竟,随着自己担任凉州刺史,大权在握之下,早就把当初自己来凉州前,那些不和自己合作的人,不是谏言贬职走,就是直接找了他的黑材料,将对方治罪下狱,现在整个凉州的中高层基本都是自己的人,又有谁会敢在自己背后动刀子呢?
  事情实在是有些蹊跷,不是贾诩提醒,伏泉也没有发现,但当务之急,还是想办法消除这件事情在皇帝眼中的影响才是,毕竟,谣言永远是君臣之间最有效的离间方法。
  当下,在贾诩建议下,伏泉上书朝廷,具言他要求增援的原因,并且一力担保,凉州叛军此后战力更加恐怖,不增援,恐有大患云云。当然,奏疏里,伏泉一句都没有为自己和韩遂的谣言反驳,至于原因,却是贾诩提醒,现在的局势,万不能让朝廷抓住他在朝中有不少消息渠道的把柄,本身就被人污蔑为不臣之人,若是再有一个密切注视京师的诬陷,那可就真的洗白不了了,到时候再说伏泉心中没有什么想法,恐怕也没几个人会相信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