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新明朝(随轻)-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庞教谕陪笑道:“哪里哪里,方才县尊所言发人深省,尤其辰时之日四字真乃学子良言也!吾欲将此四字刻石立于明伦堂前,激发学子向上之心,望县尊勿怪!”
  这相当于功德碑了,尤其还是立在学宫里的,放在上辈子就算江都县学校的校训,谁不喜欢这种虚名?李县尊心里大悦,嘴上却道:“本官才浅学疏,故而日常教化之事学官自可做主,无复再请。”
  “那下官就擅自做主了。”庞教谕拱手道。
  此人有前途,当清水教官真可惜了,将来考核时保举他一个卓异好了,李大人心想。
  却又见跟班义哥儿悄悄来到身边,对他说道:“从衙中传报,有金员外遣人送信来,他们几家盐商联合为大人上任接风,望大人不吝赏光。”
  李佑先是一愣,又微微一笑对崔师爷道:“本官见过一次,那金百万看似粗,但实则粗中有细。明明他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偏偏要聚众,有意思。”
  崔监生疑惑的问道:“我看东主隐隐间似乎就不想与盐商亲近?关系太僵,将来在扬州做官被动得很,很多事情离不了盐商支持。”
  李佑想了想道:“扬州盐商貌似强大不可一世,靠着金山银海操纵江北。其实不过是一群肥大的猪,京师千岁殿下已经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他们还在浑然不觉。本官且走一步看一步罢,将来如何难说得很,可利用就利用,但不能沉靡一气。”


第五集 牧守江北 第298章 扑朔迷离的前任
  李县尊将金百万邀约放置一边,继续巡视县学。这时代生活节奏慢,比较郑重的邀请当然不能一上来便不问青红皂白的定下年月日,是要先征求贵宾意见,而后才有再邀甚至三请四请,所以受邀的李大人不用着急答复。
  天近午时,县学庞教谕请李县尊留下用酒饭。李大人对此人观感还算不错,欣然应邀。
  一行人出了明伦堂,沿着甬道向后行去。到了教谕办公所在的破烂学署时,李佑瞥见两侧楹联,哑然失笑。左边写着“百无一事可言教”,右边写着“十有九分不像官”,半是自嘲半是牢骚,却又令人捧腹。
  入屋坐定,李佑指着外面道:“你这门前两联,怨气太甚哪。”
  庞教谕苦笑道:“近年来左近州县的学署衙前,十分流行这副对子。下官门前这个也是上一任教谕留下的。”
  其实这两句倒也贴切,县学府学之类确实是个清水闲散衙门。首先生员打心里更愿意认县尊当老师,其次童生考秀才、生员考举人又要靠地方官和提学官提挈,而教谕只能挂着学官名头管些杂务,地位可想而知。
  李佑点评道:“言语太直白,与学宫之地不匹配。本官赠你一对:冷署当春暖,闲官对酒忙。”
  “好!”屋内众人一起喝彩,崔师爷赞道:“清冷闲情中见风雅逸致,妙不可言!”
  庞教谕喜不自胜道:“县尊才名冠于江左,有此一联相赠,下官足慰生平矣。”
  闲扯完毕,摆酒用饭不提。
  午后李县尊回到县衙,翻了翻没甚要紧公务,便在后衙花厅召集了师爷,汇总一下上任两日的情况。
  负责钱粮仓库的周杰希禀告道:“在下这两日忙于与前任江知县幕属交接钱粮赋税,草略的清查账册和点检实物,其他尚可过得去,唯有银库一项有七百两亏空。”
  “如此之多?江大人如何说的?”李县尊问道。按照制度,凡是公帑出现这种亏空,官员须得自掏腰包补上。
  “江知县的幕席说他们手头拮据,离任进京花销又大,请东主高抬贵手。”
  另一师爷庄成贤皱眉道:“官场上前任比似前辈,后任比似后辈,交接清点钱粮有个规矩,后任礼当对前任相让一二分,不可过于苛刻。但七百两这个数目不小,让了他倒显得东主年轻好欺负。其中轻重,还请东主斟酌拿捏。”
  多和少都是个相对的概念……李佑继续问道:“江大人那边可曾说明了是什么原因?”
  周杰希答道:“甚是奇怪,他们支支吾吾解释不清,说来说去只是求东主高抬贵手、必有后报,别的什么也说不上来。”
  官员在任上,使用公帑有出有入,出现亏空也不算奇怪,但都到交接时候还不解释清楚就是怪事了。
  说实在的,做官谁没个三长两短,你要将事情摆清楚,后任也许就替你担下了。可江大人既不说清楚,又不肯填补亏空,那还怎么交接?
  就算李佑看在官场前辈面子放他一马,但又怎敢担着不明来历的亏空?谁知道这是不是能坑死人的大坑。
  具体原因李佑懒得琢磨,不管前任贪污也好,挪用也好,反正只要他不接手亏空就没有责任。便挥挥手道:“先拖着,本官不急。着急离任进京选官的是他,一日不走便多一日花销,更虚度一日光阴。”
  李大人确实不急,只要他这个后任不签相当于离任审计的“保结书”,不能证明一切都已交接清楚,那么前任江知县就不能走人。
  议完交接之事,崔真非又禀报道:“昨日东主签发了追讨金家盐课之牌票,但衙役持票去了后没有讨到,欲回来销票,东主准不准?”
  牌票这个东西,专为某事而发,比如追讨税银、锁拿人犯、调解纠纷等等,乃是地方衙门胥役合法办差的凭证,没这个凭证,百姓就可以不认。因为出去办差油水大,所以衙役们抢夺牌票那是争先恐后,甚至要掏钱贿赂小吏。
  但也得看办差对象。李县尊昨日签发的牌票内容是到巨商金百万家追讨盐课,被点差的奸猾衙役掂量自己分量和金百万差的太远,实在惹不起金老爷,所以均不积极,虚应一番便想回来销票。
  有的衙役还嘀咕道:“李县尊乃是咱们衙役一行的传奇先辈,怎的十分不体谅小役苦楚,派这等没头没脑的差事。”
  听了崔师爷询问,李佑断然道:“继续追讨,不得销票,敢有懒惰不力者大板子侍候!”
  庄师爷对此很疑惑,“盐商势大,东主明知不可为而行之,如此相迫欲何为也?只怕招惹强敌得不偿失。”
  李大人解释道:“本官只为投石问路,摸一摸扬州盐商的根基,试一试这里面水深水浅,量一量他们的硬度。至于招惹强敌之虑,不必担心,本官自有消解之法。”
  庄师爷不晓得金宝儿之事,所以不明白东主所言消解之法指的是什么。
  崔师爷又提醒道:“明日是放告之日,东主首次坐堂收状,内外瞩目,须得选些案子办好看些。”
  再无他事,李大人起身回到内衙。却见几房妻妾婢女团团坐于池塘柳下,围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说笑,真乃令人陶醉的和睦景象。
  李佑也不进屋,凑过去坐下,听刘娘子对他说道:“听说了扬州北郊春日胜景,妾身等人都极向往的,如今已是暮春,方才商议欲作惜春之游,夫君意下如何?”
  李老爷点点小竹道:“定然是你多嘴鼓动大家了。”
  小竹没有如同往常撒娇闹事,气咻咻的哼了一声,侧过头去不理。
  自打从京师回来,小脾气见长啊,李佑惊异的想道。
  金宝儿笑着拍了小竹一下,“老爷不要误会,是奴家提起出游的。”
  “其实是奴家先说了那日和老爷春游之事……”四房程姨娘怯怯的说。
  李佑便答应了,并大包大揽道:“有何不可,本老爷这就遣人去河上征发画舫,明日便可成行!只是我初来乍到公务缠身,陪不得你们了。”
  当夜,扬州城里下了场小雨,不过天亮时就放晴了。
  李县尊精神抖擞,在花厅坐了一坐,准备升堂理事。却有张三风风火火冲进来,一直到老爷身边,才低声道:“有大事!公馆小吏来禀报,前任江知县昨夜上吊自尽了!”
  什么?李大人惊得起身,那江大人怎么会上吊呢,这心理素质也太差了罢。万一要乱传起来,说是他李佑处事苛刻逼死了前任,这名声可不好。


第五集 牧守江北 第299章 衙门的人心真崩坏
  在国朝,人命和强盗都是重案,凡接到报案,知县一般须得亲临勘验。
  眼下听到前任知县自尽,这比一般命案更重,李佑又怎敢轻忽推托,肯定要去现场。他一面使人上报府衙,一面立刻召集官轿仪仗以及衙役仵作,急匆匆的上了轿子。
  在轿子里李大人忽然想到,关于银库正印官不可能事必躬亲,一般是由库吏直接管理,一进一出都逃不过库吏的眼睛。前任江知县似乎有难言之隐又不肯说的样子,库吏可能知道一些端倪。
  于是李佑又从轿中出来,低声吩咐张三道:“你领几个家人和后衙皂隶,去将银库小吏捉拿住看管,并封禁银库,以备审问。”
  张三应命而去,李大人重新上轿,向离县衙不远的县公馆而去。
  江知县作为前任知县,暂住在县公馆时待遇自然不差,有个单独院落。他的尸体是在右厢书房被发现的。
  李佑到了后,麻利的安排出兵分三路。一路仵作去验尸,一路去勘察死亡现场,另一路去寻访周边各色人等。他自己嫌屋内晦气,立在院中边等待结果边与崔师爷闲谈。
  天色偏向正午时,几路人马纷纷来汇报查验结果。尸体没什么可疑的,死亡现场没什么可疑的,周围闲杂人等也没什么可疑的。总而言之,是一起地道的不能再地道的自缢身亡案件。
  李大人反复盘问了几遍,也没有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看来的确是自杀,他杀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他这心理素质也太不经事了,李佑叹道。
  突然从月门中闪出几个人影,当先是一员披头散发的中年女将。
  “此乃江夫人。”有衙役对李县尊介绍道。
  原来是遗孀,李佑正要出言安抚。却见江夫人从三丈外几个箭步冲到身前,对着他连抓带挠、连踢带打,口中嚎叫道:“都是你这小贼逼的!还我夫君!”
  李大人固然身手敏捷,猝不及防之下也能将躲开,避免了被泼妇厮打而大失官体。但也被闹得狼狈不堪,感到此地不可久留,在衙役护送下赶紧上轿走了。
  回到县衙后堂,李佑连灌了几口茶解渴,便见张三急急进来道:“银库小吏汪某已经被拿住,自库房中搜出的账册票条依照老爷吩咐,都已送到了周先生那里。”
  又传周师爷,听得禀报道:“再次勘过,银库账册仍无异常,只是有七百两亏空而已。”
  现在出了人命,只听大概汇总是不行了……李佑便细问道:“江大人如何亏空的七百两?”
  “去年秋季,江知县从银库支银五千两,没有说明用处,因而无法勾销。其实堂官支取用度也是常事,只要及时补上即可。但截止到交接之时,江知县或冲抵、或还款只填上四千三百两,所以实际是欠有七百两亏空。”
  听起来事情很简单,李佑暗想。还原一下事情原委,就是江知县不知什么原因挪用了五千两公帑,最后差七百两亏空实在没钱补上,自己这个后任又不肯吃亏承担。他愁闷之下心里想不开,便一时气急自杀。
  只是事情有点大,一个离任知县还没有离境便自杀身亡,传出去也是个轰动消息了。
  这时候老师爷庄成贤进来提醒道:“东主!此事万万不可轻视,要仔细应对!据在下所知,大人你的名声本就有点那啥,一面是仗义敢言,另一面却是偏狭好斗。此事若就这样传扬出去,于官声十分不美!”
  庄师爷所言没错,有点麻烦了,李县尊微微叹道。
  前知县自杀看似不要紧,从法理上李大人没有任何责任,也可以说任何人都不必承担责任。但是官场规矩和法理不完全是划等号的。
  七百两银子不算小数目,江大人当初支取银子又是不太合法的操作,所以交接时李佑不肯相让本来是理所应当的。大部分官员都该如此,别人不会有什么看法。
  可江知县窝囊的一死,李县尊即使有十分理也变得没理了。外人看来只会觉得是李大人太苛酷,居然将前任逼死了。官场上还是很忌讳这种恶劣名声的,对前程是大大不利。
  真够倒霉的,怎么才上任便遇到这种飞来横祸般的恶心事情,难道自己气运已尽?李大人不由得疑神疑鬼想道。
  三个师爷扎堆商量,提出了大手笔抚恤江氏遗孀孤儿、购置上好棺木安置江大人尸体、自掏腰包替江家补上亏空等主意。
  亡羊补牢,真有点晚,能管多大用处难说得很,被视为假惺惺也不是没可能,但似乎没有别的好法子了。
  想想江夫人的彪悍,李佑就头疼。他沉默半晌,突然问道:“那管银库的汪小吏在县衙中口碑如何?”
  庄师爷答道:“很贪心,无论是铸银入库还是支取银子,索要陋规十分厉害,名声不是很好。”
  真是何苦来哉,李大人起身道:“升堂!”
  管刑名的师爷崔真非连忙问道:“不知东主升堂作甚?”
  “问案!审一审汪小吏是如何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虚报亏空的。”李县尊答道。
  汪某或许不干净,但虚构亏空应该是没有的,东主这是说什么胡话?周师爷一时没听明白。
  但庄成贤略一思索便恍然大悟了,东主这是要施展移花接木大神通啊。
  与其坐等李大人逼死前任的传言泛滥,还不如造出另一个事实。比如说,库房小吏伪造亏空,忠厚君子江大人一时不查难以自辩愤而自尽,或许还得加上李大人神目如电,辨明真相还了江大人清白的说辞。
  既符合大家对胥吏人品的印象认知,又将东主从江知县自杀案中摘了出来。反正汪某这种胥吏之徒没什么好名声,要名声也无用,还不如拿来替李大人背这个不算黑锅的黑锅。
  东主大老爷英明!师爷们都彻底服气了。终于明白为何李佑能从胥吏做到了深受朝廷大臣看重的正六品实职,而他们只能跟着李大人当幕席。
  李佑边走边吩咐道:“只屈打成招有些困难,眼下先打汪某一顿威吓一番。夜间你们再去好言劝他,只要他肯认下欺瞒知县、伪造亏空的罪名,本官日后必定不会亏待他!若有儿子立刻全部补入县衙为吏员!”
  “叫他如何招供?请东主示下。”崔真非请示道。
  “可以诱使汪某如此招供:就说江大人挪用的五千两银子中,实际只有四千两是江大人支取的,其余一千两是他借着江大人支用银子之际,私自盗用并伪造两本账册,将这笔银子也冒认在了江大人名下。而我们可以认为,江大人无故挪用公帑本身就是违法犯例,所以即便察觉了也不愿声张,导致江大人受制于人认下了亏空,结果不知为何又还不起。”
  庄成贤和崔真非还好,周杰希听得目瞪口呆,李大人这段供词编的太栩栩如生,堪称能够以假乱真了。
  而且操作性很强……任何一个管库房的听到李大人这段话,都可以有样学样,专盯那有缝的蛋,要挟对银库不谨的长官。想必没有长官会拼着前程不要,和一个小吏同归于尽罢?
  李佑所编供词中,唯一难以解释之处是,为何江知县即使想到自杀了也不将汪小吏捅出来?不过不是什么大问题,江知县也犯糊涂的时候嘛。
  闲话不提,却说李县尊升了堂,发令将县衙银库库吏汪某提上来。
  砰!李县尊先狠拍了醒木,才开口道:“汪焕!你可知罪!”
  汪小吏闻言便大呼冤屈,“不知小的犯了什么过错以致加罪,还请大老爷明察!”
  李佑斥道:“你伪造亏空、冒领库银,江知县因你自戕,还敢狡辩乎?左右给本官打!”
  他就是为的打杀威棒来了,所以懒得走“招不招”的过场,直接就要动手。只有将他打的害怕了,夜间去劝他顶罪才更容易。
  汪小吏听到县尊列出他的“罪名”,便呆住了。等左右衙役将他按在地上时突然叫道:“慢着慢着!小的招了!”
  李佑也愣住了,“你招什么?”
  汪小吏没听出大老爷话里异样,跪在地上头如捣蒜道:“小的全招了!去年小的确实借江知县挪用银子之际,私自取了一千两库银自用!当时伪造了两本账册,将这一千两挂在江知县名下并瞒住了江知县。前两日交接时,江大人曾找过小的说起此事并叫小的补上七百两亏空,不过小的拒绝了。小的也没想到江大人会自尽啊,这不能怪小的!小的愿将亏空都补上以求脱罪!”
  这……李县尊和崔师爷面面相觑,一时无语。
  方才李大人编了一个故事,可是没想到现实居然与故事如此雷同。汪小吏的真供词与李大人编的假供词几乎一模一样……
  李佑越想越哭笑不得,衙门里的人心真崩坏啊。他还打算费力栽别人一个罪名,没想到人家本来就是那么干的,不用你去诬陷,很自觉的就将坏事做了。
  但那个疑点重新在李县尊心里泛起,为何江知县即使想到自杀了也不将汪小吏捅出来?他打白条挪用几千两做什么去了?若在故事里不是大问题,但成了现实就是个大问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