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新明朝(随轻)-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李老爷正处于假期,没有借口再推脱不带小竹去看热闹。去就去罢,虽然没有过年的意思,但买点年货吃食意思意思也好。
  之后几天,习惯性的打扫卫生送灶君。一直到除夕这日,李佑住所里实在没有过年的感觉,思念妻妾的思念妻妾,思念父母的思念父母。
  “去!你们把门神贴了去。”李老爷招呼道。
  这件事上李大人又在自家胡同里露了一小脸。因为他的门神钟馗是宫中赏的,据说与乾清宫的门神样式一样,制作精良夺目,带有金边小框。
  同住草绳胡同的官员人人称羡,听说每年只有为数不多的高官显贵才有此殊荣得到皇家赏赐,李大人也有这么一张真是天恩浩荡。
  景和八年元旦凌晨李佑去参加大朝会,出门时发现自家门神已经不知去向,对此他只能无奈苦笑。
  元旦大朝,对李大人简而言之,一样累人。但后面还不能歇着,该拜年了。
  京师官场的拜年风气,那是与任何地方都不太一样的,因为没有任何地方的官员数量比得上京师。
  李大人早早就分好了工。关系比较密切的官员大佬,卢尚书许尚书赵总宪朱部郎曹郎中秦舍人林驸马以及四大阁老这类的,他亲自上投贴,至于人家见不见另说。
  张三的任务是背着一兜名刺,在官员住宅集中的地方望门投帖,今天在西城,明天去东城,借用李大人上辈子的术语叫做“扫街”。
  韩宗的任务是在家里准备好笔墨麻袋,接收别人投来的拜年名刺,同时做好登记。
  不止李佑,官场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京师官员何止数千,真要拜年谁能拜的过来?全都是早早准备好名刺或者也叫名帖,到了拜年时仆役四出扫街,看见有头有脸的大门就扔一张过去。
  漫天飞舞的名帖就好像上辈子的拜年短信,有些道理和人性真是古今相通,李佑感到好笑的感慨道。
  卢尚书家门口的官员真多啊,许尚书家门口的官员更多啊,赵总宪家门口的官员也很多啊……到自家门口的人也不少啊,不过都是仆役之流,名帖倒是收了一麻袋。
  正月初七,景和天子首次亲自进行郊祭,合祀天地。李大人又很不幸的作为侍班官随扈。
  这比大朝会更累人,文官武官内监侍卫仪仗卤簿等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强打精神从凌晨折腾到晚上,顶着风从宫中折腾到南郊,再从南郊天坛折腾回宫中。
  在皇极殿里庆成宴上,李大人捧着象征皇恩但已经冷冰冰的饭食,简直苦不堪言,难以下咽。心里再次考量起京官与地方官的利和弊。
  说起来今天李大人还是立下了大功的。在漫长冗杂的过程中,半路上少年天子也忍不了,一发小脾气就要回宫,惊得一干大臣拦在辇毂之下苦苦谏君,僵持在那里。
  李大人这南方人长时间在户外,被冻得脑子不清醒,仗着近期经常天颜咫尺已经和皇上混了个脸熟,一时冲动趴在銮舆边上小声对天子谏道:“陛下!生活就像小娘子被强暴,反抗不了就闭上眼睛享受罢。”
  景和天子目光奇异的把李大人看了又看,他第一次从大臣嘴里听到如此荒诞不经的话,可是细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心有戚戚的点点头,愁眉苦脸的继续前行。
  负责典礼的礼部员外郎朱放鹤在冷风中擦擦热汗,悄悄对李佑道谢:“多谢你了,但下次不要那样君前失仪比较好。”又询问道:“对了,你对陛下说了些什么?”
  两次大朝和一次郊祭,总算都熬了过去,转眼又到元宵节。东华门外的灯市,那是必须要看的。
  再过了元宵,朝廷上下都该收心上工了。但是在悠悠的太平岁月里,目前又没有灾害战乱这类大事,上班何必如此着急。
  二十一日,李中书回到内阁办公,但他心思尚未完全从假期中恢复过来。瞥了瞥公案上零零星星的几本奏章,看来别的衙门也都没有完全恢复运转,不然不会只有这么几份奏疏。
  李佑打了个哈欠,又发了片刻呆,追思一下昨天那个舒适的懒觉。才慢慢拿起案上奏疏,开始登录分发。
  不过在看清了题目之后,李大人松弛的身躯打了个哆嗦,又紧紧绷直了。这本奏章题目是《请行京察疏》,作者是朝廷中著名白金大神吏部尚书许天官。
  终于要开始了……李佑略带几分紧张的打开细览——
  “景和以来,虽赖慈圣宫励精图治,然天下承平日久,懒惰懈怠之风遍布朝内,政务迟滞屡禁不绝。近岁国家固然无事不彰,一旦有变易生积重难返之患。臣不敢不居安思危,以为必经重振纲纪、刷新吏治。”
  李佑嘴里反复念了几句“重振纲纪、刷新吏治”,这就是许天官的口号?
  京察六年一次,由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联合主持。这是对京师官场进行的全盘大考察,特点是不表功只找茬,并定下了名目条例详细对照。
  其实国朝大部分时间里京察不会太认真,大臣体面总是要给的。但京察如果认真起来杀伤力极大,许多历史经验表明,一次激烈的京察往往是朝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明真相的人或许以为现在年头到了,许尚书出来走个过场。但被打上了许尚书烙印并被许尚书送进内阁的李佑,又经过兵部卢尚书的提醒,当然对许天官的心思有所了解。
  才安稳几天,又到多事的时候了吗?


第四集 京城风云 第270章 京察的影响
  前文说过,国朝做事讲究名正言顺和大义在手,比如造反不能叫造反,要称作清君侧,连国朝圣旨起头都必须是奉天承运。而这个重振纲纪,便是许尚书的大义了。名目看起来很虚很空泛,但能被许天官搬出来不是没有道理,自然有它的号召力。
  如今天下清平十几年,一直没有大的祸患,又因近年来天子幼弱,太后对待大臣较为优容,首辅长期病休,缺乏强力约束导致朝廷中弥漫着散逸懒惰习气,很多有识之士都对此很担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么多名言名句都是讲这个的!
  而且只谈纲纪从表面上又不涉及到实际利益,实际操作起来可大可小,有针对性的拿捏轻重比较容易,又不会引起普遍广泛的对抗心理。
  这个由头倒是很巧妙,不愧是算事透彻的天官老大人……李中书将许天官奏疏看了两遍,又深深地叹口气。他知道,真正的大风波要激扬起来了,之前他那几次争斗和这次相较,都只能算小人物的小打小闹。
  其实李佑不会感到太奇怪,从景和天子御极到现在,八年时间已经够长了。从无数历史先例可以看出,庙堂中的权力体系无论稳定不稳定,但过一段时间总会重新洗牌。这似乎是谁也无法打破的宿命,因为人心是动态不定的,任何大能也无法彻底掌握。
  李佑脑中又想起卢尚书那句“庙堂风波你又见过几许”,这回就要见识见识了。但估计也就仅仅是见识见识而已,京察的过程自有一套程序,与他关系不是很大。他所能做的,也就是被动等候结果。
  却说傍晚李大人回到住所,刚用了饭,天色黑下来时,有天官府的家奴上门,原来是受许尚书所命传他过去。这倒遂了李佑所愿,他正想着这几天找个什么借口去天官府,不料今晚许尚书居然主动来请。
  在这元宵氛围渐渐散去的夜黑人静时刻,李大人熟门熟路又鬼鬼祟祟的溜进天官府。他到过几次天官府不是半夜就是三更,若白天来这里说不定会迷路,夜里摸黑反而更熟悉。
  这次没有去书房,而是被引到了与书房同院一处精致小厅。李佑走进去的时候发现厅里已经坐着两个人了,都是认识的,一个是吏部文选司郎中左大人,另一个是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潘大人。
  这二人沉默的在客座上相对而坐,一言不发。见了李佑,只是点点头,然后继续沉默。
  李佑受这气氛影响,自己找了地方坐,心里不住的盘算着什么。他原以为是天官传见他有什么嘱咐要单独说,现在看起来并非如此,分明是召集亲信开小会的样子。
  文选司和考功司堪称是六部中数一数二的要害司,同样也是京察中很关键的部门。考功司负责具体操作考察程序,文选司负责京察中不合格官员的罢黜程序。
  所以左部郎和潘副郎都出现在这里不奇怪,但他李佑这个分票中书有何干系?
  又过了片刻,却见许天官和左都御史赵良仁一齐进来,屋中三人立刻起立行礼迎接。
  坐定后,许天官咳嗽一声便开了口,果然说起京察之事,最后道:“朝中惰情滋生,吾辈但扫陋除弊、起衰振颓,与诸君共勉力为之!”
  李佑心道,老大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却只能当真的听。
  许天官吩咐了各人几句,又对李佑道:“你常在宫中,听说与归德千岁较为密切?”
  李佑谨慎答道:“确实有些免不了的往来。”
  “去传一句话,就说此次京察与她无碍。”
  李佑心下明了,许天官这是示好,对长公主表示不会动她的势力。
  “还有,邸报上你要有分寸。”
  正月二十一日那封请行京察奏疏被慈圣宫留中三日,没有动静。到了二十五日,许天官再次上疏请行京察,这次太后很快给了批答,同意了。
  奏疏下发公开后,这个消息一天内传遍了京师各衙门。所有的官员对此都很关心,这可是六年一次的关口,虽然以前没事,但谁知道今年会不会有点事。
  得了圣批,许尚书与有关人员立即入住到吏部衙门里,杜绝见客,谢绝一切应酬,这是明面惯例。
  李佑见到事情已经公开,便按照许天官的要求,到徽音门外去求见归德长公主。
  算起来差不多已经一个月没碰面了。
  在昭凤殿里,归德千岁今日心情不错,对李佑笑道:“难得你主动来见我。”
  “我也是奉命而来,吏部许尚书对你有话,道是本次京察碍不到你。”
  “知道了,明晚你去驸马府取一份名录,为我转交于许尚书。”长公主也吩咐道。
  京察这事很得罪人,李佑自拊根底浅,不想参与太深,对此表示为难道:“天官已然住进吏部衙门,并不见人。”
  归德千岁不屑道:“一派胡言,我不信你做不到。”
  李佑只得答应下来。
  两人又闲谈几句,长公主又问道:“我看你云淡风轻,莫非你觉察不到自己的处境?”
  “觉察到又有什么办法?”李佑叹口气道。
  他自己的处境,当然他自己最清楚。关于这次京察对他的影响,前几天就彻底想明白了。
  如果许天官京察中大获全胜,接下来几乎可以确定会挟势入阁,而且很大可能性是直接成为建极殿大学士这个次辅职位。
  首辅病休的情况下,次辅就是内阁里的当然话事人,那么为了内阁群龙无首、影响政务设立的分票中书还有无必要存在?估计那个时候的许次辅也不想有这样的存在。
  况且许天官是亲手将李佑送入内阁的人,也算李佑的上家,他若入阁,李佑绝对无法继续在内阁保持超然地位,还不如走人。
  总而言之,许天官入阁之日,就是李佑离开之时。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许天官败了,后果也很容易想象得到。没了这个后台支持,李中书在内阁根本呆不住的,同样要黯然离去,下场不定。
  如果离开内阁,他能去哪里?六部科道是不可能的,按规定中书舍人不得直接迁入六部科道。如果是其他二三流衙门,李佑这个从内阁出来的廷推中书打心底不屑于去,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去地方担任实职正堂官了……
  想明白这些,李佑突然懂了一个道理,做人还是要找准定位,脚踏实地。
  当初抱陈巡道的大腿,需要牺牲时只不过是被罚俸之类,很无所谓的。如今以小官僚身份抱了许天官的大腿,看似更妙,但一会儿从准监生直入中枢一步登天,一会儿又可能从中枢内阁直坠地方,这个做官节奏过于销魂了。


第四集 京城风云 第271章 无家可归
  许天官派李佑向归德长公主示好,一是不欲多方树敌,二是负责监督京察全过程的吏科都给事中当年由千岁殿下推荐得官,算是长公主安插在科道里的爪牙之一。
  而归德长公主与彭阁老之间并不对付,如果许天官这次主要目标是打击彭阁老加徐阁老这个目前内阁最大党的势力,千岁殿下自然是乐见其成。
  李佑按照归德千岁的指示,这天晚上去了驸马府,取回一张名单。然后在次日,偷偷进入吏部,将名单直接送到许尚书手中。虽然许大人闭门谢客,但李佑这种有任务的显然不在此列。
  见天官收下名单,李佑暗暗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的是千岁与天官之间冲突起来,那样就让他这个中间人就难做了。
  次日中午时,礼部员外郎朱放鹤突然来到内阁外面,传话要请李佑喝酒,地点在长安右门外一家叫做胜春楼的地方。
  李大人没有多想,应邀而至。
  几杯暖酒下肚,朱副郎便直言来意:“这个……我有位好友,也是极有才学的,只是近两年有点年老多病,他们堂官给的考语怕是不好看,过不得京察这一关。”
  京察有八法,每个被察的都要逐条对照是不是有这个问题,分别是:贪、酷、浮躁、才力不及、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老、疾。
  朱副郎口中这个人如果真是年老多病,一人占了老、疾两项,八成要被勒令致仕了。
  李佑纳闷道:“我又不管京察的事情,你为此来寻我有什么用?”
  “贤弟啊,明人不说暗话,你若没这点本事,为兄也断然不会出面让你为难。你出入吏部见许尚书易如反掌,这点事对你太简单了……”
  李佑大为惊异,“我昨日的确悄悄去过吏部,你怎的知晓?”
  朱副郎哂笑道:“悄悄去?现如今各衙门里谁不知道?我还以为你正大光明打着灯笼去的。”
  有古怪!李佑想道,必然昨日去吏部时,碰过面的几个小吏之一泄露出去的。这等胥吏之辈真是奸猾无耻可恨!
  这时候突然听见隔壁有人拍案,高声道:“吾辈无生路了!听说天官要借京察大加整顿,据说已然定下了十去一的条例,每十个人就要裁汰罢黜一个!”
  竟有这样的荒唐谣言?李佑又问朱放鹤:“真是如此传的?”
  “京中各衙门的确流传这个风声。”
  这分明是蓄意用谣言挑起群体情绪的伎俩,虽然简单,但放眼古往今来从陈涉世家到景和朝,却是屡试不爽,堪称经典计谋,李佑自己也没少干过。
  “拙劣!”李大人点评道,“不过都是天官老大人头疼的事情了,你我只管喝酒。”
  朱副郎似笑非笑,“好像你也会头疼。我还听说,李中书与左文选、潘考功号称天官手下三大最得力人物。如今那两个都住在衙门里,为了避嫌不见人,只有你在仍奔走在外,所以想过京察的必须要来巴结你。”
  什么?还有这种传言?李佑一时哑然无语,顿生躺着也中箭的感觉,京察与他有什么关系啊。
  其实他知道自己与左、潘两人是有区别的。那二位都是正途科班出身的左膀右臂,许天官一手提拔的亲信。
  而他自己,说难听点当初也只是天官临时找来的成本低廉的探路石,出身什么的都是野路子。只不过自己敢打敢拼外加运气好、同时对长公主出卖色相、又沾了点与太后同乡便宜才搏出眼下这个江湖地位。
  他李佑发展到今天,虽然不可否认借了天官的势,但却称不上是许天官亲手栽培。这里头的差别太大了,李佑自己对此还是挺在意的。
  李大人又愣了半晌,理清思路才道:“我怎的没有听过?”
  “别人当然不会当面对你说这些。”
  心事重重的李佑记下朱副郎所托付的人名,出了酒楼看看天色已晚,带着酒意径自回家去。不过到了胡同口,却吓了一跳。只见得从自家门前一直到胡同口,列满了十几顶轿子……这肯定都是听谣信谣的蠢货上门来了!
  李大人或许在做白日梦时,想象过自己出将入相、门庭若市的风光气派,但绝对不会是目前可以有的。如此招摇,并非是福!
  难道朱放鹤所言不虚不是玩笑?京察的紧要关头,弄了这么一出,是偶然的还是有心人推波助澜?大概后一种可能性最大。
  本是抱着打酱油心态的李大人对于被卷入风波很无奈,这就是党附大腿的代价啊。一旦首领有事,底下人再无辜也是欲求一酱油而不得。
  估计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想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一是往他身上泼脏水,二是逼他自乱阵脚露出破绽。如今许尚书等关键人物均深居吏部、内外隔绝,只有他这个别人眼里公认的天官亲信还在正常出入露面,不来折腾他折腾谁?
  过来拜访的这些人,大都是犯有错误担心官位不保的。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