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野性时代-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哈哈哈,你别这么逗好不好。”樊馨曼在电话里大笑。


第220章 【咖啡厅日常】
  周一,中午。
  包括彭胜利在内,宿舍的兄弟集体来到咖啡厅用餐。他们也不占桌子,每人一盘炒饭,只收成本价,比在学校食堂还划算。
  小胖子丁明最为积极,直接把前台给霸占了。炒饭都快冷了也顾不上吃,乐颠颠的在“火鸟站”吹水,噼里啪啦的一阵胡敲乱打。
  “火鸟站”是丁三石最近在互联网上架设的BBS站,从“马站”拉了不少朋友过去,丁明就是其中一个。丁三石以前也有BBS站,但却是惠多网的站点,只能容纳一个访客,远不及“马站”有人气。
  彭胜利的炒饭已经吃完了,他站在旁边老实看着,默不作声。
  “嘿,你就不能聊点别的?聊技术问题有意思吗?”周正宇一边吃饭一边说。
  丁明突然停下,问道:“宇哥,你说我转专业怎么样?”
  “关我屁事。”周正宇说。
  李耀林惊讶道:“这都快读完大二了,你转什么专业?脑子被驴踢了吧。”
  “现在学的东西我不感兴趣啊,我喜欢计算机,我想学编程。”丁明道。
  王波说:“你可以去旁听啊,再买点书自学,现在转专业多可惜。”
  “我已经在自学了,”丁明指着电脑,“BBS上有很多大牛,而且特别热心,什么问题都耐心帮忙解答。但我就是想系统的学一下,你们说,我爸能同意吗?”
  “我们又不是你爸,”周正宇把盘子放回厨房,亟不可耐道,“你快让开,换我上网聊一会儿。”
  丁明老老实实让位,他性格好得很,佛系,跟谁都不起冲突。
  周正宇很快登陆马站,他的网名是宋维扬帮忙起的,霸气十足,嗯……叫龙傲天。
  周正宇对这个网名非常满意,太契合自己的气质了。他一边撩骚小马哥一边吐槽:“复旦真垃圾,电话线都没有,整得跟原始部落一样。”
  聂军怼道:“学校可没规定不能在宿舍里拉电话线,你自己掏几千块钱初装费,电信局保证帮你搞定。”
  “没钱!”周正宇翻了个白眼,他现在每个月就300元伙食费,连传呼机都用不起。
  “所以啊,是你自己没钱,别赖在学校头上。”聂军笑呵呵说。
  这些家伙扯淡抬杠的时候,宋维扬正站在马路边上打电话。他不敢在咖啡厅里接,因为是陈桃打来的,万一被林卓韵听到某些内容就很悲剧了。
  “亲亲小坏蛋,想我了没?”陈桃的声音很嗲很肉麻。
  宋维扬连忙说:“姐,咱们正常点,听得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好吧,”陈桃似乎在吃饭,嘴里嚼巴着说,“我想你了,下周末我去盛海看你怎么样?正好咱们的球队要去盛海比赛,到时候一起现场看球。”
  “乙级联赛有屁的看头,等打进了甲B再说。”宋维扬道。
  “你不想见我?”陈桃顿时不高兴了。
  宋维扬连忙表态:“行吧,下周末你来盛海,在宾馆开好房等我。”
  “这还差不多,”陈桃笑道,“药材基地的手续已经办妥了,这个月就开工。对了,咱杨总又想搞大动作了,他跟你说了没?”
  “说什么?”宋维扬问。
  陈桃道:“他最近在咨询专业人士,谋划着明年在港城上市。”
  “让他先咨询吧,等下次开股东大会再讨论。”宋维扬对此不置可否。
  喜丰公司在93年底的时候,股东和管理层都有大变动,按港城那边的规定,想上市必须平稳度过三个财年。也即是说,至少得等到1997年才有申请上市的资格,再加上各种前期筹备工作,正好能避开97亚洲金融风暴。
  杨信的心思很好猜,他琢磨着在港城上市,一来可以加速公司发展,二来可以增长自身财富,公私双赢。
  宋维扬对这个计划并不反感,甚至颇为赞许,觉得自己没看错人。现在喜丰公司发展飞快,资金始终紧张,能顺利上市圈钱再好不过了。
  “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陈桃说。
  “什么好消息?”宋维扬问。
  陈桃道:“去年你不是联系到一个港商吗?专门代理饮料食品的。他弄了一批饮料去弯弯试卖,咱们的可乐没有市场,但冰茶的反应却很不错。昨天他又来了,想拿下喜丰冰茶在弯弯的地区代理权,杨总已经同意了,正在谈价钱。”
  “确实是个好消息。”宋维扬笑道。
  “对了,记得下个月回来签字,”陈桃说,“我们通过猎头公司,已经请到一个饮料行业的顶级工程师,从法国西德乐公司挖来的。这洋鬼子一来,就花20多天时间了解情况,然后提出了一系列设备升级和生产改造方案。整个项目的资金很大,已经超出了总经理的职权范围,需要董事长亲自审批签字。”
  “没问题。”宋维扬说。
  聊完正事,陈桃又开始说情话,各种言语挑逗,把宋维扬勾得有些上火。
  一对青年情侣从宋维扬身边走过,挽着手走进咖啡厅。
  很快林卓韵就跑出来,拉着宋维扬的手说:“亲爱的,我老师和师母来了,快进去认识一下。”
  “嗯,好,就这样吧,下次再聊。”宋维扬若无其事的把电话挂断。
  林卓韵把宋维扬拖到一张咖啡桌前,正是刚才那对年轻情侣。她介绍道:“这是我以后的导师徐宏图先生,这是徐老师的爱人袁子英博士。”
  “徐老师好,袁老师好。”宋维扬连忙握手。
  这对夫妇都是复旦毕业又留洋的海归,徐宏图在复旦拿了个硕士学位,又在美国纽约大学拿了个硕士学位。双硕士在身,他没有去考博士,而是前往欧洲搞了几年学术交流,前段时间被复旦大学聘为副教授,正好担任林卓韵的硕士导师。
  袁子英是徐宏图的学妹,普林斯顿博士,四年前跟徐宏图结婚,这次也被复旦聘为副教授。
  两人非常年轻,30出头的样子,而且穿着时髦,还都烫了头发。
  “离开复旦七年了,没想到五角场也有了咖啡厅。”徐宏图唏嘘感叹道。
  “是啊,我还是在复旦分校读的本科,现在连分校都被撤销了,”袁子英喝着咖啡说,“我记得,当时距离分校几百米的地方,还是一大片农田。前两天回去看看,农田被一条大马路穿过,马路两边全是新建的楼房。”
  宋维扬没有插话,静静地听这两位怀念往昔。
  “我草,老宋你牛逼啊,居然给硕士生讲课!都见报了,我们还不知道。”聂军拿着一份《工商时报》过来,那报纸是林卓韵早晨看完甩在前台的。
  宋维扬笑道:“基本操作,不要大惊小怪。”
  “小三儿?”袁子英突然惊讶的看着聂军。
  “你是……英子姐?”聂军有些不确定。
  得,还有认亲戚的。
  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能出国留学的,除非成绩特别好,大部分都非富即贵。徐宏图属于“书香世家”,老爸就是复旦的教授;袁子英则是军人家庭出身,以前跟聂军在一个大院,年龄相差12岁。
  这几人又是叙旧,又是怀旧,宋维扬插不上话,干脆上楼玩电脑去了。
  徐宏图刚回国个把月,既忙着研究生面试,又忙着去看望岳父岳母,还到处找以前的同学叙旧,愣是没听说过宋维扬的大名。他问聂军:“这个宋维扬不是学生吗?怎么又给复旦的硕士上课了?”
  “老宋牛逼炸了,你看看这报纸。中国MBA教育第一人,人家都不叫讲课,叫传道!那记者还真敢写。”聂军咋舌道。
  《工商时报》在工商界影响颇大,跟《经济日报》一样,属于全国企业家必看的刊物。
  樊馨曼这篇文章又犯了老毛病,吹捧太过,中国MBA教育第一人都敢喊出来。
  不用说,肯定为宋维扬赚来一大票红粉和黑粉。


第221章 【反应各一】
  此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类报纸,当属《经济日报》和《工商时报》无疑。
  前者更倾向于报道国企,后者更倾向于报道私企。
  也正因如此,在民营企业繁荣发展的时期,《工商时报》也随之畅销,并从1996年开始再度腾飞。最鼎盛时期是1997年和1998年,《工商时报》被形容为“一纸风行”。因为这份报纸在改版后,经常报道民营企业家的故事,普通老百姓也喜欢看那些财富神话。
  换成去年,樊馨曼的文章,根本不可能刊登在《工商时报》上边,因为她对工商经济屁都不懂。至于什么“中国MBA教育第一人”,也不可能出现在这份报纸上,因为这是隶属于全国工商联的严肃刊物。
  现在可以了,刚刚改版后的《工商时报》,甚至还留有副刊版面。你写散文都能发表,只要跟工商经济沾边,并具备可读性就行。
  樊馨曼的这篇文章,就有些散文的味道。
  准确的说,这是一篇“通讯”。不了解这种文体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谁是最可爱的人》,那就是专门报道志愿军战士的通讯。
  开篇便是“我”在咖啡厅见到宋维扬,然后展开一段添油加醋的对话,以此来体现宋维扬在生活中的鲜活形象。接着又转场到MBA班,年纪轻轻的本科学生宋维扬,给那些平均年龄比他大10岁的工商硕士讲课,就连复旦管理学院的资深教授都来旁听。
  教授和硕士们,被宋维扬高超的学识水平、尖端的学术思维,给彻底折服,每隔五分钟就自发响起热烈掌声。
  文章详细讲述了宋维扬对MBA教育定义的三重境界,还把韩愈的《师说》弄进来,简化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标准。大谈特谈中国和世界MBA教育的差距,而宋维扬已经是世界级水准,又以此来诠释喜丰公司的成功绝非偶然。
  捧上天了!
  顺带着把中国的工商管理教授们给踩了一脚。
  事实上,樊馨曼连MBA到底是啥都搞不清楚,只了解大概含义,她使用“通讯”文体则完美规避了这个弱点。
  恰好,中央正在为国企改革绞尽脑汁,竭力想要提高国企领导的专业能力。于是国经委和教育部决定明年把国企领导送去读MBA班,这玩意儿要提前造势,因为绝大部分国企领导根本没听说过MBA,也没兴趣去上课。
  报道宋维扬的这篇文章恰逢其时,算是为宣传MBA打前站,不管怎么吹,都属于政治正确。
  不但如此,《工商时报》的副总编还亲自写文章,从专业角度详细介绍MBA的相关情况——实在是樊馨曼的文章没有干货,读了只记住宋维扬牛逼,记不住MBA到底是啥。
  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就表达出这么个意思:宋维扬很牛逼,MBA也很牛逼。宋维扬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懂MBA。水平不足的国企领导和私企老板们,都快去读MBA吧,学成之后必能带领企业走上新的台阶。
  ……
  花都,机场。
  刚从加拿大飞回来,又准备飞去蓉城的牟其中,已经在候机室把《工商时报》看完了。他对小姨子兼秘书夏宗伟说:“宋维扬这个小伙子,还是很有思想水平的。但他归纳的这四种企业家精神还不全面,应该再加一个‘胸怀’。有大的胸怀,才能做大的事情。真正的企业家,应该胸怀天下,否则就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小打小闹。”
  夏宗伟哭笑不得:“姐夫,你就别谈什么胸怀了,先考虑一下怎么跟公安解释吧。”
  牟其中已经犯事儿了,经济问题很严重,公安机关正在调查当中。他在加拿大的时候,就接到了秘密消息,朋友劝他别回国。但他还是回来了,一回到深城,立即被限制出境。
  “我解释什么?我又没犯罪,谁也没理由抓我!”牟其中自信满满道。
  夏宗伟建议道:“姐夫,不如你也去读MBA,躲在学校里避风头,公司的事情可以交给我处理。”
  牟其中笑道:“学校里的那些教授,根本没资格教我,我去教他们还差不多。”
  “唉!”夏宗伟只能深深叹息。
  年轻时候的夏宗伟很清秀漂亮,她此时才26岁。未来,她将跟着牟其中一起坐牢,出狱后也一直帮牟其中打官司,苦苦守候姐夫十六年,反倒是她的姐姐跟牟其中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
  海尔。
  张总只大略扫了一遍《工商时报》,然后该干嘛干嘛。他不太懂什么叫MBA,但他有资格去MBA班当老师,他借鉴日企而打造的OEC管理模式,足以作为中国MBA的经典教案。
  今年全国所有的大型企业,都在趁着良机大肆兼并,海尔同样如此,几年时间就兼并了18个濒临倒闭的国企。
  但海尔并非鲸吞,而是细嚼慢咽。
  先兼并一两家企业,派三个人过去分管运营、质量和财务,把海尔的OEC模式移植过去。初步消化后,再兼并一两家企业,如此循环,迅速壮大。
  宋维扬也想这么搞,但时机还未成熟。
  等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那才是真正大展拳脚的时候。跟索罗斯一起玩期货股票,赚的只是快钱而已,真正的企业家如果能预知金融风暴,目光肯定会盯在那一堆将死的企业尸体上。
  ……
  北海尔,南容声。
  容声,也就是未来的科龙、海信,如今正在筹备上市,即将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港城上市的乡镇企业。
  《人民x报》、《经济日报》和《工商时报》是潘总每天必看的报纸,即便忙着上市也不会落下,因为这三份报纸会透露出很多政策信息。
  对于那篇报道宋维扬的文章,潘总只扫了一眼,并未放在心上。
  容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摆脱地方政府的控制。跟竞争对手海尔比起来,容声的生产管理更加粗放,专门盯准了乡镇和小城市客户,同时准备投资10亿元在日苯打造研究中心,打破外国技术对中国冰箱行业的垄断。
  海尔做的是管理和售后,容声做的是精准市场,并寻求技术上的突破。
  至于MBA什么的,容声暂时用不上。
  ……
  万向集团。
  鲁总看完《工商时报》,又找人详细咨询,立即拍板说:“今年要引进3到5个MBA人才,使用人才方面,万向只能走在前面,不能落在后头!”
  鲁总是农民出身,少年时代最大的梦想是当工人。早在1969年,他就带领6个农民,集资4000元办起了公社农机厂,现在已经发展成大名鼎鼎的万向集团。
  80年代的时候,万向集团的大部分管理层都是农民。他一边把农民改造成现代企业员工,一边引进人才,现在每年至少要招几十个大学生。这种情况到2001年发展到顶峰,那一年,万向集团引进了3名院士、15名国外专家、7名博士及博士后,27名硕士,近300名大学生。
  鲁总不管什么是MBA,他看重的是人才。既然《工商时报》说MBA牛逼,那就大力引进MBA人才,反正招贤纳士不会错。
  这才是真正睿智的农民企业家。
  ……
  不同的企业和老板,有不同的反应。
  而大部分国企老总的反应是:无动于衷——MBA关我屁事啊!
  许多国企的中层干部,则看出了另一层意思:中央这是要在国企发展人才战略,还说要在明年搞什么国企管理人员的MBA项目,或许我可以去读MBA,镀一层金回来,升官发财有望。
  这些中层干部都记住了宋维扬的名字,不管是镀金还是学本事,都该去复旦听宋老板讲课。报纸上都说了,宋老板是中国MBA教育第一人,名气最大,本事最强!
  本事最强的宋老板,正在头疼怎么找借口开溜。
  喜丰足球队刚刚结束省级选拔赛,拿到了本赛区的复赛门票。职业球员已经占到球队一半以上,个人实力很强,但队内矛盾多多,默契程度也远远不够。
  于是,主教练就跟球队经理商量,联系到几支甲B球队,花钱越级打友谊赛进行实战磨合。
  这次是跟盛海的甲B球队进行比赛,陈桃在宾馆开好房间不说,还要宋维扬陪她一起去看球。而林卓韵突然想起来要看电影,《阿甘正传》最近在中国火爆上映,听说很励志很感人。
  事情撞到同一天,分身乏术啊。
  所以到底该怎么办?
  在线等,很急!


第222章 【林老师的心事】
  林卓韵选择的研究生专业是“比较文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将不同地域、地区、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是拿文学跟其他艺术门类、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鲁迅、茅盾、胡适、吴宓、陈寅恪、季羡林、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人,都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大咖。
  这玩意儿入门很轻松,想要搞出成绩,那就太难了——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
  虽然还有几个月才正式上课,但林卓韵已经在自学“西方文论”了。然后她发现有些内容读不通透,又跑去借来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书籍做参考,新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各种乱七八糟的术语把人看得头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