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系统之文娱天才-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小哥冷笑了一声,看着萝莉:“你还惦记着这个啊?既然知道我辛苦,还不做点夜宵?”
  “师傅我不会做嘛。”
  “不会做会学吗?”陈小哥冷冷道。
  萝莉见陈小哥如此,一脸委屈:“学不会。”
  “你蠢死好了,出去别说是我陈小哥的徒弟,丢人现眼。”陈小哥一脸正气如此教育道。
  这时,苏青无奈的端出了几碗面条,放在矮桌上,叹息道:“你们师徒有那功夫,都已经够用来做吃的了。”
  “还是小青姐姐你最好了,师傅还说我,他自己每天都拿着道德的鞭子抽人,哼,虚伪。”
  陈小哥坐下,吃着面也不和她胡闹,看着时间眼看就要九点,便道:“跟着我也不是不行,但你得先答应我了,不能在剧组里调皮捣蛋,我上次可听老王说了,你说人家上洗手间你在外头鬼鬼祟祟的干什么?”
  萝莉眼珠一转,狡辩道:“人家肚子痛,也想上洗手间嘛。”
  “阿飞。”陈小哥低着头喊了一声。
  阿飞突遭横祸,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只觉这池鱼之殃也来的太快了一些,当下只能老老实实道:“师姐想丢鱼雷进去,不过师傅,最后师姐还是良心发现,没有这么做。”
  陈小哥无语,看着叶小白,一脸认真道:“你还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吗?玩这种无聊的恶作剧,要是里头的人有心脏病被你吓死了怎么办?”
  “是啊,我就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嘛,对了,师傅你放心,我之前还查过里头那人的心脏病史,他很健康,一个炮仗是炸不死他的。”
  陈小哥嘴角抽搐,只想把这个可恶的熊孩子吊起来狠狠抽一顿。
  似乎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也见到陈小哥脸上有些煞气,当下连忙挽救道:“师傅师傅,小青姐姐做的面真好吃啊。”
  “叶小白,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别让我知道还有下一次,不然你等着遭罪吧。”
  “师傅…我那次也没丢啊,一切都没有成为既成事实。”
  陈小哥冷着脸:“还狡辩,回去抄一百遍道德经,明天中午十二点之前交作业。”
  说罢,只见陈小哥将筷子重重放在桌子上,起身回屋,一旁的萝莉险些都被吓哭了,一百遍啊一百遍,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十遍就是五万字,一百遍就是五十万字。
  五十万字,在短短一天内,别说用手写,还要字体工整符合陈小哥对于书法审美,哪怕就是用电脑语音录入,读上一百遍,也够小萝莉累趴下了。
  陈小哥正走着,又停了下来,看着一脸不可思议张大嘴的萝莉:“看在你最终没有犯错的份上,限你一个月内抄完,字迹要工整,写错涂划不算,还有,别想着让阿飞帮你,你的字我还认得出。”
  说罢,陈小哥便走了。
  萝莉看看苏青,看看阿飞,最终回到自己屋中,取纸笔出来,伏案开始写作,或是开始在二人面前装可怜,这是她所最擅长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苏青摇摇头看着小萝莉的表演,道:“晚了,你也早些睡,一百遍道德经其实也不是很多。”
  萝莉闻言,险些哭了出来,在以往,陈小哥凶她时,苏青总是会跟大姐姐一样在一旁安慰着,这次也不知怎么了,竟然只是让她早些睡。
  事实上,陈小哥早就想教训一下目无王法的萝莉了,或是说,他早就想让萝莉抄几遍道德经了。
  陈小哥当然知道,以她现在的心性,道德经对她而言无异于天书一本,但正所谓耳濡目染,有些东西进不到心里,在耳朵旁沾染,在脑海中记下,迟早还是会得以消化的。
  陈小哥对此深信不疑,例如诗词歌赋,特别是李白的诗,每当见到无以言表的美景,或遭遇言语不能道出的苦闷,便总会想起李白的诗,那种慰藉,来自于内心深处,总能令人一扫颓态或是心气更高。
  当陈小哥仰望星空时,想起的是李白的那句疑似银河落九天,原来真正的银河是如此的蔚然壮观,它纵横与天际,见了之后,再观其李白的那首诗,气势格局,与那九天之上的银河,也匹配上了。
  当人生遇到苦恼时,心中泛起的是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为我倾耳听。”的纵情豪放,更有自我勉慰的“主人何须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
  华夏三千年内,李白之诗词,论气势,论格局,论突破人生狭隘障碍的悟性,无人能出其右。
  读书有时候是无用的,特别像是今天这样的时代,读书不见得能使人变得优秀。
  就像是当初陈小哥上学时背的这些诗词,一知半解,反正只要拿到分数就可以,但再回首,这些诗词或许在他人生最艰难困苦时,给了他一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力量,这便够了。
  古人的书很珍贵,因为它少,一共也就那几千本,读万卷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这万卷书也不像是今天的万卷书,那是华夏历代先贤薪火相传的东西,是最核心,最具价值的,不像是今天的书,东扯西扯,不知不觉又水了好多字数。


第555章 孔孟老庄
  时间过的飞快,在确定了陈小哥将在今天来到京华大学做演讲后,校方终于公布了这一则消息。
  京华是华夏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能考进这所大学,至少可以证明一件事,智商够用,或是天赋异禀。
  每年,来京华讲课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成功人士都很多,但陈小哥与他们有很大不同,他在京华的粉丝,真的很多。
  一大早,大学门口便同学支起了横幅,上书“热烈欢迎陈小哥。”这并不是奇怪的事,但当人们看到这幅横幅的反应,却显得有些不同寻常,或兴奋,或开心,或期待,还有一些或是不屑的情绪。
  陈小哥上午九点便到了学校,有了前几次的教训,现在他的行踪愈发隐秘,尽管如此,还是有大批的校内外粉丝在校门口等待这陈小哥到来。
  令它们有些措不及防的是,陈小哥来的似乎很仓促,头发有些杂乱,一副刚起床的样子,不算得体。
  人们对于有才华的人向来是宽容且钟爱的,陈小哥看着那些与自己保持距离的粉丝们,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一边招手与他们打招呼,一边快步走向校内。
  校内的论坛上“陈小哥真的来演讲了。”这帖子很快被顶到了最前头的位置。
  下边的留言很多,各种各样都有。
  “早就听说学校邀请陈导了,这次终于来了,希望陈导的演讲不会让我失望。”
  “之前看估计陈小哥的几部电影,真心的不错,特别是低俗这种好莱坞美式电影,陈小哥竟然也能驾驭,太钦佩了。”
  “问题是陈小哥今天来讲什么?他除了拍电影之外,好像连大学都没有读过吧?我觉得他应该去北影而不是京华。”
  “楼上的同学对陈小哥了解不深吧,那么多大学者,大知识分子对他推崇备至,其实也不是完全因为他的电影,强烈建议你看看三体,真的很棒。”
  “什么,三体是陈小哥写的?我记得清楚的很啊,不是一个姓莫的作家写的么?什么时候变成陈小哥的了?”
  “陈小哥的笔名就叫做莫大先生。”
  随着陈小哥的到来,演讲即将的开始,京华最大的演讲厅内,已是人满为患,异常拥挤,不仅学生,就连一些博士教授,也抱着好奇的心态,坐在了前排的位置。
  陈小哥对演讲毫无准备,直到几分钟之前,在校方的询问之下,才得知他打算讲文化历史。
  至于什么样的文化历史,陈小哥没有说,他的演讲风格属于随遇而安,过河不靠浆全靠浪类型的,反正讲到哪是哪,从不设题目。
  内行人当然觉得这种形式的演讲到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松垮无比的,但同样,演讲人的学问如果足够大,大到任何事都可以侃侃而谈,讲出独到见解,演讲自然而然的就会变得精彩绝伦。
  所以,人满为患的演讲厅,乃至于在走廊透过窗户听讲的学生们,对于这次没有题目的演讲,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就在这种期待的情绪下,陈小哥施施然的出现了。
  他不见得有多斯文,因为头上的头发依旧有些乱,但至少没有之前那么杂乱了,看得出来他还是很注重自己形象的,嗯,也许吧。
  人潮拥挤的走廊上的人们看到陈小哥走来,主动的让出一条道让陈小哥得以走进演讲厅,陈小哥本想让他们进去的,但看着里头已经挤满了人,便苦笑的谢过后,走进演讲厅,走上舞台。
  陈小哥走上舞台,台下的年轻同学们便开始鼓掌欢呼以示欢迎。
  掌声持续了很久,陈小哥也站定,他看着台下不仅有学生,还有一些老学者,顿时只觉压力山大,暗道:看来这场演讲不好混啊,校方心机真深啊,知道我想走个过场,特地安排这几个人来,这样的话自己不卖力都不行了,无论如何,在这种高等学府陈小哥还是丢不起人的。
  陈小哥心中活泛,掌声渐渐停下,他微笑的拍了拍麦克风试了试,见没有异常,当下便微微欠身鞠躬道:“大家好,我是陈小哥。”
  掌声再次热烈的响起,陈小哥抬了抬手道:“因为我个人比较不喜欢掌声,希望大家在接下来我演讲的过程中,可以提问,可以质疑,但最好不要鼓掌。”
  所有人都一愣,几乎所有的演讲者到了这里,都无时无刻的跟台底下听讲的人讨要掌声,哪有上来就这么坑自己的,一会儿要是没有人提问,场面鸦雀无声,那未免也太尴尬了一些。
  陈小哥可不认为鼓掌会让他不尴尬,听到那滔滔不绝的掌声,他就已经尴尬的头皮发麻了。
  “文化历史,我们今天讲讲什么呢?”
  “一般的历史,肯定是不需要我再来讲了,这样吧,大家喜欢听什么,或是对一些历史迷雾感兴趣的,我或许可以讲一段。”
  看着台下无人发言,陈小哥正要自己开始选题材,一名女同学才接过话筒道:“陈导演,我对华夏两千多年前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一段时间,华夏前所未有,后世也少见乃至没有的思潮涌动时代特别有兴趣,陈导演能否给我们讲讲?”
  陈小哥看着那名女同学点点头,随即沉吟道:“两千多年前,你说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了,确实,如你所说,那是华夏文明思想潮爆发期,大家都知道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说的就是当时华夏人的思想不仅是高度,深度,数量类别,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非要说能与两千年那场思潮爆发期相对比的话,今天或许可以勉强的赶上,但我并不能确定,这个时代是不是还能出现像孔孟老庄那样的宗师级思想家。”
  陈小哥巧妙的利用回答的方式,开始了演讲。
  众人见此,也乐于接受,拿出手机确认已经调成静音或关机后,看着台上的陈小哥,一副做好准备等待陈小哥用思想冲击他们的样子。
  陈小哥见此,当下也不拖泥带水,继续道:“我之所以说孔孟老庄这四个人,是因为这四个人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最具代表性,也是因为他们四个人的存在,彻底打开了那个思想哲学等一系列学术大爆发的格局。”


第556章 讲道
  “既然要了解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那就得先看着四个人的代表作品,分别是《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庄子有个别名叫南华真经。”
  “这四本书,我都看过,而且有一段时间非常迷恋这四本书里所特有的思想与哲学。”
  “论语,顾名思义,是孔子的学生弟子为他编撰的一本书,里头说的是孔子教育他们说过的话,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这四本书都是华夏文化思想巅峰之作,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他们分别都有什么风格?”
  “要看着四本书的风格,看它们的开篇,就可以大概的有所了解。”
  “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话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我们教科书上的刻板解释是什么?”
  “温故知新,有朋自远方来很开心。”
  “但其实这种说法太笼统了,在我看来,这三句话是有具体联系的。”
  “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温习它,这是普遍的说法以及对这本经典的认知,但我更认同另外一种说法,叫学习了,就去实践它。”
  “为什么这么说呢,学而时习之,我们的文字逻辑离两千年并没有特别巨大的变迁,那么我们用文字逻辑来理解这段话,学而时习,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字,两个含义相近,但却有所不同的字,所以我认为,学是读书,习则是实践,要是早这样理解,就没有后来王阳明什么事情了。”
  “习这个字与学的区别是,反复练习,反复熟练,你学一个理论,知道了就是知道了,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习字则不同,它更多的是对新事物的一种训练,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更加合理,在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说的就是雏鸟试飞。”
  “所以,习这个字在这句话中,更加代表的是方式方法,整句话的意思是,你学会了游泳,你还能找到下河的方式到河里去游,这是快乐的,对古代文人而言,你学会了治国的学问,并且有方法有能力发挥实践这个学问,这是快乐的。”
  “综上所述,教科书上的解释是比较片面的,习它可能不是温故,而是行动。”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后面是什么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反而认为,这句话才是温故的意思,朋友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已经掌握的技能,有朋自远方来,朋指的是接触过,交流过的任何事物,这两句话连在一起,才显得更加完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则稍稍的与前两句话的逻辑有所分割,但它还是连贯的,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他人无意冒犯了你,你不要恼怒,因为他不了解你,也不了解你做的事情,这是君子之道,所以从开篇,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这个老头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既不是只学不做的腐儒,顽儒,同时又是一个纯正的君子。”
  “为什么说他纯正,开篇的最后一句话,就体现了一种宽容的精神,而且论语的全文对于君子的解释,约莫就是纯且正的东西。”
  陈小哥说完,稍稍松了口气,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润喉,台下的人又要鼓掌,陈小哥也懒得管他们了,反倒是那几名教授笑吟吟的看着他,让陈小哥有点毛骨悚然,更加打起精神,这些家伙年纪一大把,学问也不少,实在不好糊弄。
  本以为说孔子会让他们感到十分认同,但现在看来,不是自己说的不够好就是这些家伙都不是特别喜欢且追随孔子的论调。
  “接下来是孟子,大家现在都喜欢开一个玩笑,说孟子最著名的一句话就叫做孔子说的对。”
  台下众人,包括走廊上的人们笑出了声,陈小哥摇了摇头:“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孟子能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将自己的学问做成这样,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相比起孔子,孟子的思想来的更加猛烈,他不如孔子的温润,其体现出的东西是与孔子的仁完全不同的,他讲的更多的是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的义当然不是想在我们所谓的义气,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女人插兄弟两刀。”
  “那时候,义这个字的意思是合宜之理,是公道,是公正,公平的东西。”
  “最早提出义概念的不是孟子,而是管子,管仲,礼义廉耻便是这个管仲提出来的,而孟子的义比管子来的更加激烈,更加不对权利低头。”
  “那么他这个义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有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夫子:“来到魏国(战国时代的魏国),可有什么对我国家有利的事?”
  “孟子这老家伙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当庭便说:大王何必言利,言仁义不行吗?”
  “大王你想,国君有国君的利益,大臣有大臣的利益,小吏有小吏的利益,如果人人都似你这般,只追求利,那国之将亡也,但我带来的仁义,就不同了,所谓的仁就是孔子说的对,义则是孟子认为一种比利益更牢不可破的东西,更经久不衰的东西。”
  “反而,若是不讲仁义,再多的利益,又有何用?朝廷不义,鱼肉百姓,百姓不义,背弃君主。”
  “所以孟子与孔子的最大区别是,孟子更在乎百姓苍生,态度也更加激烈,以至于后世的诸多君主,对孟子一书嗤之以鼻,特别是明太祖朱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