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尔街传奇-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叶冬青此刻正坐在摄像机前,一本正经地接受着英国BBC电视台的采访,他已经答应接下那档纪录片节目,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部分生活,总共三百万英镑的酬劳,会以他名义捐赠给纽约布鲁克林地区的五所教会,用来救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给他们发放食品和衣服。
BBC电视台纪录片的口碑还算不错,没有规定只是炫富而已,按照导演的说法,似乎更希望向公众们展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精神方面的,如果想比富有,那不如直接去找拉里埃里森先生拍摄,或是家里拥有几百辆豪车的那位国王。
“所以你的意思是,人们应该照顾好自己,还有家人,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对么?”节目的策划者亲自拍摄叶冬青,并且负责引导话题。
“至少绝大多数华人都是努力这样做的,他们更愿意将最好的一切留给自己子女,并且从中领略到幸福,将孩子摆在远远超过于自身的高度上,我无法界定究竟是好还是坏,毕竟这样会让孩子失去斗志,失去依靠自己奋斗的想法。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努力追寻自己喜欢的事物,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那么他的一生就不会白白浪费。比如我,现在我正试图将更多精力投在慈善领域中,同时也希望因为我的灵感,以及全公司所有员工们的帮助,致力于通过互联网为人们提供更便捷、安全的网络社交、办公、娱乐环境,它将会推动这个世界的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步,这就足够了。”
叶冬青知道自己此刻所说的每一句话,可能都会被上亿观众看见,所以在言辞方面格外小心,宁愿假大空,也不能说出不经过脑袋的蠢话,为此刻意放慢了语速,增加思考问题的时间。
距离劳拉从洛杉矶回来已经过去两天,她准备明天再回去继续拍摄,抽空来到书房,站在不远处注视着叶冬青。
听见他所说的这番话后突然有点想笑,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劳拉还记得当年叶冬青只是发了疯地想拼命赚钱而已,如今到他口中,味道全变了。
当然,劳拉相信现在的他已经有能力去改变什么,对社会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
提问题的英国导演这时问了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他问道:“我知道你只用很短时间就达到现在的成就,关于这点,我想其他年轻人会希望从你的成功中获得启发,你可以对此作出一些建议吗?”
人人都希望拥有他此刻拥有的财富,但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就算奋斗十辈子也不一定能积累到如此多的财富。
叶冬青想的是或许可以靠重生,这种话他可不会真正说出来,停顿片刻后开口道:“我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主要是运气,成功抓住了一些商机还有灵感,也许这是上帝的安排吧。
两年前我被生活逼到无路可走,于是孤注一掷,拼了命地想成功,被巴菲特先生当成过骗子,也被潜在投资者们当成骗子,我有想法,并且努力去实现它们,这大概就是许多年轻人所缺少的狼性精神,他们害怕走出舒适圈,从我平时接触过的富人们身上,我能看出他们敢想、敢做,前提是先有个可能实现的计划。”
“所以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呢,假如投资苹果公司、亚马逊公司失败了,假如创建的Facebook公司失败了,那时候的投资者们可能会拿不出他们投给你的钱对吧?”
“不能说百分百安全,但我当时比较有把握,起初投资苹果是因为它跌到的谷底,又有乔布斯先生这位想法丰富的CEO进行管理,我喜欢苹果独具创新的iPod音乐播放器产品,至于亚马逊和Facebook的创建理念,我觉得它们就是互联网影响现实社会的缩影。
亚马逊能解决生活上的购物烦恼,而Facebook则能让人与人之间实现更方便的交流,它们都有可取之处,当时我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以为三家当中成功一家我就不会亏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概是运气比较好吧,竟然都成功了,互联网产业走出低谷后,在证券市场上进入了慢牛期。”
第347章 帮助
bbc方面跟叶冬青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没道理会故意坑害叶冬青。
有些个小问题比较尖锐,但并不是多严重的那种,随便叶冬青怎么回答都可以,在导演看来有点意思就行,如果是八卦小报的记者,估计就会问跟“名模”劳拉的关系、对政策方面的看法等等了,这些更能引起可以炒作的话题。
总共三支拍摄小组,盖茨那边有一支,叶冬青这边也有一支,准备花个两三天时间拍摄完,剪辑出大约两小时的纪录片内容,用于向普通人展现超级富豪们的生活。
今天只是拍摄的第一天,刚刚拍摄的问题会穿插在记录片当中,用于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他这个人,bbc的纪录片之所以出名,一方面是真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内容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从其他人的生活,乃至是动物、宇宙中,了解到更多东西,并且从中学习到些什么。
如此一比较,显得很高大上,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精彩归精彩,将美国吹到天花乱坠,但绝大多数看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偶尔出现一些精品,大多会在影史中留名,比如讲述人生历程的《阿甘正传》、比如指控战争的《辛德勒名单》等等,好的纪录片不一定就比电影差。
结束访谈之后,导演征求意见说:“利奥,我可以带摄影师去拍摄你的这座小岛吗?收藏室、图书馆、风景建筑这些,它们看起来很漂亮,如果有不希望在纪录片中出现的内容,跟我说一声就可以,我们会在拍摄完之后带来样片征求你的同意。”
“没关系的先生,把这里当成你们的家就可以的,那么我先带你们在这栋房子里看看?然后一起吃顿午餐,已经吩咐厨房那边开始制作,我想你们已经饿了对吧。”
怕把自己这集拍差了,看上去不如盖茨的那集,因此叶冬青不介意在人情往来上多下点功夫。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虽说盖茨家的世外桃源有个超大玻璃缸,用来养着鲸鲨,可论起环境,他自认这座小岛也不差,昨天上上下下忙活一天,彻底清扫整理了遍。
就连房子后面饲养着的鳄鱼,都让专门饲养员帮忙刷洗了表皮,除此之外还有马厩里的那些马,早已准备好了。
淡水投资集团已经走上正轨,对冲基金项目还没准备好,近期叶冬青并不忙。
实际上,他认识的那帮超级富豪们都不算忙,像迈克尔·布隆伯格先生那样自己找虐的是例外,哪怕是努力从工作中寻找成就感的那帮人,想放假时候自己也就给自己放假了,并没有受到太多约束,毕竟已经脱离物质上的困扰,开始追求更高端的精神享受。
至于叶冬青,属于劳逸结合的那一类,偶尔抽空努力一番,然后等到腻味了,就给自己安排个漫长假期,总的来看日子还算有趣。
花了点时间亲自带摄制组的人走走看看,配合着拍一些片段,勉强算是过了一把当演员的瘾。
由淡水投资集团出资,叶冬青拍板决定的那部定制电影正在剪辑配音阶段,将会争取赶在圣诞节档期进入院线。
能不能收回成本暂时还很难说,按照导演和安吉丽娜的说法,貌似还算不错,也有一定的关注度,劳拉通过叶冬青的关系,走后门在里面客串了个小角色,如果通过facebook进行宣传,想收回成本估计没什么问题……
从英国买回来的那批古董,早已清理干净,分门别类摆放好。
按照现如今的市场行情计算,总价值大约在两亿四千万美金左右,一幅毕加索的抽象画、一幅莫奈的《睡莲》,就占了六千万美金,就目前来看肯定亏了点,华夏艺术品的价值还没上去,不过摆在收藏室里用灯照着,确实漂亮。
通体碧绿的翡翠观音像、高度将近一米的三彩马、镶嵌有黄金的清朝洒蓝釉瓷瓶,元青花龙纹大罐、兔豪盏等等,两屋子藏品中不乏精品,从许多带有龙纹的瓶瓶罐罐上就能看出,多半是抄皇帝老巢得来的,身为英国海军元帅,当年孝敬西摩尔将军的人可不少。
规模等同于一座小型博物馆,还有不少东南亚、印度的东西,全都一股脑摆着,没有认真研究过,亏不亏叶冬青不在意,反正他没后悔买下这批东西,自己开心就好。
现在已经派上用场了,上回开派对时候被人惊叹过,如今又引起了bbc摄影组的重视,他们觉得这能体现出叶冬青的修养,其实就是充门面而已,到了他嘴里只是瓷器瓶子、瓷器马、绿观音这些,对于物品展现出来的文化背景、工艺难度之类一无所知。
吃午饭时候,布隆伯格市长给叶冬青打来了电话,告诉说:“我已经征求了同意,就你说的那块地,十九亿美金,分五年付清,手续费和税费的问题上我做主,让他们给你便宜了点。
但我可不是白白帮你,必须请纽约当地的工程队建造那栋楼,以此来提高纽约的就业率,而且你的淡水投资集团十年内不能搬迁出去,如果是搬到布鲁克林或是皇后区,可以,搬到新泽西州,不行,你同意?”
原先说的是二十亿美金左右,现如今变成十九亿美金,加上一些其他的折扣,估计能省下不少,代价大概就是后面这两条,雇佣纽约当地的建筑企业,并且不将淡水投资集团搬迁出去。
大公司缴纳的税款多,还能提高就业率以及城市形象,自然更容易得到些政策方面的支持,不过叶冬青也相信,布隆布格市长在其中帮了点忙,要不然哪会主动降价。
想来想去,叶冬青觉得可能是出于某种照顾吧,谁都知道他现在欠了一屁股外债没还清,资产多,债务也多,而且融资代价高到惊人,每年能赚十八亿美金纯利润的公司有多少?
不算多,可淡水投资集团一年的融资代价就有这么高,在叶冬青看来这就是地价降低,并且延长还款期限的原因。
事实差不多也确实是这样,布隆伯格市长甚至担心过大楼还没建造好,叶冬青就已经因为投资失败、因为遇到金融危机而资金断裂,陷入破产困境中……
第348章 主动求职?
跟威廉助理以及公司的财务官交代了声,让他们跟市政厅接触,处理剩下的手续。
请他们随时告诉自己最新动向,叶冬青挂断电话后再次打给银行方面,向他们确认资金方面有没有问题,得到的回答是随时都可以。
别看现在借个三五十亿美金问题都不大,可假如哪天叶冬青的生意真出现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估计这帮银行的“好朋友”们都会一个跑得比一个快,只是因为有利可图而已,听见电话里传来的客套话,他压根没放在心上。
淡水投资集团的资金链能圆起来,抽调个十亿八亿美金压力不大,但他这次还是决定借用银行的钱来盖楼,估计要个四年到五年时间才能完工,等到那时候叶东青觉得自己肯定已经相当有钱,所以并没有在意这点利息。
跟叶冬青通话的是一位名叫吴迪的花旗银行信贷融资部门副经理,正儿八经的华裔,祖上来自于香江。
1983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在华尔街摸爬滚打了二十年出头,如今被卡在了所谓的“天花板”阶段,五十岁左右,还能再上升一步,可是因为这里是美国,人们普遍对华裔存在某种负面情绪,所以几乎没可能再往上爬了。
最近似乎有跟叶冬青搞好关系的想法,上个月吴迪还喊他去打了场高尔夫球,顺便到他的小葡萄酒酿制工厂玩了圈。
比较欣赏对方的能力,可惜吴迪用力过猛,反到让叶冬青觉得有点刻意了,而且双方年纪差距比较大,谈话时候总有种若有若无的代沟,印象只能说还不错,谈不上多喜欢,如果换成位年轻美女,印象分多半会完全不同。
华裔在美国,绝大多数一辈子都触碰不到所谓的“天花板”,这个词的大概意思是在美国众多公司中,亚裔员工虽然在人数上一直占据优势,却很少有人能够进入高级管理层。
亚裔,尤其是亚裔当中占据绝大比例的华人,面临的这种升职瓶颈尤为突出。
美国各大公司的高管会议上,华人总是鲜少露面,即使出现也常是形单影只,显得有些寂寞。
吴迪先生已经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类,有能力,也有头脑,如今已经迈入花旗银行的高管行列中,只不过依然不算最核心的那一类职位,上面的老板全是白人。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吴迪先生此刻突然对叶冬青来了句:“叶老板,我听说你最近在搞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前段时间有家对冲基金公司想要挖我去工作,这行近几年可是火得很啊,差一点儿我就答应过去了。”
不觉得这是在随口一说,叶冬青由此联想到很多,比如吴迪先生是不是想要跳槽来自己手底下工作,又或者是想要跟自己合作?
没话聊归没话聊,能在花旗银行当高级主管,能力肯定是有的,而且吴迪先生在花旗工作快十年,手里的人脉圈子可不小,说不定就能帮忙拉来不少大客户。
问题是,在花旗集团的信贷部门工作,有人为了利益卖他面子,然而离开花旗银行之后,还能继续吸引到别人吗?即使给高薪让对方跳槽,职位安排也是个大问题,执行官的位置叶冬青已经暂时预定,副总裁职位给他,每天相处起来可能会尴尬,说不定还要拉对方来当合伙人。
这些问题都需要先考虑清楚才可以,总不能骗对方离开花旗,然后又一脚踹开,那岂不是拿人玩呢,损人不利己。
坏处和好处都有,前者不明显,后者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假如愿意跳槽,可以看出吴迪先生比叶冬青想象中更有上进心和野心,这是创建一家对冲基金公司所需要的,至于手握资金的大客户,更是越多越好。
有点小冲动,但叶冬青还是装糊涂,哈哈一笑,说着:“我公司刚注册,这就被你们知道了?只是我自己小打小闹而已,放心,有生意肯定忘不了你们花旗集团!”
跟他猜测的差不多,吴迪先生确实在花旗待郁闷了,还曾找公司的心理医生咨询过。
他老婆的意思是如果不喜欢就换个新工作,反正女儿快从大学毕业,养老钱也存得差不多,没必要熬出一身职业病,经常加班加点地为那帮不尊重他的人干活。
这些建议让吴迪先生动起了小心思,利用职务之便搭上叶冬青这条线,原本想的是去淡水投资集团谋求个工作,昨天意外听说叶冬青又有往对冲基金领域涉足的想法,这就准备活动了。
以为叶冬青没听出自己的意思,吴迪先生有些小郁闷,干咳了声问道:“请问晚上有空么?我想跟你当面谈一谈,关于贷款审批的事,还有那家对冲基金公司的事……”
叶冬青没拒绝。
对方看重自己公司,也算是一种认可,没必要将人才直接拒之门外。
淡水投资集团人多,可拥有管理经验、又拥有人脉关系的高级经理人并不多,如果是其他时候,不费点巨大的代价,就算找再好的猎头公司都很难将吴迪先生这种职位的跨国大银行高管挖走。
贷款的事不用多操心,地被抵押着,盖楼的钱也有监管机制,加上还有其他的补充抵押物,银行方面不可能拒绝叶冬青这种优质客户的请求,除非是资不抵债了,况且曼哈顿的楼市,最近几十年来一直很稳定,万一真出现意外,花旗方面不介意换个新总部,又或者是直接转卖掉弥补损失。
纪录片有了个不错的开始。
叶冬青觉得有必要去普川大厦找麦考德先生当面谈谈,询问摄制组的人员去不去,导演一口就答应下来,抽调几个人跟着,一位录音师,两位摄像师,就这么多。
上了直升机要拍,在半空中也拍,几乎没有隐私可言,直到现在导演都没说拍摄重点,好像真的很随意的样子,这让叶冬青产生不好的想法,担心会被盖茨先生比下去。
不过再想想,那家伙本来就更有钱,就算输一点也没什么可丢人的,七月份那会儿盖茨可是一次性捐出了三十亿美元财富,之前已经捐过不少钱,名声好到惊人。
那家慈善基金会还承诺,每年捐款数额不低于总资产的百分之五,考虑到慈善资产本身也在赚钱,可持续性相当强,有的年份往外捐赠不少,年底算算还结余一大笔,变成了更多钱。
这就是叶冬青成立慈善基金会的意义,不过不管怎么样,至少每年真能做点好事,帮助到其他人……
第349章 自知之明
并不是为了拍摄才赶来淡水投资集团,叶冬青有点事情跟麦考德先生商量。
曼哈顿上西区哈德逊公园的那一大块土地即将拿到手,以淡水投资集团的名义出面购买、建造,并且成立子公司专门负责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麦考德先生抽出精力解决才行。
“我跟花旗银行的吴经理沟通过了,书面材料什么的你找人去和市政厅、花旗银行跟进,估计得用纽约本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