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明-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43章 美人

惟功行完拜师礼后,按两广福建那边的规矩,又是给俞大猷奉茶。

俞大猷心情大好,简直是乐不可支。

只可惜,拜师太晚,若是早上一些时日,他在京师的这种心情不快,郁郁不欢的日子就要好过许多了。

现在虽然已经是正式的师徒,但师徒两人也是要长别了。

以俞大猷的年纪和身体,两人心中有数,这一生恐难再见。

南方暂且无事,以惟功的身份绝不可能到福建任职,俞大猷也不会再数千里长行到北京来做官,此次一别,今生恐难再见。

“惟功,你我私下说两句话。”

听到俞大猷的话,送行诸人知趣散开,给师徒两人留下空间。

“老师有话请直说。”惟功知道俞大猷有要紧的话,但他的脸上还是笑吟吟的,神色没有丝毫改变。这些年,他已经练的八风不动,很难有什么事情叫他动容了。

“我知道你的练兵和恢复京营的想法意志甚坚……”俞大猷沉吟着道:“当年老成国公嘱托你之事,还有张相国也有整顿之心,加上你本人的意志,所以这件事你是必然会做,也必须去做。”

“是的,老师说得不错。”

“但我劝你,暂且不要操切行事,你逼迫太紧,会有反弹。”

“老师,那些家伙的伎俩,我大约也知道……无非就是无事生非,造谣生事,或是处处不合作,给我下绊子之类的……这些招数,对外来的将领,比如您,或是戚帅有用,对我,怕是用处不大。”

“这个我也知道……执掌车营数年,此中况味,老夫深知。”

现在的俞大猷已经深知京营之难,更难于上青天。戚继光也曾经在京营当过副将,对京营之弊端和改革之难,也是心知肚明。

两个雄才大略的老帅不能办到的事情,惟功却是信心十足。

原因也很简单,他和皇帝的关系,与权势者之间的关系,与京营盘根错节各方势力的关系,还有英国公府本身的势力,加上这些年他在京城之中的经营,惟功已经有信心与京城的勋贵和将门集团,斗上一斗。

见他如此,俞大猷欲言又止,无法将话全说出来。

惟功到底是少年,对这些人缺乏深刻的了解。为了在手中的利益,这些人是作奸犯科,除了公然造反不敢之外,什么样的事情都是敢做的!

从于谦到现在,多少文官中的才智和雄毅之士意欲重整京营,改制数回,何尝成功过?

戚继光的威望和雄才大略,也不过想练成十万兵,这已经是与俞大猷的想法背道而驰了,就算如此,也是完全的失败。

“此事由得你去做,总之要万事小心。”

俞大猷临行,淳淳嘱咐:“将兵到北疆,坐镇一方,需记兵贵精而不贵多,得百精锐胜过千多庸才,先授技立根本,再论其它。当军吃粮者,无有强技,一切终究是虚妄。为将帅,立功为上,扬名为上,侍上唯谨,不可因出身而傲人,时间久了,自然成名。临行之前,就是这些嘱咐,你要切记。”

“是。”惟功肃容答应下来,并不反驳。

俞大猷的话,正是他一生信念写照,但凡有大成就之辈,一旦形成信念,一生也就绝不会更改,俞大猷如此,戚继光也是如此。

至于惟功自己的道,现在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但如俞大猷和戚继光那样坚定不移,倒也还说不上。

“老夫去矣。”

辞别之时终于到来,惟功长揖到地,待俞大猷上马后,惟功道:“老师且在家休息两年,三五年内,小子会想办法去福建拜会。”

“呵呵,一切以国事为重,吾辈何必效小儿女之态呢?”俞大猷捋须而答,眼神之中,满是笑意。

两年之后,这个一代将星,当世伟人奇男子病逝于福州,他没有看到惟功成为传奇的那一天,还好,他看到了传奇的开始。

……

送走俞大猷之后,惟功也是有些郁郁不欢。

这个可敬的老人走后,惟功的心中也是感觉空了一块,以后在车营之中,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去的所在了。

俞大猷去位之后,他费数年之功编练的车营当然也就名存实亡了。

车营之设,原本就是朝堂之上争议和妥协的产物,从嘉靖年间就因为京营的武备不振而争吵,一直吵到隆庆年间也没有结果,还是张居正立主将待罪在家的俞大猷请到京师来主持编练一支缓急可用的强兵出来,结果俞大猷在京营中并不得意,虽然大阅得了彩头,但仍然无可改变自己的处境,到如今俞大猷萧然一身出京,车营早在他离开之间就已经四分五裂,五六万人,早就被拆分到各个营中,车营之中,连一万人也没有剩下了。

数年辛苦之功,抵不过数月的胡作非为,人世间事,大抵如此。

“大人,咱们去哪儿?”

“去元辅那里。”

从广宁门入内,一路赶往张居正的府邸,此处地方,相较几年前又有大不同。

巡逻的兵马司官兵明显多了,不能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但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巡逻的官兵,还有各厢坊的更夫,火兵等等,也是拿着各色器物,在相府四周,来回的巡逻游走着。

相隔数里之外,便是等候传见的官员轿子,只是那些各色的小吃小食摊子,却是一个也见不着了。

这两年,相府的规矩也是越来越大,张居正自夺情之后,威福日擅,在回京途中,仅因一些官员没有沿途吊祭就加以处分,并且严厉处罚因此事上书的言官王用汲,形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但也因此叫天下人都知道,元辅的尊严,绝不可冒犯一星半点。

因此,张居正的威权越来越重,处理起国政来也是更顺利,不过他的这个府邸,寻常人不要说进去被元辅召见说话,便是想远远靠近,也是难了。

不知怎的,惟功倒是很想念当年的相府模样,现在的这里,看似热闹,骨子里却是十分的凄清冷漠。

“见过元辅。”

惟功少国公和副将的身份,城中公侯和一二品的大员,均无叫他下拜的道理,但在张居正的书房之中,也是只能老老实实的下拜行礼。

“起来吧。”

张居正一身蓝色的道袍,头戴唐巾,脚踩乌履,整个人看起来十分闲适舒服。他人斜躺在罗汉床上,手中捧着一本闲书,意态十分消闲。

在此时,书房外有好几个侍郎和京卿之流的大臣,正在候见,但张居正的模样,看起来,一时半会这些官员不会得到传见了。

“老爷,游总管回来了。”

惟功刚刚起身坐下,张府的书房长随走了进来,似乎没注意到惟功在,便是躬身向张居正禀报事情。

“哦,叫他来吧。”

“怕是有不便……”

“无妨,惟功是自己人。”

“是,小的明白了。”

听到张居正的话,惟功心中也不知道是何滋味。他自问对张居正是以师相来尊崇,但若说自己是他的私人,倒是真的说不上。

崇拜其在国政上的能力与决心,并不代表惟功认同张居正的一切啊……

但现在这种时候,就算是惟功也没有办法分说明白呢。

“小的见过老爷。”

“嗯,你回来了。”

游七进来,张居正放下手中的书卷,虽然神色还是懒懒的,到底也坐起身来了。对着惟功,他如对自家子侄,对着游七,倒是有点对着宾客的感觉。

“怎么样?”张居正问道:“事情办的妥当吗?”

“妥当。”游七晒黑了一些,也瘦了些,精神倒是好了不少。他看了惟功一眼,笑嘻嘻地道:“在吴中选了两个,南京选了两个,回头又在扬州选了两个……都是上等又上等的,不论是长相模样,还是脾气,技艺,都是花了十来年的功夫调教出来的,包管老爷满意。”

惟功此时才听了出来,原来张居正派游七出去是挑选美人,遍游江南,终于带了六个合格的美人回来,充实张居正的后宅。

“甚好,这差事你办的不坏。”

当时士大夫经过元明易代,理学又有统治地位,在明初到中期时,社会风气总体趋于保守的压制,到中期之后,纵不及唐宋时那样可以随意狎妓,随意互相赠送爱妾,互通有无的地步,但总体的社会风气也是从保守到开放了,诸红金瓶梅和三言二拍一类的书籍,就是从中期之后出现。

张居正这样广选美人充实后宅,以他的身份当然也是不能公开叫人知道,不过在信任的人面前暴露此事,也不会叫他觉着有什么不应该或难为情的。

这种心态,后世之人,实难理解。

惟功别扭之余,还不得不站起来,抱拳道:“恭喜元辅又纳新宠……”

“呵呵,老夫公余之暇,也惟有诗酒美人以自娱,但愿游七此次挑的人还足以叫人入眼吧。”

“游总管办事干练,定不会有负元辅所托。”

“惟功,不必如此客气。”张居正摆了摆手,笑道:“等你到了老夫这个年纪,也就明白了!”

第244章 精细

惟功的亲事早就定了下来,现在婚期也是定了,就在万历十年春天,到时候惟功是十九不到,新娘子十六多,两人的年纪,都是大明结婚的标准年龄,十分合适。

一般的勋贵,除非是有特殊的原因,不然的话在婚前虽不能纳妾,但也不可避免的传一些风流韵事也来……惟功却是例外,从来不到花街柳巷勋贵纨绔成群的地方去,前几年还是年纪小,现在已经是接近成年,勋贵中如他这般年纪的罕有不去玩乐的,惟功的声名,可称是勋贵中的异数。

惟功倒也是有苦自己知,后世吧是没那条件,长的不帅也不高且不富,今世倒是占全了,可又想做些事业,他的名声可称是白壁,在勋贵圈里备受赞赏,若是也放纵自己,爽倒是爽了,肯定会落个不痛快。

这一点他就不能和张居正这样的权相相比了,也不能和皇帝比……万历大婚后没有多久,一日封九嫔,以前被李太后管束住的那些精虫算是彻底释放了出来,万历六年到七年一年时间,皇帝的眼圈经常是黑的,闹的惟功几次劝皇上节欲,现在万历好象也是腻味了,他平生最爱的郑皇贵妃现在还在大兴县的家里,要到万历十年才被选入宫中,万历到那时才算找到真爱,现在的皇帝,对男女之事兴趣转淡,对皇后无爱,在后宫之中成日胡闹,到现在大婚数年,皇长子的诞生还是遥遥无期,闹的李太后十分不快,这样的宫闱之事,除了惟功这一类的近臣,知道的人倒也不多。

说罢美人,游七又掏出几个小瓶,这一次却不肯当着惟功的面明言,只是用眼神与张居正交流,两人互相使了几个眼色,游七便是退了出去。

惟功抱拳向游七打着招呼,游七也只是微微一点头,惟功的身份虽然贵重,游七爷倒也不怎么放在心上。

“会议又是无果而终吧?”

张居正终于想起正事,开始询问惟功。

惟功振奋精神,将今日会议之事一五一十的说了。

“哼!”张居正冷笑一声,道:“此辈抱残守缺只是表象,其实只是抱着怀中利益不放罢了。”

一语中的,不愧是掌握天下的相国,惟功无语,静待张居正的下文。

“你不必急。”张居正想了想,随口道:“京营整顿,势在必行。今上对武备也颇为上心,等到忍无可忍之时,想必会有所区处。上谕一下,内阁立刻遵行,看那些什么国公,侯伯,到时候拿什么来搪塞!”

这也是个办法,也是事情的发展演化之路,惟功很沉稳的点一点头,答道:“一切如元辅安排便是。”

“对了!”张居正道:“赵士桢这厮,你保他到工部去,内阁已经票拟,只待批复之后,他便是营缮司主事了。”

“多谢元辅!”

惟功大喜,起身长揖,致谢。

赵士桢性子诙谐大气,犹善书法,制器,但前者可以替他创造名声,使其早年在士林扬名,并因此在万历那里混了一个鸿胪寺主簿的官职,但后来赵士桢沉迷于制作火铳,因此耗费极大,且超出自己的权力范围,影响工部官职的正常工作和升迁,因此恶了不少人,由此仕途不顺,任主簿十七年后才转迁为武英殿中书舍人,也不过是从七品的小官,只是在清要任职罢了。

后来妖书案中,赵士桢被牵连,精神错乱,得狂疾而终。

这么一个火器制造的天才,结果却是如此的凄惨,惟功心实怜之,赵士桢因他的出现,已经提前沉迷在制器的世界之中,他也应该适时出手,将这厮放在合适的位子上了。

这件事,他很承张居正的情,虽然在对方是一件小事。

说来也怪,皇帝那边他是武官班底,张居正对他也信之不疑,算是两大势力的缝隙之中,仍然能活得很好的一个了,当然,惟功左右逢源,也是真用了不少的心力。

“还有沈榜,叫他去天津府吧,这几年,也为难他了。”

这件事惟功颇觉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沈榜这样的元辅门生,正经的二甲进士,因为过失被贬,怎么可能一直在军营之中当经历官,况且惟功呆在舍人营的时间想来也不久了。

“下官替沈兄多谢元辅了……当然,也要叫他自己来致谢。”

“随便了。”

张居正从榻上起身,神态已经尽复威严,惟功知道接见结束,告辞而出,张居正也只是点了点头,连头也不抬。

待惟功出去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绯袍官员依次进入张居正的书房,这些文官在看到惟功时,脸上的神情都是十分复杂。

有人有敌意,有人鄙夷,也有人讨好的微笑。

不论如何,惟功这个勋贵武将已经融入了大明的朝堂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自己的影响力!

……

“恭喜,恭喜!”

翌日清晨,在舍人营中,山崩海啸般的训练声中,惟功先拱手,张用诚和沈尧愈等人也是拱手致意,向着沈榜和赵士桢两人表示贺意。

“呵呵,我倒是无所谓,不过取用东西和征调工匠更方便罢了。”

赵士桢对官职是无所谓的态度,和所有的理科男一样,他的那一点艺术天赋和为人的训练和本能已经消失的干干净净,只剩下一颗制器之心了。

这几年,他制出来的军械有不少都装备在了军营之中,别的不说,营中的那六百多支火铳就是他精心改制出来的,相比工部的成品,舍人营的这些火铳取消了最少一半的零件,在铳身和铳管的制造上,改良了五六道工序,使铸造和钻管更加快捷,同时惟功也给赵士桢不少建议,比如每次技术改良的工序要记录下来,每个流程挑选最精最省时省力环节,加以记录和规范,使之流程化和标准化。

在这个大明只有手工业,西方也没有蒸汽机的时代,工业生产能做到惟功这样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现在唯一的麻烦就是京城之中施展不开,崇文门店内的工厂有房舍千间,那已经是极限了,工部和皇家的火器工厂也就是差不多这么大,毕竟这座城池容纳了超过百万人,居住的十分密集,想要实现很多想象中的实验与大规模的生产,就必须迁地为良了。

“想不到的事情……”

和淡定的赵士桢相比,沈榜就有点儿惊喜交集的感觉。

能治理一府,这当然是好事,文官们的升迁路线各有千秋,留翰林院为储相是最佳,要么就是在六部中辗转升迁也可,为言官给事中,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为政一方,从知县到府,再到布使参议,由布政使再入中枢,毫无疑问是一条相对困难的多的道路,沈榜的资历升官原本是易事,几年前遭遇挫折,到现在能重掌一府,也算是戏剧性的变化了。

只是天津又是一个距离京畿很近的地方,而且国初时承元制,海漕发达,天津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十分富裕繁华,军事地位也很重要,成祖在此设卫,还将锦衣卫总部设立于此,当年的天津卫绝不是今天能比的,时至今日,天津虽然是一个较为繁荣的府城,也有海港和一些海船,但规模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到几十年后,皮岛与旅顺和登州水城先后发展,北方贸易区开始成型,天津港才逐渐恢复繁荣,不过要想真正发展壮大,那还是清末到民国的事情了。

沈榜的惊喜是自己从知县一跃而治大府,不满足的地方是天津发展的前景不大,而且过于靠近京畿,同时还要受顺天巡抚的节制,他害怕没有办法施展拳脚。

“二山兄,你大展宏图的机会到了。”

惟功知道沈榜的心事,勉励道:“你的治理之道用在京县太浪费了,我与你长谈过的精细化管理用在天津一府,正合其宜。”

沈榜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官员,甚至在某些方面,惟功觉得他比大而化之,只管总纲,对地方情形较为隔膜的张居正还强得多。

在沈榜任宛平县知县的第一年,宛平县一年的支出是六千两,库存只有五十两,在他的治理之下离任时,经过开源节流诸多措施,县库积存银一千余两。

这个数字可能在后人觉得没有什么,但将一个赤字的官府转为盈收,并且记录下详细帐目,对每个经手人和市场价值了如指掌,惟功觉得沈榜的能力绝对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大明官僚。

能把这样的人才罗致到自己麾下……惟功很少认为自己有运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