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重工-第3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纻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果然收拾起行囊,返回了中国。祁瑞仓得到消息,专程赶到京城来迎接他。原本他们是打算直接前往榆北去考察的,但祁瑞仓了解到冯啸辰今天回国,便决定带陈纻到冯啸辰这里来走走,有一些现实的困难,祁瑞仓自忖无法解决,还得让冯啸辰给他想想办法。
  冯啸辰知道陈纻的这些情况,他笑着说道:“做学术自然是很重要的,但做实业也同样重要。你看老祁,他原本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现在不也当了个招商局长,开始做实务了?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有大量像陈博士这样的精英投身于实业,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工业水平。”
  “谢谢冯总的鼓励。”陈纻说道,他用手指了指祁瑞仓,说道:“去年祁师兄在美国的时候,也跟我谈了很多。他说现在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就是中国,中国未来要新建大批的港口,我所学的东西在中国能够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我觉得祁师兄说得很对,所以就回来了。”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都是有利于陈博士创业的条件。”冯啸辰道。
  “是的,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陈纻点头应道。
  祁瑞仓道:“小冯,我昨天已经和陈纻全面地谈过了,他同意到榆北去建立他的海洋工程工业公司。我们榆北招商局准备把榆北矿山机械厂、榆北包装箱厂等几家企业打包,用于与陈纻合作,陈纻以技术入股,获得控股权。这几家企业有一定的基础,工人也是现成的,这就省掉了创业初期的磨合成本。”
  冯啸辰道:“这个方案不错啊,榆北矿山机械厂和包装箱厂,我都有所了解,它们的厂区面积足够大,生产设备也是现成的,只是因为产品落后,所以长期亏损,以至资不抵债。如果有陈博士的技术加入进去,再开发几个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很快就能够盈利的。”
  “可是,问题就在这里了。”祁瑞仓苦着脸说道。
  “什么问题?”冯啸辰笑呵呵地问道,他从看到祁瑞仓的那一刻起,就知道祁瑞仓是来找他帮忙解决问题的。当得知祁瑞仓带来的人就是陈纻的时候,冯啸辰甚至已经猜出祁瑞仓需要他做什么了,要整合几家亏损的老企业,上马新产品,资金、设备、市场,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祁瑞仓耐着性子在刘燕萍那里坐了半天的冷板凳,可不是白坐的。
  “资金,设备,市场。”
  祁瑞仓开口了,说的与冯啸辰事先想的毫无二致。


第六百四十四章 资金问题
  “我们前期打算生产的第一个产品是集装箱。”
  陈纻开始向冯啸辰讲述起来,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他就放开了,不再如刚进来的时候那样拘谨了。
  “选择这个产品,是因为祁师兄说他们手里有一家包装箱厂,过去也生产过集装箱,只是技术比较落后,产品没有销路。我考虑过,集装箱是易耗品,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难度不高,而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非常适合于中国这样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还有就是搞集装箱生产前期的投入比较低,也适合于像我们这种创业型的企业……”
  说到最后一条的时候,陈纻的声音有些虚了。祁瑞仓替他把后面的话说了出来:“陈纻说的前期投入比较低,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昨天粗略计算过,在充分利用矿机厂和包装箱厂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最起码还要投入4000万元左右,才能建立起一条年产5万标准箱的生产线。陈纻测算过,如果生产规模少于这个数量,那么产品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5万标准箱,一年的营业额大概是多少?”冯啸辰问道。
  陈纻道:“按每个标准箱800美元计算,大约是4000万美元。”
  “利润呢?”
  “我粗略测算过,毛利润率应当在25%左右吧。”
  “也就是说,一年有1000万美元的毛利,相当于8000万人民币?”
  陈纻微微地点了一下头,看他点头的幅度,可以猜想他自己心里也没谱。其实,陈纻自己按照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毛利率比他所说的25%还要高出一截。但这个数字连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利润太高了,高到超出了他的想象。
  别看陈纻是个留美博士,他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中国的穷孩子。他刚到美国留学的那几年,都是靠在中餐馆里端盘子来赚生活费的,那时候,一个月能够赚到500美元,他都觉得非常满足了。现在告诉他说一年能够赚到1000万美元,让他如何能够接受呢?
  冯啸辰转头去看祁瑞仓,问道:“老祁,你的看法呢?”
  祁瑞仓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觉得,这个数字只少不多。”
  冯啸辰点了点头,对于在国内办企业的生产成本,他和祁瑞仓是更有发言权的。陈纻在美国多年,计算成本的时候往往是照着美国公司的标准,因此高估了许多支出,所计算出来的利润也就降低了。
  “我听说,陈博士原来是打算自己在美国创业的,那么应当是有一些自有资金的吧?现在需要4000万人民币的投入,陈博士自己能拿出多少呢?”冯啸辰问道。
  陈纻道:“我手上现在大约有20万美元左右,都是这些年在美国帮一些企业做技术服务赚到的。我原本的确是打算用这些资金在美国创业的,后来遇到祁师兄,才决定回国来发展。”
  冯啸辰笑道:“陈博士,刚才老祁说了,即便是充分利用榆北矿机厂和包装箱厂现有的厂房和设备,也需要再投入4000万人民币才能形成规模生产的能力。你手上只有20万美元,却想在美国白手起家,你是打算怎么做呢?”
  陈纻有些尴尬,支吾着说道:“我原来的打算,是想用这20万美元成立一家公司,然后再去吸引风险投资,利用风险投资来进行发展。”
  “风险投资?”冯啸辰的眉毛微微皱了起来。
  “哦,风险投资也可以叫作创业投资,是指有些资金向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进行投资,以换取这些企业的原始股权。如果这些企业未来能够有很大的发展,那么风险投资初期投下的一块钱,未来就可能变成10块、100块甚至更多……”陈纻解释道。
  冯啸辰摆摆手,道:“我听说过风险投资这回事。我的意思是说,陈博士想做的是一家实体企业,风险投资恐怕不会感兴趣吧?现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最热门的投资方向应当是互联网企业吧?也就是Inter企业。”
  “的确如此,冯总真是太明白了!”陈纻竖起一个大拇指,由衷地赞道。
  在此之前,祁瑞仓也曾向陈纻介绍过冯啸辰这个人,说他是个思想非常前卫、能力非常强的官员。但在陈纻心目中,觉得祁瑞仓或许是在往冯啸辰脸上贴金。在陈纻看来,祁瑞仓可以算是思想前卫的人,因为他是曾经在美国留学多年的。而冯啸辰作为一个本土官员,有能力或许是真的,要论思想有多前卫,那就不好说了。陈纻过去也接触过国内的官员,知道这些人视野狭窄,见识远不能与他这个留美博士相比。
  刚才陈纻谈到风险投资,忍不住要向冯啸辰介绍一二,也是因为觉得冯啸辰可能并不知道这个概念。谁曾想,冯啸辰非但知道风险投资这回事,还能说出美国资本市场青睐互联网企业,不看好工业企业,这可出乎陈纻的意料了。
  “冯总说得对,目前美国的风险投资最看重的就是Inter企业,在Inter这个领域里,缺的只是Idea,Money根本不成问题。只要你有一个Idea,哪怕是糟糕透顶,华尔街的那些银行家都会发了疯一样地给你投资,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回报率。而像我搞的这种工业项目,现在要融资真是难比登天。”陈纻郁闷地说道。
  冯啸辰道:“没关系啊,美国人不投资,我们投。他们愿意把钱投到虚拟经济上去,那是他们的选择,我们可还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
  陈纻道:“冯总,你可别小看你说的那个虚拟经济。我在美国的时候,和朋友一起讨论过,认为21世纪肯定是信息化的世纪,传统工业只能被边缘化。说句老实话,我现在都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学计算机了,否则回国来开个网络公司,再到美国去融资,随随便便就能够弄到几千万美元。”
  “是吗?那陈博士是不是打算改行去搞互联网了?”冯啸辰用调侃的口吻问道。
  “来不及了。”陈纻颇有一些懊丧地说道,“我毕竟不是学计算机的,很多技术问题都弄不明白。再说,学了这么久的海洋工程,我也的确舍不得放手。”
  “那就好。相信我,不放手才是最好的选择。”冯啸辰说道。
  有关互联网经济的前景,恐怕没有人比冯啸辰更清楚。时下,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已经开始建设,在未来几年内也会成为国内的传奇。再往后,BAT会先后出现,并用短短十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三个庞然大物。在这个时期,投身互联网的确是充满机会的。但同时,冯啸辰也非常清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曾经倒下去多少“先烈”,许多名噪一时的网站在烧掉了数以亿计的资金之后,最终轰然倒地,留下一地的砖瓦碎片。
  相比之下,在这个时候办一家有技术含量的实体企业,认认真真地经营上20年,所取得的成就不见得会亚于那些互联网精英。美国在1990年代逐渐转向虚拟经济,实行“去工业化”的策略,到新世纪便开始品尝到产业空心化的恶果了,以至于奥氏、川氏都在拼命叫嚷“制造业回归”。
  冯啸辰当然不会去向陈纻说起这些后世的事情,他把头转向祁瑞仓,问道:“老祁,关于资金的问题,你们招商局是怎么考虑的。对于这样一家年利润近亿元的企业,你们难道连4000万的启动资金都解决不了吗?”
  祁瑞仓叹了口气,说道:“小冯,实不相瞒,我们招商局对于陈纻的这个项目,已经开会讨论过很多回了,还专门请航运方面的专家来咨询过。大家都认为,办一家集装箱厂是非常有前途的,甚至于有人认为榆北振兴的希望就寄托在陈博士身上呢。”
  “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陈纻赶紧表示谦虚。
  冯啸辰没接陈纻的话,而是继续对祁瑞仓说道:“那就对了,既然这么看好这家企业,区区4000万元的资金,你们也解决不了吗?”
  “区区4000万?”祁瑞仓把脸皱成了一个苦瓜样,“小冯,榆北的经济状况如何,你又不是不知道。虽然说经过一年的调整,目前经济状况比过去已经大有好转,但企业的亏损面依然很大,财政资金用来补贴亏损企业都不够,各家银行经常要为亏损企业发放贷款以保证下岗人员的最低生活费支出。我们和银行联系过了,各家银行合起来,估计也就能够凑出1000万左右的资金,余下的3000万,现在可是一点着落都没有呢。”
  “合着你说了半天,你们招商局只能解决14的费用,就这样的经济实力,你们也敢出去招商,这不是骗人吗?”冯啸辰笑呵呵地说道。
  祁瑞仓把脖子一梗,说道:“怎么会是骗人呢?我们招商局的确解决不了4000万的资金,可架不住我有一个当总经理的同学啊。”
  “当总经理的同学?”冯啸辰愕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祁瑞仓说的正是他自己。他笑着说道:“老祁,这可过分了,我啥时候说过能够帮你解决这么多资金的问题,这分明是你们榆北招商局自己的事情,可别赖到我身上哟。”


第六百四十五章 互换台词
  “什么叫赖到你身上?”祁瑞仓理直气壮地说道,“振兴榆北,难道不是你的职责所在吗?别说你还曾经当过振兴榆北工作小组的副组长,就算你没这个职务,我们地方上遇到困难,找你这个中央企业的领导来帮助解决,又有什么不对的?”
  “老祁,你这可就不对了。”冯啸辰一头黑线,说道,“我记得你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好不好?这样说话合适吗?还有,你不是最信奉市场经济原则的吗?陈博士也是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回来的,你们怎么会想到让我来帮你们解决资金问题呢?难道你们不应当是从市场上去寻找资金吗?”
  祁瑞仓原本并不是一个会耍赖的人,也就是这两年在基层做招商工作,耳濡目染,才变得有些世俗了。现在听冯啸辰提到市场经济这样的学术概念,他不禁有些窘,沉默了一会,才叹了口气,说道:“老幺,你就别寒糁我了。我的确是曾经最信奉市场经济原则,可在榆北呆了两年时间,啥叫市场原则我都忘了。就榆北那个情况,如果照着市场原则,根本就没戏,只能是自生自灭。我在招商局成天干的都是政府干预的事情,全都是经济学教科书上最反对的事情,弄得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芝大的博士了。”
  冯啸辰调侃道:“看来,圣人说得对,理论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句话说的就是你老祁啊。”
  “呃……”祁瑞仓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冯啸辰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点点头道:“没错,老祖宗说过,实践出真知。我在芝大学的那些东西,在中国还真是有些水土不服。早先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我对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这种事情是非常反感的,可现在我自己也不得不去做了。”
  “为什么呢?”冯啸辰明知故问。
  祁瑞仓道:“原因很简单啊。按照产业理论,榆北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毫无竞争优势。如果政府官员不亲自出去招商,不拿出一些比别的地方更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根本就不会有企业愿意到榆北来投资。可如果没有投资,榆北就完了。一个这么大的城市,上百万的居民,我们怎么能够看着他们衣食无着呢?”
  “这么说,你是把你学的东西都丢掉了?”冯啸辰又问道。
  祁瑞仓认真地摇了摇头,说道:“非也,小冯,你知道吗,我这一段时间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没有一套适合于中国市场情况的经济学理论?芝加哥学派的那套东西,在中国肯定是行不通的,其他那些学派,在中国也同样不灵。我想,踏踏实实地在榆北干上几年,多积累一点资料,没准我自己就能够创造出一套新的理论呢。”
  “好!”冯啸辰拍了拍掌,赞道:“老祁,我真是佩服你了,如果你能够创造出一套适合于中国市场的经济理论,拿个诺贝尔奖恐怕也不在话下吧?对了,老丁和你一样,这一段时间在秦州重型机器厂挂职,据说也是收获颇丰。我上次和他聊天,他也说想创造一套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你觉得,你们俩有没有可能联手来搞呢?”
  “丁士宽吗?”祁瑞仓道,“我倒是有挺长时间没和他交流过了,他不是一直在搞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研究吗,怎么,现在又有新的心得了?”
  冯啸辰抿嘴笑道:“他的确是有些心得,不过倒是和你的心得恰恰相反。他在秦重呆了一年时间,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秦重的国企病太严重了,虽然已经下放到省里,经营上也是自负盈亏,可是生产、销售、技术研发等等环节里,计划经济的残余太深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父爱主义太强,让企业有所依赖,从而缺乏闯劲。他觉得,中国的国有企业要想脱胎换骨,必须大力地引进市场化理念,不能再用传统思维去管理企业。”
  祁瑞仓哑然失笑:“这不是我当初和他争论过的问题吗?我说国企改革必须引入市场机制,他却不以为然。现在可好,我开始有些相信政府的作用了,他倒是开始大谈市场经济了,这算个啥事啊?”
  “这就叫拿错了剧本,你们俩是互换台词了。”冯啸辰道。
  祁瑞仓感慨道:“唉,现在看起来,还是老祖宗的智慧最高明啊。完全的市场化,以及完全拒绝市场,都是错的,搞经济还是要讲一点中庸之道的。”
  “这就叫中国特色啊。”
  “是啊,我现在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两个人一聊起学术问题,倒是把原来的话题给忘了。陈纻坐在一旁,听着他们俩说话,觉得有些云山雾罩,却又不便打断他们,只能尴尬地陪着笑,不时和冯啸辰的秘书蒙洋交换着无奈的眼神。蒙洋知道他的心思,但同样不便于打断冯啸辰与祁瑞仓的聊天,直到二人聊得差不多了,蒙洋才怯怯地提醒了一句:“冯总,时间有点晚了,您安排了今天晚上要和这次出国展团的各家企业聚餐的。”
  “哦哦,对对对,我倒差点把这事给忘了。”冯啸辰也看了一眼手表,然后拍着脑袋说道。
  祁瑞仓见状,犹豫了一下,说道:“既然是这样,那小冯,你先去赴宴吧,我和陈纻明天再来拜访你吧,你也趁着今天晚上的时间再思考一下,看看能够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这几方面的困难。”
  “几方面?不是说只有资金的困难吗?”冯啸辰问道。
  祁瑞仓道:“不是啊,我一开始就说了,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