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道墓天师-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修持后“即身成佛”的理论,为了区别于尊崇释迦牟尼佛的显宗,他们自称密宗,反正释迦牟尼本人创造了大小乘的两级体制在先,现在此派人士又在释迦之外造个密宗也不足为奇。
从此,佛教有显、密之分,显宗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各种经典,主张弘法悟道;密宗则是毗卢遮那佛所传的秘法,以真言密咒修持。
密宗的主要经典是《大日经》,主张即事而真,即身成佛。另有《金刚顶经》详述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指出人之淫、怒、痴、狂等,都是达到真实的“方便法门”。
他们主张“乐空双运”,主张放纵****,藉贪染供养以悟道。《金刚顶经》即言:“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在公元七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大盛,密宗成为主流。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本来也有移风易俗的因素在内,可是到了最后,被易的却是他自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巫蛊盛行的印度,给密宗提供了土壤。
有了****的贪染,就有物质的需求,于是佛教与外道合流了。佛门大开后,最初被释迦牟尼斥为“外道”的婆罗门教徒,都摇身一变,成为佛教中坚分子。为了迎合广大信徒的需求,各种咒语都被采入经典。
晚期“左道密教”(旁门左道一词的来历)更进一步吸收了民间多神信仰的特色,形成“曼荼罗”组织。到了第八世纪,密宗传至东印度,又融入了印度教性力崇拜的形式,以男女双身修法,作为成佛的手段。所谓“乐空双修”,是指修行者可以从****中得悟成佛。对愚民而言,这毋宁是天大的好消息。既能享受**之“乐”,又可得成佛之“空”,自欺欺人一至于斯!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在波罗王朝末期,信奉******教的军队大举入侵,直斥佛教的荒谬。他们毁僧灭寺,于是,所谓的“佛教徒”也纷纷放弃了早已变质的信仰,改信******教或印度教,违背了理想的初衷,佛教也就没必要继续存在,至十二世纪末,佛教基本便在印度绝迹了。
反观在中国的情形,佛教在被引入之后日益兴盛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第一宗教。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就很像中国的道教,虽起源于本土,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却始终成不了主流正统。
第三四六章印度教派(一)
佛教的发源地虽然是印度,但印度人信奉佛教的并不多,印度的宗教信仰比较杂乱。
三个人一路向西走去,在进入印度国土的时候,到处可见神庙,很多神庙里所供奉的神像很少有相同的。
周天翼,苗伟强,董廷华三个人站在一个破旧的神庙外,满脸疑惑,一路上根本就没有发现一样的庙宇。
“华子,你不是百事通吗,我现在想问问你,这里的寺庙为什么不像中国,不是供奉的佛祖,就是三清祖师,供奉的神却是乱七八糟!”苗伟强问道。
董廷华对中国的历史很有研究,但对印度的历史和信仰知道的并不多,这一次真的无法回答苗伟强的问题。
周天翼再出发前,知道如果在国内找不到舍利塔,一定会去印度,所以再出发前,翻看了很多书籍,对印度的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做了一定的调查。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极深的一个国家,所信奉的神灵也是世界上最多的一个国家。
印度也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直到现在,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
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一般不能互相通婚。除了这四个种姓以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圣雄甘地将贱民称为“哈里真”(意为神之子),印度独立后统称“达利特”(意为受压迫的人)。
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好像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印度教种姓制度下的妇女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妇的境遇悲惨。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给印度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虽然印度经历了经济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禁止歧视以及结束阶级结构的法律的制订,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的地位依然重要。
******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5。4%的印度人信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印度的教派有很多种,信奉宗教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
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是信众最多的一个教派,它起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系统宗教(4000年前,与犹太教并列)。
主要流行于印度,在欧洲的英国,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全世界拥有10。5亿信徒,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教。
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谋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
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三四七章印度教派(二)
印度教信众在印度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
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和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种圣礼。
其次就是斯兰教与基督教这两个教派,斯兰教是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泰姬陵和其他陵墓是莫卧儿王朝的礼物不少印度教徒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由于倾慕该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纷纷改宗信奉,当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安得拉邦,80%属于逊尼派。印度斯兰教分两种,一种是移民叫阿失拉夫,一种是本土皈依者。阿失拉甫头两者是阿拉伯人,后两种是普什图人与蒙兀儿人,本土皈依者是贱民与首陀罗占绝对多数。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斯兰教以外信众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由于基督教主张“只有一个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颇受欢迎,不少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该教。另外,由于传教士的说教和教会的善举(如在落后地区修路架桥、建立医院、学校、孤儿院等),影响不断扩大。
还有神秘的锡克教,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斯兰教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大约400年前,锡克教创立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创立者是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
佛家在印度却是最弱小的一个教派;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当时,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实行“**”,使得佛教空前发展。贵霜王朝时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19世纪开始出现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僧众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势力比较弱小。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an)本身的意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稳步发展,这一diǎn与佛教的情况完全不同。据统计,该教在全印共有4万多所寺庙。它还向印度以外的地方传播,在斯里兰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国家均有不少信徒。
耆那教和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是起源于印度的四种主要达摩系宗教之一。总体上,尽管耆那教徒只占印度总人口的0。4%(大约420万),他们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却相当显要。绝大部分印度的耆那教徒都生活富足。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富与较少的人口很不相称。按照2001年印度人口统计,耆那教徒的识字率最高,达到94。1%,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64。8%。
这些教派,是印度的主要教派,其次还有很多人数较小的教派。
听着周天翼的介绍,苗伟强,董廷华唏嘘不已印度的教派是不是太乱了,宗教信仰这么多,并且还人人信奉宗教,真的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我们是不是要去达毗罗卫王国寻找舍利塔呢?”苗伟强问道。
“没错,那里是佛教的发源地,也是释迦摩尼佛的故乡,我想舍利塔应该就在那里!”周天翼说道。
三个人继续向西走去,傍晚时分路径一个小镇,准备在小镇上的宾馆里住上一晚,这里属于中印的交界处,人民币在这里流通较为普遍。
夜晚时分三个人走在大街上,看着异域的民族风情,走进了一家印度风情的餐馆,里面的装修带着神秘的宗教色彩。
在印度有很多以宗教为特diǎn的餐厅,三个人走进的这家餐厅正是以印度教为主题。
三个人坐在桌子上,一个印度男侍从走到面前,用流利的汉语问道:“三位先生请问你们要吃diǎn什么?”
三个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服务员的中文这么好,当想到这里地处中印交界,大街上有很多中国人,西藏人,会讲中文,也就没什么可惊讶的了!
第三四八章老僧人
三个人点了一些印度美食,当食物上到餐桌上的时候,可是没有刀具和筷子。
“服务员,麻烦拿三双筷子过来!”苗伟强喊道。
正在餐厅里就餐的客人面带微笑,看着三个中国人,这家餐厅是以印度教为主题的餐厅。
周天翼突然想到了什么,急忙说道:“强哥,别喊了,印度人吃饭,从来不用筷子的,他们都是用手抓!”
“什么,用手抓!”苗伟强惊道。
“是的,我也在电影上看到过,印度人吃饭不用刀叉,筷子只是用手抓!”董廷华说道。
三个人向四周的餐桌看去,每个客人都用手抓着菜和米饭往嘴里送,看着三人一阵恶心。
“神棍,印度人吃饭是用那只手来,他们拉屎好像都是用水洗的吧!”董廷华疑惑的问道。
周天翼想了想说道:“好像是用右手吧!”
在印度最出名的习俗当属拉屎不用纸,吃饭用手抓,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度人在许多正式场合,已经开始用刀叉吃饭,但在私底下,他们仍然习惯用手抓饭吃。“手抓饭”是印度人长久以来的就餐习俗。
印度人认为吃饭中很多快感来自触觉,刀叉和筷子阻止了这种感觉,所以也就阻却了特有的快感。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饭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温度,避免烫着舌头或者口腔。
印度人吃饭还有一个规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这又与印度人的另一个习惯有关。印度人如厕以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
印度还有很多奇特的习俗,列如树叶当饭盆,不分男女的露天浴场,都是印度的一大特色。
苗伟强,周天翼,董廷华三个人用手抓着饭塞到嘴里,总感觉特别的别扭,但还是将就着吃完了,现在最只要的就是找到迦毗罗卫王国所在的位置。
“神棍,我们去哪里找迦毗罗卫王国的位置呢?”董廷华边吃边问道。
“查一下历史资料,询问一下当地的老百姓,应该能找到一些线索!”周天翼说道。
三个人吃完饭离开了餐厅,见大街上一个印度老僧人在地上摆了一个奇怪的画布,上面画着奇怪的图案,从整个布局来看像是一个算命的老僧人,但是这个算命老僧人坐在地上的姿势让三人不解,想到了印度的瑜伽术,从老僧人做的动作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算命的老僧人应该是一个高人。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