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明鹰犬-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得知后军被破、粮道被断的消息后,李景隆的大军立时军心溃散,再难继续攻城,只能撤兵。
却没想到,这时候看似兵力不足的北平守军,居然开城门追击,八百归化的朵颜三卫精骑直接撵着数万大军的屁股后面追,将李景隆追得如丧家之犬般。
原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的北伐主帅之位后,收拢耿炳文的败兵,以及朝廷新调的、补充的精锐,数路大军及起来,仍有号称五十万的大军。
但这一败,除了进入山西的一路八万大军外,其他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完全溃乱。
直至李景隆及亲信退至德州,身边建制尚存,能够听从号令的部队,已经不足五万之数。
而实际上,真正在交战中被杀的,可能都未必有一万人。
若非李景隆不顾部下意见,执意率兵冒进,遇挫后又只顾着自己逃命,完全不管大军的号令指挥的话,本不至于如此惨败。南军兵力和钱粮充足,本就有着更高的容错率,哪怕败上一两场,也不会伤筋动骨。但李景隆的错误指挥,却直接导致了北伐大军一战就被完全打残。
第三百八十九章 此消彼长
第三百八十九章此消彼长
因为先前燕军对俘虏的态度,都是投降不杀,然后自由选择去留,要离开甚至还分发盘缠。
所以和燕军交战时,一旦落入下风,或是建制被打乱,朝廷的士兵第一选择就是缴械投降。
这一次,甚至有许多中下层的军官,在发现大军已经没有指挥,统帅不知所踪后,直接率部下投降。
大量的成建制投降,使得燕军的追击强度也降低了许多,效率大幅提升。
在不久之后,这些俘虏中,甚至有超过三成选择了留下,加入燕军,使得燕军的实力一下得到了大幅增长。
此消彼长之下,朝廷大军一下子陷于被动之中,原本就在山西落败的另一路大军,亦是一路退回了山东境内,攻守之势立变。
不过燕军也没有再继续南下,对朝廷大军发起攻击。
虽说这次燕军是大胜,但其实朱棣也是在行险,亲自带着燕军精锐奔袭山西解围,与数量远多于己方的朝廷大军激战,打胜后将伤兵都留在了山西,就地整编后,即刻回师,不顾疲惫,一路数战,直接把李景隆的北伐主力击溃。虽说是以少胜多,又是压倒性的大胜,但双方兵力数量本就相差悬殊,初期燕军的伤亡亦是不少,如此转战多地,也让兵士的疲惫积累到了顶点。
朱棣和李景隆不同,他可以说是打老了仗的,对麾下将士的状态十分清楚,也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继续打,什么时候不宜再战。
眼下虽说成功击溃李景隆北伐大军,连番大胜,又得了大量粮草辎重,大批俘虏投效、加入燕军。但主力疲惫,新补充的士兵还要筛选和编制,否则的话,不仅没法提升战力,反而是交战时的隐患。
所以燕王朱棣安排了足够的斥候打探之后,便让主力开始就地休整,然后用得来的钱银和粮草,直接犒赏三军,论功行赏,激励士气。
当王戈从江南返回,进入山东境内的时候,南北双方已经再次进入了对峙期。
让王戈有些惊讶的是,李景隆经此大败,江南、直隶一带竟然没有什么反应,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朝廷大军又打了大败仗,和上次耿炳文落败时相比,造成的动静天差地别。
朝廷不单没有追究李景隆大败之责,甚至还继续调拨各路兵马和钱银,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
在回到青州后,通过燕王一系的情报系统,王戈才知道,朝廷虽然知道李景隆败了,但以为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败而已,局势依旧稳定,并不太在意。
毫无疑问,金陵朝廷里肯定是有人帮李景隆遮掩,否则的话,如此大军在外,人多口杂,朝中有各种各样的消息渠道,更不用说还有许多溃兵向南,早晚会流入直隶、京城一带,连民间都会知道。
联想到推荐李景隆的是齐泰黄子澄,王戈也就能理解这种情况了。
现在的金陵朝廷,齐泰黄子澄就是建文帝最为亲信的左膀右臂,在朝臣中影响力极大,有他们背书,自然可以给李景隆撑腰。
不过这种情况,对王戈他们而言,却是极好的。
金陵朝廷或许觉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全力支持李景隆。
但问题是他们支持的人,实在是不堪重用。
在王戈和张诀北上,前往北平面见燕王的时候,有一行人也进入了德州城的大将军临时驻地之中。
……
对于大将军李景隆而言,这次败仗可谓是打击极大。
从小到大,他都自命甚高,认为自己即便没有依靠父荫,没有袭爵,只靠自己的才学,也一样会有所建树。认为自己生不逢时,若是在乱时,在太祖建国、抗击蒙元之时,他必能一展所学,建功立业,成一代名将。
而且他也确实熟读兵法,极擅应变,十分机敏,与人谈论兵事时,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说得头头是道。早年时,他便经常在东宫教导朱允炆兵法,极得朱允炆的信重甚至崇拜,朱允炆同样认为,若有合适的机会,李景隆必然可成一代名将。
后来也是因为朱允炆向朱元璋进言,才让李景隆有了频繁往湖广、陕西等地练兵的机会。待到朱允炆登基继位后,李景隆就成了他在军中最为信重之人,几次削藩,都是秘密调拨李景隆带兵前往。
本来这次挂帅出师,李景隆也是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腔抱负终于能够有机会得以施展,却没想到竟是遭了这当头一棒,败得如此之惨。
李景隆并不觉得这次是他的谋划有误,反倒认为他的计策其实已经成功将朱棣骗到了山西,北平守备空虚,正是一鼓作气夺其老巢的时机,但麾下将士作战不利,未能抓住这个机会,反倒让对方解了太原之围后又返回来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李景隆对朝廷上书,也是称有将领自作主张,未完全听命于他,否则的话,只要再有半日时间,便能拿下北平,届时燕逆失了根本,不战自溃,而败了燕逆,晋、代、宁三藩不足为虑矣。
只可惜,未能尽功,反遭小败,还好他指挥得当,才保全兵马,退回德州,将南军的反攻打回。
却并没有告诉朝廷,他的这次“小败”,丢掉了北伐大军一半以上的兵马和大部分的辎重粮草,更不用说因此而造成的士气低落和军心涣散。
反倒是趁机处置了原本就和他不太对付的几名军中大将,连带兵往山西去的主将,都被他找了个借口治罪。
如今不说其他,这军中确实已经没有人敢再对他的绝对提出异议。只是底下是否怨声载道,就不得而知了。
此时已是二更时分,李景隆毫无睡意,披着大氅,拿着油灯,站在一幅挂着的巨大地图前凝视深思,想着应当再用何等奇谋,才能扭转局面,最好能一战就定胜负,斩杀朱棣。这样,才能挽回他之前所丢失的脸面。
忽然一个和煦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大将军可有破燕之策?”
第三百九十章 深夜访客
第三百九十章深夜访客
“大将军可有破燕之策?”
这声音听起来如冬日暖阳、夏日清风一般让人舒适,所以虽然是从未听过的陌生声音,李景隆也并未被吓到,而是诧异抬头,看到了一个身材高大、手长脚长、慈眉善目的老道士。
李景隆第一时间扫了眼在应该守在他边上伺候的仆从和门口的守卫,却发现他们都瘫倒在地,没有了动静。而那名本应守在暗处,护卫他安全的超一流高手,则不见了踪影。
心中一凌,李景隆看向老道士:“是燕王派你来的?”这时候他倒是没有用“燕逆”、“反王”这样的称呼,不想刺激这个疑似“刺客”的老道士。
老道士自然就是“太平楼楼主”谷欣阳了,在他的刻意控制之下,可以给人一重亲近、愿意相信的感觉,笑眯眯地说道:“大将军误会了,老道并不是燕王的人,相反,老道是来相助大将军的。”
“相助我?”李景隆眉头微皱,有些不明白,一个老道士能对这种规模的两军交战产生什么影响?难道是能呼风唤雨,召个雷劈了燕军帅帐?又或是仗着武功高强,潜入燕军营中,刺杀朱棣?
不过老道士并没有马上说如何相助,转而叙起了旧:“其实当初太祖起兵之时,老道和岐阳王便相识了,那时曾与岐阳王一起杀了蒙元高手宝力道,没想到一晃已是几十年过去,岐阳王已故,老道却是又与他的儿子相遇,又要再‘并肩作战’……”
听到老道士说的话,李景隆却是一下睁大了眼,表情吃惊:“道长,你……您说您与先父一起杀了宝力道?”
谷欣阳口中的“岐阳王”,就是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了,他是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在太祖起兵后,投奔于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大明建立后,曾主持大都督府,兼管国子监,死后被追封“岐阳王”。
李景隆小时候听父亲说过这件事,知道当时他差点被蒙元高手宝力道袭杀,是一位高手突然出现挡了下来,并且直接反杀了宝力道。那高手是他父亲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厉害的人,武功堪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
父亲并没有跟他说过这人的名号,似乎这人的身份极为隐秘,而且也在太祖打江山的过程中立有大功,不论是之前驱逐蒙元,还是后来平灭陈友谅,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当初太祖麾下,其实有许多江湖门派和高手相助,最有名的,便是当时的拜火神教、也就是后来的魔教了。不过绝大多数江湖人,都是为了求功名利禄,在大明建立之后,他们都各有封赏,有的进入了军中,有的则成了地方豪绅,但那曾经救过李景隆父亲的高手,却是毫无所求,飘然而走。
所以在李文忠看来,那名高手,才是真正的高人甚至是仙人风范。
在确定了谷欣阳的身份后,李景隆激动地握住了他的手:“请道长助我!”
谷欣阳微笑着反手握住他,点头说道:“此正是老道此行的目的。”
当谷欣阳将他的想法告知李景隆后,后者沉吟了一会后,立刻决定全力支持,在他看来,谷欣阳的计划完全符合他的战略意图——一战而决胜负。
谷欣阳说他已经召集了四位宗师高手,两位超一流高手,和几十位一流高手,若李景隆能在战场之上,制造出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直接近距离突进到燕王朱棣近处的话,他们就有很大的把握,直接将其击杀。
李景隆也算半个武人,骑射和马战都还可以,虽然功夫而论,基本不入流。但他也大概知道,一流高手、超一流高手和宗师高手意味着什么。
宗师高手,那可是武者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千人敌、万人敌。
以李景隆父亲跟皇帝的关系,他小时候也没少进皇宫,知道朱元璋的身边,就有这种层次的高手。他早年曾经听说过,有一位大宗师想要刺杀太祖,然后被宫内的宗师高手所阻,相互之间的交手,竟然毁掉了三座宫殿。除了宗师高手外,其他一流、超一流的大内高手,根本近不了身,插不了手。
在袭爵曹国公后,他也曾想过,请一名宗师高手来护卫身边,保家宅平安。但是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别说他一个国公了,就是藩王,都没有那个本事,没有那个能力。整个大明,也就只有皇位上的那位九五之尊,能够有宗师高手当护卫了。而宗师高手的地位,也远不是一般的大内高手所能相提并论。
如今,太祖已是龙驭归天,那些原本护卫他的人,应该已经转而护卫朱允炆了。
李景隆知道,皇城中的宗师高手应该不止一位,但肯定也不会有四位之多。
如今这老道竟然就召集了四位宗师高手,在燕王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于战阵之上突然袭杀,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燕王自恃武勇,战阵之上经常亲身带护卫精锐临压前线,在战阵上要接近到,倒是比在军营之中、城池之内要相对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在战阵之若是若是杀死了燕王朱棣,那燕军便会崩溃,可以直接借此机会,转化为一场决定性的大胜,甚至可能直接彻底奠定北地战局,平乱这场乱事。
而且谷欣阳也告诉他,在战阵之上,宗师高手们可以藏于军中,混杂于人群之内,不容易被燕王边上的高手感知到气息——一名宗师高手或许还有办法隐藏气息,但四名宗师高手在一起,先天之气互相勾连,很难瞒过同样先天之境的高手。而从之前得到的情报来看,燕王身确实有一名强大的宗师高手护卫,建文帝曾经派了一名宗师高手往北平,协助谢贵、张昺抓拿燕王,应该就是被燕王身边一直潜藏着的那名宗师所阻。
在说服了李景隆,得到了他配合行事的承诺后,谷欣阳便回到德州城内一间事先安置好的宅院内,去见随他而来的王恨水、妙虚子和薛良等宗师。
第三百九十一章 楼主的隐忧
第三百九十一章楼主的隐忧
按这阵容来讲,四位宗师,已经是相当恐怖了。燕王朱棣身边,已知最多只有一名宗师高手相护。他们四位围攻,便是宗师都只能艰难自保,更何况是保住他人了。只要距离拉近,朱棣几乎必死无疑。
何况谷欣阳已经说服了李景隆,有他的大军做掩护和支援,还有一群超一流和一流高手相助,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燕王边上护卫的阻力。按他和李景隆商议的计谋、对策来看,成功的几率应该说非常大。
但谷欣阳还是有些莫名的不安。
本来在他的计划中,这次针对燕王的袭杀,应该最多是能有七名宗师高手参加的。
除了他自己,“赶剑仙子”王恨水、“斩魔剑仙”妙虚子、薛家老祖薛良外,原本淮安府的大宗师滕烈,四海镖局的秦天白,以及江南彭青翝,都是他要邀请和说服的对象。
虽然其中几位并没有欠过他人情,过往也和他并未和“太平楼”有过什么牵连,但他很清楚,正道中人行事,一向是随大流。当他已经劝服了多位宗师高手后,再说服其他注入秦天白、彭青翝这样的宗师加入,是水到渠成的事,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而且他也事先对这两位宗师的近况有过了解,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服。
但让谷欣阳意外的是,秦天白和彭青翝,竟然以要追查魔教之事,为滕烈报仇为借口,很干脆地拒绝了他。
谷欣阳本来想用解决北地乱事之后,亲自带其他宗师,如王恨水、妙虚子等人,一起帮他们寻找魔教踪迹、诛杀掌剑使司马俊秀为条件,说动他们一起北上。
然而秦天白与彭青翝,却明确表示,不愿意参与到朝廷与北地四王的争斗之中去,不论他是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危”这种信念上的东西相劝,还是以“平定四王后朝廷肯定会对出力的高手予以褒奖,秦家和彭家在江南之地肯定会有很大好处”来作利诱,两名宗师高手都是不为所动。
谷欣阳有种直觉,他们似乎早就知道他会来,而且在见到他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本来即便这两名宗师不来,谷欣阳应该也能保底召集到包括他在内五名宗师的——但偏偏几名宗师中,对他最为信赖,也是必然会相助的滕烈,却在之前举行“英雄会”的时候,被魔教给设计杀害了!
本来他觉得这件事十分蹊跷,可能有问题,但在淮安城的时候,他又从检查过滕烈尸体的秦天白、彭青翝两人口中得到了确认,滕烈确实是死于魔教神剑“奉火剑”之下。“奉火剑”所造成的伤口,是其他武功或武器根本无法模仿和伪造的,既然秦天白、彭青翝能确定,那滕烈就肯定是被司马俊秀所杀。
可这个当口,司马俊秀又为何要杀滕烈?这件事情,对魔教根本没有多大的好处。
而且与此同时,江湖上竟然有传闻,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黄子澄,乃是魔教出身,是掌剑使司马俊秀的亲传弟子!
这传闻将黄子澄的出身,如何为司马俊秀收留,如何在魔教的暗中运作下一路于科举一途扶摇直上,最后甚至得中会元,然后进入东宫,先后附着太子和皇太孙,及至如今成为翰林学士,人生履历和幕后诡计说得有模有样,十分详尽。只要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一听这些传闻,就知道是无稽之谈、毫无可能,但对不明真相的普通百姓、江湖人士而言,这传闻还真是极有可信度的样子。
如今江湖上因为这次淮安城“英雄会”、滕烈被魔教设计杀害的事情,对魔教的仇视和警惕又重新被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情况下,这个传言,很容易会将之前谷欣阳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反四王”的舆论风向带偏。
不过谷欣阳现在也没法在南方多待,他聚集这么多位宗师高手,消息很难长时间封锁,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调查这背后的事情。
于是原本预计的七位宗师,最后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