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印书成本的降低,书的价格也相应的降低,同样的,能买的起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在讲究通经致用和躬行礼教的横渠学派来看,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儿。
  宋应升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活字印刷也是奇技淫巧这种屁话来。
  而宋应星见兄长被自己驳倒,一时之间心中也是有些过意不去。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宋应星与兄长一起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史长则名列第六。
  奉新诸生中只有兄弟二人中举,故又被称之为“奉新二宋”。
  只是自己兄弟两人时运不济,后来多次科举都是名落孙山,不曾得中进士。
  原本是打算崇祯元年的恩科就是最后一次打算了,能中就中,不能中则就此返乡。
  只是不曾想当时恩科还没有开考,有就传言说崇祯二年会继续再开一次恩科。
  果然,自己兄弟二人再一次的名落孙山。
  因为左右都还在京城,再加上殿试之时传出的崇祯皇帝怒斥学子的言论,让兄弟二人觉得当今皇帝开始重视通经致用之学,因此决定不如再试一次算了,这才拖到了今年。
  而如今恩科在即,自己却不打算参加考试,反而想要放弃,这让自己的兄长会怎么想?心中能舒坦?
  自觉心中有愧的宋应星作揖道:“大哥勿恼。小弟愿意再试一次可好?”
  宋应升叹气道:“你啊,别考进士科了,去应试格物科罢。”
  宋应星好奇的道:“为何?大哥此前不是一直反对小弟去应试格物科?”
  宋应升叹道:“此前或许是哥哥想的差了,格物科未必就比进士科等了一低。前宋至今,读书人不知凡几,为官者更是不知几何,可是真真做到青史留名的,又有谁能超过毕升先生?再者说,当今天子重视的乃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这格物科既得你喜欢,又得天子看重,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罢了罢了,你去应试格物科罢。”
  想了想,宋应升又接着道:“为兄这几天里,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宋应星好奇地问道:“不知大哥想明白了什么事?”
  宋应升斟酌着道:“你我一直以为天子看重的是通经致用之所,其实你我都想的差了。以为兄看来,当今天子重视的乃是经世致用之学。通经致用,经世致用,两者一字先后之差,相隔却是万里之别。今年恩科再试,也不过是再一次名落孙山罢了,倒不如你好生的去参加格物科,也算是一条出路。”
  宋应星闻言,便陷入了沉思之中。
  从今上登基即位后先行设立了皇家学院这件事情上来说,大哥的判断是正确的。
  可是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就此付诸东流?
  自己还好说,好歹跟着皇家学院的院正徐光启大人相识,也算是有些交情,可是自己的大哥呢?
  就此回乡种地?
  想到这里,宋应星心中一痛,开口道:“大哥?不如你我一起应试格物科?”
  宋应升却笑道:“行了,你好好的准备应试你的格物科罢。那些东西为兄懂的可不如你多,应试估计也是应试不上的。为兄打算先应试进士科,进士科不成了,为兄再去应试明律科,总有成的希望不是?”
  宋应升的一番话,总算是让宋应星稍稍有了些安慰,也再一次燃起了心头火,打算好生的准备应试之事。
  而回到宫中的崇祯皇帝也开始忙活开了。
  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一众可以被称之为帝党走狗的大臣和五军都护府的军方大佬,外加上两厂一卫的特务头子们,又一次被召进了宫中。
  扫了眼前众人一眼,崇祯皇帝咳了咳嗓子道:“今儿个把大家伙儿喊进宫来,为的是商量一下琉球之事。”
  温体仁一听到崇祯皇帝提到琉球两个字,脑仁儿就开始隐隐作痛。
  琉球自古以来就是受天朝册封,也是天朝属国一事毫无疑问,不管走到哪儿都是这么个理儿。
  现在琉球被日本给欺负了,这事儿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要不然的话天朝上国颜面何在?
  说句最直接的,如果说大明连一个把自己当成亲爹一样的属国都保护不了,反而被一帮矮矬子给欺负了,那天下间其他的蕃国怎么看待大明?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小弟的大佬,大家凭什么跟着他混?
  蕃国离心,哪儿还会有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景象?后世史书之上,自己和朝堂诸公就是大明的罪人!
  尤其是自己,就是那个罪无可赦的幸进小人。
  哪怕是为了这一点,温体仁觉得崇祯皇帝提出来琉球的事儿也是对的,大明就应该替琉球做主。
  要不然的话万历年间大明为了朝鲜李氏而和日本大打出手的事儿不就成了千古笑话?
  可是心中再怎么赞成,崇祯皇帝觉得这事儿也不能这样看。
  大明自己还有一屁股屎没擦干净呢!
  远了不说,辽东的建奴还没有摆弄明白呢,这就想着怼日本?
  您老人家这是打算跟始皇帝嬴政和隋炀帝杨广学习?把啥事儿都自己全干利索?
  这事儿没这么办的啊。
  斟酌一番后,温体仁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琉球之事,以缓为上,不若等辽东建奴彻底平定之后再议,眼下还是下旨申饬为上。”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却没有说话。
  虽然说在宫外闲逛的时候没有想出来什么好办法,但是临回宫了,却突然想到了可以先搞日本一波。
  大明不是藩王多么,不是有总些想要移封的?大不了弄一个过去?
  想了想,崇祯皇帝又把这个主意给否了。
  谁敢保证藩王就一定会永远心向着大明?万一哪一天地处日本的藩王想要搞些什么妖蛾子,闹心的不还是自己?
  可是眼下温体仁说的这招也不成。
  下旨申饬有个屁用?人家会听你的?
  再说了,眼下的日本跟大明还有个屁的朝贡体系?
  想到这儿,崇祯皇帝也是一阵头疼。
  日本原本也是大明的蕃国之一,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原本在老朱把蒙元给怼了之后,倒是想让日本恢复朝贡关系来着。
  可是当时日本人的脑袋不知道哪里不对劲了,总觉得大明不是大宋,换句话说就是你丫不是当初的天朝上国,你怼蒙元,老子也怼过,凭啥老子就得给你上贡?
  这么一合计,那些矮矬子干脆把老朱派去的使臣给宰了。
  老朱被打脸之后本来想着派兵把这些个矮矬子也给怼了,好好教他们做人。
  可是最后也不知道老朱是怎么想的,反正最后的决定是永不与其往来,并以此为祖训告诫后世子孙。
  只是大家都挨着,这么近的距离要想说没有一点儿的关系,那纯属是扯蛋。
  建文四年的时候,矮矬子里边儿的大个儿,足利义满觉得还是得抱天朝上国的大腿,想了想又上书给建文帝,想要恢复朝贡关系。
  建文帝一瞅这事儿行啊,这不是说明老子英明神武四夷来朝么,正好拿这事儿压一下四叔那个不要脸的,这么一合计,建文就同意了。
  同年,老四把自己侄儿的皇位夺过来自己坐了之后,倒是把日本朝贡这事儿给延续了下来,双方还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
  可惜好景不长,不光大明自己内部能折腾,矮矬子们自己内部同样很能折腾,到了嘉靖二年的时候,就闹出乱子来了。
  其实这事儿,还是矮矬子自己作出来的。
  当时日本国内两大势力,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分别派出了一队使臣到明朝进行朝贡,也就是勘合贸易,他们都在宁波登陆。
  同时来了两大使团,肯定有一个是不合法的,而且本来两大势力在国内就是互相争斗,来到中国后同对方一起受明朝市舶司官员的接待,这么一对眼,两大使团的关系就显得剑拔弩张,随时都可能擦出火花。
  而抢擦走火的时间点,就在市舶太监赖恩收受细川氏使团贿赂后。在接待宴会上让细川氏坐上座,并在验货时先验了后到的细川氏货船,这让大内氏使团觉得自己丢了脸面了。
  大内氏派赴明商人中素以海盗为业者多,心想凭什么他们后到却先验货,还坐上席!
  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后,更是激起了其对细川氏的仇恨。
  依着小鬼子那种动不动就切腹玩命的武士道精神,两波互相看不对眼的日本使团就此产生内讧,直接在宁波爆发了武斗。
  大内氏杀掉了大部分细川氏使团成员,取得武斗的胜利,但他们也同时祸害了宁波百姓和守军。
  这下子完了,在大明爸爸的地盘上犯了事儿还想好?情知不妙的大内氏使团成员迅速乘船想要返回日本。
  但是现实往往比小说还要扯蛋,大内氏使团途中遭遇海风,连人带船都给吹到了朝鲜。
  朝鲜守军诛杀其中一部分后,擒获了其中的三十余人。朝鲜国王知道后,一瞅是在大明爸爸那边犯事儿了逃跑的,干脆又派人将他们押送到浙江,交给大明爸爸来处置。
  可惜的是嘉靖那家伙修仙把脑子给修坏了,再被大臣们一忽悠,丫的也认为倭乱就是这倒霉催的市舶司引起的,最后一拍脑门子,关了丫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矮矬子们与大明爸爸的朝贡关系就此结束,而大明爸爸也因此裁撤了浙江、福建的市舶司,只保留广东一处。
  别管咋说,反正现在这朝贡关系已经凉透了,再扯什么下旨申饬,也就是图个自我安慰罢了——去宣旨的人都够呛都回的来。
  不过好在,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不是原本的那个君子可以欺之以方的崇祯皇帝,反而是个缺德带冒烟的家伙。


第331章 明日友好七条
  对于现在的穿越者崇祯皇帝这样儿混迹于网上多年的家伙们来说,什么下限不下限的完全就是扯蛋。
  尤其是无下限的对象是日本的时候,那就更没有什么下限了——崇祯皇帝又不是什么日杂美分一类的,正的不能再正的民族主义三观让他恨不得彻底核平掉日本才好。
  下限?那是什么东西?脸面?能吃吗?
  毫无底限的崇祯皇帝眼珠子一转,突然想到了前世看过的一篇文章。
  《中日民四条约》。
  说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常年混迹于网络又热衷于这种新闻的愤青程序猿怎么可能不知道?
  丫的就是二十一条,改头换面之后的新名字。
  当然,其中最致命的第五条给去除了,否则的话,这二十一条当真是把当时的中国给卖的干干净净的了。
  现在崇祯皇帝把这玩意给想起来了。
  就算是自己已经记不起来二十一条里边到底是些什么玩意,但是只要大体的意思不变不就成了?
  想了想,崇祯皇帝开口道:“下旨申饬么,也无不可。只是单凭下旨申饬,却又不许日本朝贡,此非取乱之道?朕欲修改隆庆年间限制,许日本之贸易往来。”
  温体仁和施凤来对视了一眼后,一齐躬身道:“陛下英明。”
  这事儿对于温体仁和施凤来等说,根本就是屁的影响没有,有影响的也只是东南那边儿那些走私的。
  隆庆开关,开的也只是海禁,后来又加了漳州府月港,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说白了,月港在当时的意义其实和如今的海关差不多。
  可是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
  但是,当时虽然允许开海了,可是针对于日本的禁令却没有取消。
  总之,所有出海的船只都不许往日本去,谁敢去谁就是通倭。
  这个罪名可就大发了,是要掉脑袋的。
  但是中国人嘛,向来胆子就大,尤其是没有经历螨清统治过,还没有被杀的骨头软的中国人,胆子就更大了。
  不让去日本?绕个道去就是了,反正偷偷摸摸的又不是大摇大摆的去,弄回来的东西同样再偷偷摸摸的换成了银子,这不就妥了?
  如今崇祯皇帝突然提出来要放开这条限制,允许中日之间进行贸易,那这些原本偷偷摸摸的行为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干了。
  只是到手的银子肯定要少一些就是了——想要正大光明的来,交税是肯定的。
  而为了税收,通过日本贸易的走私又会被严厉打击一波。
  所以说东南那些海商们,尤其是走日本的海商,利益肯定会受到一定的损失。
  但是温体仁和施凤来对视的那一眼中,就表示了两人的态度——关老子屁事,老子又不走私。
  两人一致同意之后,其他的文臣武将也纷纷表示赞成——反正大家伙儿就没有一个吃走私之碗饭的,谁关心这玩意开不开的。
  至于两厂一卫,那就更无所谓了,放的越开,税收的越多,自己的待遇也就越好不是?
  眼见开海之事就这么通过了,崇祯皇帝也表示很高兴。
  瞧瞧,这大明的官员们还是可以的嘛。
  想了想,崇祯皇帝又接着道:“只是开了海,许日本贸易通商,却不得不有些约束在内。”
  温体仁生怕崇祯皇帝再搞出什么妖蛾子,赶忙躬身道:“启奏陛下,宣德八间,中日已改签《宣德贸易条约》以替代《永乐条约》,可为日本朝贡之约束。”
  崇祯皇帝心道这他娘的才哪儿到哪儿,这不就是一份正常的贸易合约么,这玩意离着老子知道的条约两个字可差的太远了,不成,得重签。
  打定主意要先坑日本一手的崇祯皇帝清了清嗓子道:“时移事易,宣德年间之贸易条约,如今却不见得适合崇祯年间嘛,朕有意在上面再加上几条。”
  无视了温体仁等人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样,崇祯皇帝又接着道:“其一,凡我中华之民,有自由通往彼国之自由贸易权与居住权,彼日本国有保护我中华子民安全之责;
  其二,凡我中华之民与彼国日人有纠纷争斗,适用于我大明律而不用倭法,凡日本各地方官府,无权逮捕处置我中华之民,凡民、刑之诉讼,若事涉大明子民,则一应归大明官吏审判,彼国可派员旁听,如有异议,可向九州之总督申诉;
  其三,我中华自由在彼开矿采矿之自由权;
  其四,责令其废除萨摩与琉球尚宁王所签《掟十五条》,召回天王寺长老菊隐,归还其所侵占琉球之奄美诸岛;
  其五,大明以年租金千两,租借其九州岛九十九年,租界之内,行大明律,驻九州卫,设总督以辖之。
  其六,凡租界之地,一应倭人,应服从大明法令及课税;
  其七,未尽之事宜,最终解释权归于大明皇帝陛下。”
  崇祯皇帝这七个条件一说完,温体仁和施凤来的脸就先黑了。
  这种狗屁条件,陛下您是怎么想出来的?用脑子?
  怎么看怎么不像是用脑子想出来的!
  哪怕是丧师辱国,这种条约又有谁敢签?
  反正不管日本国怎么样儿,大明上上下下估计都没有一个人敢签这种条约。
  这可是要被写进史书唾骂千秋万载的!
  斟酌了一番后,温体仁觉得还是得劝劝崇祯皇帝,这条约不能这么儿戏:“启奏陛下,臣以为陛下所提之七条,日人未必会应。前宋之鉴不远,日人何敢租其九州岛?其形同割地,日人必然不会同意。”
  崇祯皇帝心道有什么不能签的?不就是一份破条约嘛。
  对比小鬼子们搞出来的二十一条什么的,老子提出来的这七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良心了。
  再说了,小鬼子自己现在内部还不定成什么鸟样儿呢,能怼得过大明水师?
  反正崇祯皇帝觉得不太可能。
  既然怼不过大明水师,那这份条约可就由不得日本人不签了,真等到大明水师过去用大炮找他们谈话的时候,那这份条约上估计就得再加上那么几条了。
  想了想,崇祯皇帝又道:“这样儿,朕也不是不通人情嘛,总是有些好处许给日本的。
  第一,许日本女子来大明,凡会汉语者,无论嫁人或者务工,与我大明女子相同;
  第二,请日本男子来大明务工,凡开山、开矿等一应不涉及我大明机密事之活计,皆许之;
  第三,朝贡之期,取消其十年之限,改为五年,令彼五年一朝。
  哦,还有,凡其男女,工钱皆与日本之大名结算,免得这些人在大明花销之后攒不下银子,温爱卿以为如何?”
  温体仁已经懒得吐槽了。
  这三条里边对于日本人来说,也就是第三条算是个真正的优待,剩下的两条,哪一条不是绝户计?
  您老人家这是欺负倭奴不识数还是欺负人家不识字?
  让懂汉语的日本女子来大明?嫁人或者务工与大明女子一般?问题是除了绣娘一类的女工活计,还有啥是招女子的?
  有,青楼倒是招,可是这日本女子的身子不就毁了?以后还怎么嫁人?
  至于说嫁人,这个就更可笑了。
  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