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午后)-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涉及到的真不少,农耕生产、教育、通商修路、坑矿、民族与农作物本身。
首先是农耕生产,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是洞庭湖与湘水边,这一带有许多湖荡子与沼泽地,宋九建议设围。也就是修一道河堤,将这些湖荡子与沼泽地圈起来,实际这也就是后来的圩田与围田,什么田宋九未说了,然后设陡门,水小时能打开陡门放水防旱。水大也有办法,于围内挖沟渠便于交通运输,或挖塘泊,用它们来蓄水,淤泥上岸,抬高田基。这些水面也不会浪费,可以载藕种茭养鱼。汛期到来让百姓自发组织巡堤,于围堤上植树载柳。并且这些围田是千万年来没有人利用过的,地力充足,一旦耕种,产量会是平原地带的两倍以上。
这种方法不但在湖南,在长江两岸都可以适用,特别是江东地区,虽然江东地区大多数属于南唐,可是江北如今是宋朝管辖范围。
王祜先看到的就是这个,就问宋九钱帛从何处来。这不是少钱,无论那个围修起来,都要花费大力人力物力。宋九说了一件事,我开发河洲那来的钱?
实际简单,只要朝廷不过份贪婪,将这些围田变成官田与皇田,问题就能解决。让百姓自己动手去做,大家一起出工,围起来以后这个围田就是你们自己的。
朝廷仅需要支付一些陡门石料钱,派几个官吏替他们组织安排一下,这时代那怕是地广人稀,百姓还是渴望土地,越多越好。不用多,只要一两个围起来,一年大熟,加上一两年后修生养息,百姓恢复正常,看到成果纷纷学习,百姓就会自发地建起多处围田。
只是有一个注意事项,与围内挖沟渠塘泊一样,要保持河道畅通,将一些深湖区全部保留,不然汛期到来,河道堵塞,又无湖泊蓄水,必会泛滥成灾。现在不要紧,人少地广,以后百姓必会增加,因此从现在起就要有一个统一规划。
其次山区,说修堰置陂那是不大可能,用钱更多,收益更少,只能等以后国家经济条件好了,人口增加再让官吏想办法。但现在能有一种简易的方法,水中坝。湖南水系发达,可许多山区溪水多,水浅水急,汛枯期明显,汛期不愁用水,枯期各条小溪连水都能看不见。种庄稼不能指望全部在汛期生长,因此也影响了耕种。这个解决方法也简单,于平缓的一段溪面设一小坝,将小溪拦腰切断。小坝高度不用太高,水大时能让溪水漫过小坝流向下游而不会危害两岸庄稼百姓。水小时正好起了蓄水作用,那么一个个简易的蓄水库就出现了,解决了枯水时的灌溉问题。
也有注意事项,严令上游的居民有意筑堤,筑起高坝。否则会影响下游百姓蓄水,而且一旦坝堤倒塌,下游百姓将迎来一场灾难。说围田不新颖,黄河有河堤,南唐也有少量圩田,只是国家还没有意识到它更广泛的作用,没有大力推广。但这个水中坝却是很新奇。
最后是无法直接引水的山区,还是有办法,筒车,不仅宋九未来会在河洲设筒车抽水上洲,很早就有了,赵匡义家地势高,无法汲水,派工匠造了一个大筒车吸水到他的府上,灌溉花园子里的花草树木。利用湖南水流湍急的特征,用水力推动筒车,将水汲到高处,设一引水渠,于山坡上再开垦梯田。
这样一来,湖南一半以上的地区都可以变废为宝。不但是湖南,一旦推广,宋朝许多地方都会受益。
仅凭借这一条,就值得赵普派书吏将宋九几人的日记整理汇报。
也是王祜痛心疾首的原因。
但不仅是这些,下面还有许多好东西。
坑矿没有多说,但湖南有许多金属矿藏,因为开采冶炼技术落后,都满足不了湖南本身的铁需求。宋九做了记录,指出一些矿藏的潜质,希望王祜上书,请求朝廷分配一些官吏带着火药来湖南,将更先进的开矿技术带来。
然后是农具。农具一耕二耘,宋九也仔细看了,没有耕牛的地方那就不用提,笨拙的踏犁、铁搭、钁头成为主题,这还算好的,一路所行,不知道多少地区继续用刀耕火种,更惨不忍睹。但在潭州也看到了牛耕地,然而多数犁是那种既薄且小的直辕犁,而非是江东犁,也就是曲辕犁。又没有看到宋九河北一行犁上开垦荒地所配置的銐刀。不过河北那种銐刀同样落后,当时不是宋九责职范围,宋九未细看,估计在刀头上未配置更锋利的钢刃。后面这一点宋九也老实记下,倒底配未配,他未问不能做判断。王祜看到后不知道该夸奖他是老实,还是其他,抄录的官吏看到这一段,同样啼笑皆非。
这是耕,还有耘,宋朝北方已出现耧车,听青衣说江南还有一种先进的耘工具,耘荡,不但南唐有,吴越也有,南唐不大好说,宋朝向钱椒讨要制造耘荡技术,难道不给?
但更重要的却在下面,特别是赵匡胤手中的那张地图。
第九十二章地图(下)
民以衣食为天,衣食又以耕地水利与农具为天,宋九写得多,赵普的书吏记得也多。但教育也不可忽视,宋九劝动了秦再雄于辰州设一书院,不是每一个官吏肯掏出这个心窝的,也不是每一个酋首是秦再雄,此例不可做常例。宋九将前面书信上的提议推翻,提出一个新办法,不用朝廷掏多少钱,湖南士子不多,这个无坊,还是有的,就象宋九一样,官府掏一点钱,替士子盖几间房屋,置一些桌椅,给一些粉笔黑板,笔墨纸砚,略给士子一些补贴。让他们在家中教村民孩子少年读书。不求出多少文豪进士,只求能让更多的人会识几个字,能算一些简单的算术。甚至一些困窘的士子,可以将他们迁往安全的熟蛮区域,划出一些耕地,给一些农具,同样再修房屋,给一些补贴,一是解决了这些士子的困窘,二是能将教育向熟蛮普及。这个用钱不多,虽然速度会慢一点,但就象传染病一样,最终会形成范围越来越大的良性传染。与现在朝廷开发潭州一个道理,那是以片带面。这是以点带片,以片再带面。
再者就是商业。
几个大佬说了这个那个难处,宋九也认为有难处。然后下去看了看,朝廷没有鼓励商贸,实际各蛮部也有商业,就包括一些生蛮将货物运出来,与汉户或者熟蛮主动交换一些必须的商品带回深山。
然后宋九细想。
这是自发的商业活动,湖南的几个主要官员肯定不会禁止,那么有没有良性的诱导?
最后也想出一个办法,开始自己陷入误会,认为互市是放在生蛮与汉户交界的地方,主要现在宋朝还没有大规模的互市安排,契丹禁通商了,要么西北,哪里宋九一次未去过,朝廷也没有引导,同样是自发性质的商业活动。
宋九的办法就是不将互市放在交界地方,而是放在内陆地区,例如在湖南南方,放在衡阳、耒阳、郴州城外,让它离城门不能太远,一不会危害城池安全,二是若有意外,能及时撤进城中,这些互市在内陆,商税也就能归朝廷所得。这个想法与宋朝后来互市想法有很多吻合之处,比如岭南与大理互市放在了邕州。但还有许多缺陷,宋九能提前想出来就不错了,哪里会想得那么长远。
只要这些做好,再加上一些小措施,民族问题,道路问题也就解决。
宋九看了许多部族,各个形式都不一样,居然能看到原始均分生活方式,肯定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但人家觉得就好,怎么办?还有一部分是各干各的,推选一个酋长领首,听从酋长号令,这类最多。最后是农奴制。真有,特别是夔峡蛮深处,但哪里宋九不敢进入了。有租佃制,极少。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各个官吏说山高林深,生活闭塞。其实换一种说法,就是缺少沟通,缺少交流。东寨百姓饿了还知道到河里抓鱼充饥,西寨百姓不懂,以为鱼有毒,宁肯吃观音土树皮,也不敢吃鱼。但只要相互来个交流,当真观音土比鱼更美味?
宋九又将湖南各蛮情况细分了一下,南方各部族规模比较小,这有各种原因,可能是南汉与原来的湖南几个政权交界处,双方重视,在两大政权冲击下,除了五岭深处有一些大部族外,余下的部族规模只能变小,或者其他原因,这非是宋九能知道的。但也不能小视,若有人凝聚起来,五岭里又有许多生蛮部族,冲击力同样会很大。
南北江蛮,秦再雄控制力量主要是北江蛮,他对南江蛮影响力不是很大,不过也不要紧,哪里离湖南核心区域也远了。主要还是北江蛮。秦再雄在没事,就怕秦再雄去世后的变动。
还有夔峡蛮,哪里最凶残,不过显然朝廷也没有好办法,地形太复杂了。最后就是梅山蛮,宋九看了看,断定它以后若不治好,会让朝廷十分头痛。原因简单,它上沟通澧朗二州,东连潭州,南下衡州,只要蛮民一出山,就能直接危害汉户与熟蛮户。
强行征肯定不行的,就是征下来,朝廷也没有充足的官兵驻扎,官吏治理。这只有引导,有一个引导方法,还是传染法。现在宋朝能送脑白金,为什么不能开一个茶话会?
例如元旦节,将一些大酋长们约出来,在一起吃吃酒聊聊天,再送一些小礼物,完了带着他们参观围田、水中坝、梯田、学堂以及互市,什么也不说,若有人艳羡,行啊,你们若想,我会派人教导你们怎么去做,甚至主动提供一些农具。商品运不出来,也行啊,你们发动寨民修路,朝廷再提供一些支持。想读书,派子弟出山学习,还提供其吃喝用住,学好了将知识带回山中,提供笔墨纸砚与书本,向其他蛮民子弟传播。顺便再给他们洗洗脑,你们要感谢朝廷,感谢陛下,加强他们对朝廷的凝聚力。
看到这里,东府一干书吏与赵匡胤全部大乐,无他,这就是宋九在河洲吸纳资本方法的演进版,也能叫姜子牙钓鱼版。
时间会很慢,可能是十年,可能是三十年,但钱用得不多,也有效果,主要不会有多大风波。实际道路修好了,朝廷军队能轻易进入,以后就能渐渐纳入管理。民众生活能自足了,并且知道能换一种方式取得更好的生活,也就不会出山来掳掠抢劫,自发地改变原来懒散的刀耕火种生活方式。大部分民族纳入朝廷系统,可能会对那些奴隶制部族产生冲击。那是他们内部的事,若事态扩大,只要大部分部族能规朝廷管辖,在他们配合下,也能轻易扑灭。
其次是容纳蛮人官僚系统,从蛮人中选拨一批人担任朝廷官吏,由他们带头,自上往下梳理。
实际真执行下去,未必有这么理想,不过这明显也是一种新的办法。
不是以前的那种羁縻方式,而是通过一些手段循序渐进地将蛮人真正纳入朝廷体系,最后彻底融合。前者是和靖,易速安隐患多,后者是一种新的进取融方式,北魏做了,唐朝做了,但不是南方,也不是细划到一村一寨,更没有这么详细。麻烦多,但解决了以后隐患会很少。
赵匡胤让宋九下去看,宋九看了想了,能不能采纳那是朝廷的事。但他又说了一件事,不但这些蛮部,包括大理,必须要拿下。
非是与赵匡胤作对,宋九回来听到许多消息,是他从王全斌军队停下未去大理,判断出赵匡胤挥了玉斧。这件事不但宋九,包括湖南官员都未接到相关邸报。
为此,宋九画了一幅不标准的地图,一条箭头,从灵州插向河湟,再插向吐蕃高原深处,插向大理,然后从河湟分出两个箭头,一向巴蜀一向关中,从大理分出两个箭头,一向巴蜀,一向南汉,从南汉又分出两个箭头,一向湖南,一向南唐。
赵匡胤说的就是这个地图。
宋九并不紧张,这不是他胡说的,而是后来元蒙的进攻路线,略有所不同罢了。道:“陛下,微臣做那个上天试验,为何气球升到一定高度不升了?因为越往上气越薄。高原空气稀薄,住在低处的汉人难以适应,而非是什么气瘴,所以汉人军队很难抵达吐蕃高原深处,并且也无法抵御哪里的寒冷。反过来吐蕃军队下了高原,到了长安同样会不适应。但北方不同,他们地势本来就比较高,虽不及吐蕃高原,气瘴影响不及汉家军队大。北方同样寒冷。若是契丹出现一个千古难得的明君,从理论上就可以兵力向西。灵夏党项诸族一团散沙,吐蕃更是如此,那么就可以将这片区域拿下。我朝拿下会麻烦多少,一个是农耕文明,一个是游牧文明,但他们拿,文明相同,问题不会太大,而且手段好的话,能迅速融合同化。如果真做到这一点,至少夺下南诏不会有多大问题。”
“后勤怎么办?”
“以战养战。再说,王昭远能派使勾连北汉,若南诏与交趾以为我朝对他们有威胁,或者他们野心大,也派使与契丹勾结,一个契丹足以将我朝军力全部牵制了。他们在南方动荡不安,就算我朝以后将南汉归纳,岭南巴蜀也会产生严重动荡。但占领了大理与交趾,向南没有强大的势力,再向南就是大海,我朝就可以专心对付北方。所以微臣说大理必夺。现在可以不急,但必须将它纳入收复计划中。”
终于知道这地图是怎么来的,原来是这小子不懂军事,乱画地图,世上那有这么强大的远征军?真有,未出来,三百年后,不过现在赵匡胤肯定不相信。
实际它真的很重要。
然而后面一段赵匡胤不得不考虑。
不说史上多次的纵横捭阖,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就象自己派慕容延钊征荆南湖南,若是南汉、北汉、南唐、后蜀与契丹一起夹攻,南征必败,甚至逼得两国一个倒现南唐,一个倒向后蜀,统一天下的伟业就会成为一场泡影。
不过将大理与交趾纳入版图,不是宋九说得那么容易,凭王全斌若率军征大理,还不知得出多大的漏子。
与他那把扔出的玉斧无关,这关系到国运,自己说过的话何必非要算数?想了许久,最后还是认为搁置,巴蜀都是一个烂摊子,想什么大理交趾南汉南唐北汉!
又扔出几张日记:“宋九,你不怕唐国会强大?”
宋九接过来,有围田的事,有种子的事,宋九看了问了,湖南主要农作物有菽、粟、豆,也有人开始大规模种植大小麦,麦推广容易,有基础。另外就是水稻,也很早就有了,不过与河南洛阳稻种和尚稻一样,对地力与水要求比较高,产量也低。宋九借着他那个子虚乌有的先生之口说了一句,中国稻种弱也,亩不足二石,地须膏腴,水力须足,远不及占城稻种,唯其耕作落后,以中国精耕细作,引占城稻种,亩可达五石上。
就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先生,有时候赵氏兄弟想揍宋九,怎么不禀报朝廷,匆匆学了一些学问的学生如此,可想老师的本领,居然就让他走了。这个先生说的话比宋九说的话可靠了十倍!
然后问题出来,宋朝可以引种,可以修围田,那么南唐更能办到。这会产生什么影响?
宋九大笑,道:“陛下,一个盛世一是国家强大,二是国家富裕。因此富强二字是连在一起读的,若只富不强,这个国家不是强大,而是将自己化为一头肥笨的羔羊,更易招来虎狼的猎杀。比如南唐,它比我朝富,但又如何,迟早是陛下的猎物。”
“不准乱说,说正事。”不过赵匡胤满意地微笑,这句话让他听得舒服。
“再如契丹,它比我朝更穷,谁敢小视?不过若只强不富,终有极限,所以契丹虽强,对中原形成危胁,却不能虎吞中原。故微臣认为南唐无论得不得到,都不会危害。而且微臣估计他们君臣观歌听舞都来不及,哪里有空还想着百姓?”
赵匡胤默不作声了,问题又回到原点,特别是契丹,强大就是从武则天时开始强大的,多次击败唐军。那时候的唐军并不弱,弱的原因则是武则天干掉了王方翼、黑齿常之与程务挺、张虔勖等大将,导致外战屡屡失败,西败于吐蕃,北败于契丹,甚至被后突厥屡屡入侵,无能为力。武则天杀大将,赵匡胤罢兵权,赵匡胤要好一点,但两人似乎都在做同样的事。
然而不罢兵权,继续五代混乱?若再问,这小子准得回答,冬天穿厚衣服,夏天穿薄衣服,但这不是衣服能适度调节,这些重将个个能征善战,桀骜不驯,甘心用时则用,不用时马上回家养老?甚至再问,这小子又会说我只会讲不会做,怎么做是陛下的责职,谁让你当了皇上。
又思考了一会,赵匡胤很头痛。
但也不怪罪,虽宋九夸夸其谈,也不是一味夸夸其谈,确实也想了,这是好心好意,特别是南下这一行,能想出这么多,何其不易。若不是惫懒了一点,若好好打磨一番,几年后都能担任一方大员。
宋九想不出来不想,赵匡胤想不出来也不想,换了一个话题:“春天来了。”
“陛下,微臣知道,春天来了,而且马上春天就要走了。”
第九十三章两道诏书
“宋九,以后不要对朕说你忌讳不忌讳,”赵匡胤苦笑道。宋九不会当真,他真的不大懂朝廷规矩,但忌讳是必须的,虽不懂,有的尺寸不能太过逾越,不然必会招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