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午后)-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盛况。在这三五年内,辽国是没有办法出兵报复了。即便报复,也不敢象以前那样大规模的用兵。

但宋朝是一样的,这一折腾,没有三五年,也休想恢复元气。

那么索性不如执行这个驱计划。

而且李神福越想越妙,夔峡那块有些头痛,安抚吧,朝廷给其自治权。送礼封赏封官,难不成真让他们一个个做皇帝?可是越抚越坏。若是用武吧,越杀仇恨越多。除非将所有蛮人杀死,可群山苍茫,就是派一百万大军过去也未必能实现!国家有没有这个能力?但现在却是一个好机会,几万十几万乱民一下子涌过去,没得吃没得喝。难道象那样蛮奴讨要,只会抢夺那些蛮主。基本上乱军所过之处,蛮首会扫荡一空。朝廷随后安抚蛮奴,均分耕地,实行仁义政策,那广大的一片地区不但正式纳入朝廷管理范围。还杜绝了后患。

因此李神福又说了一句:“这主意好啊。”

“是好主意啊,但现在呢?”

李神福脸色更是惊惧,心里想,难道皇上要对宋公下手了?这个下手不是贬放那种的下手,一旦皇上这么做。那无疑是场超级大地震。

“神福,你在想什么!朕只是生气。朕对他一向器重,给他首相又不做,偏偏为了自保,又不敢担当……”

“这样啊……”李神福心中才松了一口气。

“神福,朕听说你弟弟一向敬重他。”

“没有……若他敢,奴婢第一个建议……”

“得,他的一些作为是让人容易敬重的,就是朕也对他欣赏万分。”

李神福心中叫苦。

他有一个弟弟也是内侍,潘美南下时,曾随军管控钱帛封赏,因为当时李神佑岁数小,地位还比较低,一个或有或无的军职。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李神佑对宋九十分有好感。然而说交往,倒是没有的。

然而李神福明白了。

赵匡义对宋九开始不满了。

他是赵匡义最亲近的大太监,知道更多的内幕,赵匡义的身体越来越差。若不然,今天又不会提出何人为太子。

赵匡义在的时候没事,若是他不在,新老交替之时,宋九可能是功臣,也可能就是罪臣。是不错,刘备有一个诸葛亮。但古今往来不就是这个诸葛亮吗?

曹家学刘家,结果养了一个司马。

恐怕宋九不久要下去了。

难道宋九这一辈子真不能做真正的首相?

他在胡思乱想,赵匡义说道:“神福,你老实说,朕数子当中,何人能为皇太子?”

宋九好办,尽管这次宋九想自保,想不让人说闲话,想猜测君心,猜测的结果似乎还是对他不相信的结果,那都好办,因为宋九对权利欲望不强烈。

然而何人为皇太子?

原先看好长子,但长子狂了。

看好次子,次子死了。不仅是死,并且是因为没有管好家,让小妾毒死的,就是不死,也不是一位皇储的好人选。

但还有,三子二十七岁,四子二十五岁,五子二十三岁,六子十八岁,七子十二岁,八子十岁。

他最喜欢的是老八元俨,每有朝会酒宴,都将元俨带到身边,并明确表态,不到二十岁不得封王。不是不封王,而是让元俨不过早出宫。

不过元俨太小了,就包括老六元偓都不行,万一自己有事,十八岁的老六根本来不及成长。就象大哥一样,若非是想载培赵德芳,早早给赵德昭正名,自己能有机会吗?这个错误是不能再犯的。

因此接班人只有在老三元侃,老四元份与老五元杰之间产生。

不一定是老三,老大下去了,老二也下去了、,就没有长者为大这回事了。

先是老四赵元份,他与老大一样,性格宽厚。宽厚也行,关健比老二更差。其妻是李汉斌的女儿,李氏悍妒惨酷,宫女小不如意,就被鞭杖或致死。

这样的治家,还能治国吗?

因此只有抛弃老四,在老三与老五之间挑选。

老三运气好,无论是前妻小潘氏,或者后妻郭氏,都贤惠过人。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也说明老三有治家之能。但老三也不能让他满意,因为很早之前他就做了一件事,在未迎娶小潘之前,就买来川女刘娥,并且还是一个私奔的人妾,一个街头卖艺的艺伎。因为是人妾,那方面就比较厉害了,所以让老三留恋不忘,自己三番五次下令,才送出府去。除了这个刘娥,还有一个杨妹妹,当时只有十二三岁。

十二三岁就要那个了……

但在这时,也没有错。

只是赵匡义担心自己这个三儿子以后就象李煜一样,留恋女色,贻害国家。

所以他又开始观注老五元杰。

元杰颖悟好学,会作词,擅长草书、隶书、飞白,还建楼藏书二万卷。这与赵匡义一样,赵匡义也喜文学,读书,藏书,偏爱文章好的官员。

但姚坦假山一案后,赵匡义又犹豫不决了,有文学才能未必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不用宋九提醒,这一条赵匡义也知道。

关健之前赵元杰还顶了一个蜀王的称号。

有蜀王不代表着他治理过巴蜀,但巴蜀大起义,某些方面来说,也是一个很不好的兆头。

也就是几个儿子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

“走吧,朕要下诏让李继隆回来。”

“陛下,不可啊。”

“耶律休哥死了。”

第四百七十八章干嘛不站队

耶律休哥死讯迅速传开。

尽管在河北李继隆已经两次击败了他,但这个人仍不可小视,是宋朝的第一号心腹大患。

闻听耶律休哥死了,京城就差一点来一个普天同庆。

传来的还有耶律休哥的死因,主要就是尹继伦那一刀砍狠了,随后冒着严寒远征辽东,又遭到石普伏击,渤海国灭掉后,耶律休哥病重,不久前去世。

李继隆调回京城述职。

但也不是解掉兵权,河东有了石普等重将,还有张齐贤,尹继伦又是直接导致耶律休哥死因者,于是让尹继伦前赴定州,担任河北防御重职。耶律休哥调到西北。

随之还有一系列的调动。

但李继隆的调动最为明显。

无他故,他还有一个身份,乃是国家的国舅。

……

八月桂花香。

庭院深深。

张耆府上并不奢侈,但相对于他的官职来说,这个宅子算是比较华丽,四进四出的院落,前后一大一小两个花园,风景幽美。但这不算什么,关健是后宅还有一个很大的书房,里面藏书几达万卷。这才是一笔可怕的财富……

张耆地位太低,否则赵匡义来看一看,便什么都知道了,凭借这个宅子,这个书房,若无儿子支持,张家能治得起吗?那样,刘娥会很惨。

刘娥静静地听着张耆的禀报。

然后皱眉说道:“不好,皇子危矣。”

“娘子……”

“指使。你想一想啊,李将军乃是李皇后的兄弟……”

这中间又有很多弯弯绕绕。

赵元佐“发疯”了两三年。一直没有废,关健是有一个人,李处耘之女李皇后。

李皇后喜欢赵元佐有好几个原因,赵元佐机警,懂礼仪,仁爱。

从他同情堂兄叔叔就能看出来,对李皇后更是尊重有加。

赵元佐与赵元侃之母也姓李,符氏未死之前。一直无子,赵匡义纳了数名小妾,就包括赵元佐兄弟的母亲。

一样的姓李,可能会更亲近一点。

搞赵廷美的人是赵普,李皇后的父亲就是赵普陷害弄下去的,郁郁寡欢之下去世。赵元佐痛恨赵普,这一条能让李皇后与赵元佐走得更近。

可是后来赵元僖用计。刺激赵元佐烧王宫,终于弄下去了。

因此宫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支持赵元侃上位,这一派系就是李皇后派系,毕竟赵元侃与赵元佐的同母兄弟。

还有一派系便是支持赵元杰的。

至于赵元份,谁去管。

并且李皇后曾有一子。可惜夭折,以后便无孩子了,于是将赵元佐的长子赵允升抱到宫中收养。

不然为什么姚坦进谏,就迅速传到了宫中。

这中间李皇后功不可没。

官家,看看。这就是你要选择的接班人。还没有上位呢,若是上位了。还不知道怎么奢侈,剥削天下百姓。

但现在李继隆从河北调到西北去,难免让刘娥想入非非。

刘娥一提醒,张耆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喃喃道:“怎么办?”

刘娥也在想。

大半天后,“张指使,只有一个人。”

“谁?”

“宋公。”

“不行啊。”张耆立即摇头。

宋九虽不是首相,但地位超然,其影响力绝对可以与当初的赵普相当。

只要他出面,不要说是赵元侃了,就是抚持老四,都可能将老四赵元份扶上来。

然而宋九不欲生事,不要说赵元侃,当初赵元僖坐镇开封,人称贤王,其妻邀请潘怜儿前去做客,都让潘怜儿拒绝了。

张耆是谁啊,刘娥是谁啊?

“张指使,你让奴家想一想。”刘娥走来走去。

“娘子,勿要异想天开,不要说服宋公了,即便见,你都见不到宋公。”

“也未必!”

刘娥提起笔,写下一行字:宋公忠公爱国,一生任劳任怨,妾身敬仰之。然智者百密一疏,今宋公同尔也,令妾身忧之。可否劳尊驾而屈贵体,容妾身一见而叙乎?

然后将它封好,说道:“张指使,你派亲信将它送给宋公。”

“管用?”

“试一试吧。”

张耆派家中管事将此函送到宋九府上。

不久管事回来禀报:“大郎,大娘子,宋公将信函退回来了。”

“我就说嘛。”

刘娥也失望,盯着信函说道:“他说了什么?”

“什么也没说。”

“算了,你下去吧。”

管事下去,刘娥拿下信函准备放在油灯上烧掉它,但忽然停下来,脸上露出惊喜。

“娘子,为何高兴?”

“看。”

张耆盯着信看,上面除了用他名义的落款外,什么也没有。

“你看封口啊。”

“封口怎么啦?”

封口上又让宋九用火漆封上了,但其他的还是什么也没有。

“火漆。”

“娘子,属下不懂。”

“宋公为何用火漆重新封起它。”

“也许未看。”

“我在指使府上,当真宋公不知道,不管妾身身份如何卑微,总得过殿下的宠幸,宋公傲慢如此,看都不看?”

“也是,但可能他怕泄密。”

“若是怕泄密,烧掉它,让大管事带一句话回来,我们能怪罪他?”

“难道……”

“不管这点,再说我们送信过去,就是拒绝了,难道一句话都不回?”

“让属下打开它。”

张耆小心打开火漆。

信还是那个信,不过后面又加了一句话:某不知疏于何处。娘子若赐,某闻开封寺塔东有伏牛峰。峰峭陡拨,罕有人迹,然别具风景,后日某值假,当于峰顶一叙。

“这个字真不怎的……”

“娘子,人家才华非是字啊。”张耆说话声音都颤抖起来。

这意味着什么。

有戏了。

……

“官人,你当真会这个贱婢!”潘怜儿说道。

非是她看不起刘娥曾经的伎子身份,主要是替她死去妹妹打抱不平的。当初赵元侃在迎娶小潘氏之前。还藏污纳垢,若非赵匡义下令,说不定妹妹还要“退居二线”。

后来赵元侃将刘娥送给了张耆,没有人管她了,刘娥终是妾婢身份。送给了张耆,那就成了张耆的小妾,从此再与赵元侃有关系。

“怜儿。你不懂,当真这个刘氏成了张耆的人?”

“难道不是吗?”

“不是,不但不是,这些年刘氏藏于张耆家中,一直在读书写字,至少那笔字写得比我还要好了。至于在张耆府上。张耆明为收留,实际将她当成了主母。”

但宋九也好奇啊。

平时赵匡义盯得紧,赵元侃也不敢再与刘娥相会。这么年下来,这个小娥娥生理需要怎么解决的?

“就象宋宝,我若不让他下去磨砺。他与其他人家二世祖有何区别?昔年此女胆大包天,居然能迫使龚美放弃其妻。与其出逃到京城,不仅是美丽了,还有房中术,以及心术。”

“那更要不得。”

“又错了,你以为个个都是武则天吗?武则天心狠手辣,乃是身世使然,从小随其母漂泊到四川,然后遭到兄长压迫。母妹先后故去。然后得唐高宗宠爱后,又与宫中萧妃王皇后恶斗。在册立皇后时,又遭到群臣反对。她一直在斗,与天斗,与地斗,与兄长斗,与大臣斗,与后宫斗。因此对权利渴望,手段毒辣。但此女非是。虽胆大包天,到京城也经历了一段时间苦难,然让殿下看中,到了张耆府上,张耆对她尊敬有加。因此经历的不同,不会造就第二个武则天。但这些经历,将会成为她最宝贵的一段经验,然后在张府上苦读近十载,知识又带给她智慧。”

“妾身懂了,但是……”

“你是指我不当与她相见吗?”

潘怜儿点头。

以宋九身份,何必与此女相见。

不见,就算此女如丈夫所说,有了实行的社会经验,有了知识智慧,若是三皇子得掌大位,还会得宠。可有这个必要尊重她吗?反而相见后,若传出去,会对丈夫很不利。

“怜儿,你又不懂。以前我与赵元佐不来往,那是他在与赵普隐形恶斗,并且他那些做法,我也看不好。二皇子上位后,我仍不相互来往,是未定也。二皇子带着几个殿下与大皇子说了什么,你知道吗?”

潘怜儿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道。但说了什么话,能将大皇子激怒到那种地步?背后有没有人唆使?再比如二皇子,当真一个小妾敢将主母毒死?并且李娘子等于是太子妃。”

最后赵匡义处死了张氏,就没有再查了,也无法查下去,越查麻烦越多。

“陛下这次调动李继隆,大约有了决定。为什么有这个决定,要知道前段时间因为上书,要求陛下扶立东宫人选,陛下还处罚过数名大臣。这意味着陛下的身体……”

“龙体欠安,这回无论谁上来,变动可能性极小。我可以置身事外,不过随着新君登基,我又有威信,打压是避免不了的。大不了我致仕,不过那样终是不美。因此我这一回要站队了。”

“站队?”

“干嘛不站队?”宋九道。

刘娥他还是知道的。

应当还是不错吧,甚至若无这个女子,丁谓等权臣在位,可能被世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仁爱的那个小皇帝连帝位也未必能保住。

所以他出了一道思考题。

猜出来,那么现在就可以直接投资。猜不出来,无意中看到了,也是她的气运。

无论那两条,也值得去谈一谈!

第四百七十九章不动如山

“刘娘子,你认为陛下与唐太宗相比,谁高谁低?”宋九看着眼前的俏丽小娘子,不等她说什么百密一疏,直接问。

“两相相几吧。”刘娥先是一愣,然后答道。

“若此,我们就谈不下去了。”

“妾身错了,若相比,陛下比唐太宗还稍逊一筹了。”

宋九脸色这才舒缓过来。

宋九开始掺一脚了,可这一脚也不是那么可掺和的,以后这个小女子本领可不小,先斗小寇,后斗权术高妙的丁谓,就差来一个改朝换代了。但凡人有一个成长过程,天知道她现在有没有成长起来?若没有成长起来,合作会很危险的。

这就是逼刘娥说真话。

连两位皇帝高低都不敢评价,下面还怎么交谈?

宋九额首。

“准确地说,只是稍逊一筹。”

刘娥狐疑,若比文治武功,那不是稍逊一筹了,差得也不知是十万八千里。

“我只说两件事,首先是太祖驾崩,权利交替过渡,国家有没有平稳?”

刘娥沉思。

这就是赵匡义了不起的地方。

勿要说毒辣,李世民也毒辣,杀大哥兄弟,逼老子强行退位,而且李建成几个儿子也未捞到好下场,甚至连女人都接受过来了。

区别就是在李世民是大半胡人,敢做敢为,对史官说,记,不用避讳,俺就干了这么多事。赵匡义做了。却不敢承认。一个是真小人,一个是伪君子。一个是东方不败,一个是岳不群,大家会喜欢谁?

用人上也差不多,不要说李世民用人不疑,他所用的敌人真正能拿得出来的只有魏征,其他人,看看有几人不是原秦王府的老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足够李世民挑剔,所以相比起来,李世民“敢用人”。然而为什么将胡人迁于边境,又给突厥两大可汗赐王?牵制啊,用胡人来牵制李靖李绩等功臣,然后往下祸害,安史之乱。五代更替,西夏……

真正拿得出来的,是武功。

论武功,不要说赵匡义了,赵匡胤也不知差了多少。

但也不能完全怪赵匡义,李世民手下能拿得出来的超级打手太多了。赵匡义手下有几个超级打手?

实际若不看赵匡义不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一些亮点。

如这个权利平稳过渡。

翻翻南北朝晚唐或者五代十国历史,象赵匡义这样来历不正的交接,天下能不能平安?或者说那是王朝衰落国家分裂之时。但赵二接手的宋朝,未必是强大的王朝。吴越与闽国北汉仍在割据,定难是国中国。北方有强大敌人威胁,各个精兵猛将手中仍有许多厢兵,赵匡胤在军中威信很高,而赵匡义自己在军中几乎没什么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