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的出现确实为中国带来了很多原来没有的产品和农作物。
有人说其实**战争就是西方人觉得和中国人做生意自己这边一直在亏钱,这才发动一个战争来抢夺一批,这句话当然是不对的,但是观察近代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似乎中国这边一直是出口大于进口,我们都知道,出口多,则将为国家带来贸易顺差,眼下中国的情势就是这样,所以外汇储备才会节节攀升,在古代,这个外汇就是当时国际上通用的硬通货——白银。
西班牙在其作为海上霸主的时候,从南美洲开采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只是这些货币大多数都被西班牙王室所挥霍,没有用在其海军的建设上去,这才导致其被后来的荷兰和英国海军击败,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西班牙王室所挥霍掉的黄金白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流向了中国,用于购置中国的丝绸香料瓷器和茶叶这些必需品,由于当时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被奥斯曼帝国所完全切断,记上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正值国力强势的时期,整个地中海都被其强大的海军所掌控,所以欧洲人只能通过海上船只的运输和中国展开贸易。
进入十七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力的发展,加上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在走下坡路,所以路上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一丝丝松懈的曙光,但是由于造船业的发达,海上贸易已经成为了欧洲国家与中国之间进行贸易的首选方式。
欧洲人为了进一步开拓东方市场,于是纷纷在东南亚一带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将从世界各地发现的新奇物种和优良作物引入当地,又慢慢流向中国,这才有了很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东西。
明军休息了一晚,精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明军士兵们这个时候已经在皇城前面列队集结,准备进攻皇城了,不过项玉完全是借鉴了后世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三板斧,先飞机大炮轰一阵,在装甲坦克突击,然后才轮到步兵们跟进。
明军这个时候没有飞机也没有坦克装甲,但是架不住明军炮多啊,再加上梁军对于明军的炮击毫无反击能力,因此一大早上明军就已经开始了例行炮击了。
相比于明军的气定神闲,梁军士兵们可算是苦不堪言,昨天从傍晚开始灭火,梁军士兵虽然人多,但是皇城里面的水却不够,因此直到后半夜才终于将炮击引起的火灾扑灭,而这个时候皇城里面的宫殿已近被烧毁大半了,士兵们也都精疲力尽,因此这个时候被明军的炮声惊醒梁军士兵们看上去一个个都无精打采的。
今天炮击的主力还是昨天的基隆大将军炮,但是主角却变成了明军的黑色粗短的臼炮,臼炮数量不多,只有十五门,但是看到它们的出现,经历过台中大战的明军士兵们都显得十分期待。
明军的炮兵们将臼炮拉到距离城墙不到三百米的地方,然后停了下来,开始调整臼炮的角度,检查臼炮的情况,一副慢里斯条的样子。
这也使得城墙上面的梁军士兵们感到十分好奇,这个时候,明军阵中其他的火炮也都纷纷停了下来,不再向皇城里面炮击了,梁军士兵们纷纷从城墙后面探出头来,对着城墙下面不远处的这十几门外形奇怪的东西议论了起来。
这东西看起来跟他们之前见过的火炮似乎是一样的机构,只不过怎么炮管会这么短,炮口也太大了吧?这玩意能算作是火炮吗?梁军士兵们怎么也不相信,他们甚至还怀疑这个短粗短粗的炮筒子能不能将炮弹打出去都是一个问题了。要是他们之前有人在台中城里面见过或者听人提起过这种武器的恐怖的话,恐怕这个时候他们就不会显得这么淡定了。
和梁军不太一样,明军士兵们这个时候正好相反,他们心里十分紧张,全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几十名炮手在那里缓吞吞的操作,他们中间有一部分是在台中城之战中在近距离直观了这种武器的恐怖的,即使到这个时候那种毁伤的效果仍然令它们感到一阵胆寒,另外一些士兵则是跟随李权们从海上登陆的,他们并没有参加过之前的台中之战,因此并没有轻身经历过那种恐怖的场面,因此在听旁人提起之后他们也变得十分期待和紧张。
经过了长约三十分钟的检查和调试,明军的炮手们终于开始往臼炮的炮管里面装填火药了,梁军士兵这个时候终于不再怀疑这就是一种火炮了,只是他们还是对这种火炮的威力心里存疑,这个时候竟然没有人想到要赶快逃离这座已经不安全的城墙。
装填完火药之后,明军士兵们将一枚巨大的炮弹合力放入了炮管里面,这是一枚散弹,也叫作开花弹,里面装着数以千计的细小铁片,对于轻装甲目标的杀伤力十分强悍。
直到明军士兵们开始点火了,这个时候城墙上的梁军士兵才反应过来想要躲避,但是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十五门550毫米口径的臼炮将十五枚威力巨大的散弹射向了城头,明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慌,既能够减少敌方的士兵数量,又能够显著的打击敌方的士气,从而方便明军攻城。
“嘭!嘭!”数十声巨大的爆炸声传遍了几乎整个东都,东面的皇城的城墙整个时候已经看不见了,它们并没有被摧毁,只是已经完全被爆炸所激起的硝烟和尘土所掩盖住了,十几门臼炮身后的明军士兵们都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这幅场景简直就像是末日降临一般恐怖啊,他们心里想着:还好这种恐怖的武器不是用来对付我们自己的,要不然这仗简直就没法打了。
其实他们的想法是错的,臼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是它并不是战场上无敌的存在,每一种武器都有它自己的致命缺陷,臼炮的缺陷在于它的射程太近,很容易就会被敌方远程的火力,比如火炮等武器摧毁,而且它十分笨重,运输不方便,因此很多复杂地形和交通不便的地方它也不能够登场。
梁军突遭打击,城墙上面的士兵们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几乎没有一名士兵能够幸免于难,城墙上面到处都是受伤和战死的士兵,**声、惨叫声、痛苦声开始传了出来,其实不单单是城墙上面的士兵,驻守在城门后面的两千名士兵中,也有很多人被越过城墙爆炸的弹片击中。
爆炸引起了梁军士兵的恐慌,在前一天的炮击中,他们就付出了近五百名士兵死伤的惨重伤亡,但是那跟今天这一次的伤亡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就连在梁军阵后督战的冯信这个时候也已经是面如死灰,他已经不敢去想梁军要怎么样能够守得住城了,士兵们在明军的这种强大武器的炮击之下迟早会崩溃的,皇城是守不住的了,只是眼下已经退无可退了,他冯信还能逃向哪里呢?
明军的炮击并没有停止,昨天在对北门进行强攻之后,项玉发现了这种战法对于明军来说并不适合,而且士兵的伤亡也会变得很大,所以他今天给臼炮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轰开梁军的这扇城门。
昨天的时候明军已经试过用普通的炮弹来攻击这道铁门了,只是效果不佳,大多数炮弹都会被前面的那道铁栏网给弹回来,并不能直接攻击到后面的城门,因此轰开前面的这道铁栏门便变的十分重要了。
由于城墙上面的防御士兵人数比较多,因此派出爆破小组携带炸药前去炸毁这道铁栏并不现实,不说士兵们很难接近,就算是接近了,城内的敌人也可以马上打开城门对抵近的士兵进行袭击,因为前面还有这一道铁栏,所以明军也不能立即冲进城内,所以项玉便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尽管这个时候梁军的城墙上面的防御出现了一定的缺口,但是他还是决定直接使用火炮轰击的方式将这道铁栏给轰开。
对付这样的铁栏,明军之前用来轰击城墙上面士兵的散弹就派不上用场了,明军士兵们换上了更加沉重的实心弹,这种炮弹十分沉重,通过发射出炮膛获得的速度转化成炮弹的动能,依靠炮弹表面的高温和巨大的动能来摧毁坚固的墙体和这种铁栏。
十五门臼炮将目标都集中在了这道高大的铁门上面了,为了避免炮弹之间出现的互相干扰,所以明军将火炮分成了五个小组,每组三门火炮一个批次,以此发射,直到击穿折扇铁栏为止。
随着令旗的挥下,明军最靠近城门的三门火炮发出“咣咣咣”的声音,这声音和普通的火炮还不太一样,三个巨大的红色铁弹飞速射向铁栏,发出三声j巨大的响声,铁栏已经变了形状了,它的中间深深的凹陷进去了,但是它并没有被击穿,炮弹停止了前进,从铁栏上面弹了开来。
第一百一十一章拜访老农
明军剩余的四组火炮继续进行射击,这道顽强的铁栏终于没能支撑太久,被明军的火炮直接洞穿了好几个大洞,网门的中间已经全部空了出来,只剩下一个边框的架子。
解决了外面的这个大障碍之后,明军的火炮这个时候终于能够正真威胁到皇城的内城门了,这个时候城内的梁军士兵们只听见城外炮声响个不停,但是他们不敢攀上城墙去一探究竟,因为之前守军被明军炮击的惨象实在是令人印象太深刻了。
梁军的铁门和之前的网状结构的铁栏不太一样,明军的炮弹打在上面根本就弹不开,因此很快铁门就从外面开始变形了,门里面的木质结构已经崩坏了,但是外面的一层铁皮还兜在上面,但是这样也没能维持多久,明军一轮炮击下来,梁军的这道看似坚固的城门就变得形同虚设了。
城门一破,守军士兵大为紧张,近两千名梁军士兵守在城门后面,准备迎战进城的明军,项玉自然也知道城内此时肯定是守备森严,还不是派出军队进城的时机,先用大炮在轰上一阵,将守军的阵型打乱再说。
于是明军又开始了蛮不讲理的炮击,梁军士兵对此毫无办法,总不能自己这边冲出城去主动找明军决战吧?这样的事情昨天江震已经率军干过,结果全军覆灭了。
就在城里的守军忙于应对的时候,一直在后面观战的冯信去不见了踪迹,起初士兵们并没有发觉,直到他们对明军的进攻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们再一次的看向主将,他们的皇帝,期望他能够拿出好的办法的时候,这时才发现那个人竟然不见了。
冯信不见了的消息很快就在梁军中间传开了,士兵们发现,不只是冯信自己,他身边的几名亲信将领和皇宫里面的卫队也都不见了,梁军士兵们开始变得恐慌起来,这种恐慌不是对敌人即将要进攻的恐慌,而是一个人失去信你和支撑的那种茫然和无助。
而这时候明军的炮击正到了最猛烈的时候,梁军士兵们的抵抗意志彻底丧失殆尽了,许多士兵开始抛下武器,向皇城里面逃去,战场上败军中间出现一个逃兵,如果不及时得到阻止的话,很容易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而这个时候梁军中间不仅是普通士兵,就连剩下的将领也都毫无战意,他们对士兵们的逃跑根本无力阻止,于是很快,梁军部署在皇城东门这边的士兵便逃之一空,整个皇城里面都是乱哄哄的士兵,但是皇城里面只有这一个城门,城内有没有别的出口,他们根本就逃不出去,绝望和愤怒的士兵们开始对那些在昨天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宫殿进行破坏,城内又燃起了大火。
城中出现的变故使得明军的进攻变得十分顺利,几乎没遭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占领了城门附近的地方,明军士兵得以源源不断的进入城内,梁军士兵中间有零星的抵抗,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想明军投降,他们之前也是明军,只不过后来改了称呼,但是毕竟还是郑成功带出来的底子,所以尽管心中忐忑,但是他们还是不得不向明军投降。
明军一边迅速占领整个皇城的要害位置,一边接受梁军的降兵,但是在这些人中梁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和冯信已经不在了,这也让项玉感到有些遗憾,冯信应该是从某个宫殿里面的暗道逃走的,根据梁军降兵的说法,跟他一起走的还有他的卫队,那么这样说来他们的人数看起来还比较多,这个暗道应该比较大比较好找。
冯信目前的可能逃跑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逃到台东去,那里还有他的五千军队,只不过那些军队是在李云聪的麾下,不一定会服从他的调遣,而且这五千士兵里面大多数也是新兵,做战能力并不是很强,指望着靠他们来击败明军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一点在经过了这两天的战斗之后相信冯信自己心里面也十分明白,所以他选择第二个逃跑路径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选择就是跨过台湾海峡逃到大陆去,向清朝求援,以眼下的情势,他手底下的已经没有什么牌了,指望着清军帮他复国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项玉推测冯信等人应该会直接投靠清廷,引来清军重新打回台湾岛,他自己的充当清军的向导。
但是不管他冯信目前选择哪一条路,明军都不能轻易的让他逃脱,于是项玉立即下令让明军在前往台东的路上通道布置哨卡,仔细的检查来往的人员,海上则派出战船大范围的巡视,不让台湾岛上的船只有机会逃到大陆那边去。
明军这个时候已经在开始打扫战场和清点伤员了,项玉自己也没有心思待在梁国的皇城里面,这座皇城这个时候还在燃着大火,明军士兵正在指挥一些俘虏开始灭火,宫殿烧了就烧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但是宫殿里面的财物不能就这么烧了,钱再少也是钱,明军现在可是很穷的。
这场战斗这个时候已经基本上结束了,但是战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台南一带经过接近两年时间的战事,这时候的生产建设都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不仅是田地荒废,就连城中的人口都流失的差不多了。
因此战事一结束,明军就安排士兵带着梁军俘虏们一起对城中的因为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进行清理,城中的百姓起初显得比较恐慌,以为明军会像梁军之前那样对他们进行勒索掠夺,后来见明军军纪不错,不仅不拿他们的东西,还帮他们收拾乱局,搬运东西,因此也都十分高兴,纷纷拿出家里的食物茶水招待明军,如此一来明军的干劲就更大了,就连梁军的俘虏们这个时候也跟着明军享受了一番这种待遇。
项玉这个时候正在刘阳的带领下,道城外的几家农户家里去拜访,之所以要到这几乎人家去,主要就是因为之前他们曾送给了明军一批红薯,项玉想实地考察一下这些农户这里的红薯的种植规模和技术,以便他能够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在整个台湾推广这种作物。
这户人家是在一座山脚下,四处在没有其他的人家,就这一户人孤零零的住在这里,项玉有点好奇,这里距离东都还有点距离,差不多有三十来里路,不知道这里的人家为什么要将红薯挑到城里去送给明军士兵,难道他们不知道城里面这个时候在打仗吗?
屋子里面住了一队老夫妻,夫妻两个膝下无子,之前又被荷兰人压迫的比较厉害,于是这才搬到了这深山老林中居住着。
老爷子每个月都会上一次城,将家里的一些农产品挑到城中去卖了换取一些油盐米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这一次由于战争到来的十分突然,因此他进城之后找到平日里卖东西的那家商店,却发现商家已经为了躲避战乱跑了,老爷子年纪又大,从家里走到城中就已经花了大半天,这个时候再在城里面转悠了一阵子天色就已经暗了下来,他稀里糊涂的闯进了明军的营地里面,幸好遇到的是明军,要是遇到了是梁军的话,恐怕他要被当做是明军的探子抓起来知罪了。
当时老爷子闯进的正是刘阳的营区,刘阳见他年纪又大,身上又挑着担子,便问他到明军军营来的原由,老爷子一顿解释之后刘阳便派人从军中取来一些他没有换到的柴米油盐,交给了他,老爷子也是一个不肯占人便宜的人,他自己觉得受之有愧,便将担子里面挑的农货都给了明军,这才有了后来李权给项玉送红薯的事情。
项玉听后也一阵感叹,说起来不知道是老人家的运气好遇到了明军,还是自己的运气好遇到了这户人家。
项玉跟老农一阵攀谈,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的红薯是一名荷兰的传教士送给他们的,那传教士说这东西种植简单,产量也不错,见他们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种植别的作物也不太方便,就让他们种植这个,老农起初不相信,后来试着种了一季之后发现果然就如同那名荷兰传教士所言的,这东西的产量却是很高,而且对土地的要求并不高,他将红薯随意的种在门前屋后的空地和山梁上面,只是经常的帮它们除除草,也不需要特意的浇水和管理,它自己就能长得很好,这可算是大大的减轻了这对夫妻的劳动强度了,所以他们虽然年纪比较大,但是还是能够在这荒郊野岭里面生存下去。
项玉听完了之后也连连感叹,这对夫妻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那名荷兰传教士手里的红薯应该是从东南亚一带的吕宋或者巴达维亚带过来的,没想到带来台湾没有在岛内流传开来却在这么一个野外的角落里面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