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来需要这八千人阻挡二十五万军队一个小时的时间,这看起来很有难度,不过谁曾想,这支清军进入在跑到了距离东葛还有一点点的距离的地方就自己停了下来,而且还开始埋锅造饭了,这倒是让中华军感到很意外,他们居然还敢做饭,这个时候天色已经亮了,二十多万人的军队做饭产生的炊烟隔着十几里都能看到,因此这简直就像是在给追击的中华军提供导航一样。
很快,中华军的大军已经追近了,而且看到清军士兵们一个个都倒在地上睡了过去,埋伏的中华军决定对清军采取行动,于是一百多门火炮就开始了怒吼,向几里之外的清军展开了炮击。
清军因为撤退的匆忙,而且他们装备的红衣大炮过于笨重,所以这个时候军队中间一门火炮也没有,在遭到中华军的炮击之后,清军一点反制的办法也没有,只能被动挨打,不过当亲兵将鳌拜搀扶起来的时候,他一直担心的敌军的冲锋进攻却没有出现,他这才反应了过来,这支敌军是敌人的阻击部队,带着火炮的敌军主力是不可能移动的这么迅速的。
鳌拜立刻开始指挥起来,清军在主将的指挥下,也逐渐的反应了过来,于是便开始向驻守在东葛的中华军发动进攻。
阵地战可是中华军最喜欢的战斗了,相比于运动战而言,在阵地战中间,中华军的阵型更加严密,而且还有坚固的工事可以隐藏,再加上一百多门火炮提供的火力支援,在面对清军的进攻的时候中华军士兵们一点都不担心,而且还有一个对他们有利的消息,那就是因为刚才的那一轮炮击,使得清军的战马都受到了惊吓,这个时候根本就难以投入战斗,所以光是纯步兵进攻带给中华军的压力显然是要小得多。
鳌拜可不管这一点,他心里十分清楚,尽管这支中华军的人数不多,但是出现的位置却十分致命,再加上他们手中的大量火炮,会对清军的撤离产生极大的干扰,如果不尽快的解决眼前的这支中华军,等到江南的中华军从后面追了上来,那个时候他的二十多万军队就要全都交代在这里了。
双方没有一点点的试探,直接就出动了自己的全部兵力开始进攻,由于东葛的地形特点,中华军组建了一个环形阵型,占据了一片一百多米高的小山坡,将自己的火炮都集中在山顶上,然后军队分散到山腰,挖掘了大量的战壕,并且在山脚下面布置了很多的陷阱,这样使得自己能够尽量坚持的时间久一点。
清军士兵们尽管一晚上没睡,精神状态不好,但是这个时候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所有的士兵都爆发出了惊人的潜能,他们大声嘶吼着,挥舞着手中的兵器,一个个红着眼睛朝山坡上冲了过来。
五百米、四百米、三百米······
中华军开始开枪了,成片成片的清军士兵被射穿了胸膛栽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中华军的火力非常猛,而且因为地形的关系,清军越往前面冲坡度越陡,越是耗费体力,而且距离越近的话中华军的射击就更准了。
大量的士兵倒在了冲锋路上,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清军一直不停的在发动冲锋,就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里面,清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了两万人了,而巨大的防守压力也使得中华军的弹药消耗的速度非常惊人,为了对付蜂拥而上的清军士兵,守军们只能不断的投掷手榴弹,这个时候士兵们手榴弹已经用的差不多了,没了手榴弹,士兵们抱起炮弹向下丢,抱起石头向下砸,不长的山坡上堆积了几尺高的清军尸体,鲜血从山坡上留下来,使得进攻的道路变得更加湿滑,进攻的清军一依然踏着血与泥混合的泥水高呼酣战,中华军士兵终于抵挡不住了,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向北退去。
鳌拜望着已经冲上山头的清军士兵,心里松下了一口气,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身后响起了一片低沉的号角声,鳌拜心里一惊,回头一看,脸色大变,只见十万中华军铺天盖地的向他们涌了过来。
第三百九十六章清廷北逃
康熙五年九月,从南京准备撤往北方的二十五万大军行军至安徽和江苏交接的东葛西葛的时候,遭到了中华军的阻击,清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驱散了中华军的阻拦,却被中华军的主力部队追上,双方在两省交界的地方爆发了激战,战斗从早上打到晚上,清军苦战无果,终不敌中华军的进攻,大军向北溃散,主将鳌拜阵亡,二十五万大军之中有十五万被中华军歼灭,剩下的十万人最后相继逃到河南、直隶、山东几地。
而在接到南京军队溃败之后,驻守在河南的十万清军则立刻放弃了河南,准备向北撤退,却在巨鹿附近遭到了山东的中华军进攻,双方大战一场,不分胜负,但是眼见着江南的中华军主力已经逐渐逼近,清军主将不敢继续和山东的中华军纠缠,于是选择连夜向北逃亡,中华军在后面穷追不舍,硬生生的将十万军队拖垮到了只剩下三万人进入了北京城,汇合着从陕西退回来的四万军队,清廷这个时候还有十七万大军,康熙皇帝不敢再延误,立刻率军离开北京,向北进军,同年十月中旬抵达了辽东的盛京。
至此,距离明朝灭亡满清入关过后二十二年的时间,北京城终于被汉人收回来了。
由于接到了前线的捷报,于是项玉也从泉州出发,乘坐军舰从海路抵达了大沽,再从这里径陆路抵达北京城。
北京城在清军离开的时候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内的商铺和局面都遭到了掠夺式的洗劫,而且城中的居民家里的粮食也几乎全都被搜刮一空,为了解决城内的六十多万百姓的粮食问题,中华军这个时候只能从南方调集粮食过来,而且在粮食调来之前还要先将军粮拿出来开设粥棚赈济灾民。
清军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阻断中华军的追击,不过这个时候中华军的战线拉得很长,所以根本也没有继续追击的能力,项玉的策略一向是占领一地,消化一地,巩固一地。这个时候北方的这么多地方新光复,光是地方的居民安置民生问题都有一大堆,他没有精力在考虑去追击清军。
有了粮食,北京城的局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不过这个时候却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要处理,那就是在满清撤离的时候,很多汉人大臣不愿意去塞北的苦寒之地,于是便留了下来,而在中华占领北京城之后。受够了清军暴行的居民很快就将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汉人大臣给揪了出来,有一些还没来得及被中华军接收,就被城中的百姓活活打死了。
不过项玉对于这些人显然是一点都不同情的,汉奸的传统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过满清入关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显然是非常严重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因为满人最终被汉人给同化了,所以后世在对待满清入关的时候并不将其看作是异族入侵。但是如果满清的行为跟后世妄图占领和统制中国的日本人,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所以对于这样的投敌的人。项玉心里的想法自然是杀了算了,杀了多么解气,不过他这个时候已经是一国之君了,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他既然处于这个位置,就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一些事情。必须要顾及到其严重的后果,而对于这些投降满清的汉人而言,也不能简而言之的一概论处,杀了显然是不行的,因为那样势必会引来很多祸事。
于是这些人先被限制住了。只要没有太大的罪行或者是做出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中华军一般都能对他们宽大处理,毕竟这个时候中华帝国的摊子大了,正是用人之际,只要这些人能够为我所用,那就吸收进来好了。
不过对于那些为虎作伥之辈,尤其是之前跟随清军到处屠杀欺压汉人的汉奸,这样的人中华军绝对不会姑息的,而且即便是他们再有才项玉也不敢用他们。
这个时候虽然清军退到了关外去,但是他们的实力毕竟还是很强大的,所以项玉派遣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前去收回山海关,这个关卡对中华军而言意义不大,项玉并不指望依靠它来防御关外的敌人,但是若是这个要塞落到了清军的手中,那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了。
明朝末年的时候,由于各地的农民起义加上黄河流域的天灾**,使得人口数量大减,后来又遇上席卷北方的闯王军队如蝗虫过境一般,使得这些地方更加凋敝,清军入关之后又和大顺军追亡逐北,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办法恢复生产建设,而大量的田地荒芜的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减产。
清军入关的时候只是打算占据黄河以北的地区,并没有想过要占领整个明朝,但是后来发现北方的地区虽然土地广袤,但是这个时候受到兵灾**的破坏实在是太严重了,这些地方所生产的粮食甚至都不足以维持军队和入关的八旗人民的基本生存,而这个时候无论是大顺军还是南明的军队,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都让清廷看到了希望,认为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实力足以统一全国,而南方的水稻的产量和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正好可以通过运河来支持北方的恢复。
这也就是为什么鳌拜的三十多万人的军队的粮食供应在僵持了半年之后,就开始变得难以为继了,虽然有中华军占领了山东,阻断了清军从运河运输这一原因,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北方的粮食不够用,运粮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在失去了南方的粮食供应之后,北方不具备支撑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的能力,这才有了清军的一败涂地。
而反观中华军这边,因为项玉在台湾的时候就已经非常重视粮食的生产和储备了,所以每一次出兵之前无不都是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备用,而在拿下福建的过程中,吕宋和南洋诸岛的粮食供应源源不断,尤其是吕宋岛,为中华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使得中华军顺利的占领并且消化了福建地区。
而在拿下福建之后,中华军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恢复农业生产,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在江西进行的清土地,分田地的政策,还是发动各地的百姓兴修水利、开垦田地,都是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保证军队手中的粮食充裕。
这个时候,长江以南的地区安定下来已经接近一年的时间了,这些地方的土地分配问题早已解决,各地的农业恢复情况都很不错,眼下正值南方的水稻收割的季节,只需要在等上半个月,就会有大量的粮食从南方运过来,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北方的粮食短缺的局面,而且也能够给中华军提供充足的粮食继续作战。
第三百九十七章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项玉来到北京城之后,并没有在城中久待,而是选择了出城到附近的一些地方视察情况。
连年的战争给各地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为了躲避战争,北方的百姓大量的向南方迁徙,导致这个时候整个北方的人口只有八百余万人,还不及南方的三分之二。
清军在入关之后,在顺治年间曾有过裁军减赋,让各地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不过在顺治当政的最后一段时间,这种政策被他自己给否定了,而且随着中华军的崛起,在康熙年间,北方征兵情况日趋严重。
清军的总兵力一度超过了一百一十万人,而这个时候整个中国的青壮年人口也四五百万人,而且主要还是集中在南方,清军的扩军却主要是在北方进行的,这直接导致了北方的劳动人口的枯竭。
而南方的人口目前只有一小部分愿意返回北方来,大多数人这时候已经适应了南方的生活,而且他们还在南方分到了自己的土地,因此不愿意前往北方。
项玉一行人先是到了河北重镇保定,在中华军收复北京城之后,直隶省的名字也就被改名为河北省了。
保定城是一座大城,不过因为战争的关系,所以目前保定城的情况是十分衰败的。
城中的人口只有**万人,城墙也破败不堪,就在两个星期之前,中华军在保定城下和清军部队发生了大规模的交火,这场战斗波及到了保定城,因为清军的人数比较多。又固守坚城。所以中华军动用了火炮来进攻。这使得饱受战争侵害的保定城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和保定城的破败一样,保定州府各地的也都荒芜人烟,大量的农田闲置着,几十里都看不见炊烟。
项玉骑着马,神情严峻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连北京城不远的河北重镇都成了这般摸样,那么受到战争影响更厉害的陕西、山西的情况该是有多么的眼中啊。
他原本打算在开年之后对清军发动最后的总共。但是这个时候见到北方这千里无人烟,遍地狼藉的境况,心里终究下不了决心,战争对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很大的考验,而这种巨大的压力则会层层转移,最后全都落到了普通的百姓的身上,眼下北方是这样的一种情况,那么他还能够如期发动对清廷的进攻吗?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项玉先去了河南然后去了山东。
这两地的情况比河北要稍稍的好一些,尤其是河南。因为自古都是被称作中原地带,而且这里地势平坦。是重要的产粮大省,所以这里的恢复情况比河北要好很多,这个时候北方的主要人口大多集中在河南、山东、江苏这三地。
等到项玉返回北京城的时候,松溪美惠子和顾惜缘两人也从基隆乘船来到了北京城。
北京是六朝古都,项玉自然也想在北京定都,不过因为这里的气候冬天太过于严寒,而且北京城受到关外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在他的心中,他更倾向于在后世的上海地区建立自己的国都,不过这个时候这里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可以先在南京城定都。
不过在北方的清朝和北极熊没有被解决前,北京城还是要短暂的作为都城来使用,等到北方的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再考虑迁都的事情,但是既然有意在上海建都,那么上海这边的筑城工作这个时候就要开展起来了。
不说中华军这边的事情,但说说清廷撤到关外去之后的情况。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接近十月底了,塞北乃苦寒之地,自然是不能和关内相提并论的,而且这个时候还是处于小冰河时期。后世的科学家在研究这一阶段的时候曾估算,在公元1650年到公元1700年这一阶段,是小冰河期时代最冷的时候。
最冷的时候有多冷?从来不结冰的长江,在这段时间里面都出现了结冰封河的情况,而且渤海湾的封冻时间也大大延长,而自古以来都是苦寒之地的辽东半岛,冬天的气温最冷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零下五十摄氏度。
十月底的时候盛京的气温已经很低了,刚刚率军来到盛京的康熙皇帝这个时候已经因为不适应关外的天气变化,而病倒卧床了。
皇帝生病了,大臣们也忧心忡忡,这几天不断的有王公大臣前来探望他。
眼下中华军已经发兵抵达了山海关了,虽然两天之前的那场大雪暂时的阻挡住了他们的脚步,而且随着冬季的加深,气温还会进一步的下降,看来敌军是不太可能在这个冬天发动进攻的了。
可是这个时候不进攻,不代表以后他们依然会如此,一旦明年开春以后,敌军极有可能水陆两路进军,到那时清军不仅会面临来自山海关陆地方面的敌军压力,而且敌军很有可能在辽东半岛一带登陆,眼下在营口方向和鸭绿江方向都有可能会成为对方的登陆场,而清军因为没有海上的预警力量,所以根本就难以防备对方的海上攻势,只能在这一带可能成为对方登陆场的地方屯下重兵,不过眼下朝廷的兵力捉襟见肘,显然是不能拿出这么多的军队俩进行防御的。
康熙心里也清楚眼下的局面,他本来怀有壮志凌云的雄心壮志,但是这个时候也只能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在翅膀还没有长硬的情况之下,大清朝就这么没了,虽说他们率军撤回了原本的龙兴之地,但是眼下中原的局势大大不同于先辈们遇到的那种情况,中华帝国不是腐朽的明王朝,中华军也不是只会窝里横的明军。
而自己手中虽说还有接近二十万的军队,比起当年来看也不算少,但是这二十万军队的质量跟当年相比可算是差了太多了,最要命的还是八旗子弟不堪大用,似乎曾经那个尚武的民族,一到了关内的锦衣玉食的生活环境之中,就逐渐的丧失掉了自己的血性,眼下这二十万大军里面,八旗子弟只有不到十万人,剩下的都是关内的汉人士兵,这个时候这些汉人士兵虽然也跟着撤回了关外,但是他们的根毕竟还在关内,所以日后很有可能会叛变,甚至是反戈,所以以后还是不能重用的。
女真人本来是游牧民族,但是因为定居的生活过久了,再想适应塞外的游牧生活是很有难度的。
这个时候大量的人口返回辽东,但是辽东的土地早已被没有迁移的那些人给占据了,当初他放弃了迁入关内的优渥条件,选择了留在关外,本来那批迁入关内的人就已经感到十分的愧疚了,这个时候大批人返回了关外,那么这些土地和牧场怎么分?
不重新分配显然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