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军的博学强识领在下感到十分的钦佩,但是不知道将军所说的最具有活力的国家是哪一个?”英国人似乎更加关心这个问题,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每一个领域里面谁都想争夺第一的名头,更何况是是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这一点我倒想问一下少校你自己,你觉得这个时候欧洲大陆上面哪个国家最具有活力呢?”项玉笑着说道,英国人的这个问题如果拿到二十年之后再问,项玉估计自己的答案会和海登心里所想的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放在这个时候,那两人心中的答案显然是不同的。

“我身为大英帝国的军人,自然认为是我们大英帝国最具有活力了,无论是新殖民地的开发和建设,还是国内的工业的蓬勃发展,我觉得我们英国人都占有最大的优势。”海登的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在他们英国人自己的心中,也确实是这样想的,不过这样的答案显然是无法获得项玉的认同的。

“这个时代是大航海时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海洋贸易的支撑,比较一个国家的活力光看其船只的数量和吨位就能够看出来,在这一点上,荷兰人拥有绝对的优势,我想这你是不会反对的吧?”这个时候的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就是因为强大的海上船队,其航程遍布世界各地,英国人虽然舰船的数量也不少,但是跟荷兰人比起来那就是大大不如了。

ps:这一章本来是我在去年的时候写的,但是到了今天准备上传的时候才发现稿子被小黑屋吞掉了,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写了两千字,真的是硬着头皮写的,因此大家可能会发现它跟上下章有一点细节上面的出入,作者菌在这里给大家道歉了!

第三百一十九章通商条例

“你们总是小瞧这些法国人,殊不知其实他们才是你们最大的竞争对手,荷兰虽然盛极一时,但是一旦等到他周边的陆地上的威胁开始增大的时候,荷兰人势必会后继乏力,自然也不可能继续在海上和你们分庭抗礼了。”

项玉的话让海登有如醍醐灌顶一般,借助别人的思考的角度去看问题确实是大不一样,英国人这个时候普遍都担心荷兰人的发展会威胁到他们的霸主地位,因此拼了命的打压荷兰人,而且对老牌帝国西班牙以及百年世仇的法国人都心存怀疑,但是国家的实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同时防范这三个国家的时候,英国人自然很容易就发现自己有点力不从心了。

项玉见他若有所思,也没有继续再说下去,英国人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出路,这并不仅仅是跑到遥远的东方来联合自己,中华帝国目前虽然海上实力强大,但是并没有什么能力去帮助英国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位置,顶多在南亚一带帮他们料理一下荷兰人在这里的势力,对其本土的争端实际上没什么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欧陆大陆上面有一个新崛起的国家,这个就是日后两次搅动世界的德意志帝国,当然了,这个时候还不存在这一称呼,只有一个刚刚脱离波兰人的庇佑的普鲁士公国,但是普鲁士人在军事上的文明却也是举世皆知的事情。

但是项玉并没有必要为英国人点出来这一点,这个时候的普鲁士公国还是一个刚刚脱离宗主国的小国家,在几个大国之间夹缝求生存。要是自己贸然的说这个国家日后会强大起来并且统一整个德意志地区。只怕是会引起世人的怀疑。这种论证这个时候毫无根据,也没有这个必要说出来。

英国人强大与否中华军这边根本就不关心,两强相争渔翁得利,欧洲人自己陷入到自己的战争之中,中华帝国这边发发展反而会受到最少的干扰,这一点对于目前的中华帝国来说显然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海登见到项玉见识不凡,自然也是十分的折服的,于是便暗自揣度他的气量肯定也是不同寻常的。因此便趁机提出来要求中华军这边给予他们特别优惠权,英国人总是喜欢创造性的发明一些词汇,比如说他们就是想要中华军这边给予他们赊账的待遇,但是却又不明着说,偏偏要搞出一个什么特别优惠权,眼下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少之又少,这一种条约看起来毫无意义,其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两国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双方通商的过程之中,给予彼此特别优惠的税收待遇。比如说大幅度的降低关税,简化审批和监管流程等等。而且还特别提到要求允许赊账,这一点中华军这边自然是不同意的,这个时候的海上贸易风险巨大,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是要冒着很大的风险的,万一我这边给了你赊账的待遇,但是你在海上出了什么意外,或者是遇到了事故,或者是遭了海盗等等的原因,以至于到了后来你没有能力支付我的账务,那岂不是我这边的损失也是非常重大的。

英国人对于中华军方面的表态自然是非常失望,他们的这一提议如果没有通过的话,那他们想要将蒸汽机运回国内的企图就要告吹了,不过英国人的眼光看的比较远,他们知道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和对岸的大清帝国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双方之间肯定会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以他们所知道的大清帝国的实力,双方之间的战争恐怕要持续十数年之久,老实说海登并不看好中华帝国能够击败清廷,因为对方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这个是的清廷是采取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大大损害了欧洲人的贸易活动,因此英国人在心里也希望中华帝国这边能够击败清廷,这样一来他们就是第一个和这个新生的超级大国签订了贸易条例的国家了,而且按照目前中华帝国和荷兰人之间的矛盾,荷兰人想要从中插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等于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而中华帝国这边和英国人签署这样的协定也还算是划算,这种贸易条例说到底就是双方之间互相倾销商品,虽然这个时候英国人的商品贸易更胜一筹,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的提升,是呈几何倍数的提高的,远不是英国人通过增加工厂扩大人手就能够赶得上的,所以中华帝国势必虎仔双方的贸易之中占据优势,而这个时候英国人在海湾的殖民地则都将成为中华帝国的商品的倾销地。

双方各自打着小算盘,最终签署了《中英通商管理条例》这是世界上东西方国家之间签署最早的条例,它的出现为日后中西方的商业往来提供了样本,引来众人的模仿和借鉴。

条例虽然签署成功了,海登也松下了一口气,他至少完成了财政大臣临行前的嘱托了,但是这个时候要考虑到海军大臣的嘱托,只怕是这件事情不太好处理,按照眼下中国人的态度,他们不太可能在这件事情送松口的。

海登试探性的说了一下关于果阿和锡兰一带的荷兰人的问题,这件事情中华军这边早已给了他们明确的答复,那就是这些地方都将是中华军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其他外来国家插手,无论是荷兰人也好,英国人也好,都不能涉足此地,否则就会被视为是对中华军的敌对行动。

海登最终还是得到了一样的回答,不过中华军这边却提到了另外的一个地方,这里同样蕴含商机,只要能够打开其国门,向其国内倾销商品自然是水到渠成,这个地方就是基隆北边的日本。

日本闭关锁国之后只允许两个国家和其通商,一个就是中国,而另外的一个国家就是荷兰,只不过这个时候荷兰人的势力已经退出了东亚甚至是整个东南亚一带,其进入东亚的水路基本上已经被中华军从海上给切断了,所以这个时候只有中国能够和日本人通商。

但是这里的中国显然是指的大清帝国,不是中华帝国,而在这之前中华帝国曾借助着自己汉人的身份和日本人进行过一段时间的通商,但是自从中华军这边开始和清军发生直接的交锋之后,大清朝廷便派遣使者抵达日本去,要求日本人切断这一条贸易线,这样一来中华帝国这边和日本的贸易也被切断了,虽然目前因为中华军打下来了大批的土地还有待消化,也给商人们提供了一处商品倾销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利的影响正在逐渐的加重。

第三百二十章互相妥协

英国人自然是跟日本打过交道的,在明末的时候英国人也曾是日本的一大贸易进口国,日本这个时候在经历了万历朝鲜战争之后,其主推八纮一宇的丰臣秀吉派大臣基本上已经失势了,而且随着幕府上台之后,国家趋于保守,于是便有了1635年的闭关锁国政策。

但是这个时候的日本国内的人口数量高达两千万人,几乎都要比中国这个时候的总人口还要高了,而满清入关的时候中国的总人口是日本的三到四倍,不过,几十年的战乱使得大量的人口死亡,这才出现了较大的下降。

两千万的人口,听上去就叫人震惊,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英国才八百多万人,这样一想,日本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人口数量决定市场规模,这时英国人的逻辑,也是欧洲人的逻辑,而且日本不仅人口数量多,其国内也盛产白银,向其倾销商品不担心赚不回来。

因此海登一听项玉的提议,马上就动了心,他自然不会拒绝这么大的一块蛋糕,但是英国人对这件事情还是有很大的顾忌的,因为他们在这一代并没有什么殖民地可以当做是中转站,就算打开了日本的这个巨大的市场,国内的商品只怕也是难以运输过来。

这件事情也确实不好处理,但是如果因为这一点顾忌就放弃了这个市场的话,海登也总觉得心里很舍不得,他们这些海军士兵们拼死拼活的是为了什么?无非是争夺殖民地和财产,这个时候这种机会摆在眼前怎么也不能就这样放他跑掉啊。

“如果你们不愿意的话,那也没什么,我们中华军自己也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实力来敲开这个国家的国门,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当然了,如果你们同意的话那就最好了,我可以答应你们将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租借给你们,当做是你们在亚洲的中转站,但是作为交换,我们也必须在你们的本土取得这样的一块地方。嗯,让我想想,听说你们的朴茨茅斯港不错,那就这里好吧!”项玉抛出了一个交换策略,表示愿意给英国人提供一个落脚之地,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随后他的话却又让海登感到十分的为难。

英国人自从独立以来,还从没有割让过自己本土的任何一寸土地,而且随着其国力的日渐增长。整个欧洲大陆也没有谁有实力来进攻他们的本土,这是英国人的骄傲,因为他们可以像隔岸观火一样对欧洲大陆上经常蔓延的战火置若罔闻。

但是这个时候中华军竟然要求在大不列颠的本土租借一块地区,而且还是朴茨茅斯港。

后世的国人可能对这个港口没什么印象,但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日本和俄国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可谓是令很多人感到义愤填膺,而时至今日,朴茨茅斯港内还停留着纳尔逊在特拉加法尔之战的座船——勇士号。

这种事情海登一个区区海军少校。自然是不敢满口答应下来的,这种事情如果他在外面答应了下来。那么回到国内的时候极有可能会被称为卖国贼,遭到唾骂的。

不过这种事情毕竟是对帝国有利的,当然也有害处,这个时候就要权衡一下这其中的利弊了。

这个时候的澳门已经被葡萄牙人窃取了长达一百多年了,而且这个时候还处于清廷的掌控之下,英国人当然知道中华军这边是给自己花了一个美丽的大饼。但是能不能吃到则就不一定了,如果实在台湾岛上取得一块地区交换的话在安全上面自然是有保证的。

但是澳门这个时候被葡萄牙人经营多年,上面的建筑布局,和总体的规划都是按照欧洲人的标准来建造的,这对于减少英国人的建设成本。最快的投入使用是有很大的便利的,而且加上澳门背靠着的是中国的大陆,一旦中华军这边击败了清廷获得了大陆的统治权,那么其资产和贸易的重点对象必定是大陆而不是台湾,这一点英国人也不得不考虑。

项玉抛出来的这个提议也让很多中华军的将领们感到十分的诧异,祖宗之地不可弃的观点还是很深入人心的,因此这些人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面却是对这件事持反对的意见的。

而实际上,项玉的这个提议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尽管将澳门租借给英国人并不合适,但是中华帝国想要在欧洲获得立足之地,则必须在当地有一个代理人,并且还要有一个落脚点,目前来看身为海上霸主的英国人自然是最合适的角色了,中华军在英国的本土获得一个基地,不仅能够参与到欧洲的发展和贸易之中去,而且也能够极大的方便欧洲人了解中华帝国,了解这个国家的面貌,并且还能够得到英国人军事上的保护,避免了重新建立海外基地的动荡和不安。

当然了,这件事情要真正落实下来,至少要等到两年以后,而且那个时候英国人只怕是正在跟荷兰人打的正激烈,恐怕是没心思考虑这些事情,而且这个时候澳门也不再中华军的手上,只能算是许下一个空头支票。

不过既然双方有了互相租借领土的可能性,那么英国人与日本之间的通商就不再是难事了,所以这个时候中华军关于出兵威逼日本开放国门的建议,对英国人来说又变得极有吸引力了。

为了鼓动英国人的积极性,项玉同意了关于对英国人购买蒸汽机的赊账要求,但是前提条件是英军要和中华军一道出兵,进军日本,这一次双方皆不满足日本这个时候只开放一个港口,而且还限制了贸易对象的做法,一定要让日本人彻底的打开国门,将全国各地都变成中英两国的通商口岸,以方便两国的商品与当地展开贸易。

当然了,日本人这个自然是不会束手就擒的,三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恐怕是免不了的。

第三百二十一章对清计划

目前中华军的主力正在集结备战,因为这个时候处于冬季,所以大量的劳动力得到了农忙的空歇期,因此清廷加大了征调人力物力,大面积的砍伐树木打造战船,并且为了确保其水师的安全,尤其是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这三大湖泊里面的水师大寨的安全,清军在长江一带修建了数十座炮台,几乎占据了整个险要地段,使得中华军这边无法阻止大规模的突袭,而清军的水师能够安稳的度过这一段脆弱的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下水的战舰数量越来越多,根据中华军的情报人员的分析,清军目前已经下水的战舰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百艘之多,并且仍在以每个月两百艘的速度下水,这样的话,一旦等到三四月份的时候,清军的海上舰队的规模将会超过一千五百艘,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就算是其装备落后训练不足,也能够在沿海一带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实力,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华军的进攻将有可能会遭受重大的损失。

但是这种规模的造舰几乎就是倾尽了国力,这个时候的人口正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大量的徭役和兵役将会使得人口的恢复速度大大的降低,不过满清人显然是不在乎这一点的,因为这些减少的人都是汉人,他们满族人并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

所以对于中华军来说,形势是在逐渐的恶化的,尽管在这一段时间里面中华军方面也采取了几次比较大的行动,在整个大陆沿海一旦都给清廷制造了极大的麻烦。但是这个时候清廷在沿海一带的兵力布置已经达到了高峰。因此除非是大规模出动军队才有可能会有很大的收获。否则的话根本就动摇不了清廷的根本。

所以这个时候中华军再一次进行了扩招,在新移民被安置下来了之后岛内的劳动力就有了一定的富余,而且这个时候第一批的吕宋军也被调到了台湾来,准备参与接下来的战事。

项玉明白,这个时候的清廷不像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大清朝那么好对付,那个时候的满清朝廷早已从内部腐朽了,只留下了外面的一个空架子,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只是表象而已,但是这个时候的清廷不仅军事力量十分强大,而且韧性极佳,就算是中华军按照前世英国人在鸦片战争期间所采取的战术一样,清廷也不大可能会自己屈服,要知道当时的英军虽然强大,但是绝对没有灭亡中国的能力的,而中华军和英国人的目的不一样,他们是为了推翻满清的统制而作战的,所以满清朝廷也会拼死一战。双方之间互相妥协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

在和海登会见之后,项玉接连视察了基隆城外的两处大营。东西大营,这两座大营主要是按照军队成立的时间来划分的。

东面的大营是新建立的,目前拥有两万名陆军,这些还都是入伍不到半年的新兵,但是这些士兵在之前的军事行动之中也都亲历过战场,有过一定的实战经验,所以作战力也不容小觑。

东大营的编制是中华军第二师,师长是张三亮,在原来的体系之中张三亮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