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开始开始向北转向,绕过南汇城之后抵达崇明岛。

崇明岛这个时候也在中华军的控制之下,岛上有七艘军舰和两百名守军,这个时候中华军的舰队抵达崇明岛之后补充了一些水和食物之后没做停留,因为崇明岛的港口太小,舰队的船只难以全部停靠,再加上目前的战局也不允许海军再做耽搁,因此大军继续前行,沿着长江出海口逆流而上,一路经过江阴、太洲、镇江之后抵达了南京城下。

这一路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清军在长江的战略要道江阴修建了一处巨大的炮台,中华军如果想要进入江阴以西的水域,就势必要先将这里的炮台给拿下,不然的话在归途的时候很容易遭到清军的两面夹击。

江阴之战是中华军舰队在三天之内的第二场战斗,舰队以损失十三艘战舰的巨大代价拿下了江阴炮台,清军守军表现的出乎意料的顽强,完全是死战不退,立国之初的清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容小觑,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拼死抵抗,使得中华军大举进攻的消息立刻四下传播开来。

中华军被击沉了六艘战舰,七艘重伤,阵亡人数达到三百余人,这个伤亡数字可算是不小了,受伤的士兵也有两百多人,好在清军使用的都是实心弹,所以伤兵不太多,而阵亡的士兵也大多是落水之后来不及救援,被湍急的江水冲走溺死的。

在三艘战舰的护卫之下,这七艘战舰和两百多名伤兵顺流而下。返回了崇明岛,在此治疗休整,战舰则要等到工匠们慢慢修复,才能继续作战。

舰队离开江阴之后又在镇江再次和清军展开激战,镇江炮台的规模没有江阴那么大,士兵的战斗力也要差上很多。所以这一次中华军这边的损失十分轻微,只有三艘军舰被击伤,阵亡十六名士兵,以此代价就拿下了镇江炮台,也算是出乎了李权的预料了吧。

中华军一路大张旗鼓的行军,矛头直指江宁城(南京),这令南京城的清军大为紧张,清军一面闭守城门,一面从各地抽调兵力前来驻守。一时间扬州、凤阳、池州、庐州、宁国府的清军都被调动起来,八百里加急的快件也从南京星夜兼程送向北京。

南京城是前朝的旧都,它的意义不是别的城市能够比拟的,这也是为什么郑成功会北伐的时候一定要拿下南京,因为他十分清楚,只要拿下南京城,就势必会造成举国震动,不仅是中原的百姓会人心松动。而且江南各地的反清志士也会立刻响应,到时候清军面临的就是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局面,而他郑家军队则可以趁势崛起,光复旧都恢复正统也是大有可期的。

不过十分可惜的是郑成功的北伐最后是失败的,北伐军队在南京城下一败涂地,从那以后清军四面紧逼,郑军步履维艰。终于不得不退守台湾,这一切都是李权当时亲自经历过的,五年前的事情似乎历历在目,又是当时的南京城,还是一样的从水路进军。但是不同的是这一次清军的对手是强大的中华军。

南京城的加急告件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就送到了北京城,中华军大局来犯,似要拿下南京的消息果然让清廷内部震动了,南京城实在是太过于重要了,一定要不惜一切的代价将他守住,为此朝廷甚至还特意从北京派遣了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星夜赶往驰援,只不过这支骑兵耗时十五天,累死了上千匹马之后,终于赶到的时候才发现中华军早就跑的没影了。

先不说海军在历经了千难万险之后终于抵达了南京城,先来看看陆军这边,因为海军的决策,所以杭州城的清军在被拖延了一天的时间之后,终于还是出兵前来救援镇海了,只不过这一次派出来的军队人数相比于第一次来说要少得多,人数从一万五千人,削减到只有四千人,而且赵国祚因为担心杭州城的局势,所以没有亲自率军前来。

其实之前清军在守城的时候伤亡惨重,包括战死和受伤的士兵,一共有超过两千人减员,而且杭州城刚刚经历了大火,城中很多百姓都流离失所,人心惶恐不安,而且赵国祚也担心中华军还会继续前来进攻,因此不敢丝毫的大意,整日都在加强城防,能够派出四千人已经是很大的妥协了,直到七八天之后,中华军舰队北上的消息传到杭州的时候,赵国祚这才长长的松下了一口气,没有经历过的人始终都不明白,一个强大的海上敌人会对自己造成多么大的威胁。

杭州城的援军还是选择走陆路,杭州距离宁波直线距离有三百多里,加上山路崎岖,部队的队形又拉得很长,这都对行军的速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杭州城的援军直到镇海之战打响了四天之后才姗姗来迟。

而他们因为不了解战局,加上没有和绍兴当地的军队合兵一处,因此和宁波城中的援军一样,一头就钻入了中华军早就布下的口袋之中,在经过三个多时辰的激烈战斗之后就被中华军消灭了。

经过这一战之后,中华军在镇海的局势就彻底的稳了下来,中华军自从登陆之后先后经历了十余次的战斗,除了四五次比较大的遭遇战之外,其余的战斗都进展的十分顺利,因此部队的伤亡并不太多,而且中华军在几次战斗之中始终都保持着兵力上面的优势,而反观清军,因为部队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很多军队都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行军,根本就不做改变,因此很容易就遭受中华军这边的埋伏,死伤惨重。

这个时候中华军已经从最初的只是占领了镇海,到将势力范围扩展向北到了鸣鹤场、松浦镇、长西岭一带,向南控制了昆亭寨、天童山、宁波府,几乎占据了大半个宁波府,而且这个时候奉化城中的军队已经倾巢而出,几乎就是一座空城,所以宁波府内几乎再没有像样的抵抗势力了。

第两百九十二章人口掠夺

中华军一共歼灭了清军两万余人,其中俘虏了六千余人,除此之外,这个时候半个宁波府的百姓都被中华军给掠走了,不仅是带走了人口,而且是将当地的财产物资也一并抢夺一空,这对于清廷日后恢复这些地方的元气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失去了人口之后当地驻军的供给会出大问题,不仅没有粮饷来源,而且士兵的招募也是一个大问题,只能依靠其他地方的支援,因此将会逐渐成为朝廷的一个包袱,而随着中华军将这种做法的逐渐推开,清廷面临这样的困扰势必越来越重。

中华军的这种行动显然是对清廷的一种持续性的放血,双方的实力对比会因此而发生微妙的变化,目前已经占据了东南亚一带广泛土地中华帝国,可以持续不断的从清廷沿岸一带的州府掠夺人口,将他们输送到自己的各个地盘上,这样就和当年欧洲人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有了本质的区别,二战之后世界各地为什么名族独立运动会此起彼伏,导致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地纷纷走向独立并且建立了国家。

这一方面是因为列强在战后的国力包括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受到了重创,难以继续支持其在海外继续维持强大的兵力和统制,这才不得不放弃了这些经营多年的殖民地。

而中华军这个时候所采取的则是何俄国人差不多的政策,那就是将自己的本国人口不断的派遣到殖民地去,然后再持续性的打压当地的土著人。使得这一带土地上逐渐沦为汉人占据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只有将自己的人口将这些地方填满了。这才能从根本上阻止这些地方闹独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汉人人口会越来越多了,土著人则会逐渐沦为少数民族,一个人口占少数的民族想要闹独立,那显然是行不通的。

并且这下汉人本安置在这些地方之后,会带来先进的生产和建设技术,大大的提高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粮食和税收,这也是中华军接下来和清廷对抗的资本。

中华军占据了宁波已经有五天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清军从各地的军队基本上已经快要抵达宁波府了,而从金华府过来的援军因为害怕遭遇之前的几支清军的境遇,吓得不敢孤军向前,因此驻军在绍兴府的天姥山一带就不敢再前进一步了,他们知道接下来各地的援军还会继续驰援,从温州府、处州府甚至是严州府的援军都有可能即将到来,虽然不知道这几处到底派遣了多少军队。但是和他们联合之后再行进军怎么也要稳妥一些吧。

因此中华军这一段时间基本上没有遭遇到什么战事,张聪一边继续在外围布置了很多的眼线。继续监视各地的清军的动向,一面将大军分成好几十支,四散到各地继续虐略人口,当地的百姓将中华军视为海上蛮夷,因此想要说服他们自愿跟随中华军离开显然难度太大,因此中华军这边干脆使用最简单的做法,那就是直接抓,为了防止百姓们逃跑,大军一般先在外面围成一个大网,然后快速收缩,将村子里面的百姓全部带走,包括他们的财产和粮食等重要的物资也一带走。

这个时候各地村庄大多编有团练的,大一点的村庄人口在几百户的村子里面的团丁甚至能够达到上百人,这些人一听到中华军打进村子了,马上抄起家伙冲出来就要跟中华军拼命,这个时候往往是中华军士兵们最难办的,因为在这些人口里面最重要的显然就是这些年轻力壮的青年了,但是要是不击溃他们的话就根本进不了村,要是攻击他们的话也很容易造成损伤。

最后中华军这边还是决定对他们进行攻击,士兵们先排成一排不断的放枪,主要是打击他们身前身后的空地,好使得他们知难而退,最大限度的降低其抵抗意志,这一做法对于一些小一点的村庄很有效,但是对于大一点的村庄来说效果就不那么好了。

因为这样的村庄里面一般都会修建一道土墙,这样的土墙不算很高只有一丈多一点,但是确实能够防御中华军的子弹的射击的,而且团丁们手中有时候还会有远程武器,比如说弓箭或者火铳,这样的话就有点难办了。

这样的大村子为数不少,在宁波一带就有十几个,里面一般至少有五百户人口,平均下来每个村庄里面都有三千到四千的人口,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放过了那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为此张聪最终决定还是不顾伤亡拿下这些村庄,当然,这个不顾伤亡是不顾村里的团丁的伤亡。

中华军这边再次出动,并且每一支队伍里面都携带了几门火炮,这玩意可沉了,一路上七八十名士兵轮番上阵,才将它们磕磕碰碰的推到了这些村口,这一带的路实在是太难走了,对于这种火炮来说简直就是寸步难行,怪不得清军的支援部队行动这么迟缓了,他们的青铜炮比中华军的这些铁家伙还要重上不少,推动起来更加沉重,除非是用马匹或者牛来牵引,否则的话士兵们光是一路推炮就能够将自己累散架了。

附近村庄里面的百姓见到海外的这群蛮夷们竟然推来了火炮,这一下子可算是慌了神,火枪他们不怕,因为见得多,知道这玩意看起来厉害,开枪的声势也很震慑人,但是实际上的威力并不大,子弹也打得不远,因此不是很害怕,当然了,他们印象中的火枪是明军和清军所装备的那种火铳,于是理所当然的将中华军的火枪也归结到了这一类。

但是眼前的这两门通体银白色,有着黑洞洞的炮口的火炮却让他们吓得亡魂直冒,这东西不仅是看上去凶猛,实际的效果也是杠杠的,一发炮弹过去,整个墙都能够给你炸塌半面,更别说是人了。

ps:这章发出去的时候好像是到了春节了,在这里祝大家春节快乐!

第两百九十三章镇海大营

中华军这边将火炮往那里一摆,村中的百姓和团丁们就已经被吓住了,然后中华军的士兵将炮口对准了村子外面的那一道围墙,这一过程很慢,并不是士兵们的操作水平不行,而是为了让土墙上面的团丁有足够的时间逃离,当然了,任何人见到大炮的炮口对准了你,都是会选择逃跑的,因此中华军的火炮只是射向了无人的土墙,两发散弹爆炸的巨大威力一下子就将这两面土墙给炸的四分五裂,巨大的爆炸声让几名距离爆炸点比较接近的村民的耳朵被震得嗡嗡响,还好有土墙挡住了爆炸的威力,不然的话他们肯定一命呜呼了。

中华军的操炮演练将村里面的百姓完全给震慑到了,他们原本仅存的一丝想要坚守的想法这个时候也全都被抛到爪哇国去了,因此中华军接下来很顺利的就将村中的百姓全都带走了,好在他们在见到中华军士兵对他们还算客气的时候,心中的不安稍稍缓解了一些,于是很配合的跟着中华军向镇海的方向而去。

一连五天的时间中华军四处出击,将散在各地的百姓一扫而空,算上从宁波城中抓到的人口,这个时候一共得到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预期了,总人口已经达到了近七十万,一个小小的宁波府内就有七十万人口,那么整个浙江能有七百万人口了!

其实实际上这个时候浙江省是没有七百万的人口的,整个中国这个时候的人口也才两千多万,但是多年的战争。尤其是中原一带的战争。李自成、张献忠几人的农民军席卷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湖北一带。几乎将整个北方都影响遍了,这些农民起义除了几个大的势力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小势力,他们像是滚雪球一样,所到一处就将这里席卷一空,并且裹挟着当地的百姓继续向前流窜,因此对中国北方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北方虽然没有达到十室九空、饿殍遍野的惨状。但是也几乎是到这种地步的边缘了。

大量的人口向南方迁徙是自南宋时候就已经开始的,而在明朝末年,这一现象是更加严重的,所以这个时候北方的人口数量是远远不及南方的人口的,直到康熙末年,康乾盛世的时候,北方的人口数量才终于恢复了过来。

浙江的人口主要也是集中在杭州绍兴宁波这一带,向南的福建的人口就比浙江少,北方的山东直隶等地的人口也是远不及浙江的,整个南方也只有广东能够超过浙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军基本上已经将宁波附近的人口全都掳掠一空了,而清军这个时候从南北两个方向都集结了大军。从福州严州嘉兴一带的清军这个时候已经抵达了绍兴的上虞县,他们的行军很慢,但是部队都携带了大量的火炮,大军之中没有骑兵,全都是步兵,火枪兵的数量也很多,人数达到了一万两千人。

南边的清军这个时候集结在天姥山和新昌一带,军队有九千人,但是有一千人的骑兵,相对来说这里的清军将会比上虞的清军更具威胁性。

不过中华军这个时候显然已经不想再继续跟清军作战了,大军在请抵达之后不久,就趁夜悄悄的退出了宁波府,携带着大量的物资乘船沿着大浃江,向东撤往镇海,中华军将依托镇海炮台为阵地,在此地阻挡住清军,以免因为兵力分散而遭到清军的围歼。

至于掳掠到的近七十万的人口,想要直接将他们运到台湾去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中华军一共征用了超过七百艘民船,加上军队自己的物资和运兵船,一次也只能将五到六万人口运到台湾去,而从浙江到台湾,这一趟就至少要耗掉十天左右的时间,而要将这些人全部都运走,至少需要所有的船只马不停蹄的跑十三趟,这样的话至少需要一百多天,四个月的时间,但是眼下的情势,清军绝对不会容许中华军在镇海这边盘踞四个月的时间的,因此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中华军这边采用的是先将这批百姓连带着各种物资,全部就近运到舟山群岛上去,岛上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屋舍能够提供给这些百姓们居住,但是中华军这边也运来了大量的帐篷,加上中华军这边组织百姓们动手自己搭建茅草屋,也能够解决一部分的居住问题。

从镇海驶向定海军港,分批次的将舰船上的百姓转移下去,这项工作倒也不是很耗时,镇海到定海之间的距离很近,往返一趟也只需要十余个小时,因此只需要五六天的时间就能够完全将人口转移走。

这个时候镇海这边还有接近二十万的百姓等待转移,这些都是最近才抓过来的,之前的那一批百姓早已经被转移走了,镇海炮台东面,之前中华军建立的滩头阵地,这个时候已经扩大了数十倍,形成了一个非常巨大的营区,这个时候营区里面比较缺乏的就是帐篷了,二十万百姓,加上一万多人的军队,至少需要上万顶的帐篷,而实际上中华军这边最开始只携带了七千顶帐篷,这个时候已经全部用光了,再加上之前缴获清军在镇海大营的六百多顶帐篷,缺口还是很大,不过好在中华军接下来和清军几次交战都有所收获,陆陆续续的缴获了一千多顶帐篷,在拿下宁波城之后又在城中找到了两千多顶帐篷,所以这个时候刚好够用,还多出来的几百顶帐篷则随着船只运到定海那边去了,那边的缺口比镇海这边要大得多。

人一多,各种问题就会相继到来,主要的就是中华军这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