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荣耀法兰西-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整个作战部署是方面军司令官蒙塞提出来的,由沙恩霍斯特参谋长加以完善确认。在蒙塞将军的战略思想中,体现了香槟混成系将官们一贯的作战风格:
想尽一切方式方法,将敌人吸引到己方设定的理想战场;
无论何时何地,需要尽可能的保持对敌作战的绝对优势兵力。所谓以少胜多的战例之所以经典,那是它们都属于小概率事件;
为了胜利,战场后方必须保留数量足够的战略预备队;
……
临近黄昏时分,距离克卢瑟3公里外的一座山岗处,在一大片高大山毛榉树的围绕下,38岁的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正举着一个大号的单筒望远镜观察远方的城镇。时不时的,他的眼角边显露出不被人察觉的一丝忧郁。
尽管东布罗夫斯基一直都自誉为纯正的波兰人,但他的父亲老东布罗夫斯基实为萨克森军队上校,而母亲为普鲁士人。十多年前,当东布罗夫斯基的父亲逝世时,留给儿子的仅有一把军刀和两匹马,但对于惯于穷困、勇敢和倔强的波兰贵族而言,只要拥有战马、军刀与爱国之心,家族的崛起并非什么难事。
与其父亲一样,东布罗夫斯基在萨克森军队开始他的军事生涯,此后他还在普鲁士军队与俄军中效力。需要说明的,东布罗夫斯基尽管在萨克森和普鲁士服役期间,受到德意志文化极大影响;加之身边波兰人很少,以致他的波兰语说的很差,但并不影响充满爱国心的东布罗夫斯基打算加入波兰军队。
两年前,时任波兰国王的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都·波尼亚托夫斯基亲自邀请东布罗夫斯基回归波兰,并在1792年授予东布罗夫斯基为波兰军队的骑兵少将。然而短短半年之后,东布罗夫斯基在察觉到如今的波兰不过是被圣彼得堡掌控的俄国附庸国时,他便愤而辞去了一切军职,重新回到萨克森公国……
十分前,这位波兰第二军军长不久前得到侦查骑兵送来的消息,那是俄国守军居然在占领该城之后的两天里重新修缮了东面一处破损严重的城墙。事实上,原本就是波军故意为之,预备等到奥日什战斗打响之后,乘着天黑奇袭克卢瑟城的关键。
此外,驻守克卢瑟的俄军指挥官还下令驱散或是关押了城中所有没有妇孺家眷的波兰轻壮,这使得波兰第二军无法在战斗过程中得到城内波兰爱国者的积极响应。
不多时,一名副官快步走过来,他向着东布罗夫斯基汇报说:“将军,已经查实驻守克卢瑟的俄军总共三千人左右,其指挥官为利纳斯·韦里加将军,据说他和他的家族来自投效俄国沙皇的立陶宛贵族。”
“利纳斯·韦里加?!”东布罗夫斯基内心反复琢磨着这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忽然间他想起自己在萨克森军队服役期间的一名来自北方立陶宛地区的战友,正是名叫利纳斯·韦里加,而且年龄与性格也非常符合。
那个时候,由于萨克森选帝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一世从路德宗改信为罗马天主教,于是被华沙贵族议会选举为波兰国王。所以,萨克森、波兰与立陶宛三国名义上还属于一体,即所谓的波兰…萨克森君合国。
其后,1778年到1779年期间爆发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也被戏称为土豆战争)中,还是骑兵少尉的韦里加向长官主动请缨,带领不足百人的士兵坚守苏台德山脉的一处山隘,防止隘口对面的两个奥地利步兵团通过该区域。其作战目的在于为萨克森与普鲁士联军官兵忙着在波希米亚地区收获土豆赢得更多的时间。
在那场长达5天5夜的激烈战斗中,处于劣势兵力的韦里加和他麾下的士兵始终将奥地利人滞留于狭长山隘之间,举步维艰。直到战争结束时,奥地利人最终没能得到苏台德区北面平原的一颗土豆。
等到战争结束时,时任萨克森选帝侯曾希望越级晋升韦里加为上尉,但被后者谢绝。那是历史悠久的韦里加家族,这个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大贵族兼侯爵世家已正式投靠了圣彼得堡,并公开向叶卡捷琳娜二世宣誓效忠。不仅如此,这些立陶宛卖国贼为了取信于俄国人,甚至还放弃了天主教进而去改信东正教。
“……所以,劝降利纳斯·韦里加是毫无可能的,最终的结果只会提前暴露整个方面军的战略意图。”东布罗夫斯基摇了摇头。
在面对参谋们提出的作战思路时,东布罗夫斯基直接切断了身边将校军官的上述想法。作为一个能坚守阵地3天3夜的指挥官,韦里加属于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宁可阵亡也绝不会舍弃自己家族,重新投靠法国以及曾经的波兰祖国。
尽管东布罗夫斯基和他的军官们非常确信,波兰第二军相对于城防守军近乎十倍的优势兵力,足以拿下波兰…立陶宛叛国者坚守的克卢瑟。然而,实施战斗的时间切入点是个大问题。
再过几个小时,第四军与波兰第二军一部就要围歼奥日什镇内的俄军普列宁所部。只有当奥日什的战斗打响之际,波兰第二军才能顺势发动对克卢瑟的攻势,并要求在第二天拂晓前彻底加以占领,并巩固阵地。
倘若进攻时间过早,势必将惊动西部奥日什镇内的俄军,以及东面数十公里外的俄军主力;但如果行动时间过晚,东布罗夫斯基率领的两万波军未能及时拿下克卢瑟的话,将可能在郊野外陷入东西方向俄军的夹攻而陷入崩溃。更重要的是,一旦波兰第二军失败,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战略部署付之一炬……
就在军官们一筹莫展之际,东布罗夫斯基再度举起望远镜,他详细观察那座克卢瑟镇。不经意间,这位波兰将军敏锐察觉到驻防该镇的俄军士兵大多数不是真正的俄国人(东斯拉夫人),而是为俄军效力的,依然信奉天主教的立陶宛籍士兵。
那是守军士兵们在面对教堂外的十字架进行完祈祷,于胸前画十字时,并非东正教用两个手指划这十字,而是天主教习惯,用整个手掌划出十字。
很快,一个疯狂而大胆的作战思路在这位波兰将军头脑里迅速形成。
……
第381章 奥日什…卢瑟攻防战(5)
13世纪之前,波兰与立陶宛依然是分属两个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度。当条顿骑士团的疯狂进攻,迫使这个信奉多神教的立陶宛大公国不得不投效于波兰人的保护,继而又昄依了天主教。可即便如此,这两个国家只是处于名义上的统一,联合的主体不过是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之间的王室联姻,与绝大部分平民无关。
从16世纪开始,尽管不再有条顿骑士团的袭扰,但立陶宛的东部领土又不断遭到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的前身)的侵占,迫使立陶宛与波兰走得更近。
1569年7月,波兰与立陶宛在卢布林重新签订联盟条约,规定两国有一个共同的议会、共同的选王制和执行一致的对外政策,原来属于立陶宛的乌克兰地区直接并入波兰版图,立陶宛大公国保留其政治独立性,拥有自己的政府、法律、军队和国库,史称“卢布林合并”。
从此两个独立国家正式合并,建立波兰…立陶宛王国,波兰语和立陶宛语一样,同时成为这个联合王国的官方语言。
需要说明的,历史上的这一时期也属于波兰…立陶宛王国历史上的最辉煌时代。即便是强横无比的普鲁士公国,也不过是依附于波兰的诸多附庸而已;而野蛮人充斥的莫斯科大公国更被波兰的翼骑兵和立陶宛的胸甲步兵打得百余年间都抬不起头,就连首都莫斯科也被波兰贵族军阀长期霸占。
根据《卢布林联合协定》,立陶宛大公国的诸多领土被转给波兰王国领地,立陶宛自身在波兰的统治下也逐渐被波兰化。不过,大公国仍旧在联邦体系中仍保留诸多权力,其中包括也已拥有自己的政府、财政国库和独立的军队。
在俄奥普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的1772年,俄国人最先获取了立陶宛东北部领土(立窝尼亚);等到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时,整个立陶宛被俄罗斯帝国吞并,原本属于波兰内陆河之一的涅曼河,也成为分割波兰与立陶宛两地的边界。
在另一个时空里,尽管波兰数次经历灭亡与复国,并在二战之后重新涅槃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波兰…立陶宛联邦自1793年之后就永远的消失于历史长河。
事实上,与大部分波兰人那种狂热而焦躁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相比,立陶宛的普通民众以及部分贵族并不太热衷于恢复两国联邦,他们更愿意成立独立的立陶宛王国,或是依附于比衰败的波兰更强大的俄国。
当然,以欧洲小国们的满满节操(生存之道)来看,倘若法国人比起俄国人更为厉害的话,自己多拜一个法爹又不是不可以。
在18与19世纪的俄军序列中,来自立陶宛(立窝尼亚)的胸甲步兵(仅有前胸甲)与哥萨克骑兵一样,被视为沙俄军队中最具战斗力的两大兵种,他们成在土耳其战场、芬兰战场、高加索战场,以及1812年卫国战争中上大放异彩。尤其是立陶宛步兵军纪严明、作战勇敢,甚至被沙皇授予近卫军的荣誉称号。
可即便如此,那些备受各方打击的力图恢复“波兰…立陶宛”的联邦派政治势力依然在立陶宛境内拥有不小的力量,尤其是在军队体系中。
另一时空里,当科希丘什科在1794年于华沙发动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起义时(又称大波兰起义),涅曼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最先响应起义的,就是驻防维尔纽斯近郊的立陶宛军队。
……
黄昏时分,正在克卢瑟城头上端塔楼负责日常巡视的克雷扎上尉忽然接到执勤哨兵的紧急报告,说从东面埃乌克方向走来一支状况不明的军队。
克雷扎急忙赶到城头举起望远镜,从队列上看这支军队约有一个步兵营规模。他们打着灰色双头鹰旗旗帜,身穿俄步兵特有的绿色制服以及红长筒袜,表明了这是这支军队的身份,来自埃乌克一带的俄国正规军。然而,恪尽职守的上尉仍旧觉得蹊跷,于是他便将此事汇报给了城东的指挥官。
“中校,我发现这支俄国…军队不在我们的通行列表中!”上尉如是解释说。
依照军规,在战争期间想要通行城池要塞的友军都必须提前12小时由传令兵予以通报,并在城防卫戍司令部备案,否则将被视为敌军而予以攻击。
不过,等到伯尔尼斯中校一番观察过后,他发现这支俄军没有火炮,人数也仅有3百人,估计应该是掉队之后赶往奥日什的援军,便不以为然教训起自己的下属说:
“克雷扎,请你记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去年开始,无论是立陶宛,还是立窝尼亚,都属于俄罗斯帝国。尽管我们依然信奉天主教,说着立陶宛语,但已属于俄国…军队。所以,请务必将你嘴里的‘俄国…军队’改称为我们的友军。”
已在俄军服役多年的伯尔尼斯中校深知,对于很多俄国…军队而言,军规永远是停留于纸面上玩意,很少有真正执行的;更何况,那面灰色双头鹰旗军旗与红色长筒袜都说明了这支俄国友军为战斗力极强的喀山步兵团一部,后者曾在土耳其战场与芬兰战争中屡立战功。
当然,越是战斗力强的俄军,通常军纪越差。
只要看看这些“俄军”队形混乱、衣冠不整,既没有歌声,也没有行军鼓点。官兵们肆无忌惮的爆着粗口,很多士兵的刺刀上还挂着活鸡、活鸭这类的家禽……这一副糟糕的模样,已经让伯尔尼斯中校彻底明白了:该死的俄国步兵营肯定是中途祸害了某个波兰人或是普鲁士人的村落,搞得这群俄国大兵们整整晚了两天,才想着准备回到奥日什前线向长官报道。
20分钟之后,已下到城墙外的克雷扎上尉在验证无误这支“俄国友军”的前线调令后,便依照伯尔尼斯中校命令,他示意城头守军打开东城门,予以放行。似乎是担心这个来历不明的俄军步兵营在城中胡作非为,克雷扎上尉再向值班中校请示之后,亲自带领这支3百人的“友军”前往城中驻地修整。
往来俄军的临时驻地为城南的一大片民宅,依照城防卫戍司令利纳斯·韦里加将军在两天前的命令,所有靠近城墙的民宅都被划归为军事管辖区,除了军队之外,不允许有任何波兰人或普鲁士人在此居住;违者,一律关押到修道院。
“约瑟夫,我的朋友,欢迎你们的到来!”
等到所谓的俄军步兵们接管了营地防务,一直保持警惕表情的克雷扎上尉撤下了面具,他开始热情拥抱起那位“俄军指挥官”,约瑟夫·维比茨基少校,后者已是波军第二军参谋军官;而克雷扎上尉的另一个身份,实为“波兰…立陶宛兄弟会”的成员,一个致力于将波兰与立陶宛重新联合在一起的军事组织。
等到克雷扎将目光继续投向其他人时,居然发现老长官东布罗夫斯基将军也在里面,只是身上绿色制服显示他不过是一名不起眼的俄军少尉。
看到老长官与朋友们时,克雷扎竭力按捺内心的无比激动,他将东布罗夫斯基将军与维比茨基少校等一干军官领进房间密谈。
“这么说,我们的反击即将打响了?”一关上门,克雷扎便亟不可待的问了一句。
东布罗夫斯基点了点头,示意维比茨基少校将外面情况大致讲述给克雷扎。
“可是将军,你们的人太少了,区区3百人不足以控制整个克卢瑟城。而且,我所能联系到可信任的战友也不足50人。”克雷扎很是遗憾的说。当然他心中也明白,一旦入城人数过多,伯尔尼斯中校肯定会亲自验证这支俄军通行证的真伪。
如今,城防卫戍司令利纳斯·韦里加手中掌握了两个立陶宛步兵团,一个担当侦查任务的哥萨克骑兵团,以及一个履行宪兵职责的警卫营,总兵力超过3千。此外,原本可以充当内应的波兰爱国者大都被软禁在修道院里。
“哦,警卫营都是立陶宛人吗?”东布罗夫斯基问道。
“是立窝尼亚人!”克雷扎咬牙切齿的说道。
尽管立窝尼亚在之前的近两百年间一直属于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然而,等到俄罗斯吞并了整个立陶宛,并任命苏沃洛夫担当总督之后,已提前加入俄军20年的立窝尼亚人便成为镇压立陶宛反抗军的刽子手与急先锋。
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在人口不足150万的立陶宛地区,就有近两万名反对俄国暴政的反抗军倒在立窝尼亚军队的枪口与刺刀下。
“所以,将军带我们来为立陶宛兄弟复仇!”维比茨基紧握着克雷扎的手。
很快,东布罗夫斯基起身向部下们下达命令道:“克雷扎,你先将利纳斯·韦里加和他的警卫营驻扎地点与行动规律在地图上表述出来;维比茨基,你负责制定一个突袭战斗,干掉卫戍司令部的警卫营……另外,克雷扎你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就是挑动哥萨克骑兵与两个步兵团的矛盾。”
对于后一项任务,克雷扎眉开眼笑的说道:“将军,这根本不用挑拨。就在昨天下午,我们刚与那群不受军纪约束的马匪们干了一场,为此还伤了好几个兄弟。反倒是利纳斯·韦里加命令他的警卫营在一旁拉偏架,为此还关押了我们30多人。现在,大家憋了一肚子火,脾气正大着呢。”
……
第382章 奥日什…卢瑟攻防战(6)
与其他俄国将军一样,韦里加也喜欢将城防司令部设在教堂里。首先,教堂位于城镇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传令骑兵可以将命令迅速传达四周;其次,教堂多为本城镇最雄伟、最高大的建筑,内部宽敞明亮,容得下很多人;但最重要的原因教堂是石头建筑,周边多为宽阔的广场,能有效防范城中反抗势力的偷袭。
然而,克卢瑟教堂显然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不符合这位卫戍司令的东正教信仰。所以在进驻克卢瑟之后,韦里加将军便将日常祈祷与弥撒仪式放在不远处一座不大的东正教堂里。若不是担心城中民众中80%的天主教徒,以及主要信奉天主教的两个立陶宛步兵团的强烈反对,这位天主教的叛徒或许已下令将自己身处的这座天主教堂彻底“净化”成为纯正的东正教教堂。
追根溯源,利纳斯·韦里加的家族属于立陶宛大公国君主明道加斯后裔的一支。而那位明道加斯,目前是已知的第一位立陶宛大公,也是唯一的立陶宛国王。等到波兰…立陶宛联邦成立后,由于奇葩的“贵族选王制”缘故,使得韦里加家族慢慢失去了王族资格,仅保留一个不知所谓的立陶宛世袭侯爵的头衔。
所以,两百多年来,韦里加家族一直谋求恢复他们的立陶宛王族身份。直到20多年前,当俄国从波兰手中获得立窝尼亚后,韦里加家族逐渐的投效了圣彼得堡。那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允诺韦里加家族帮助俄罗斯帝国得到整个立陶宛,她便将公开承认其王族身份。1793年3月,尚在人世的俄国女沙皇于圣彼得堡兑现了这份承诺。尽管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