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到古代当名士-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次辅笑着摇头:“真是孩子话,鞑靼自国朝之初太祖将蒙元人驱入草原,便屡屡袭扰边境,虽我朝有几次大胜,但一旦放松便会回头袭扰边关,除之不绝。难道鞑靼数十年不灭,你还为他一世不婚了?”
  他……这辈子还真不一定能成亲了。
  宋时脑海中蓦地浮现出这个可怕的念头,想要摇头拒绝,现实中的身体却像中了蛊一般缓缓点了头。
  从张府出来后,他都有些惊讶自己方才那么不留余地的拒绝。
  本来可以推到他父亲从福建回来,然后再推说要编新书,整天整夜留在翰林院加班,忙着工作自然就没工夫成亲了。再然后……编书总得四五年工夫,一套编几十年的也不少,这么长时间总够理清他跟桓小师兄关系的了,怎么当时就这么坚定就拒绝了?
  那可是次辅亲自跟他提亲哪!
  可是张老师提亲的场面确实没有桓师兄提亲的场面刺激。大概是经过那一场,他的阈值被调高了,不能再被别的提亲场景触动了?
  他揉了揉太阳穴,抬眼见着家里的车夫在门口候着,忙正了正脸色,命车夫带他去另一位座师,副考官曾大人府上。
  这一趟拜别之后,大约半个京师的人都不会再向他家提亲了。
  四月初宋时便到吏部告了假,领了关防,跟哥哥们一道乘车离京。临别时不光桓凌请假来送,这一科相识的同年,还未回福建的朋友、粉丝也一同到城外长亭依依送别。
  送行的人几乎挤断官道,看得两位兄长啧舌,二哥甚至感叹道:“我将来若外放个县令,到离任时能有这许多父老送行,这辈子就不亏了。”
  宋时笑道:“咱们爹爹从广西离任时才是真的人山人海追着相送,那万民伞都制了几顶,写得密密麻麻的。等爹回来,哥哥们问爹做官的决窍不就成了?”
  大哥也叫他勾出几分兴致,说道:“若这会试连年不中,倒不若学爹一样捐个官儿做。只是地方要好好选选——那西北战乱苦寒之地就不可去了,中原、南方都好,广西也去得,东北听说也都是上好的黑土地,只是天气冷些。”
  提到这些,宋时最有经验,便从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灾害、风俗、名胜、特产、民族……等方面给兄长们一一做分析。从京城到保定这两天多的路程,全国五A级景区都叫他安利了个遍,说得两位兄长都动了几分弃考捐官的心。
  反正家里有个三元及第的弟弟在中枢,足以庇护家里,他们也都考了二三十年的试,真的要三年复三年地考下去么?
  两位兄长各有心思,马车却已到了府城外。
  宋家大管事宋福带着十一岁的大哥儿宋霖亲到城外迎候他们。一个小小孩儿穿着整整齐齐的儒衫,神色老成、礼仪周全,小大人般站在车前行礼,从爹叫到三叔,真是说不出的可爱。
  尤为可爱的是,这孩子刚留起头发,脑袋上一片短毛,只有原先留长寿辫的两撮小鬏鬏够长,在头顶结成个极小的发髻。
  这发型太可爱了!
  只要不是留在自己头上,这种小孩子的发型真是招人疼啊!
  他从袖子里掏出一包酥糖给侄儿,趁他双手接糖的时候,上手胡撸了一把硬扎扎的短发。
  短发中又掺着光滑的长发,手感真好。
  宋时满足地挑起唇角,把手藏回袖子里,含笑问道:“霖官儿这个年纪已经会念四书了?好出息的孩子,念到哪一段了?”
  霖官儿握着那包糖,小脸板得严严的,正色答道:“侄儿如今已经念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了!”
  宋时连夸了几声“好聪明”,他大哥脸上也一片骄傲,又不好当面夸孩子,假意骂了一句:“你三叔这个年纪都能治本经了,你却才读到这段,实在不争气!”
  宋时听过点儿教育学知识,知道个要赞美孩子的理论,连忙打断大哥,抱着霖官儿说:“大哥不必自谦了,这孩子好就是好,不必跟人比。我看他书背得熟,学得不慢,来日离开保定,到京里寻个好先生教着,有几年也能做童生、考秀才了。”
  霖哥儿听着这位已经不大有印象的叔叔夸自己,羞得直低头,听到他说“离开保定”一话时才抬起头,有些害怕地叫他爹:“爹,我不想去京里,我想在家里念书!”
  宋时抱着这个大宝贝儿,笑着说:“怕什么,不光你一个人去京里,你劝劝奶奶,咱们一家子都到京里住,还跟住在家里时一样!”
  宋晓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却没说什么。
  ——他若放了外任,倒能带夫人,却不好让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儿离开状元叔父,到不知学风如何的任上。万一二弟也肯放外任,家里老少还真都得送进京,叫他们爹跟三弟照顾。
  举家搬入京城之事,看来倒不得不做了。
  兄弟三人怀着相似的念头进了府城,到西街街口处就远远见着一群人正挖地基,宋福赶到车边掀开帘子,指着正卖力干活的民夫说:“这是给咱们三爷建的三元牌坊!三爷可是咱们保定府第一位状元,更是第一位三元,府、县几位太尊、老爷都天天念着三爷呢!”
  当然,他们家里念得更厉害。
  宋福指挥车夫、小厮们高喊一声“宋三元回府了”,整条街煞时沸腾起来,路人、邻居都挤上来,把路堵得严严实实的。但因他们车要回家,又不敢拦他们前行,见车轮过来就像水波在船前分开一般,都拼命往路边挤。
  宋时怕挤出事来,忙探出半个身子朝人挥手,喊道:“街坊邻居们,我是状元宋时,我就住在这宋家。诸位要见我往后到这儿来便能见着,不必都堵在这里,以免踩踏间误出事故!”
  他一个状元都喊了,家里下人连忙也这么喊,众街坊虽舍不得见状元的机会,后面的倒不像刚才那么急着往前冲,把前头的人往车前挤了。
  街上渐渐让开一条窄路,直通宋府。
  宋家大门早在人流挤上来前就是大全的,此时外人散去了,便露出一排家人上来迎接,将车队拉进大门。车子一直驶进内院,院门口便站着一个穿秋香色褙子、头发花白、脸庞圆圆胖胖的老太太,左右两侧有媳妇扶着,见车子驶来便高喊了一声“时官儿”。
  宋时顾不得等两位兄长,抱着侄子跳下车,直奔她面前,搂着她叫了声“娘”,又向两边年轻妇人叫“嫂子”。
  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
  虽说宋时不是她亲生的,可从小儿在她屋里养着,当时家里又许久没有别的孩子出生,宋时在这个家就跟她的亲儿子、或者说,跟她的大孙子一样。
  这么个宝贝疙瘩猛地叫他爹带走,还一走六年多,老太太的心也跟着牵挂了六年,见他回来才终于放下来,拍着他的背哭了一声:“我的时官儿啊,你可算回来了!你怎么瘦成这样了,都是你那没正形的爹累坏了你啊!”


第86章 
  宋时抱着母亲安慰道:“我可不是真瘦,只是个儿高。不信娘你摸摸; 我这一身都是腱子肉; 极压秤的; 别人要练还练不出来哩。”
  他又托了托大侄子给他娘看——一般人是能随随便便把这么大个孩子抱起来的吗?
  老太太可不懂锻炼的好处,摸着他的胳膊心疼地他; 又要骂他爹几声:“哪儿有好好的读书人练出这么一膀子力气的!都是你爹折腾的,家里又不缺吃喝,非得带我儿去那么远的地方当官……你在家里小胳膊全是肉; 一按一个窝的; 现在硬得都按不下去了; 这是受了多好苦啊……”
  不说了,不说了; 先让孩子进门吃饭!
  老太太见了小儿子; 连大儿子都不疼了; 叫他赶紧把霖哥接过去; 别累断了宋时的手,自己牵着他进了堂屋。
  进屋之后宋时又重整衣裳; 正式跟母亲和两位嫂嫂见礼; 又坐下受了三个侄儿的礼; 发了几包酥糖、麻糖、糖莲子出去。
  他家两位哥哥自幼就跟父亲一样苦钻科考; 无心家事; 所以娶妻生子都晚。大哥家的大侄儿宋霖今年十一,二侄儿宋霆还小两岁,正在读蒙书。二哥家的三侄儿宋霄才六岁; 还没入学,跟二堂哥一样顶着光溜溜露青茬的头皮,额前头发剃成一把梳的样式,两侧长寿辫梳成丫角,比大侄儿还好玩。
  呃不,是好看。
  两个侄女儿生下来还没满周岁,没取大名,小名就叫大姐、二姐。两个孩子还不会说话,倒也不爱哭,都胖乎乎的,长得大眼小鼻子小嘴儿,像他们家人多些。
  两位嫂嫂许久没见,也比他离开时变了不少:大嫂约么是因为儿子大了,要管的地方多,秀丽的眉眼间添了几分威严,不再像刚嫁来时那么温柔羞涩;二嫂生了孩子后胖了不少,脸圆圆的,一双笑眼,正是时下人眼里最喜欢的福相。
  宋时上去拜见嫂嫂,她们也喜欢得不得了,只是这个小叔如今年纪渐长,不是从前能随便玩的时候了,只能拉着他的手问几句,赶紧叫人端上大鱼大肉来给他吃。
  孩子在外头哪儿吃的着什么好的,还是得家里做的才补身!
  自家做的冰鹅、腊鸭、红烧大鲢鱼、砂锅炖的羊肉、五花肉,还有特地从回回人那儿买的他爱吃的牛肉、奶酪,家里最拿手的驴肉锅子、白切驴肉、驴肉饺子……
  原本吃饭的时候,老太太都得拣出来最好的给孙子们吃,可宋时这一回来,他娘和嫂子们的筷子就都不住往他碗里伸,不一会儿一个大碗就冒了尖儿。
  三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竟盼不到亲妈给自己一个眼神!
  幸亏他们叔叔还知道不好意思,忙着把碗里堆的鹅腿、鸭脯、好肉块拣出来分给侄儿们。
  他大嫂劝道:“他们小孩子吃什么不是吃,你在外头一待六七年,都得忘了家乡菜的滋味了,正该多吃点儿!”
  二嫂更是唏嘘:“听说南边儿一盘菜只放这么一小口,哪里够人吃的?还都鱼、虾、大米干饭这些不顶饱的东西,怨不得时官儿光长个子不长肉呢!”
  宋时很想提醒他们一句,他爹带他上任时是带了厨子的,做的菜跟在家里时差不多,回京之后就更不用说了……
  再说,福建虽临海,但他爹做官的武平县却是在武夷山脉最南端,客家人多,口味像中原湖广那边儿,鸡鸭鱼肉都不少的。
  他反过来给娘和哥嫂夹肉夹菜,安慰他们:“我们年年不都捎回那边儿的鸡、肉、火腿来吗?在福建也是吃肉多,也有不少种麦子的,我们在那边吃不着苦。”
  说起这个,倒想起赵书生送的清酱肉,叫厨下切了蒸蒸,端上来给家人们吃。
  这清酱肉是在酱缸里腌出来的,滑腴美味不输火腿,又因放的时间短,味道更清鲜,直接切切其实就能上桌。不过这是要给孩子吃的,需得做熟了才好,他才叫人切了蒸上来。
  他弄来的什么他娘都吃着好,吃口清酱肉也要夸这肉就是京里做得才地道,家里原先买的都有股陈酱味,不如他带来的这块香甜。
  他趁机跟母亲安利京城的好处:“我在京里已经买了个小院儿了,早晚爹回来也在京里当值,咱们一家子都搬过去团圆岂不好?就是离着皇城近的地方贵些,咱们也不妨在城外买个别业,平日住在京里,休沐日和长假就出城松泛。”
  京城还有许多好书院,霖哥儿霆哥儿过去就能进大书院了,比单请个先生来家教的还好。霄哥儿今年也六岁了,人家高门大户的孩子都是四五岁就上学,他过去也能跟着哥哥们上学,早学早成才。
  当然,要是二嫂宠孩子,省不得霄哥儿太早上学,就交给他这个叔叔开蒙也行——他当年可是写过古代蒙学小论文的,参考文献背了一圈……就是没过稿而已。
  他大侄儿早听叔叔说了要进京的事,知道是一家子都进京,倒没什么抗拒;二侄子反正已经念起书来了,在家在外也差不多少,去京里还能换个新鲜地方,也自愿意;唯有最小的霄哥儿听说自己进了京也要念书,急得嘴都扁起来了,小声叫了一声“娘”。
  他娘欢天喜地地看着他叔叔说:“他三叔真要给我们霄哥儿开蒙么?这可是他的福气了!不过你当官儿的得给皇帝老子办事,哪有工夫常盯着他,不如还是把他送个书院念书,你哪天有空哪天指点他一下就行。”
  宋时笑着应道:“二嫂说得是,我这些日子歇惯了,差点忘了国朝要编新书,我还兼着刻书一职,还真不能像哥哥们当初教我时那样教侄儿们,只能偶尔给他们讲讲。”
  两个大人几句话间就定下了要让霄哥儿提前上学的事,吓得孩子眼中含泪,委屈巴巴地看着父亲。
  他爹却也没留心这个一向宝贝的独子,而是在劝老太太:“爹和时官儿在南边时,咱们一家子没奈何要分开。如今他们都到京里了,离着保定不过三百里路程,口音风俗也是大差不差的,难道还两地住着么?”
  虽然不少做官的都是孤身上任,把父母妻儿留在家乡,可那些不是为地方远,就是家里有子弟奉养父母,可以放心留下。他跟大哥也都有个举子功名,不提在京读书考试方便,若是将来捐得了京官,一家父子兄弟都在京,单把妇孺留在家乡,也不成个样子。
  连宋大哥都说了一句:“时官连房子都买了,娘为了他的孝心,也进京住两天罢。”
  老夫人倒不关心别的,只问宋时:“你买那院子花了多少银子?你爹给你的零花够吗?别是找京里头开钱桌的借的吧?那钱桌、钱柜的银子可借不得,咱们家里你爹寄来的银子都花不了,差多少娘给你。”
  这么大人了,又考上国家公务员,哪儿能花父母的钱呢。
  宋时用力摇了摇头说:“那就是个三进的小院子,花不了几两银子,我找桓家师兄借的,娘你放心就是。要是咱们一家子都进京住,就得买个大宅了,这银子我却不好再找他借,定找娘要的。”
  他娘点点头,叹了一声:“你师兄待你倒还那么好,只是咱们两家缺了些缘份。罢了,我知道你们少年人都觉着京城好,不过就是要走,怎么也要看着咱家门前立起三元牌坊再说。你先好生歇歇,回头你们兄弟带着霖官儿去坟上祭扫,告祭祖宗,再找个和尚算算才得准。”
  祭礼、展墓是一家一姓的大事,自然不能到了家随随便便就去。得先安排人买下三牲、纸烛、线香、扎的金银元宝,还要提前叫人将坟前荒草清理干净,重将坟包堆高,他们才好风风光光捧着圣旨去坟前告祭。
  不过到了自己家里,这些杂事就都不用宋时费心了。他这一天只是吃吃玩玩,给娘和侄儿们讲自己在外任上如何玩乐,如何跟着一身官威的爹爹审判福建豪强劣绅。
  讲到激动处,还唱了一嗓子“衙前听审,正遇钦差来巡”,听得他娘眉花眼笑,指着他跟儿子媳妇说:“这哪儿像个做了官的人,倒比小时候还活泼了。”
  那时刚穿来时演技不行,后来又忙着写论文,再后来又进了京,跟这一世的嫡母、兄嫂、侄儿们相处得倒不多了。
  宋时听着有些惭愧,越发卖力地彩衣娱亲,唱念作打,还加了些京剧的动作身段儿。
  虽然也就是春晚和戏曲频道看来的水准,但那也是经过六百年艺术积累的,拿出来单看也足够惊艳观众。老夫人看得入神,不知是夸赞还是担忧地叹了一声:“这竟是哪儿学来的,这一摆手,一摇身,真有大官儿的气派!咱们立春时看府衙前唱的大戏也没有这么好看的!”
  二侄儿给面子地啪啪啪给他鼓掌;大侄儿已经读了四书,自然矜持些,只跟着他唱的曲子摇头晃脑。唯有小侄儿想起兄长们都是八岁上学,自己却被这个从没见过的叔叔一句话说得立刻就要去念书,心里满含悲伤,连他的戏都不要看了!
  到晚上各家回了小院,宋昀才抱起大儿子,搂着媳妇,坐在床上看着一双女儿。
  霄哥儿见那个疼爱自己的爹又回来了,抓紧时间求告:“大哥二哥都是八岁才上学的,我也想八岁再读书,爹再让我多玩两年吧!”
  宋昀顿时把脸一板,要来个“当面教子”。他娘子却把儿子往身后一拉,嗔怪地瞪了他一眼,背后教夫:“他在人前说这话,你怪他也罢了,孩子当着他三叔不是没说什么,到自己院里才求你一句吗?这又没外人在,你装什么严父,好好地跟他讲明白,我们霄哥儿能不懂事吗?”
  她抱着有点吓着的儿子说:“霄哥不怕,去学里念书可好玩了,有好多你这年纪的小孩儿一道玩耍,只要你背好了书,先生也不打手板呢。”
  小孩子听不出这话中的陷阱,便放心地倚在母亲怀里听父母说话。
  宋昀也饶过儿子,对二奶奶李氏说:“我这回想要奉母亲进京,也是为着我自己不想再考,想捐个官儿做做。到时候我定然要把你带走,万一大哥也把大嫂带去任上,娘一个人在家乡肯定不行。”
  李氏眼中蓦地亮起一点光华,惊喜得说话都打起了官腔,娇娇柔柔地问:“爷怎么想开、想起要放弃科试,捐个官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