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驸马爷-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绷起脸接话:“耶律衍负伤北上,部属死伤过半,肯定会挥师南下逼宫吧?”
  
  第208章
  
  赵崇昭这边稳得住,姚鼎言和胡正叔都被各打了一巴掌。徐君诚还在孝期,姚鼎言又没出大错,赵崇昭不会无缘无故把徐君诚召回。至于胡正叔,他注定没有姚鼎言和徐君诚的命数。因为他的主张实在太不得人心。
  谢小妹自揭“马甲”时,胡正叔领头抨击得最厉害。谢小妹心理素质好,在《旬报》上开辟了战场,和胡正叔战了个痛快。谢小妹是女孩子,笔锋本不比胡正叔锋利,可她是谢则安教出来的,哪会落于下风。她使的是巧劲,弄得胡正叔一身骚,自己还欢欢喜喜嫁入裕王府。
  裕王是个懒人,但也是个横人。他知晓胡正叔这么和谢小妹计较,顿时来气了,叫上府里几个食客一合计,把胡正叔的老底都掀了出来。胡正叔辖下死了不少人,都是他用“贞洁”逼死的,轮到他自己头上,他女儿新寡不久又嫁了人,他只说先前的女婿不好,没提半句不让女儿另嫁。再往上数,他母亲其实也是二嫁之人,第二次嫁人才有了他。
  这些事一出,胡正叔的名声彻底臭了。想法极端点没什么,古往今来想法极端的人多得是,也没见他们都被弄死。可你总不能对别人说一套,落在自己头上又是另一套吧?
  胡正叔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事发之后他把女儿叫回家,打了个半死。女婿夺门而入,揪出妻子远走,如今投入了恭王麾下。
  这一着慌不择路的昏招更让不少人看清了这位“大贤”的真面目。什么大贤,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
  裕王一家关起门来,笑得格外畅快。裕王早已不管事,才不理会这事会把胡正叔逼成什么样儿,早些年他妹妹再嫁,这家伙骂得最欢;这两年谢小妹写几篇文章,这家伙又跳出来叫嚣!真当他们赵家没脾气了是吧?
  谢小妹原本还怕公婆不喜自己,见裕王对自己这般回护,很快融入了裕王府这个新家。
  万事都好。有赵崇昭大力支持,谢则安和张大义把农业合作社铺得更开,以往许多“盲区”正式向谢则安敞开。既然知道有人在暗处煽风点火那就好办了,谢则安命人逐县查实,再以飞奴第一时间将消息送至京城。
  比之明晃晃的钦差御史,“暗访”的效果来得更快,谢则安很快揪出一批害群之马。
  谢则安着手清理人。姚鼎言可以找人开刀,他也可以。能稍微挽救一下的,他都派人下去辅佐一二;不能挽救的,那肯定是要撤下!这会儿升平“培训学校”那边的能量终于显露出来,这边培训的可都是各州县中奔走在办事第一线的差吏,不管是对“犯官”明规暗劝还是掌握对方贪墨的证据都很方便。
  谢则安干脆利落地在各州查办了一批人。
  吏部多少命令,都比不上明晃晃的丢官有效果。谢则安没立刻动州官,为的就是先给他们一个警告。要是还有别的想法?即使是一州之长对他而言也不算什么。
  这一着敲山震虎令不少人收回了伸出的手。日子难过啊,姚鼎言派来的人得应付,谢则安派来的人也得应付,那怎么办?只能老老实实办事呗。哪边都不是省油的灯!哪边都不好忽悠!
  杜绾巡视一圈,名单交了不少,真正被撤下的却不多。许多人提醒吊胆地等待了几个月,终于把情况摸清楚了:这位吏部巡官不怎么顶用,还是“升平党”比较厉害!让人又爱又恨的是,虽然因为“升平党”而撤下的人不少,因为“升平党”而升迁的人却也不少!甚至可以说,因此而生前的人远比因此而被贬谪的人多!
  “升平”两字在不少人心中烙下了极深的烙印。从前没来得及派人过去的,在听说今年的“培训”即将开始时立刻行动起来,把最为信任的差吏派了去!
  与其等上头摊派个不熟悉的人下来,还不如主动配合。君不见那位吏部巡官的吃相多难看?有的人要不是有身边的“升平党”上报实情力保,恐怕已经因为没填饱那吏部巡官的胃口而遭殃了!
  这东西是双刃剑啊。可既然不用铤而冒险就能升官发财,何必花大钱去迎合那位不顶用的吏部巡官?自己平白占了污名,好处还被那家伙给拿了!
  更要紧的是,前些年那批在太学和百川书院求学的士子都出来了。他们是最早被谢则安拎去“实习”的人,同时也是经常跑升平县那边“交流学习”的人,这批年轻官员对谢则安有着极大的信任,对谢则安很多观点都是极为拥护的。对于升平县那边培养出来的差吏,他们打心里接受——甚至还有点小佩服。
  双方一聚首,都有着趁时势大好做些实事的蓬勃野心。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是他们的时代!
  随着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升平”两字在各州官员的私人信函之中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事情有人帮自己办好,钱财总能自动送上门,怎么看都是好事儿啊!
  “升平党”声名鹊起,连带由升平“培训学校”那边派来的女官也被好好地供着——尤其是见识过她们有别于男子的细心和耐心之后,地方官员对她们的排斥逐渐减少,甚至会主动把一些文书方面的事交给她们去办。
  谢则安不认为自己成了“某某党”,学校虽然是他一手办成的,但他的初衷只是培养点得用的差吏罢了。要是升平这边的主张能真正贯彻下去他当然高兴,是以他在赵崇昭面前也颇为坦然,甚至开起了玩笑:“陛下可别治我个结党营私的罪名。”
  赵崇昭相当光棍:“三郎你要是结党的话,可得算我一份!”
  谢则安倚在案前,含笑与赵崇昭对视。
  赵崇昭瞧着谢则安沐在晨光中的脸庞,不由得伸手握住谢则安的手掌:“三郎你要是肯营私就好了。”他不太满意地说,“我听说你昨天又没好好吃饭,光顾着忙培训的事了。”
  谢则安说:“有些材料没赶完而已,赶完以后不是马上吃了吗?”他意味深长地一笑,摸了摸自己的下巴,“看来我府里有叛徒啊,这都跑来向你告状。”
  赵崇昭说:“他们是怕你累着了,胡太医他们都说你底子不好,不能太累,”他把谢则安拉到身边让谢则安坐在自己膝上,“你总是不听劝!”
  谢则安说:“我是那种不爱惜自己的人吗?”他主动亲了赵崇昭一口,“我自己有分寸的。”
  赵崇昭一脸“信你才怪”的表情。在胡太医和他说起谢则安的身体情况之后,他就一直让人留心着。谢则安对家里人体贴细致,对自己却总不太上心,要不是身边还有戴石、徐婶等人照料着,他恐怕连三餐都不太上心,更别提睡觉了。
  赵崇昭说:“那如果下次再让我知道的话,我就罚你一顿你说怎么样?”
  谢则安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赵崇昭说的“罚你一顿”是指什么。这家伙平时已经叫他吃不消了,再扯上罚不罚的,那他肯定别指望起床!
  谢则安轻咳一声,呐呐地说:“……还是算了吧……”
  赵崇昭气得不轻。
  瞅着谢则安那鲜少一见的心虚模样,赵崇昭抓住谢则安的腰吻了上去。一大早的,他倒也不至于乱发情,亲了个够本之后就松开谢则安。他笑眯眯地说:“那就换一种惩罚吧,要是再有这种事儿,我就亲自喂你,当着你弟弟妹妹他们的面喂!”
  谢则安:“……”
  谢则安无奈地答应下来,心中却泛起几分暖意。他到底还是在这个时代扎了根,不管是与家里人还是与赵崇昭,他都已有了斩不断的联系。
  而正是因为扎了根,他才更要为他们谋个安稳的将来。
  谢则安说:“宁王要入京朝拜,你可要好好安抚。”
  宁王正是西夏小皇帝,西夏皇室称臣之后,赵崇昭钦封为“宁王”,一个“宁”字像压在对方头顶上的咒语,让西夏皇室再也不敢有多余的动作。
  燕冲在西夏经营两年,已把西夏险要之地统统接手,包括几个北狄进入中原的咽喉要塞!西夏北通北狄,西通回鹘,南通吐蕃,只有真正纳入大庆手中才能令人安心。
  至于宁王,只能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了。从他被燕冲选中、继任西夏国主之位时就注定了他的未来,称臣封王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谢则安一提,赵崇昭便说:“我晓得的。这娃儿登基时比我还小,挺可怜的,我不会为难他。”
  谢则安微微笑了笑,没再多话。
  赵崇昭又说:“其实西夏称臣那会儿我一直在想,我可不能再胡闹,再胡闹的话那就是我的下场。不仅我可能会丢了帝位、丢了性命,三郎你也要被人抢走、你也会被迫对其他人卑躬屈膝……”他紧紧抱住谢则安,“我真是害怕极了,又不能和别人说。我甚至不敢告诉你,我怕三郎你更不喜欢我……”
  谢则安怔了怔,伸手拍抚赵崇昭的脑袋。
  宁王入京的消息早已在京城传开,对于这位曾经的西夏小皇帝,如今的小王爷,许多人都颇为好奇。
  在看到车架驶入城门时,道旁几乎站满了人。宁王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不再像当初那样伤心得躲在身边的人身后哭。在他身后依然站着当年陪他入京称臣那个人,只是他们之间看起来似乎不像当初那么亲密。
  宁王第一时间入宫拜见赵崇昭。赵崇昭很和气地和他说话,最后还邀他在宫中用膳。饭菜摆上来时,有个内侍跑来小声地对赵崇昭说话。赵崇昭听了之后把眉一横,遣身边的张大德出去:“去把三郎叫来。”
  原来是谢则安在礼部忙了一早上,又忘了吃饭。
  听到“三郎”两个字,宁王微微一顿,垂首等待赵崇昭发话。
  没一会儿,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走了进来。对方面如白玉,身姿挺拔,仿佛从画里走出来似的。
  这人便是众人口中的“谢三郎”。
  宁王低声说了一句:“难怪……”
  赵崇昭和谢则安耳力极好,都听到了宁王的一声“难怪”。谢则安望向宁王,宁王并不畏怯,抬眼和谢则安对视。两个人目光交汇的时间有点长,赵崇昭不太高兴地打断:“三郎,坐到这边来。”
  谢则安:“……”
  想到赵崇昭说的“我当众喂你”,谢则安说:“君臣有别,微臣怎么好逾越,我理应坐在下首。”说完就在宁王对侧落座,离赵崇昭远远的。
  赵崇昭没法和他生气,只能叫人多盛点饭、多送些菜到谢则安面前,不容置疑地说:“必须吃完。”
  宁王心中暗叹。都说谢三郎颇得圣心,如今一看果然如此。谢则安话说得恭谨,做起事来却十分肆意,和赵崇昭之间不似君臣,更像知交。谁会想到,这么一个白面文官,竟是燕大将军的义弟、谢大元帅的孙儿,不露面、不挥剑,便将整个西夏置于股掌之中玩弄。
  难怪有那么多人对他忠心耿耿……
  宁王一顿饭吃得没滋没味。
  赵崇昭也不喜他总盯着谢则安看,早早打发他离开。宁王回到行馆,一眼瞧见有人在门口候着自己。宁王没有说话,默不作声地入内;那人没有说话,也默不作声地跟了进去。
  过了许久,宁王开口说:“我今日见到谢三郎了。”
  那人终于抬起头望向他。
  宁王心中一涩,面上却冷冷说道:“如今大庆正是用人之际,你何不去见他一面,另谋个好差事。”
  那人一听就知道宁王已全然知晓,他并不为自己辩驳,单膝跪在宁王跟前,说道:“您都知道了。”
  宁王说:“对,我都知道。”原来是假的,什么拼死追随,什么一生相护,什么荣辱与共,全都是假的,连他们的相遇都是一场算计!根本就是看中他是个好傀儡!照理说他应该杀了眼前这人,可想到这些年来的种种,他又下不了手。既然“谢三郎”那么厉害,既然这人忠心的对象是“谢三郎”,那就滚回去!心中憋了一路的怒火,在这一刻却化为了云淡风轻的驱逐,“你可以回到你效忠的人身边了。”
  那人面上一痛,跪在地上并不起来。
  宁王握紧双拳。
  那人从腰间抽出佩剑。
  剑光闪得人心头发寒。
  宁王瞪着他。
  那人说:“您要是愿意让我留下,那我会留在您身边;您要是不愿意让我留下,那您用这把剑杀了我——只要您在这里,我不会走出这个门。”他刚毅的脸庞有着坚定不移的决心,“杀了我,或者让我留下,请您定夺。”
  宁王微微愕然。
  接着他冷笑起来:“你真觉得我舍不得杀了你是不是?你还真有胆子这么说!”他一手夺过那人手中的剑,手掌却有些颤抖,几乎握不住那宽大的剑柄。
  是这家伙自己找死的,他本来已经打算放了他,让他去谋个好前程……
  “我为谢尚书尽忠,是为报恩、是为报国。那是我的责任,”那人缓缓说,“我对您——”
  “住口!”宁王把剑抵在他的脖子上,声音发颤,“不要再骗我,我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你骗的了——”
  “我对您,是喜欢。”那人甘心就戮般闭上眼,说出最后一句话,“是我自己喜欢。”
  
  第209章
  
  第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已经是八九年前,西夏皇族四散奔逃,像是被冲散的鹿群。叛军、大庆军在西夏土地上逐鹿,他们惊慌失措地奔逃。直至遇上名叫“阿应”的少年,他才渐渐安稳下来。
  在宁王眼里,阿应对他最好,什么事都会帮他。不管是逃亡时的刀光剑影,还是朝堂上的刀风剑雨,都有人始终挡在他身前。从前他不懂,所以总是搂着阿应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呢?你为什么选我呢?”阿应总是掠过话题,避而不谈。
  以前他觉得阿应是害羞,最近才知道真正的原因。阿应会选上他,不过是因为燕冲他们选上他罢了。因为他好骗、因为他愚蠢、因为易于控制!
  果然,在他们的悉心引导之下,西夏渐渐衰败,不得不向大庆俯首称臣。一晃两年,西夏如今已是大庆囊中之物。如果大庆百姓知道他们所崇敬的“谢三郎”居然有这等手段,不知是会欣喜还是会惊惶?那样一个人,从一开始就立于高处,所有人都靠近不得。
  比如阿应等人不时会朝大庆方向遥遥一拜,面露敬色,宛如那人还在他们眼前。想到过去种种,宁王心如刀割。既然他不够聪明、不够有能耐,何不放手!放手让他回到大庆,放手让他去一展抱负,不需要再假意留在他这么个泰然接受大庆“封王”的懦夫蠢人身边。
  听到那句“我是自己喜欢您”,宁王唇抖了抖,连连退了两步。他抬眼看着眼前那熟悉的脸庞,心脏一下一下地缩紧。都这样了,他怎么还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来,且不说、且不说——
  宁王眼底掠过一丝茫然。
  按道理说,他们之间理应隔着家仇国恨。可他自幼不受宠,叔伯与兄长之间尔虞我诈,恨不得把所有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除之而后快,对西夏皇室的感情他还真没多少。至于西夏亡于他之手这一点,也没什么好指责的,成王败寇罢了。从他被选上的那一刻这一切就已经埋下了根源,大庆这边以有心算无心,他怎么都算不过的。那些曾经是他子民的百姓,在大庆人踏上西夏土地时全都欢欣鼓舞,可见他这个皇帝当得并不好。
  真要这样算起来,他们之间其实也并无太大仇怨。
  只是那么多年的欺瞒哄骗,一句“喜欢”就能一笔带过吗?
  要他安然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
  宁王狠下心说:“我不想再见到你。”
  阿应直直地单膝跪地,并不动摇。
  宁王盯着那双熟悉的眼睛,眼眶有些发热。这家伙就是吃定了他下不了手杀他,甚至狠不下心赶他走……
  宁王咬咬牙,说道:“以后你在我面前都戴上面具,我不想看到你的脸。”
  阿应闻言心神一松,缓声应道:“好。”
  能留下就好,来日方长。
  宁王留下了人,不代表他真正接受。第二天他又去求见“谢三郎”,比之当年在凉州的清闲自如,在京中的“谢三郎”似乎忙碌得很,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急得身边的人一天到晚追在他身后盯着,生怕他不吃饭不休息。
  宁王要见,谢则安放下手里的事儿出来迎客。
  相比宫中见面时的模样,谢则安此时穿得比较随意,头上也没戴官帽,只用发冠简单束起。见了宁王,谢则安微微一笑,向宁王问好:“殿下。”
  宁王回了声“谢尚书,叨扰了”,然后在谢则安示意下落座饮茶。
  两人都没有直入正题,而是你来我往地闲聊着。谢则安虽然不知道宁王的来意,却面带微笑耐心应对。
  最终是宁王先沉不住气。
  到底还年轻,遇事很难像谢则安那样稳若泰山。宁王直接说出真正的来意:“你不想把阿应召回吗?”
  谢则安略略一顿,认真地和宁王对视。察觉宁王眼底的试探,谢则安大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