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条件。
第二、即便这些条件真的是金熙宗临时起意。也会派一个较高级别的特使去通知南宋朝廷,比如乌陵思谋。而不是让张通古随便派一名银牌郎君去做,因为这明显不符合外交的礼仪。
所以,这些条件很有可能是张通古自己编造出来的。
那么张通古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去问秦桧。因为张通古的身后是金国的完颜昌,而完颜昌就是秦桧的恩主。
金国的这个要求在南宋的朝堂上一经宣布,几乎所有人的脸色都大变,其中也包括了我们的高宗皇帝。
打脸、彻头彻尾地打脸!
金国的这个举动,不但狠狠地把高宗皇帝的脸给打了个透亮。而且还把南宋朝廷的满朝文武百官给逐一打了个遍。
皇帝变成了他人的臣子,那臣子的臣子岂不是变成了家奴?
这时候,作为秦桧之下职位最高的一位官员,枢密副使王庶出手了。他一口气给高宗皇帝上了三份奏折。
这三份奏折,言真意切,态度诚恳而真挚,劝说高宗皇帝马上停止与女真人的一切和谈的行动。
对于王庶的奏折。高宗采用了一个拖字诀………不予理睬。
无奈之下,王庶给皇帝写了第四份札子。
在这第四份札子里,王庶讲出了三个重点:第一点、王庶站在金国的角度,解释女真人为何要在此时提出讲和,是因为他们的国力开始衰弱了。
虏人之破大辽,及长驱中原。几三十年矣。所得土地数倍汉唐;所得珠玉子女,莫知纪极。地广而无法以经理,财丰而恃势以相图。又老师宿将死亡殆尽,主幼权分,有患失之虑。此所以讲和为上也第二点、王庶直接指出,金国的军事力量不断衰弱。已经没有当年之勇了。
虏人之兵,内有牵制,外多疑忌。所用之人非若昔日之勇锐,所签之军非若昔日之强悍。前出后空,尝有覆巢之虞,率众深入,不无倒戈之虑。又淮上荒墟,地无所掠;大江浩渺,未易可渡;诸将兵势不同曩时,此所以用兵为下也。
第三点、王庶向高宗提出,假如你坚持讲和,请允许我离开。
臣蒙陛下过听,擢置枢庭,言虽忠而不适于时,虑虽深而不明乎变。愚鲁自信,滞固不移,臣亦自厌其迟钝,况他人乎?兼自今冬以来,疾疹交作,精神昏耗,脚膝重膇,若犹贪冒宠荣,不知退避,罪戾之来,所不可逭陛下虽欲保全,有所不能。伏望矜臣衰惫,保臣始终,俾解职事,除臣一在外宫观差遣,以便医药。
根据之前与秦桧的私下协定,高宗皇帝只得批准王庶所奏,撤销了他的职务,改由秦桧的死党孙近来担任枢密副使一职,这也是秦桧的主意。
到这里为止,秦桧的梦寐以求的独相终于成功了。
可以说,赵鼎和王庶的先后自动辞职,间接帮助了秦桧成为南宋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独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根据宋朝的官制,宰相的权利被分为左右仆射、参政知事和枢密使三大部分。这种制度的设定,就是为了防止宰相权利过大。
虽然高宗皇帝自己违反了组织原则,私下给了秦桧一部分他不该有的权利,但是,假如赵鼎和王庶两人坚决不辞职,起码能对秦桧有所制约。
遗憾的是,他们两人都选择了辞职和不争。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了。为什么要不争呢?
是的,孔子是说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可是,在《论语?泰伯章》中,曾子也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按照曾子的说法,赵鼎和王庶就应该坚守岗位,与秦桧死磕到底。方正他们两人又没有犯什么过错。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如。
而赵鼎和王庶不争的结果,直接成全了秦桧成为独相的愿望。
秦桧的这招“釜底抽薪”确实厉害。一下子就解决了高宗皇帝的几位丞相,但是秦桧漏算了一点………………其他文武官员和广大百姓们的反应。
张通古的四个条件实在是太过分了。面对如此的奇耻大辱。很多稍有血性的官员,无不怒火满腔。
最先提出抗议的是江南重镇平江府的丘知府。
当金国的特使团到达了平江府之后,知府大人带头绝决招待。
想叩拜,做梦!
说我不称职吗,可以,我辞职。
这可是一省之长,堂堂封疆大吏的举措。而随着他的辞职,一场空前强烈的官场风暴席卷了整个南宋朝廷。
先是军方的大佬站了出来。
这一次韩世忠忍无可忍。率先发言。
“今国家避地东南,目前军势贼尚提防,虽谋吞并,未敢轻易深入,故用此谋,诈许交还陕西,意望移兵就据。分我兵势。其贼必别有谋画,志在一举,次要倾危本朝,绝彼后患。况陕西诸路,出兵产马,用武根本之地。岂肯真实交割,资助我用?显是巧伪甘言以相诳赚。切恐使人暗赢陛下礼数,轻赐许诺,传播四方,人心离散。士气凋沮。事系安危,在此一次。委非细事。”
除此之外,韩世忠强烈要求立即开战。他再次强调,要去最紧要的阵地。
高宗皇帝压下奏章,不予理会。
见此情形,韩世忠要求单骑入京,当面陈述。
高宗终于回话了,要他老实待在驻地,不许移动,并且预先给了他个任务,金国的使者回国时,由韩世忠部派军队护送。
这是秦桧的意思,让韩世忠想劫持使者的机会都没有,除非他想监守自盗。
岳飞就不用说了,他在这方面从来没有让高宗皇帝满意过。
在新任首相秦桧大人的唆摆之下,这时高宗皇帝考虑的是如何去提防岳飞,以免让岳家军变成淮西军第二,变成一支叛军发动政变。
前首相李纲的上书引发了第二波的反抗高潮。
李纲在奏章里写道:“……金人变诈不测,贪婪无厌,纵使听其诏令,奉藩称臣,其志犹未已也。必继有号令,或使亲迎梓宫,或使单车入觐,或使移易将相,或改革政事,或竭取租赋,或朘削土宇。从之则无有纪极,一不从则前功尽废,反为兵端……”
对于李纲的奏折,高宗皇帝在绍兴八年十一月十九日发出了一道诏书:“大金遣使至境,朕以梓宫未还,母后在远,陵寝宫阙久稽汛扫,兄弟宗族未得聚会,南北军民十余年间不得休息,欲屈己就和。在廷侍从台谏之臣,其详思所宜,条奏来上,限一日进入”
高宗皇帝本来是想群臣能够上点同意议和的奏章,以此来拥护自己的决策和平息这次群臣百姓之愤。可没想到引发起反对议和的大高潮。
吏部侍郎晏敦复上书。
权吏部侍郎魏矼上书。
吏部员外郎许忻。
胡埕、张扩、凌景夏、朱松、常同、范如圭联名上书。
户部侍郎李弥逊上书。
监察御史方庭实上书。
等等
一时间,朝中文武百官的上书象雪花一样送到高宗皇帝的手中。这些上书都表达着同一个意思………停止和金人讲和。
在这一轮的上书中,影响力最大的要数枢密院编修官胡铨的奏章。
胡铨的说法是:“……陛下一屈膝,则祖宗社稷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音符)然怒;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敌,曾无童稚之羞,而陛下忍为之耶?……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竿之藁(音搞)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倍。不然,臣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而求活耶?”
这是正面的、不留余地的指斥,是赤裸裸地打脸。
这种文字迅速风传天下,尽人皆知。甚至还有商人把奏章印成文字,在临安府广而告之,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这场抗争之中。
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很多人都想知道,高宗皇帝会怎样回答呢?
第三百三十八章:双输的协定(七)
包括李纲和胡铨在内的多位朝廷官员的奏章,并没有得到高宗皇帝的任何答复和回应。
所有的奏请和指斥全部石沉大海,掉进皇宫里面,连个浪花都没溅起来。
以往这招的确好使,因为没有哪个臣子敢去指着高宗皇帝的鼻子发问:“你为啥不处理政务,不去回复大臣的问题?”
但是这一回,情况之严重,远远超出了高宗和秦桧的想象。
临安、常州、润州、会稽等地“民悉不安”。
反对和议的百姓们开始躁动了,他们群情激奋,“众心共怒,军士至汹汹欲为变,夜或揭通街,指桧为金谍。”
是的,京城里的禁军和附近的守军也发生了骚乱,将领们共同写了一份拒绝接受金国和议的意见书,上交给了他们的大佬。
第二天,临安府禁军三衙长官,殿前司公事杨沂中,侍卫马军司公事解潜,侍卫步军司公事韩世良(韩世忠的兄长)一起去都堂去找首相秦桧,以及首相的大爪牙御史中丞勾龙如渊。
三位禁军头领把文书交给了秦桧,并直接告诉他:“这不是我们多事,而是众怒难犯。况且还有三个大个子(指岳飞、韩世忠和张俊)驻防在外,如果有一天他们回来质问我们说,你们身为宿卫将领,为何却让官家行曲膝受敌人诏书的礼数,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盖缘有大底三个在外,他日问某等云:尔等为宿卫之臣。如何却使官家行此礼数?”
秦桧不屑一顾,直接把杨沂中他们打发走人了事。
说到底。还是军方给他的压力太小了,因为到这时为止,还没有哪个军人敢跳出来对秦桧说:“你丫再敢鼓动皇帝卖国,我就宰了你。”
只要还没人这么说这么干,秦桧就不怕,就可以无视军方的任何意见。
军方的施压秦桧可以选择忽略,但是文官集团的怒火他就无法不予理睬。
有宋一代,从赵匡胤开国伊始就一直作养的文臣们。代代相传,耿直敢言,这是经历了靖康之祸后也没法改变的传统。
这时候,反对和议的言论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距离远的采取上书的形式,距离近的直接跑到临安城来找秦桧面谈。
整个南宋朝廷的官场,除了极少数几个聚在秦桧身边的无耻之徒,诸如勾龙如渊等人之外。全都是秦桧的敌人。
最先站出来的是礼部侍郎、兼侍读张九成大人。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时期由北周始设,隋唐时期设为六部之一,后来被宋代所沿用。
根据官制,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也就是,宋朝的礼部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和外交部。
所以。即便高宗皇帝有圣旨明令各级官员不得评议与金国讲和一事,但是,如今金国以臣奴之礼压江南,正是礼部的职权范围。
从这个角度出发,秦桧不得不要听取礼部侍郎的意见。
按照礼仪。张九成先是拜见了高宗皇帝,很平和地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九成胡为异议。特不可轻易以苟安耳。”
见高宗皇帝哑口无言、无从以对,站在旁边的秦桧接过话头,抢先回答道:“立朝须优游委曲。”
秦桧的说法是,无论做人还是当官,都要见机行事,有时候要吃点亏、受些委屈,并不见得就是坏事。
张九成用“大义“来告诫皇帝和秦桧,而他秦桧就要教训张九成“做人”和“做官”的道理。
这明显是秦桧给张九成抛出的橄榄枝,只要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优游委曲,以后好处肯定少不了你的。
对于秦桧的示好,反而使张九成这个老儒生更加明白和理解到这个朝中新贵的底蕴和阴毒。
所以,张九成决定,干脆也别说事情的对错了,来点真家伙吧。
于是乎,张九成直接对秦桧骂道:“未有枉己而能直人。”。
没听说过对自己肆意放纵,变成奸邪一般的存在的,还有资格去教导别人如何如何。你都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了,还想对我说三道四,你配吗?
对于一个有教养、讲风度的老儒生,对于一位专门研究各种礼仪的礼部侍郎而言,这样的说话,已经是恶毒得不能够再恶毒了。
估计张九成也是被秦桧之前的所作所为给气疯了,才会有如此的言行。
秦桧顿时恼羞成怒,这是史无前例的侮辱!这是自从宋朝立国以来百余年间无数首相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奇耻大辱。
宰相身为百官之首,礼绝百僚。
在唐代以前,皇帝之下任何官员见面都必须先施以跪礼,是真正的位极人臣,达于巅峰。别说是教训某个官员做人的道理,就是再出格些也是份内之事。
从这个角度出发,秦桧刚才的训话也算是符合身份,可张九成却偏偏无视之,还要横加讥讽,这让秦桧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于礼制不符,这是个很好的借口。
结果秦桧走正常程序,罢免了我们的礼部侍郎大人。
秦桧以为罢免了张九成之后,就可以杀一儆百。
可能是秦桧违背儒家教义的时间太久了,完全估计不到儒生们的奉献精神。张九成的被罢免,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反弹。
接任礼部侍郎的这位官员名叫曾开,字天游,徽宗崇宁年间登进士第。然后从真州司户、太常少卿做起,负责过盐务和刑事追缉。当过知府和经略安抚使,是一位典型的实务型的大臣。
曾开接到上任公函之后。并没有去自己的官衙,而是第一时间去找秦桧。
秦桧察颜观色,抢先开口,对曾开说道:“主上虚执政以待。”。
只要你能够配合我,我一定能够劝服皇上把副宰相的位子留给你。
秦桧的这番说话,把合作的条件给直截了当地列清楚,而且还把价格开到了副宰相一职,这是多么肥厚的封口费啊。
对于这样的安排。秦桧觉得自己很有诚意,够意思了吧?
却不料曾开把脸板得跟块茶盘似的,质问他道:“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我们儒生追求的只有一个“义”字,假如不是大义的所在,高官厚禄都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请你先说说这次宋金议和是什么样的体制。
曾开的这番说话,直接把秦桧想要贿赂的企图给拒绝了。
我们公事公办,该咋咋的。
秦桧郁闷了,这人是什么回事,怎么比张九成还要直接,还要耍横。
对于曾开的质问。想来想去,秦桧也不知从何说起,只好给曾开举了个例子,说道:“若高丽之于本朝耳。”
高丽虽然一直向大宋称臣,但大宋却从来没有干涉到高丽的内部事务。所以秦桧想要举这个例子,来平息曾开的愤怒。
秦桧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回答,更加激起了曾开的反弹。
这不是摆明了在当面骗人吗。
高丽对宋朝一向称臣,可两者不接壤,宋朝想要控制也无能为力,这和金国、南宋的关系能相互比较吗?
因此,曾开说道:“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
紧接着,曾开引经据典,从古人的正义正理开始上,逐条逐点来斥责秦桧。
这个曾开曾经担任过国子监、中书舍人等职务,学问之高也算是大名鼎鼎了。这顿义正辞严的说教,让堂堂的首相大人也一时乱了阵脚。
良久,秦桧终于反应过来了,不由得恼羞成怒,大声反驳道:“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
你讲的那些古时候的故事,难道我不知道吗?
结果是,曾开与秦桧两人在当日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曾开又跑到政事堂去,质问秦桧:“计果安出?”
女真人快要到了,你们到底想要怎么样?是真要接受金国的屈辱条款,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应对方法?
对于曾开的强硬态度和喋喋不休,秦桧简直快要被气疯了。
急怒攻心之下,秦桧索性连基本的礼仪和脸皮都不要了,对着曾开大声叫嚷:“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
这是皇帝陛下定下来的事情,有什么好说的。你忧国忧民、急公好义、珍惜自己的名声,大可以辞职不干。我秦桧不要脸,也只想为国家办事而已!
秦桧的这个说法,分明是讲道理讲不过曾开,就把责任推到高宗皇帝的身上。可问题是,如今的秦桧可是独相兼议和总理,岂能轻易推脱责任?
见曾开在一旁冷眼旁观,秦桧知道自己失言了,便又补充了一句:“此事大系安危。”
与金国谈判的这件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曾开不等秦桧说完,当即怒斥道:“今日不当说安危,只当论存亡。”
什么安危不安危的,如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你到底懂不懂。
曾开怒目圆睁,一边说一边纵身走到秦桧跟前,把秦桧给唬得一愣一愣的,矍然不动,不敢再做声争辩。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月票支持。
第三百三十九章:双输的协定(八)
实在没辙了,秦桧唯有把曾开给罢免掉。
按照南宋的组织程序,第三位上任的官员名叫尹焞。
尹侍郎的来头很大,是北宋圣人程颐的入室弟子。大概是高宗皇帝会认为,儒道正宗的程圣人门下一定会尊皇守法,与皇帝保持步调一致吧。
事实证明,高宗皇帝和秦桧错得相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