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具体说来,就是徽宗皇帝不按牌理出牌,不断滥赏造成的。换成现代的语言,就是政府部门公开的腐败。
官衔、俸禄、奖金等等随意发放,很多祖宗定下来的游戏规则被胡乱打破。
想要改正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彻底清查之前法出去的所有滥赏,一个个都追讨回来。
范宗尹的话音刚落,立即在朝堂上引起巨大而强烈的震荡。
何所谓“滥赏”?蔡京、童贯、梁师成等六贼肯定是了;那么像何栗、李纲、秦桧甚至他范宗尹本人呢,一样是突然提拔上来的,骤然间高居大位!
难道都要一一打回原形吗?!
不清楚范宗尹这个提议的目的何在,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他的提议得罪了太多的人,没有谁敢跟他站在一起。
在这样的世道里,几乎每个人都有些或多或少的不干净。
并且最让人难堪的是,他把宋徽宗押到了被告席上。“滥赏”都是赵佶赏的,接受的人有罪,难道发放的人就没关系?
这是变相在逼着高宗皇帝给他在北国受苦受难的老爹再按上一个罪名。
结果是,高宗皇帝恼了。整个官场怒了,范宗尹被赶了下台。
范宗尹灰溜溜地走了,他的亲密小弟秦桧不但没有受到任何的牵连,甚至还在这件事里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他先是紧跟着大领导走,为范宗尹摇旗呐喊;之后眼见风头不对。迅速躲到一边,划清界线;再之后他随从民意反戈一击,成了打压范宗尹最出力的人。
《宋史列传。范宗尹》第一百二十一:时明堂覃恩,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
最出力的人自然想要得到最大的彩头,范宗尹腾空出来的首相位置。怎么看都可能由秦副宰相顺位递补。
秦桧热切地盼望着,朝廷中人也见怪不怪。
这几年里高宗的宰相走马灯一样的轮换,很多不被看好的人突然就升了上去,那么为什么秦桧就不行了呢?
更何况,秦桧的资历和声望一点都不比前几任差。
可是高宗皇帝却仿佛嗅出了点什么。
这个年青人不像从前了,经历过三番四次的生死危机之后,他的生存能力在进化了。再没有谁能从他这儿轻易得到信任。
高宗皇帝很清醒地记得,当初为什么让秦桧当的副宰相。
是因为范宗尹的保荐,说这个人有渠道和金国的皇室联系,能够带来和平。
但是,通过这个人向大金国发出的信件一直都没有任何的回音。光是这一点,就让高宗皇帝握紧了相印,不能交出去。
旧债未清,新债免提,这应该是高宗皇帝内心的真实想法。
于是乎,高宗皇帝又找来了吕颐浩。让他重新当宰相,而秦桧还是当副手。
宰相的梦碎了,秦桧恨得咬牙切齿,绞尽脑汁在寻思如何才能架空吕颐浩,由自己来掌握朝廷的实权。
秦桧果然是秦桧。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来。
他在早朝时向高宗皇帝提出,要吕颐浩以宰相的身份,同时兼管枢密院。
枢密院是军事单位,也就是说,秦桧提议吕颐浩行政和军事一起抓。
秦桧的说法是,他希望吕颐浩成为宋朝有史以来最强势的宰相,去前线独揽军事大权,全权负责宋朝的安危;而他自己呢,窝在后方小朝廷里,每天处理数不胜数、烦不胜烦、没完没了的小事务,为吕首相当好后勤。
此建议一出,朝野尽皆欢悦。
秦副相真是太贤惠、太善良、太体贴了。这样的分工,明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官家版本。把自己降低到这种程度,着实难能可贵!
高宗皇帝也很欣慰。
他的宰相换了十多个了,哪怕关系最好的黄潜善、汪伯彦都没处到这份儿上。这个秦桧,果真是为公忘私,多么实诚的办事人!
为此,高宗皇帝还特地给吕颐浩和秦桧两人颁了一道口谕。
《宋史列传。吕颐浩》第一百二十一:高宗谕颐浩、秦桧曰:「颐浩治军旋,桧理庶务,如种、蠡分职可也。」
高宗皇帝的这个比喻恰到好处:文种和范蠡这两人辅佐越王勾践,复仇夺地称霸中原的故事,和此刻宋朝的处境、理想相当的契合。
最高兴的还是重新当上执宰的吕颐浩。
这位宰相大人是雷厉风行,敢想敢当的牛人。他敢和造反的御营卫士对峙,随时拔出刀子互砍;他陪着小皇帝坐船逃亡只当做旅游;他直切苗傅等为叛逆;他敢上阵杀敌与金兵吹胡子瞪眼……
总之,吕颐浩大人要干的是去前线和军人呆在一起,保家卫国、定策安邦。而不是整天坐在屋子里处理杂务。
秦桧的这个提议可谓正中吕颐浩的下怀。
如此看来,莫非秦桧转性了?
当然不是,秦桧的后招已经在蓄势待发。
PS:谢谢靓女007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的打赏,伴奏201314的月票、横断江山大大的评价票支持。

第三百一十三章:秦桧的宦海浮沉(二)

这时候的吕颐浩尚被蒙在鼓里,兜里怀着各种的作战计划,气冲冲地赶到了长江边上,去镇江经营他的江、淮、荆、浙诸军事。
吕颐浩征召文武官员七十多人,带领神武后军及御前忠锐崔增、赵延寿两支军队随行,百官列班送行,声势浩大。
然而,在吕颐浩离开后才几天功夫,秦桧就马上开始动手。
秦桧便宣布成立了一个叫“修政局”的小衙门。从此之后,朝廷中无论大小事情都先交送到新单位,由局子里的人做决定,然后再呈交皇上。
而作为“修政局”的创办人,秦桧自己把自己任命为“提举”也就是局子里的一把手,掌握大权。
到了这个时候,朝廷中人大都明白过来,原来这个家伙想要独揽大权。
这个所谓的“修政局”,说白了,就是要避开朝廷原有的议事和管理规则,另外架设一个权利中心,把旧有的机构和人员架空了。
这个做法并不是秦桧自己所发明的,在宋徽宗时代已经早有先例,那是太师蔡京所提议设置的“讲议司”。
崇宁元年,在徽宗天子的默认下,当时刚刚担任宰相不久的蔡京,就在朝廷原有的行政系统之外,另行设置“讲议司”。
这个“讲议司”以宰相为提举,侍从为详定官,卿监为参详官,又置检讨官,讨论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盐铁、赋调、尹牧事宜,每事各以三人主持,还另置枢密院讲议司讨论武备和军事安排。
“讲议司”一成立。蔡京很快就成为了独相,权倾朝野,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个“讲议司”太过霸道了,乃至于连徽宗皇帝都感到不安。于是在三年后,也就是崇宁三年,“讲议司”被废除。
然而在二十年后,也就是宣和六年,刚刚经历完宋江和方腊的叛乱,再加上刚刚与金国签了盟约。开始征辽,朝廷的财政极度困难,因此徽宗皇帝同意太师蔡京的请求,再一次设置“讲议司”,直至靖康之变。
对于“讲议司”的误国之政,高宗皇帝的第三任宰相朱胜非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初。崇宁中,蔡京做相,置讲仪司,凡谬政弊法,流毒天下者,皆当时所为也。”
对于朱胜非的这一番言论,大家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下一个例子,相信会引起很大的触动。
距离现在五十年前,毛太祖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中央WENGE小组。
这个小组成立不久,就已经架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成为当时的权利中心。
而秦桧搞的这个修政局,和蔡京当年的讲议司,以及几百年后的中央WENGE小组一样,换汤不换药,都是要独揽大权。
揽权很正常,换谁登场都这么干。问题是秦桧的吃相太难看了。
这才哪儿到哪儿,就想跟蔡相公比较了?
太师蔡京当年可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磨难,和新登位的皇帝志趣相投、肝胆相照,这才一步步爬了上去,搞讲议司操控全局。
你秦桧才回来不过一年。还有很多的问题尚未解释清楚,凭什么一人独大?
于是乎,朝廷中大部分的官员都愤怒了。
参知政事翟汝文当面痛斥秦桧,然后向朝廷提出辞职。
谏官方孟卿多次上奏抨击秦桧。
而屯田郎曾统亦质问秦桧道:“宰相事无不统,何以局为?”
甚至连秦桧的好朋友,监察御史刘一止也劝说道:“修政局的事情绝非如今的当务之急,何必急于匆匆上马?”
对于这些不同的意见,秦桧不予理睬,一意孤行。
无奈,朝中的有心人便派人去长江边通知吕颐浩:“你被秦桧骗了。”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二年,桧奏置修政局,自为提举,参知政事翟汝文同领之。未几,桧面劾汝文擅治堂吏,汝文求去;谏官方孟卿一再论之,汝文竟罢。
监察御史刘一止,桧党也,言:“宣王内修,修其所谓外攘之政而已。今簿书狱讼、官吏差除、土木营缮俱非所当急者。”屯田郎曾统亦谓桧曰:“宰相事无不统,何以局为?”桧皆不听。既而有议废局以摇桧者,一止及检讨官林待聘皆上疏言不可废。”

吕颐浩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后院失火,只好尽快赶回临安府去,看看那个秦桧究竟在玩什么把戏。
等吕颐浩回到临安府,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此时秦桧的“修政局”已经步入正轨,颇有一点尾大不掉的味道。
吕颐浩毕竟是地方官员出身,对于朝廷的这些规矩和门道不太清楚,更何况他的性格本来就是直来直去,根本不屑于去搞那些阴谋诡计。
经过反复思量,吕颐浩终于想到他的一个老拍档………朱胜非。
要说道政治斗争的手段和技巧,朝中还有谁能够比得上他?
想当年在苗傅、刘正彦叛乱的时候,朱胜非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但保住了高宗皇帝,还活生生把苗、刘两人骗离开杭州,这种手段,何其了得。
吕颐浩说干就干,马上把朱胜非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实施以毒攻毒。
醴泉观使兼侍读的官衔虽然不高,但有一个好处,可以经常陪伴着高宗皇帝以及他身边的那帮内侍太监们。
这个职位当然是朱胜非自己申请来的。
如何与那些内侍太监们打交道,如何充分利用他们的能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职位莫过于醴泉观使兼侍读了。
朱胜非果然不负众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联手殿中侍御史黄龟年、右司谏刘棐等官员。将江跻、吴表臣、程瑀、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炤并等桧党尽皆落职予祠,让秦桧的“修政局”台省一空。
耗尽秦桧无数心血的“修政局”,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瘫痪了。
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朱胜非妙手连出,很快就把秦桧给死死摁住了。动弹不得。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颐浩自江上还,谋逐桧,有教以引朱胜非为助者。诏以胜非同都督。给事中胡安国言胜非不可用,胜非遂以醴泉观使兼侍读。安国求去,桧三上章留之,不报。
颐浩寻以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盖将逐桧。于是江跻、吴表臣、程瑀、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炤并落职予祠,台省一空,皆桧党也。”

秦桧慌了,他决定抛出他的绝招,也就是他的底牌………南人自南。北人自北。
秦桧对高宗皇帝和其他大臣大声疾呼,假如“朝廷接受他的这个主张,他就有办法劝服女真人,让金国与南宋达成和议,确保南宋的安全。”
什么叫“南人自南,北人自北”
秦桧的说法是,原本是长江以南的人。就一直住在江南算了,别再想着什么回归中原,没你们什么事;原来是北方的人,比如原河东、河北、河南、江淮地区,逃到江南的,统统都要回到北方去。
回到北方自然要接受金国人的治理,当一个标准、合格的奴才。
这样一来,金国就会满意,战争才会平息,宋朝才能稳定。云云。
说起来,这还是秦桧第一次把自己的主张公诸于众。
这些内容公布之后,的确是耸动天下了。
从赵匡胤的年代开始,宋朝从来都不缺乏主和派,但是。象秦桧这般赤裸裸的卖国和投降,还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秦桧出名了,他的名声比之前的范宗尹还要响亮。
范宗尹只是搞官场清算,去掉某些人的特权福利而已,而秦桧却是要把已经逃出来的人再送回异族人的虎口里去!
朝廷内外,群情汹涌,恨不得活吞活剥了他。
这个时候,朝廷中只有一个人还保持缄默,他就是高宗皇帝。
对于秦桧的所作所为,他不是没反应,只是在等消息而已。
秦桧为了取得高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用尽了手中所有的政治筹码。
他再一次在皇帝面前写信,然后派人送去金国,送给金国的顶头上司………完颜昌,高宗皇帝要等到回音,看是什么结果才做决定。
在皇帝等金国回信的这段时候,吕颐浩又找来一个帮手:参知政事席益。
席益给吕颐浩支了一招,劝吕颐浩尽快除掉了秦桧最为倚重的幕僚长胡安国,让秦桧成了孤家寡人。
这位胡安国字康侯,号青山,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
在南宋初期,武夷先生可是赫赫有名之人。
他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入太学时,又从程颐之友朱长文、靳裁,得程学真传。
胡安国的治学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杨时、游酢,在理学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他对于心、理、性等理学范畴的研究虽尚未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但其以心为本、心与理一的思想却对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先生,却在不同的场合盛赞秦桧,为秦桧出谋划策。
学问做得再好,不一定能明辨是非。
胡国安的例子,再一次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
信发出去很久了,石沉大海,啥回复也没有。
高宗皇帝和秦桧当然等不到回信,如今的完颜昌正处于金国政治斗争的漩涡当中,屡屡被完颜粘罕欺压,形势非常的不妙,哪来的心情回信。
直到这个时候,赵构才真正对和谈失望了,他龙颜大怒,公开斥责对秦桧道:“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
难道让本皇帝也回北方去当战俘奴才吗?!。
秦桧本人也开始绝望了。
难道上帝要抛弃我了吗?
PS:谢谢zhuxyhh01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沐沐格子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一十四章:秦桧的宦海浮沉(三)

随着年龄的不但增长,赵构的帝皇驾驭之术也越来越娴熟了。
多年来的磨练,三番四次被金兵追赶,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让高宗皇帝的思想远比同龄人成熟,处理政务也愈加的果断。
在面斥完秦桧之后,高宗皇帝决定要狠狠地惩罚这个骗子,于是在朝堂上的显眼地方贴出了一张皇榜:“秦桧,永不复用。”
就这样,右仆射秦桧大人被高宗皇帝一撸到底,连底裤都丢掉了。
高宗皇帝的决断和无情在这一刻显露无遗。
历史数据显示出,高宗是一个敢于对官场下狠手的皇帝。
而向官员动手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确保手中的权利不会旁落他人,以及自己的意图能够得到贯彻落实。
在这几年里,朝中的主政宰相们像走马灯一样的轮换,就是最好的一个体现,谁也别想在他的朝廷里掌握实权。
必须承认,高宗皇帝这次对秦桧下如此重手,跟南宋小朝廷在当前的形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这里,不得不赞一下那个佚名的风水大师。
自从高宗皇帝听从风水大师的提议,把年号从“建炎”改为“绍兴”以后,南宋朝廷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安稳,也越来越滋润了。
在军事上,随着吴玠、岳飞等一批新生代将领的崛起,南宋朝廷的国防力量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增强。
面对金国女真人的进攻,南宋官兵接连取得了几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川陕和江淮的防线变得牢不可破,屡屡让女真人吃瘪。
在国内。原先多如牛毛的各种盗贼,也被官兵逐一被清剿,不但社会治安变好了,还为南宋朝廷增加了大量的税赋收入。
甚至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上,对南宋朝廷也开始变得有利。
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在金国和南宋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权:刘豫的大齐。
从事后观察,金国人册封刘豫为大齐皇帝,确实是一大失策。
首先,刘豫的称帝,引起了金国阵营中的普遍不满。
如渤海大王大托卜嘉就公开发牢骚说:“契丹时代曾有一个大臣投奔了我们。我们让人家去开国辽东,可谓累载从军,披坚执锐,为我们流血卖命干了这么长的时间,连做个一郡之首都不答应。可是这个刘豫,什么本事也没有。什么功劳也没立,居然就当上了皇帝……”
这是在是太不公平了。
这种负面的情绪迅速蔓延开来,成为了金兵士气的最大杀手。
这让我们想起了北宋征辽时种师道以自己为贼军的观感。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从这一天起,金兵的战斗力必然大幅度锐减。
在《大金国志》卷九中,其中有一段话证明了上述的观点:“自立刘豫后,南犯淮。西犯蜀,生还者少,而得不偿费,人始患之。”
《金史》中还举了个例子:“时有夜宿太原府祁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