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话三国(不周)-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策惊骇不已。他的确有这样的心思,但这样的心思并不坚定,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该这么做。一路走来,他是在观察地形,可是山道迂曲,他又做得非常隐秘,刘辩在台上,应该看不到他的小动作才怪,何以刘辩一见面就说破了他的情藏?
难道他是在诈我,或者是想找借口杀我,以绝后患?
刹那间,孙策想了很多,勃然变色,向后退了一步,手便伸向了腰间的刀环。周瑜大惊失色,连忙紧紧攥住了孙策的手,撩起衣摆,跪倒在地。
“陛下,孙策少年心性,见陛下天威,一时意动,故而色变,并非有意行刺,请陛下明察。”
周瑜虽然着急,话却说得不紧不慢,连声音都不让人觉得刺耳。刘辩看了他一眼,笑了起来:“孙策,要做刺客,就得像周瑜这样,拿得起,放得下,才有机会近身。像你这样,怎么做刺客?”
孙策一时无语,不该是承认刘辩说得对,还是予以否认。
“你想为父报仇,没关系,朕可以理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朕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刘辩笑容满面,仿佛在说一个与己无关的事:“你忍辱负重,为的就是导引图谱,朕也可以给你,看看你究竟能到什么地步,能不能成为朕的对手。在此之前,朕还可以推荐一个人给你,供你在动手之前先试试自己的本事。”
孙策被刘辩搞糊涂了,下意识的问道:“谁?”
“关羽啊。”刘辩忍不住笑出声来,眼神中充满了戏谑。“你要报仇,总该知道你父亲虽然是死在我的面前,却是被关羽的刀所杀吧?既然要报仇,何不一起报了?”
第301章文武不均(为陆伯言盟主加更!)
孙策哭笑不得,就连周瑜都懵了,不知道刘辩说的是真是假。
刘辩的反应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所有的预案都落了空,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忽然之间,二人有一种错觉,他们面对的根本不是天子,而是和他们差不多的少年,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成了倾盖之交,刘辩主动帮他们谋划如何报仇,仿佛他根本不是孙策要复仇的对象,和这件事一点关系也没有。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根本不怕,还有些无聊,希望孙策能给他带来一点刺激。
孙策正在彷徨之中,忽然感觉旁边投来一束讥讽的目光,转头一看,只见一个年方**岁的小儿,穿着一件得体的郎服,手里捧着一个盛有笔墨的托盘,静静的站在一旁。孙策大惑不解,怒气暗生。我根本不认识这个小孩,他为什么用这种眼神看我?难道是看不起我吗?
孙策怒气冲冲的回瞪过去。
陆逊皱了皱鼻子,不屑一顾,走到刘辩身边:“陛下,笔墨准备妥当,请陛下拟诏。”
刘辩看到孙策的怒色,忍不住笑了:“孙策,知道他是谁吗?”
孙策紧抿着嘴唇,一声不吭。
“他就是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刘辩在案前坐在,陆逊将笔墨送了上去,又铺开空白的诏书。刘辩提笔蘸墨。一笔一画的写了起来,时间不长,便写完一份诏书。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眼皮一抬,讥诮的打量着孙策。“这封诏书是嘉奖陆康守庐江之功,朕亲笔书诏,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的耿耿忠心。”
孙策脸色尴尬。陆康有功。是因为他无能,可他不是败在陆康的手里。而是徐晃的手里。刘辩这么做,等于当面打脸,可是他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再想到他之所以败在徐晃的手里,就是因为陆逊的求援。孙策的心情更是苦涩。
周瑜也有些默然。当初他支持孙策的时候,家里人并不太赞同,一直按兵不动,里应外合的计划落空,以致于孙策迟迟无法攻克庐江。当时他还是有些怨恨的,现在形势倒转,周家逃过一劫,陆康受赏是意料之中的事,他的从祖、从叔大概也会得到升迁。事实证明,还是他们眼光老到,看得更远。
“酬功赏能。为政之要。惩恶扬善,为政之本。”刘辩搁下笔,脸色渐渐的变得严肃起来:“你们年轻,朝廷之前用人也有不当之处,各打五十大板,就此两清。即日起。尔等当谨守为臣之道,莫生叛逆之心。否则,朕的刀也是能杀人的。如果谁想试试,朕也不反对,只是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片心血,枉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到时候后悔晚矣。”
孙策、周瑜悚然心惊,躬身领命。
……
马超上前,奉上从孙策手中缴来的剖鲧吞刀,又将舒县之战的始末原原本本的说给刘辩听。他是全程参与者,讲叙起来可比徐晃的奏疏详细多了。刘辩静静的听着,偶尔问上一两句,却没有太多的兴奋。他有些惋惜的看着马超:“没能临阵破境?”
马超不好意思的笑了一声:“山东兵不习骑兵,近卫郎又是万里挑一的精锐,对付他们是手到擒来,根本没什么压力,哪里能破境。陛下,臣愚昧,有一事不明,敢请陛下解惑。山东兵虽众,却疏于战阵,不堪一击,陛下若提万骑东出,破之必矣,为何按兵不动?”
刘辩无声的笑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在马超的眼里,山东兵不堪一击,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即使是这样的兵也是经过黄巾之乱锤炼出来的。在黄巾之乱以前,山东连这样的兵都没有。
为什么山东拥有大量的人口,却无可用之兵?当然和光武帝的政策有关。光武帝就是要压制山东,不让他们拥有武力,因此不惜废除了都试制度。取消了全民皆兵的都试制度,给山东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让山东的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也消磨了山东人的血性。
光武帝是成功的,在黄巾起义之前,山东人在朝堂上闹得再凶,武力却一直掌握在山西人的手里。可是这么做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当三国混战之后,天下归晋,司马氏以统一天下的精兵却无法抵挡西北入侵的五胡,中原从此陆沉,只能偏安江南,祖宗陵寢俱落胡人之手,万里河山成了胡人的牧马场。
这个代价是惨重的,只是当时没人会想得到而已。他宁可暂时放弃山东,也要将西北控制在手里,就是不想看到这一幕重演,哪怕因此改变了历史,可能让他无法回到他的时代。
“行军打仗,要消耗大量的钱财。朕现在没钱啊。”刘辩循循善诱:“你们一百骑的花销不大,朕还承担得起,可是一万骑出战,朕哪来这么多钱?再说了,一百骑可以间行而至,掩人耳目,一万骑能行吗?”
马超恍然大悟,躬身一拜:“多谢陛下指点。”
“孟起,趁着年轻,多读点书,只有一身武艺是成不了大将的。”刘辩满意的看着马超,让他跟着徐晃出这一趟差还是有必要的,现在的马超和刚归降时相比沉稳多了,也肯动脑子了。他现在不缺猛将,但是缺大将,他需要像皇甫嵩、张辽、徐晃这样能够坐镇一方的将才。大将不仅要能打仗,会战术,还要有战略意识,知道服从大局,统一调度,只知道冲锋陷阵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大将的。
如今并州有张辽,河东有徐晃,凉州有皇甫嵩,在军中的力量还是平衡的。可是皇甫嵩年纪不小了,迟早会致仕退休,他需要在凉州人里找一个能接替皇甫嵩的。张绣武艺不错,但是不喜欢读书,做不了皇甫嵩的接班人,刘辩非常希望在阎行和马超之中挑一个,至于能不能成功,就看他们自己是不是用心了。凉州武风很盛,可是文化根基太浅,像皇甫嵩那样知书达礼的将门世家毕竟不多。
……
杨修匆匆的走上了建章台,满面倦容。身后跟着两个健卒,抬着一个箱子,箱子看起来很重,两个健卒的脸憋得通红。
刘辩眉头一皱:“什么事?”
“刚刚和并凉以及关中世家签订的条约。”杨修的眼中充满血丝,脸也瘦削了很多,下巴都尖了,神情中也充满了疲惫。“还有各州郡报上来的粮赋副本,臣一一清查过了,入不敷出啊。”
刘辩目光一闪:“益州的还没报来?”
杨修摇了摇头,眼中闪过浓浓的担忧。刘辩沉下了脸,神色变得凛冽起来。如今朝廷能直接控制的州郡有限,荆州正在大战,粮赋消耗很大,能支持朝廷的很少,并凉都是有名的穷州,不仅无法给朝廷增加税赋,还要朝廷贴补,现在能指望的只有益州,益州的粮赋迟迟不到,朝廷就等于没有收入,别说大规模的战事了,就算正常的官俸都有可能出问题。
刘焉是什么意思,他的野心还没死?
刘辩心生怒意,却没对杨修表露,反而关心起杨修的身体来。“你也是悟命之人,怎么累成这样?是不是又连续不眠不休,夜以继日?”
杨修苦笑道:“关中刚刚稳定,那些郡吏惶惶不安,臣也不敢大用,只好自己辛苦一点了。”
刘辩咂了咂嘴,有些头疼。他身边的悟命之人不小,可是大多数都是武人,打仗没问题,可是让他们理政就不行了。现在政务都落在贾诩、杨修的身上,贾诩又是一个老乌龟,能不管的就不管,大量的具体事务都要由杨修负责,铁打的人也受不了。
文武不均,山西人质朴少文的弊端现在开始慢慢呈现出来了。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仅有将,没有相,终究还是不行的。
“德祖,这不是一个办法。”刘辩问道:“你看,能不能在道门里挑一些识文断字的人补充到各个官署里去,充作胥吏?”
杨修不解:“陛下不可,道门中人自私自利,一心只为苟活,不肯用心于政,他们只能自理,不能理人。陛下为什么不直接从洛阳调人?洛阳太学有三四万太学生入仕无门,陛下一纸诏书,便会有成百上千人的赶到关中,为陛下效命。”
“太学生,那些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能有什么用?”
杨修连连摇头:“陛下,儒家经典中的确没有什么具体的政务办法,可是儒家经典讲忠孝,讲仁义,讲廉耻,这样的读书人从政,总比那些只知道横征暴敛的酷吏好吧?再说了,太学虽然不讲刑律,可是太学生中懂刑律的却不少,以仁义之心,执刑律之政,这才是行王道的正途。”
刘辩瞟了杨修一眼,半开玩笑的说道:“你的书生气又犯了吧?”
“不然。”杨修正色道:“陛下,汉高祖得天下,陆贾曾云: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是以进《诗》《书》,又作《新语》十二篇,每进一篇,高祖未尝不称善,左右称万岁。陆贾没世,贾生继之,有攻守异势之论,有此诸贤薪火相传,休养生息,才有文景之治,才有汉武之赫赫武功。如今之势,不正如当初吗?陛下欲行王道化天下,又何必拒儒生于千里之外?”
ps:恭贺书友陆伯言成为盟主,哈哈,终于有盟主了。
ps:今天还有,老庄有债必还。
第302章荀氏之儒(冬寒夏凉万点打赏加更)
刘辩没有立刻答应杨修,他要仔细考虑一下。
大汉有今天,儒门有功,但是儒门的过也不小。不是儒门中人丑恶,而是两种意识形态无法调和,更何况现在儒门拥戴袁绍为领袖,起兵山东,分裂天下,他如何还能毫无保留的信任儒门?
如果儒门要求他禅位让贤,他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先例的,如今儒门的实力更大,甚至不惜举兵造反,另立新朝。太学生也是儒门拥趸,当初起党锢之事,太学生就是冲锋陷阵的马前卒,把这些人弄到长安来,会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刘辩必须慎重再慎重。
刘辩找来了主管政务的贾诩,将杨修的建议告诉了他,却没有提杨修的名字。
贾诩听完之后,笑了笑:“陛下所虑甚是,党锢时,的确有不少太学生从中生事,与朝中大臣互为表里,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太学生都热衷于仕途。依臣看来,儒生其实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学而优而仕,一种则是学而优也不仕。”
“前一种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读书不过是做官的手段,他们当然热衷于名声,汲汲于仕途,一心想出人头地,所以才呼朋引伴,互相标榜。这种人可用,只要陛下给他们富贵,他们随时都可以改变态度。”
“至于后一种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知。并不关心政务,只要谁能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心做学问。他们就支持谁。这种人当然也可用,毕竟有了他们的努力,才能文明昌盛,彬彬有礼。”
刘辩没好气的看着贾诩:“文和,说了半天,你等于什么也没说啊。”
贾诩不解:“陛下,臣怎么没说?臣的态度很明朗啊。”
“你的态度是很明朗。可是,汲汲于仕途的人求的是富贵。朕现在能让他们贵,却不能让他们富,他们能来么?就算来了,到时候唯利是图。迟早还会因为贪腐被杀,问题没解决,反惹了一些麻烦,说不定还会给朕带来一个杀儒的恶名。至于后一个,他们倒是没坏处,可是也没好处,朕现在捉襟见肘,哪里闲钱供养他们,装点门面?”
贾诩躬身道:“陛下圣明。这两种人都可用,只是陛下不可用。儒门本来就是装点门面的,诸子百家中。儒门最先立派,也是他们最早游说诸侯,可是他们除了留下一些夸夸其谈的大言之外,何尝有人能强一国?鲁是儒门的发源地,可是鲁却早早的就亡了。齐有稷下学宫,亦是儒门大贤聚集之地。可是齐却坐失统一天下的良机。由此可见,所谓儒门能强国之说。实属谬论。”
刘辩很惊讶,他很少看到贾诩有这么激烈的反对儒门的。事实上,贾诩很少如此激烈的反对任何一件事,他可以提建议,但是很少坚持。
“那你的意思是学秦,以法治国,耕战自强?”
贾诩不置可否:“陛下,当先儒门大贤荀子到秦,可是盛赞秦国的政治的,说秦是‘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他的两个弟子先后入秦,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其后,张苍、贾谊、申公等人传荀子之学,开儒门入政之河……”
“等等。”刘辩打断了贾诩的话,疑惑不已:“贾谊是荀子的传人?”
“当然。”贾诩很意外于刘辩不知道这个关系。“贾谊师从吴公,吴公与李斯同邑,曾经以李斯为师,而李斯正是荀子的入室弟子,所以贾谊是荀子的三传弟子。陛下没有读贾谊的政论吗?他的思想和荀子非常接近的,都是推崇礼法,希望以礼法治国。与李斯、韩非相比,他只是把礼提到了法之前,而非李斯、韩非重法轻礼,崇尚末智。”
刘辩半晌无语。他也读了一些书,已经觉得自己眼界大开了,没曾想儒门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这么说来,荀子才是联系秦汉的人?李斯、韩非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贾谊、申公的弟子则开启大汉统一思想的征途,并最终使儒门独尊。
荀子才是儒门的大圣人啊,可是为什么如今的地位反不如董仲舒?
听了刘辩的疑问,贾诩笑了:“陛下误会了,董仲舒之儒,乃是公羊春秋学,而荀子所传却是谷梁春秋之学,他们并不是一家?”
“不是一家?”刘辩更是大惑不解:“两家都是春秋,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和今古文一样?”
贾诩有些为难,这种学术问题,他并不擅长。“陛下,臣只知大概,具体而言,还是由荀公达来解答比较好,毕竟他才是荀子的嫡传子孙,了解的事也比臣多。臣只能说,荀子之儒与董仲舒之儒在于礼法与教化的先后,荀子认为为政当以礼法促教化,而董仲舒则认为先教化而后立礼法。两者比较,董仲舒之学更理想化,不如荀子之学切实可行。至于今古文,则又不同,古文经学推崇的是《左传春秋》,而不是荀子之学推崇的《谷梁春秋》。”
刘辩有些挠头,这里面太复杂了,不是他一时半会的能搞清楚的。不过他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贾诩不赞同从洛阳征召太学生到关中任职,这些人的理念不同,到关中弊大于利。
“那如何解决眼前人才短缺的困难?”
“简单,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
“对,杨修是辅国之才,足堪大用,只是他还年轻,不明为相之道,才让自己疲惫不堪。如果能征召一些识文断字,忠厚老成的人为吏,分担一部分政务,又何至于此?”
刘辩有些不悦:“文和。你年长杨修甚多,政务又是以你为先,你不理政也就罢了。何以反说杨修不明为相之道?那依你之见,为相之道若何?”
贾诩不慌不慌,躬身一拜:“陛下,前朝时,曲逆侯陈平有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岂能为俗务所牵?这些事交待给属吏们就是了。如果什么事都抓在自己手里。要属吏何用?”
“再者,相府乃是郡县太守令长所生之地,在相府为吏,就是为将来出仕郡县做准备。如果什么事都由宰相自理,属吏如何熟悉政务,当来又如何能理一方?”
刘辩沉吟不语。他知道贾诩说得有道理,这年头可没有什么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如何理政,一方面看各人的家族传承。一方面要看他在各个官署里边学边干。三公府的掾吏就是将来县令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