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剑平天-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郑清之下台,相位却也没能落到史嵩之手上,而是被声望、地位仅次于郑清之的副相乔行简上台扶正。不过史嵩之也很清楚,相比起郑清之来,乔行简要更容易对付得多。而且乔行简年纪挺大了,已活不了多久,便是乔行简想霸占着相位不放,也霸占不了几年,他却还年轻,等得起。但郑清之的年纪却不比他大多少,如果让端平入洛的计划成功,使郑清之的相位更加稳固,他要等郑清之老死、病死,恐怕要多等个一、二十年。

在谋相位之路上,谁是他的对手,史嵩之看得很明白。事实上,他看得也很准。嘉熙二年,他拜参加政事,这已是实际上的副相。而这时候,乔行简已是八十余岁的高龄。三年,乔行简因病辞相,他便拜为了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得相位。

现在是嘉熙四年,这也就是去年的事,史嵩之也才上位一年。而他刚上位不久,就得襄阳大捷,不得不说,实在是让他大为增光,尤其这大捷还是发生在他经营了十余年的襄阳,更是给他长脸,也使得他在朝堂的相位更加稳固。所以他这时看着给他造就了襄阳大捷的尹治平与吕文德,心中也很是欢喜,对他们二人更是不吝赞言。

关于端平入洛的始末以及后方朝堂争斗的背景,尹治平也是从吕文德那里所了解到。实际上,吕文德最初便是被淮东制置使赵葵所发倔出的将才,赵葵实于他有知遇之恩。端平入洛之战,吕文德也曾有跟随赵葵参加,自是对其中细节了解清楚。

而理宗皇帝也是因为端平入洛的失败,看清楚了史嵩之对于襄阳的影响,所以在调史嵩之入京为官后,才故意把吕文德这个跟史嵩之不对付的赵葵的手下安插到了襄阳去。同时,把襄阳史嵩之手下一系的官员,也各自调去不同地方,使史嵩之在襄阳的势力不能再抱成一团,尾大不掉。

而史嵩之想要入朝为相,就不能在襄阳这等军事重镇上拥有太强的影响力,以免有拥兵自重之嫌。占据相位,再在地方上手握重兵,这皇帝哪还敢再放心去用。对于皇帝拆解打散他在襄阳的势力,史嵩之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要的时候还得主动配合。入朝为相,就不能再拥兵自重,这本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不过这个时候吕文德大拍史嵩之的马屁,却是有另投门路,转换门庭,要傍当朝宰相这棵大树的意思了。

第十一章暗示招揽关尹之后

吕文德话里有转换门庭投效之心,但史嵩之却并没立即露出招揽之意。他此时初登相位不久,虽此次襄阳大捷让他稳固了相位,但自史弥远后,继任宰相皆兼枢密使一职,军政大权一把抓,本就权柄极重,若再有实际重兵掌握在手,极易遭忌。

但他却也晓得,值此乱世之秋,有实际兵权在手,才会更有话语权,否则他便是职位再高,升任太师等位职最高的三公,没兵没权,底下也不会有多少人真肯听他的。他能登得相位,也是之前经营襄阳十余年,有实际的政绩与兵权在手,在整个南宋朝廷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力,否则凭何能入得皇帝法眼。

只是为获取相位,他便不能够再把襄阳的重兵掌握在手中,否则任宰相兼枢密使,再有实际兵权在手,极易遭帝王之忌,皇帝也不会放心让他为相。为了相位,他也等于是主动放弃了原本襄阳所经营的一切。现在吕文德带襄阳大捷之功有主动投效之意,他心中自是十分心动。只是明面上却不好答应,免得落人口实,引起皇帝猜忌与朝堂对手攻奸他的把柄。

但他知晓有实际兵权在手的重要性,虽未明面答应,但之后与吕文德的交谈中,话里却颇有暗示。甚至连带着对尹治平,也暗示了一把招揽之意。

只是尹治平却没有什么做宰相门客的心思,他此来临安,为方便传教。是有想交好朝中诸大臣的心思。史嵩之作为当朝宰相,自然是极重要的交好对象。但这是建立在身份对等的互相交情上。他绝没有自甘居门下,替人跑腿卖命的想法。

或者这些朝中大臣们不会太把他这么一个徒有武力的山野道士看在眼中。但来自于后世的他,可不会太在乎这些人的身份。便是当朝皇帝,他也不会多在乎其身份与地位的尊贵。无论这些人究竟有什么身份与地位,在他心里,都是把自己视之为与对方平等对待的。

而且他的交好是为日后传教时行事方便,却并非是必须。他可不会因存着交好之心,人家逼到头上来了,他还会一味隐忍,委曲求全地不敢得罪。既没这心思。交好又非必须,并不怕因而得罪史嵩之,尹治平哪里会应他?而史嵩之的招揽又只是暗示,他便干脆揣着明白装糊涂,故作听不懂,将其无视之。

尹治平装糊涂,史嵩之却也没法。他这招揽既没挑明,却也不好强令对方做出答复。不过他对于尹治平本就没有太多看重,并没有非招之麾下而不可的心思。只是顺带为之,这时尹治平装糊涂不懂,他也只是心里不悦地暗道句“不识抬举”,便即作罢。

史嵩之能做到这般位置。也并非没有容人的雅量。而对尹治平这一介武夫他本也就没有多看重,当下心中不悦地暗骂一句后,便也懒得多作计较。

其实他便是有心想计较。也不敢过分计较。这道人能于十万蒙古大军中斩杀其主帅忽必烈,不管有几分真假。想必武功都是极高的。这些江湖武人,他以前也是曾有接触过的。当真是有“一言不合,就敢血溅五步”的人物。若真计较太过了,被对方记恨,一怒拔剑想要杀他,他晚上可也睡不安稳。既然话没挑明,他便也揭过不提,当下面上容色不改,仍是面带笑容地与二人谈话。

尹治平也是面不改色,言笑自若,对于有可能得罪了这当朝宰相,心中丝毫不惧。他既无求于史嵩之,自然也就不怕得罪他。能交好固然好,不能却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闲谈一番,史嵩之饮了一杯酒后,忽问尹治平道:“听闻尹道长乃是文始真人关尹子之后,却不知是真是假?”

文始真人关尹子,乃是道教史上一位承前启后,大大有名的人物。其人名尹喜,乃先秦时的人物。尹喜擅观星望气,他曾于终南山结草为楼,每晚于草楼上观星望气,将之称为楼观。这也是后来的楼观道派得名之称,楼观道的祖师便是尹喜。

尹喜曾在周朝担任函谷关关令,他任关令时,某日望气,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遂前往相迎。不久老子乘青牛至函谷关,尹喜迎老子入官舍,以师事之,求肯指教,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著《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骑牛而去。之后,尹喜便辞去官职,归楼观按老子所授经法用心学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留世,因其号文始,遂又名《文始经》。

北魏、隋唐年间,楼观道派曾盛极一时。尤其唐朝时,唐朝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先祖,十分尊崇道教,而且李渊起义反隋时,曾得楼观道派支助,所以李渊立唐称帝后,对楼观道也特予回报青睐,敕修楼观宫宇,并赐田土十顷以充基业。后来历代皇帝,对楼观道也多有赏赐,直至安史之乱,楼观道也随唐朝而至衰落。

楼观道派也是建在终南山上,虽因唐代安史之乱后衰落,却也一直有些道士守观。只是未能再得唐朝时那般获朝廷荣宠,一直默默无闻,道观也年久失修,十分破败。观中道士也是不多,香火寥落。

王重阳于终南山立全真道派时,是另起山头,到全真派兴盛时,第一步便最先把同在终南山的楼观道并入了全真教,成了全真教在终南山上除重阳宫外的另一处别院道观,道观中的原来的楼观派道士也都悉数转为了全真道士。

尹治平现在的本职便是道士,对于道教史上大名鼎鼎的关尹子自是知之甚详,尤其尹喜当年也是在终南山隐居修道,而后来尊尹喜为祖的楼观道派也是全真教兴盛后所并入的第一个道派。

至于史嵩之所问的这个传闻,老实说,尹治平还真不知道自家祖上是哪一位。虽然跟关尹子尹喜同样都姓尹,但可未必就是一家。这个传闻的由来其实还是缘自于襄阳的说书先生们。

古代十分讲究一个出身,更喜欢认名人为祖,好像是名人之后,就显得自家高贵一些。为何唐朝得天下后,认老子为祖,便是这个道理。襄阳的说书先生们已经开始编排起了尹真人的生平故事,为了给尹真人找一个不凡的出身,说书先生们不但说他是吕洞宾转世,还攀缘附会了同样姓尹的尹喜身上,说他是尹喜之后。

尹治平在襄阳听到这个说法后,却也没反驳,反而默认了。所谓入乡随俗,既然古代讲究出身,有人给他找上了,那他认了就是了,接下来的临安行事,有这么一个关尹子后人的身份,也算是能抬身价的。李唐能认老子,他就能认关尹子,反正也没人能查证清楚。

这时史嵩之问出来,尹治平毫不脸红地含笑点头道:“不敢有瞒史相公,幼时听家祖所言,先祖确实是尹文始,我们这一支祖上自汉时由天水郡迁出。其后多有辗转,至唐时,始定居沧州。至我父亲时,又徙居莱州。”

尹喜乃是天水郡人氏,尹志平祖上也确实是一直世居沧洲。不过他中间的什么汉时由天水迁出,其后辗转,至唐定居沧州,便完全是襄阳时说书先生们的编排了。

第十二章刺客昨识小小侍女

“史嵩之,纳命来!”

忽然一声娇叱响起,随着声音,一道白色的身影从开着的窗户中疾射而入。抖手一扬,一点银光向着史嵩之激射而去。

史嵩之今日宴请尹治平与吕文德,是分席制,也就是每人身前一张小桌,各自摆着酒菜。史嵩之高居在正中主位上,尹治平与吕文德分据在下首左右两边。这般分席而设,倒也正方便为每一桌客人做不同的菜色,尹治平面前的便是一桌素菜。史嵩之与吕文德桌上的菜色,倒是一样。

宴饮分席而坐,分食而用,乃是古礼,是儒家经典《周礼》上所定的礼仪。两宋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同用一桌的会食而餐,但只是流行于下层社会与寻常百姓间,在上层社会,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都仍是严格按照分食古礼而行。史嵩之乃是当朝宰相,文官之首,家中自然是用的这个规矩。

现在三人各据一桌,相互间大概互相隔有六、七步远的距离。这般距离,中间八、九个人也站下了,倒不虞会被刺客误伤。那刺客从距史嵩之最近的一扇窗户跃入,人一进窗,还未落地,便先向史嵩之射出了一件暗器。

现在这轩阁中,除了三人外,便是三人身旁各有一名听候服侍,倒酒夹菜的侍女,除此外,再无旁人。史嵩之身旁也就只有一名十七、八岁的小侍女,连个护卫也没有。

当此之时,三人都是大吃一惊。史嵩之半点武功不会,更是来不出做什么反应。吕文德倒是有心相救。可他本身武艺本就不算得特别高明,且又早已放下多年不练。再加上相距史嵩之还有六、七步远的距离,身前还有桌案拦着。匆忙起身间,只是撞翻了饭桌,根本来不及相救。

尹治平也实没料到这时会有刺客行刺史嵩之,他倒是对史嵩之着实没什么好感,只是当着自己这大高手在场,还被刺客在他面前行刺得手,说出去可就太损颜面了。而且出手救得史嵩之一命,也能让这当朝宰相欠个人情,所以他倒也是有心一救的。两人相隔间六、七步的距离。对他来说不算什么,抬腿一步便能切到史嵩之身前。

不过他刚一站起身,却又立即停住了。只因那刺客的声音实在太过耳熟,便是他昨晚去云来客栈找李莫愁结果生了误会找错人的林芝苓。他昨晚才听过,又与林芝苓谈过不少话,如何能轻易忘记?

而且他眼力也要好过在场的所有人,这眨眼功夫,史嵩之等人根本还没看清那刺客是何模样,只能依声音判断是个女子。他却已瞧清那刺客是一身白衣。手执长剑,脸上蒙着一块白色纱巾。虽然大半张脸被蒙住,但眼睛、身形都与他昨晚所见的林芝苓吻合。这一刹那,他心中已可确认了刺客的身份。正是他昨晚去云来客栈找错人所见过的那个林芝苓。

正因为认了出来,所以他才一时犹豫,刚一站起。又把身形顿住。而便是这一时的犹豫,让他慢了一线。那枚暗器已射到了史嵩之面门前的五、六寸远,他也是救之不及了。

他看得清楚。那暗器乃是枚银针,形制跟李莫愁的冰魄银针还十分相似。既然用于刺杀,恐怕也是喂了毒的。眼看着史嵩之便要被银针射中面门而死,他不由心中暗暗一叹。

而便在这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史嵩之逃不过一死的时候,忽然又生变化。那枚银针的飞射路线前,忽然多出了一根银光闪闪的东西,尖而细长,似乎是一根放大版的银针,再细看,却是一枚银制的发簪,而这枚发簪则握在史嵩之身旁那名为他服侍倒酒的侍女手里。

尹治平看得很清楚,就在他心中才一叹生起,眼看银针就要射中史嵩之面门的时候。那侍立旁边的侍女忽然拔出头顶上的发簪,准确无误地拦刺到了银针的前方。

“叮”地一声悦耳轻响,银针不出意料地射到了发簪上,被弹射开去,掉落到史嵩之身前的饭几上。

有刺客忽然进来行刺,已经是让人大吃一惊了;眼下这一幕,则是让人更吃一惊,没想到史嵩之身旁那个服侍倒酒的小侍女竟然有这般高明的身手。对尹治平来说,尤其如此。便连他在此之前也丝毫没看出来那个小侍女像是身怀武艺的样子,或者也是因为对方是一个在旁服侍的侍女,所以他并没有太过留意。

“我去,这可真是看走眼了!”尹治平心中大叹一句,这时仔细回想,才发现史嵩之身旁的这小侍女似乎确实有些不一样。

首先,这名侍女是厅中三名侍女中最漂亮的,比他跟吕文德身边侍立的侍女都要漂亮。这一点他之前倒也是有注意到的,只是史嵩之身为主人,当然有优先选择权,他选个最漂亮的给自己倒酒,那也是理所应当的,尹治平自然不会为此而去特别留意。

其次,那小侍女似乎对他颇为留意,有意无意间总是偷偷打量自己。之前他以为那是小女孩的天性好奇,可能听说了他刺杀忽必烈的故事,所以才对他十分留意。这时回想起来,才想到如果是一名合格的侍女,不应该这么肆意打量客人,会显得失礼。而史嵩之不应该用这么一个不合格的侍女,现在看来,自是这侍女的的身份大不寻常,并不是普通的侍女,或者根本就不是侍女,只是眼下装扮作侍女而已。

身为刺客的林芝苓显然也没料到史嵩之身旁侍立的小侍女竟是个身怀武艺的高手,射出去的必杀一针被小侍女以发簪拦下,她也是吃了一惊,同时不由愣了一下。

这一愣之际,那小侍女已张口高声向外呼道:“快来人,有刺客!”声音十分清脆响亮,传出极远。

林芝苓听她一喊,立即回过神来,当即一声娇叱,飞身而上,挥剑直刺史嵩之。

小侍女扬手一挥,手中发簪脱手飞出,向着林芝苓疾射而去,接着她右手往腰间一抹,寒光一闪,一把软剑被她从腰间抽出,脚尖一点,纵身跃起,向着林芝苓相拦而去。

第十三章林朝英的亲族

林芝苓长剑一挥,便把那发簪拔到了一旁。可挥剑拨挡发簪,未免稍顿了一下。而就在这稍顿之际,那小侍女便已跃拦而至,软剑一抖,寒芒闪烁,剑尖直向林芝苓握剑的右手腕刺去。

林芝苓急忙往后缩手,回剑一横,架住了小侍女的这一剑。两人于半空中接了一招,一口气都再提不住,双剑一碰之后,各自借反震之力分开,同时落下地去。

方一落地,那小侍女即又挥剑抢攻而上。林芝苓自是毫不示弱,挥剑迎上。

两人出剑都是极快,剑来剑往,眨眼间便已过了十数招。这十数招在史嵩之等人看来,只见到是剑光闪烁、剑影如林,两道人影在无数弥漫的剑影中乍分乍和,耳中只听得“叮叮叮”的双剑交击声不断响起。便是吕文德有些武功底子,但他武功太低,又早已放下多年不练,却是也看不清两人的交手。

唯有尹治平把两人的交手看得清清楚楚,只是却不由越看越惊,尤其是对林芝苓。

他昨晚与林芝苓只交手了一招,甚至根本不算正式的交手,林芝苓就直接被他的一记“天罡剑指”给逼退。林芝苓所出一招也就是从背后出手抓他肩头的那一下,而他又是背对着林芝苓,根本无法从那一下手法里看出林芝苓的武功家数来。但现在他却看得清楚,只三、五招间,他便看出了林芝苓的武功路数来,还是他颇为熟愁的武功。

但也正因为看出了林芝苓的武功路数,他才越发惊讶。只因林芝苓的武功。无论是剑法招式,还是纵跃腾挪转折的身法。竟都是古墓派的路数。虽然有些招式方面似是而非,并不尽一样。但整体看来,还是不难看出,林芝苓的武功与林朝英所传下的古墓派武功,实是一脉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