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大传-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观刘虞一生,前后统治幽州十余年,不但保一境民生,又忠于朝廷,是东汉末年屈指可数忠君爱民的好官。所以史称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但刘虞与公孙瓒之间的矛盾导致他死于非命,实所不值。尽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公孙瓒,但刘虞也并非全无责任。能容忍各少数民族首领,为什么不能容忍自己的一个部将呢?能宽厚于万民百姓,为什么不能施一寸宽容之心于公孙氏呢?即使公孙瓒狼子野心不可怀柔以收之,那么以一牧守上司之位除一部将不如探囊取物吗?一杯毒酒足以夺英雄之命;酒宴之后设以伏兵,又何劳十万之众?既只想杀他一人,聘一亡命之徒刺杀之足以。兴十万之师为一人,既不听部下劝阻,又不能防人泄密,结果导致自己死于非命,实足为之遗千古之大憾。皇恩浩荡司六州之命的圣旨到日,却是他身赴黄泉之时,实足堪悲。更为愚蠢的是上告自己的部下不断加深双方的仇怨,而又不能除之。想除一人而又兴师十万,实乃智可及愚不可及也。所以史家又评价道:自古帝室王公之后人,皆生长于富贵之间,像他这样的人能够“卓然不群”是很少见的,如果他能够与公孙瓒同情共力,“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但仔细想来,这段评论也是不太通晓人之心理的。人与人之间常常舍命相争也无非是为了一口气而已,无非是为了买账不买账,一种义气使然。以刘璋之懦弱,只因张鲁不买他的账,便一怒杀了他的母、弟,而坐失巴郡;以刘备之英雄,只为了一个拜把子弟兄而一怒遗恨千古,差点葬送了蜀汉政权。千古至今,人生为争一口气不知枉死了多少豪杰,葬送了多少大好前程。所以后人倡忍倡谋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耐则失大端,城府其深可游刃有余也。政治军事不仅需要容忍、胸怀、大度,而“阴谋”与“诡计”也绝不可或缺,古来兵书战策都讲“兵者诡道也”,政治又何尝不是如此。似刘虞般的忠厚仁德而又不能忍隐为谋,也是自取杀身之祸者。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公孙瓒(1)
公孙瓒 —— 早期不失为征讨边地保疆卫土的一时传奇忠义英雄人物 —— 著名的边塞“白马将”威震乌桓匈奴闻声见旗而逃;后期割据北方三州的军阀,与袁绍争雄一方兵败,自焚于易京楼台之上
公孙瓒是《三国演义》中出镜不多的人物。历史上的公孙瓒能在史册上得以立传自有其可取之处。初为朝廷中郎将主要与北方的乌桓匈奴作战,后夺取幽州,割据于青州、兖州、幽州,成为北方的一个大军阀。败于袁绍后自焚身亡。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郡令支县人氏。辽西郡就是今天的辽宁义县以西一带。出身于一年拿两千石俸禄的官僚家庭。其父大概为相当于九卿一级的官吏,因为朝中九卿下一级的长官俸禄才不过一千石,他的父亲肯定是一个薪水相当高的官员。史料对此无详载。他的母亲大概是父亲的一个小妾,出身低贱,因而不得承袭父亲的名位俸禄,一切都得从头干起。因而,一开始不过是郡府中的一个小吏员。
尽管公孙瓒由庶母所出,不是家族中的正统,但上天有补偿律,为他的出生设计了一个漂亮的封面,史称公孙瓒“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甚慧”。就是说他长得漂亮,是一个美男子,而且声若洪钟,很聪明,很会说。这些无论如何都是官场上的一笔先天财富,比不得庞统、张松那般因丑陋而被人不待见之苦恼。但也许正是上天造物的“补偿律”使然,凡是给了一副姣好面容的子民们,则很少会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正因为公孙瓒有如此的先天禀赋,被本郡的太守相中了,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只想着他能带着自己的女儿飞黄腾达,哪里想到会被他在穷途末路上给吊死。公孙瓒后来又投奔到河北涿郡的大儒卢植处求学,与刘备为同师同学。后来到上计郡任官吏,深得郡太守刘基的信任。适逢刘基因事被朝廷征发入朝,打入囚车,眼见凶多吉少,大小官吏顿时树倒猢狲散,只有公孙瓒一人除去官服,诈称是刘基的侍卒,亲为驾车赶赴京都洛阳服罪,并以仆人身份侍奉刘基起居,比在郡守任上更为周到。
后有诏贬刘基到日南县。这日南县远在南方,乃瘴厉之地,去者皆九死一生,十无一返。公孙瓒下定必死之心,决定亲送刘基到流放地,以酬知己。
在出发前,公孙瓒携带着祭品,当行到北邙山前时,公孙瓒请车马稍留,来到路边公墓中祭奠先人,公孙瓒举觞洒酒,不胜悲悯。祭完酒后,跪在先人墓前,告别先人:“昔为人子,今为人臣;为人子当守陵尽孝,为人臣当守节尽忠。今日乃忠孝不能两全,日南县瘴气逼人,恐去而不还,这是不孝子最后一次祭礼,就此别过,容不孝子孙到黄泉之下再事孝道。”于先人墓前再拜而起,京城中刘基故旧送别者,于路旁观之举、闻之言,莫不为之潸然落泪。幸而,中途遇到大赦,遂陪同刘基还归中原。因此,公孙瓒在中原大有忠臣义士之美称。
后来,公孙瓒回归故乡辽西郡。便留在辽西太守手下随军征战。当时辽西军兵主要作战对象乃是北方边地入寇的胡人。公孙瓒在讨胡中甚有威名军功。
在###辽西乌桓王邱力居时,公孙瓒率军一直追杀到管子城,想不到反被邱力居率众回军围困百余日。公孙瓒一军已是战马死伤殆尽,军乏粮草,于是便将弓驽与盾牌上的皮件煮而食之。恰好天降大雪,敌寇畏寒退兵,公孙瓒反乘机挥兵追杀胡兵,斩首无数。公孙瓒因功封为都亭侯、降虏校尉。还有一次与幽州破虏校尉邹靖联合作战追击胡兵,公孙瓒先行,邹靖随后,不慎为伏兵所围困。公孙瓒闻讯急忙回师攻胡,破解邹靖之围后挥军穷追。入夜时分仍不停军,命令士众点起火把乘夜向北追击溃敌,令胡兵闻名丧胆。公孙瓒由于讨胡功高,被任命为辽东长史后,基本上驻守在边地,每闻有敌寇至,“辄厉色愤怒如赴”。一次,公孙瓒只带领十名骑兵随从出塞外巡边。忽见远处数百敌骑驰来。公孙瓒便率队退入一处废亭之中对部下说:“今天我们不努力奋战,则必死无疑。”说话间,敌骑已至,公孙瓒大喝一声,一马当先冲出空亭,使发一杆两刃枪,连续杀死数十名鲜卑骑兵。随从骑兵,士气大振,奋勇冲入敌阵,死伤虽然过半,但终于得胜。鲜卑边寇至此竟不敢小部队入塞侵扰。
公孙瓒(2)
公孙瓒所乘坐骑为白马,又逐渐建立了一支三千白马骑兵队,并精选纯白马五十匹,由健卒乘骑,号为“白马义从”,各擎一面白旗,手执利刃,每临敌阵,白马义从两翼张开,公孙瓒居中,威风凛凛,如神将下凡一般。手中一杆双刃长枪,如龙出水,锐不可当;弓箭在手,所发无虚。且长于夜战,从不给胡兵以喘息机会。因而胡兵中经常互相告诫,“小心白马将军”,“遇白马长史当避之,其锋不可当”。胡兵几次与公孙瓒交手,知其厉害,熟悉了他临阵前的叱咤声,因而,或看见白马军尘土起处,或闻公孙瓒叱咤声,便望风逃遁,而不敢犯边。
后来张纯、张举与乌桓王联盟称帝称王叛乱地方,公孙瓒受幽州刺史刘虞节制。公元191年,青州、徐州的黄巾军余部三十余万进入渤海郡,想与那一带的黑山军会师。公孙瓒率领步骑兵合计两万余人,在河北沧州地界迎战大破黄巾军,斩首三万余级。黄巾军丢下车辆辎重数万辆奔走渡河。公孙瓒乘其半渡之时又发起总攻,黄巾军“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公孙瓒由此也“威名大震”,并因功被封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但此人实在是德行有亏。
当献帝派刘虞的儿子刘和从自己的身边回幽州请刘虞率兵迎驾而被袁术劫为人质要求派兵时,公孙瓒力劝不听,所以很怕袁术怪罪他,就背地里派出自己的叔伯弟弟公孙越率千余骑兵去袁术那里效命以图私结为党助。可是袁术派公孙越随他的部将孙坚在与袁绍的部将作战时,公孙越不巧被流箭射死,由是公孙瓒深恨袁绍,便屯兵于河北沧州乐陵一带的盘河,时刻准备向袁绍寻仇。并上书朝廷历数袁绍的十大罪状。之后便率大军向盘踞于冀州的袁绍发起进攻。冀州的许多郡县都叛归了公孙瓒。袁绍当时也很畏惧公孙瓒,便将渤海太守的印绶赠与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并派他去渤海郡就任,想以此讨好公孙瓒。可是,公孙范一到渤海郡便背叛袁绍,率领渤海守军帮助兄长公孙瓒大破青徐二州黄巾军,兵势大盛。公孙瓒分别任命自己的将帅田楷、严纲、单经三人为青、冀、兖三州的刺史,并重新任命自己的部将属员到三州各郡县任职,同时与袁绍大军会战于界桥,但被袁绍打败。公孙瓒率领败兵逃回幽州首府蓟城。袁绍派部将崔巨业率数万大军围攻幽州的故安城不克便回师南归。公孙瓒乘机率步骑兵从后追击,在幽州的归义县一带的巨马河边大破袁绍军,斩首七八千人。公孙瓒又乘胜追击一路攻至平原县,派青州刺史田楷驻守齐地。袁绍又派兵数万与田楷打了两年仗来争夺齐地,当地的粮食全都吃光了,史称“野无青草”。后来袁绍派自己的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终于把田楷打败,夺取了青州一带,田楷败归大本营蓟城去了。当年公孙瓒消灭了幽州牧刘虞,全部占领了幽州,军势重振,迁幽州首府到易县。易县在今天的河北雄县西北。并在易县大修营垒高楼、高台。古人称高台地为京,因而易县当时又称易京,紧临易水河边,可直通辽海。
不久,刘虞的旧部从事鲜于辅等人合率幽州旧兵,为刘虞报仇。鲜于辅又推荐闫柔为乌桓郡司马,闫柔纠合胡汉两族人马数万,大败公孙瓒的部将渔阳太守邹丹,斩首四千余级。乌桓王也感刘虞恩德,率乌桓族人与鲜卑人骑兵七千余人与鲜于辅合兵从袁绍处迎还刘虞之子刘和。刘和率幽州旧部与乌桓、鲜卑骑兵又与袁绍的大将义合兵为十万余众,与鲜于辅等一同向公孙瓒发起攻击,数败公孙瓒大军。公孙瓒率众固守易京。在易京周围挖掘构筑十层围堑大沟,于沟里筑起五六丈高的高地,在上面再筑起高楼重台。中心的那一层沟堑里的高地高十余丈,公孙瓒自己据守在高地所建的楼台之上,打造铁门隔绝内外,连文书都用绳子上下传递,自己则拥妻抱妾的在楼内醉生梦死。并在易京十重围堑之内囤积三百万斛谷米。想和袁绍打持久战。袁绍的军队围困易京一年之久仍不能攻克,袁绍就将所有兵众不下一二十万悉数调来,日夜攻打易京不止。公孙瓒这下害怕了,便派自己的儿子出营,去求救于黑山军,自己也想率骑兵突围,依靠黑山军去抄袁绍的后路。后来为长史关靖所劝乃放弃了突围的计划,仍死守易京。不久,公孙瓒之子公孙续率黑山军来援,公孙瓒派使者与儿子联络,约定举火为号,里合外应,共同夹击袁绍。不巧使者为袁绍军兵捉住,袁绍便将计就计,按公孙瓒约定的时间举火为号引诱公孙瓒出城。公孙瓒真以为救兵来到,便率军出城,中了袁绍的埋伏吃了一个大败仗后便又逃回城中固守。袁绍又命士兵挖地道一直攻到公孙瓒据守的最后一道堡垒中京。公孙瓒见大势已去,便将他的姐妹妻子家属尽数缢死,然后于楼台之上举火自焚。公孙瓒的秘书长长史关靖赴袁绍军中奋力战死。公孙瓒之子公孙德、部将田楷也都先后在袁绍军中战死。刘虞的幽州旧部鲜于辅、闫柔后来都投奔了曹操拜将封侯。但此时的曹操还没有能力来消灭袁绍,北方的青、兖、幽、并四州都暂时落入袁绍的手中,袁绍又成了曹操之前,刘虞、公孙瓒之后的北方最大的军阀。这已是公元199年的事了。第二年袁绍与曹操便拉开了官渡战役的序幕,又经过十余年的战事,曹操才最后消灭了袁绍的全部残余势力,成为一统北方的最大军阀。
观公孙瓒的一生并非无可取之处,初年纵横幽燕齐赵辽东之地,名震塞北关外,亦有不少的英雄气概。但后来骄奢残暴,杀害忠良,已有自相瓦解之势,更何况又遭遇刘虞旧部与袁绍的联合围剿,都是自取灭亡之道。《后汉书》与《三国志》似乎对他都没有什么评价,一为其与刘虞之间的分裂叹息,一说他困守易京,坐以待毙而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袁绍(1)
袁绍 —— 割据北方四州十余年的大军阀,最有实力也令曹操最为头疼的竞争对手;不用贤能不善谋断自取灭亡于黄河一战;死于非命的一流谋士沮授与田丰;骄傲可能不使人落后但会使人死无处所;没有牺牲精神的家族是没有生存权利的
袁绍在《三国演义》中没有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历史上的袁绍早期尚有可圈点之处。到了中后期则是一个毫无可取之处自取灭亡的一介拥兵自重而优柔寡断,不断出现决策错误的政治庸人而已。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人氏。汝阳在今天河南省商水一带。出身于东汉历代名门世家,祖上四世三公,从袁绍的曾祖父袁安在汉章帝时代位居司徒以来,先后有子孙袁敞、袁阳、袁逢、袁隗都官至司空、太尉等职。其他子弟也多为太守、将校,因而史称袁氏一族“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为东汉著名的名门望族。
袁绍出生后父亲便去世,由叔父袁逢养大,很受袁逢、袁隗的喜爱。在少年时就为他谋得了一个郎官的位置,青年时代便被任命为濮阳县令,很有清名。不久,又遭母丧,先后守父母之陵达6年之久。丧期服孝之后隐居于洛阳。喜与民间豪杰俊士结交游处,而不入仕途。因而中常侍赵忠开始非议他,说他“不应朝廷征召而私养死士,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他的叔父袁隗知道后便责备他说:“你想让我们袁家被灭族吗?”袁绍无奈便应大将军府的征召去任职帮忙,先任大将军府的部长一类官职,又任侍御史等文职。后来又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等武职,很有权势。而且由于袁绍生得姿貌威容,又能礼贤下士,虽然内心狭隘阴忌,但却能喜怒不形于色,装得很大度,很有雅量,因而依附他的人很多。
汉灵帝驾崩后,朝中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党专政,大将军何进便与袁绍相谋想除掉这伙宦官,但何太后坚决不同意。何进便传诏地方军阀董卓、丁原等人入京,以此威胁何太后。在朝中依附太后的一班常侍、黄门等宦官感到危机的来临,便都跑到何进的大将军府谢罪,听候何进发落。袁绍力劝何进乘此时机,把这些宦官一网打尽,可是何进反而犹豫起来,再加上他的妹妹何太后与弟弟何苗等人的劝阻,何进终于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只是派袁绍统领京师的武官查检各宦官的罪状,同时派袁绍的叔伯弟弟袁术率领200名卫士进入宫廷,取代了那些在朝中行走传令与负责警卫工作的宦官。这样一来,一方面给了这些宦官以喘息反扑的机会,一方面是在逼着这些家伙造反。这些宦官一看大难临头,便铤而走险,舍死一搏了。他们假传何太后的命令,召何进入宫议事,乘机把何进杀掉。何进的部下又兴兵攻打宫门###宦官为何进报仇,宫中大乱。袁术率宫廷卫士火烧南宫,想迫使宦官们投降,宦官们却劫持少帝与时为陈留王的献帝兄弟二人出逃京师。袁绍则率兵在北宫屠灭宫中的所有宦官,不分青红皂白只要见到那些没长胡子的人便杀掉,不管老少。一些聪明的宫人小吏知道袁绍主要是杀阉宦,便把裤子脱下来证明自己不是宦官太监,方得免于难。袁绍一下子杀了两千多人,把朝中的太监宦官斩草除根。
少帝等一行人被中常侍张让、段珪等人劫持到小平津,为卢植、闵贡等人率兵追及尽杀几个劫帝的宦官,才将少帝等人救回。在回宫途中又遇到了率兵进京的董卓,这汉室的小朝廷才脱狼群,又落虎口。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袁绍(2)
不久,董卓便想废掉少帝,想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由于袁氏当时在朝中势盛,袁绍袁术分掌宫中宿卫兵权,他们的叔父袁隗又是当朝太傅,所以董卓便先找袁绍商量。袁绍说“这等大事,应当与太傅去商量。”董卓说:“商量什么?刘氏的种早就不应该让他们再流传下去,没见到灵帝的昏庸吗?”袁绍说:“汉家君临天下四百余年,民心不忘,如今少帝又没有什么不善之处,你想擅行废立,恐怕大家不会同意。”董卓大怒骂道:“你这小子不识抬举,天下事怎么能不由我裁决呢?我今天想要干什么,谁敢不从?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袁绍也火了,对董卓说道:“天下强者只有你吗?”于是横刀在手,一揖而去。但袁绍终究畏惧此时气焰熏天于朝的董卓加害于自己,在与董卓闹崩了以后便逃出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