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楼兰殇-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865+80年(从1950年起算),相当于东汉时期。由大门槛往里再经过一道门槛是大厅,大厅南北宽约7米,东西长米。大厅两侧是南北两列厢房。南厢房东西横排三间,靠东的一间南面有侧门可通院外。据足迹辨认,北厢房也是横排三间。在靠西一间的北壁东端有一门槛,出门槛为一转角墙壁,在它的里面清理出人形木件1个。这个转角通向院外。整个宅院的墙壁,除经斯坦因清理已非旧貌者以外,其余都是用一束束直立的红柳夹芦苇捆绑在木框架上,外部抹上泥皮。大宅院的西部是用芦苇作篱笆围成的一道矮墙,似为一个大庭院,从城墙复原线看,与西城墙相连。
在这座大宅陆军的东部约9米处,又是一片垃圾,我们在此开挖沟一条,编号为F2,长2米,宽米,东南深米,西北深米。出土了一些小孩皮鞋、毛绳、毛带和棉布等。
三间房的西南面是一些房屋建筑,斯坦因编号为LA·Ⅶ。从现存足迹看,房间矮小,我们选了一组保存得较好的建筑进行测量和试掘,编号为F2。F2距离三间房约100米,由南北两间房屋组成,北间为B间,长约米,宽约米,南间为A间,长约米,宽约米。两间房都是用红柳与芦苇编在一起作夹壁,壁厚约20~25厘米。在间清理出木门、骨雕花押、人形木件、羊下颚骨、门斗、残木盘、木桶,以及桐、铁渣等物。在A间清理出残木臼、木罐、木纺轮、残铁块,以及牛、羊骨等物。在A间的中心部位,我们开了一个长米、宽1米、深米的探方,发现地层分上下两层,上层厚30厘米,系红烧土,出土了羊骨、牛骨、马骨、糜子壳、木炭等;下层厚65厘米,系灰土,出土物品除牛羊骨外,还有马毛、毛绳和灰陶片。把F2和F4房址对比,从布局到建筑材料都迥然有异,F4显然系官宦大贾的宅院,而F2则为一般贫民所居。
&;nbsp;&;nbsp;&;nbsp;考古队在城中及城址附近,还采集到许多不同种类的器物标本,统一以C编号。除前面已涉及到的石器外,还有红陶、铜、铁、铅、木骨、玻璃器以及钱币等。所属时代,自新石器朝代至魏晋。
二、城郊遗迹
1、东北郊小佛塔
小佛塔在距古城东北4公里处,我们将其编号为F0。塔残高约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塔基,似为正方形,宽米、高米。基上是塔身,塔身中心是土块垒砌的环形建筑,内有中心木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斯坦因也来过此地,他认为“这里没有什么需要发掘的”。我们对环形建筑做了清理,发现环形台的周围残留有五彩斑斓的佛教壁画,以土红色为色调,轮廓以墨线勾勒,画风古朴,与斯坦因在米兰揭走的人首又翼像类同。在环形台的通道中,我们还清理出佛塑像的一只眼睛、三节手指、一段胳膊和塑像用的木花形饰件等物。在小佛塔西北约100米处,有一堆横七竖八的木材,它表明这里原来是一座建筑物。在小佛塔和这堆建筑材料附近,我们采集到许多细古器、铜镞、两汉五铢钱、王莽时期贷币、铜镜残片和铜顶针、铁钉、铅纺轮、陶片、玻璃片等。
2、西北郊烽燧
烽燧在距古城西北公里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斯坦因把它误认为是“一座废弃的小佛塔。”烽燧台基宽米,残高米,从纵剖面观察,内外结构不一,内部系夯土筑成,略呈圆形,外围用土块垒砌,有的土块间夹有小木条或红柳枝,土块尺寸与城中官司署建筑的大土块相同。由此我们判定,这些土块建筑,当是用来扩建或加固烽燧的,其建筑物年代应与官署遗址同时,其内部建筑应早于外部。
3、北郊建筑遗迹
在古城北偏西公里处有一小台地,呈东北与西南走向,长约30米,高约6米,我们编号为B,台地上有许多倒榻的木框架和小木件。由台地向北约30米处,又有一堆房舍废弃后的散乱木材。在这里,我们采集到细石器、琉璃珠、夹砂粗陶片,以及铜族、王铢钱、铜扣、残铜鼎等。此外,我们对城西北方向约1公里的佛寺遗址也进行了调查,此遗址斯坦因编号为LB。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斯文赫定也在此作过挖掘。他们在这里挖掘出佛殿遗迹、佛塑像残块外,还搜寻到犍陀罗式的透雕饰板和浮雕艺术品,以及卢文木函、木印章盒等。我们把这里编号为XB,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有陶杯、陶罐和五铢钱。
三、文化遗物
这次调查采集到文物797件,依质地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铜器、铁器、铅器、玻璃器、骨器、贝蛙器、纺织品和五铢钱币等。
1、石器【石器共106件,以生产工具为主。】
细石器82件。这些石器使用打制或琢制法制造,均为生产工具,多为玉髓质和燧石质。石核2件。石叶53件。铵开状可分为五种形式:单脊石叶,剖面呈三角形,不经加工即可使用,在刃缘一边或两边留有使用痕迹;双脊石叶,剖面呈梯形,一般不经过第二步加工,刃缘一侧或两侧留有使用痕迹;截端石叶,石叶截去一端或两端,可能是用来镶嵌在骨木柄上使用;发卡形石叶,背脊略拱,横视似发卡,里面较平滑,一端叶面有显著的贝状断品,刃口一般都有使用痕迹;不规则形石叶,背面单脊,叶面不经修整,刃缘多有使用痕迹。石核石器3件,将石核的一端用冲压法打下一角或一块,略经加工而成。&;nbsp;&;nbsp;&;nbsp;石片石器16件,可分为:琢背小刀,利用原石片较厚的脊,在脊上朝两边错向琢成贝状断口,使两边刃缘匀整锋利,有的刃缘经过修琢;刮削器,刃缘多经过第二步加工,有圆盘状,直角状和变角状三种;锥钻,底瑞较宽厚,向上逐渐收缩成尖锥,通体经过修整。&;nbsp;&;nbsp;&;nbsp;石镞6件。通体经过精工细琢,按形状可分为桂叶形石镞和三角形石镞两种。石矛2件。磨制石器17件。主要有:石针1件;砺石8件,头部正中穿孔,器身经多次使用已经残断,分圆头和方头两种,方头砺石基本上呈长方形,四面以过修磨;石杵4件,形状不规则,有长方形、三棱柱状,也有圆锥状和柱状;石磨盘4件,均经使用,已残,可分为半圆形和长条形两种。&;nbsp;&;nbsp;&;nbsp;其他石器计5件。主要有:石权勺1件,蛇纹形石质,似将秤砣的一面挖空,可以作勺用,一边有拱耳;石花押1件,质地属滑石化的蛇纹岩,正背两面均有阴刻方框纹饰。上述两件应是汉魏以后的器物。
2、陶器【陶器129件,纺轮29件】
绝大部分用陶片制成,其中8件利用陶器碎片敲砸成圆形粗坯,有的经打磨,为半成品。直径最大7厘米,最小厘米,最厚厘米,最薄厘米。有20件是在半成品基础加工而成的。罐29件,均残。主要有:短颈桥耳罐,品微敞,方唇,桥耳,弧户,素面;长颈曲肩罐,敞口,斜颈;直口,圆唇,颈上或肩部有扳式耳。壶6件,均残。主要有:长颈壶,喇叭口,尖唇,长颈,肩附桥形耳;短颈壶,敞口,尚外翻,颈罗短,颈肩间附桥形耳。钵6件,均残。多为夹砂红陶。甑2件,其中一件比较完整。瓮1件,夹砂粗红陶,沿外卷,双唇,束颈,广曲肩,下残。杯19件,主要有:平底杯,夹砂粗红陶,呈半球状,口部有流,捏制。此外还采集到一些饰三角纹,圆圈纺,菱形纹,绳纹和蓝纹的陶片。
3、木器【木器,共计55件】
其中,木建筑构成计18件,主要有:木梁垫2件,平面分方形和圆形,用作梁柱坛垫物;门及门斗各1件,利用一节圆木罐雕成长短相间的鼓形饰9节,通长90厘米;木饰物8件,多是建筑物上的附属装饰。生产工具计8件。主要有:纺轮1件;栓5件;呈凹字形;桩1件;刮梳1件。生活工具计20件,主要有:臼、桶、罐、盘、盆、勺各1件,梳2件。此外,还有木筷、木匕、漆耳杯、奶搅拌器具等。杂器件9件。主要有:人形件2件,墨点梭形木件1件。
4、铜器【铜器共121件。】
镞15件。主要有:实体三棱镞;广翼三棱镞,翼极锋利,中空呈圆筒状,可以纳稿;扁体镞,扁体有脊,剖面呈棱形,尖端圆钝,镞身与挺相连,相连处稍向内收;小镞等。釜1件,镜9件,皆残,镊1件;饰件65件,品种甚多主要有戒指、扣饰、钉环、发钗等、小铃,最精致提押花戒指,面均呈椭圆形,内精该鸟草纹饰。
5、铁器【铁器共48件】
镞12件。主要有:三棱镞,镞身三角形,棱间凹下,前收成锋,铤收成锋,铤与身相连,呈圆柱状;四棱镞,镞身较长;扁翼镞,身扁宽,前锋圆钝,两翼后收,圆柱状铤;铲形镞,前锋弧刃,身扁平,铤呈方形。钉23件。主要有:鼻钉;方头钉,方体,一端平齐,一端尖锐,长约~厘米,有的将两枚方头铁钉与一条形铁片相联,呈桥形;钩钉,钉头附加一弯钩。
6、铅器【铅器共20件】
主要有:纺轮,扁圆体的计13件,中间有圆孔,圆径1~厘米;圆台体的7件,中间有孔,圆孔~厘米。
7、玻璃器【玻璃器共6件,皆为残片。】
有半透明灰白色、淡红色、草绿色和蓝色玻璃残片。
8、金、银、骨器及其他饰件
金、银、骨器及其他饰件,共23件。主要有:金戒指、银戒指、骨骼和骨鞘各1件,骨骼刻饰件1件,料珠3串。质地有玉雕、骨、琉璃等。形状有圆、椭圆、扁圆、圆筒形、菱形、长方形等。颜色有蓝黄、绿、靛青、银白、金、灰等。此外,在城中还收集到海贝4枚、蛙饰4件、珊瑚2件,以及麦秸、麦粒、糜子、桃核和动物骨、角等。
9、纺织品【纺织品共58件。】
有丝、毛、棉、麻四大类,其中纺织品8件,主要有锦、绢、纥三种;毛织品39件,主要有毛布、毛绳、毛毯、毛辫带和毡制品;棉织品6件,视织造疏密可分为棉布与沙布,颜色有大红色和素色;麻织品5件,主要为麻鞋与麻绳,均以当地所产罗布麻为原料。
10、钱币'钱币,共139枚,完整者134枚。'
其中属于西汉时期钱币有榆荚半两1枚、五铢5枚、小五铢1枚、剪轮五铢1枚;属于新莽时期的货币有大泉五十2枚、小泉直一2枚、货泉3枚;属于东汉时期的货币有五铢14枚(完整者10枚),剪轮五铢109枚、贵霜铜币1枚。
四、结语
楼兰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据《史记·大宛传》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9~126年)后,上书汉武帝说:“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即今罗布泊。楼兰古城是楼兰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早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它在我国汉、晋时期对西域的经营和开发上,起过重要作用。魏晋至前凉均在此设置西域长史。但此城在繁荣了几个世纪之后,随着罗布泊自然环境的变迁而逐渐湮灭了。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故城禅国民耳。”由此可知,在北魏时期,楼兰古城早已废弃。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取得了一批资料,对研究楼兰古城的产生、发展和衰废有一定价值。
1、将古城及其附近采集的许多细石器文化标本,与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其他地点的细石器文化遗址相比较,这里可能是史前人类的重要聚居点。
2、现存古城应是历史上繁荣阶段的建筑。古城中出土的木简、纸文书的纪年,大多在曹魏后期和西晋前期,可推测古城最后形制的形成也应在这个时期。从古城大宅院采集的门槛朽木碳14测定年代表明,大宅院建筑可上溯到东汉时期。城中大佛塔第三层所见碎陶片表明,三间房及其附近大垃圾堆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木简、纸文书,这说明三间房当是官署遗址。
3、古城及其附近采集和试掘到的大量器物,除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外,还有来自中原的丝织品和钱币,来自西方的玻璃器和钱币,以及来自异域的海贝、珊瑚和蛙饰件等。这些物品说明这里当是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继城市之一。
4、楼兰古城的衰废,与这里自然环境变迁有着重要关系。城中出土木简的最晚年代是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据此推测,楼兰古城的废弃,应在前凉时期,较大可能在前凉后期。调查:候灿吐尔逊吕恩国邢开鼎执笔:候灿器物绘图:吐尔逊哈斯也提器物摄影:刘玉生注释:①关于楼兰古城的经炜度,以前的资料主要有斯文赫定的,黄文弼先生《罗布淖尔考古记》绪论转引,标为经度89°40′、炜度40°30′。斯坦因1912年出版的《沙漠古代中国废墟》三十万分之一(英文版,下同)附图中,标为东径89°55′北纬40°31′。斯坦因《亚洲腹地》所附根据1906~1907和1914年考察编绘的五十万分之一《罗布荒原地图》(1918),1926年版中,标为东径89°45′,北纬40°30′22″。而在1922年出版的《亚洲中心古代踪迹》(即中译本《斯坦因西域考古记》)的六百万分之一附图中,又定在东径90°06′、北纬40°29′34″。这次的数据,主要是由罗布荒原附近驻军某部测绘工程师张占民同志和本文执笔核定。②候灿:《论楼兰城的发展及其衰废》,《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③“雅丹尔”系维吾尔语,意即风蚀地形。这个名称已被地于理学界引用。④斯坦因《西域》。斯坦因测得此塔长宽各51(折15米),可能是按经柳枝范围计算的。⑤长泽和俊《楼兰王国》,日本第三文明社1976年版。⑥斯文赫定著,孙仲宽译《我的探险生涯》,《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1933年出版。⑦沙碗《斯坦因在东土耳其斯坦发现的汉文文书》一书,牛津1931年法文版。
人们对楼兰的探索始于1900年,当时瑞典人斯文·赫定组织的探险队,在罗布泊地区发现楼兰古城遗址,揭开了古楼兰文明的神秘面纱。随后,英国人斯坦因、美国人亨廷顿、日本人橘瑞超相继到楼兰古城遗址考察;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也曾到达楼兰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考古专家相继进入罗布泊地区,对楼兰古城进行科学考察。
楼兰是中国古代西域地区一个城邦小国,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境内,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缘,向西越过帕米尔高原,通往中亚、西亚和南亚,是通往地中海和欧洲各国的唯一通道。楼兰古国就在丝绸之路塔克拉玛干南北两道的交汇处,往来的商队都要经过楼兰。
楼兰人在中国西汉时期已经建立国家并拥有城池。公元前77年,西汉王朝为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刺杀前王,另立新王,改楼兰国为鄯善国,另迁都城,原楼兰成为鄯善国的一座城市。公元4世纪,楼兰国消失。据新疆文物考古所研究员穆舜英说,目前发掘的楼兰文物中,时间最晚的是一支东晋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的木简。史载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高僧法显途经罗布泊时,这里已经沦为“死亡之海”。法显描写此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周都看不到边际,旅途找不到任何参照物,死人的枯骨成为路标。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楼兰文明的探索取得进展。从1979年起,新疆文物考古人员多次进入楼兰古城遗址,获得一大批考古成果。楼兰古城周围是一片密集的风蚀“雅丹”地貌,古城占地约10万平方米,城中有官署、民居、佛塔、寺庙遗迹;城郊有干涸的河道、枯死的胡杨林和水渠田陌遗址;古城东、北两面有古墓群、佛塔、烽燧。楼兰地区还发现大量的古代文物。考古人员在楼兰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被称为“楼兰美女”;还在楼兰古城遗址发现大量的汉文和佉卢文木简文书、汉代钱币、华丽的汉代漆器、精致的木陶雕刻器皿等。(完) txt小说上传分享
楼兰后裔生长的罗布卓尔湖
最早的记载始于两千年前的东晋高僧法显,他西去取经路过罗布泊时说,在罗布泊行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今人的记载则有: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市)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在罗布泊东部盐壳地上被发现时,机上人员全部死亡.本来是东西方向飞行,何故改飞正南,酿成惨剧?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警卫员骑马冲出重围而走失.1982年,地质队却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外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他的尸体,死因不明.1976年7月3日,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9分队的一辆汽车在罗布泊以北给野外运送物资时失踪,后在鄯善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