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唐-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人还没有离开?”
“没有,李十二娘正在前面招待。”
“哼,那人不过是一个小小少卿,有什么能耐让十二娘如此青睐,难道就因为长了一副讨女人喜欢的脸?这都什么时辰了,十二娘难道还要让那人留宿不成?”
男子怒哼道,眼神之中带着不甘和愤怒。
柳三娘张了下嘴,本想着说什么,不过看到男子的脸色,没有说出口。
“你过去看看,不行把那人给我轰走了。”
男子不耐烦地说道,挥手让柳三娘出去。
“是。”
柳三娘告辞退下,前往李十二娘那里。
琴声悠悠,飘荡在这处灯火明亮的房间里。房间之中,伴随这琴声两人在缓慢地移动着步伐。挺拔清秀的男子,清雅秀丽的女子,两人贴身慢舞,在这悠悠琴声之中,沉默相对,手掌相握,彼此传过来的温度在双方的手掌心升腾,斑驳的灯火照过来,场面有着些微的暧昧。
自己眼前的这位女子在灯光之下愈发显得清雅幽静,然而一笑一颦之间还是带着独有的妩媚。李清看着身前的李十二娘,感叹着对方的魅力。
李十二娘从小就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如何诱惑男人,如何说取悦男人是必学的课程,虽然后来并没有以色侍人,只是凭着一身剑舞的本事屹立于风月场上,然而混迹风雨场所,见多识广,八面玲珑,不经意之间就会流露出这样一种吸引他人的特质出来。
这时候两人相拥,缓缓挪动着步伐,李十二娘只不过是随着李清的脚步轻轻移动身躯,并没有什么诱惑的姿态,偶尔抬头看向李清,那一汪清澈湖水般的眼眸柔美中带着一丝妩媚,,羊脂般的鹅颈修长白皙,最是那一低头之间的温柔扣人心弦。虽然李十二娘没有刻意地释放自己的魅力,然而这不经意的举动之间还是风情万种。
温玉在抱,若是说李清不动心那是假的,在悠扬婉转的琴声中李清有些迷恋的欣赏眼前的这位花魁。
事实上,若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来看,这时候的李十二娘还是一个少女,虽然散发着无尽的女人的魅力,李清依然对眼前这个带着些许稚嫩的女子带有一丝怜悯,这不是可怜,而是有着细微同情的意味在里面。
李清知道眼前这个静静挪动着脚步的少女并没有表面上那样柔弱,甚至于更为干练和刚强,眼前表现出来的这个模样也许是多年训练出来的结果,是已经渗透到骨子里面的一种习惯,不经意间就有媚人的风情在。
李清低下头,李十二娘柔嫩白皙的酥胸在身裙的束缚下挤压出一道深深的沟壑,脖子上佩戴的装饰没于这道沟壑之间。这佩饰并不是什么金银珠宝之类,而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十字架。
应该说很少有人会佩戴这种饰品。这时候的女子为了展现自己的风姿,无论是头饰也好,身上的佩饰也罢,繁复驳杂,然而十字架显然并不在其列。这时候也不像后世那种,年轻人喜欢佩戴一个十字架标榜一下自己的另类或者先潮。
除此之外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十二娘信奉有十字架的宗教了。
大唐从立国至今,总体上来说对各个宗教的态度还是比较平和,虽然尊崇道教为国教,但是历代皇帝对道教之外的宗教也持着一种支持的态度。所以这时候的佛教才能跟作为国教的道教分庭抗礼。
除了道教和佛教之外,外来的宗教也有不少,景教、摩尼教、袄教以及蕃教等等,这些宗教之中,涉及到十字架的只有一个景教了。
难不成李十二娘信奉景教?李清心中暗道,想着刚才在书案上看到的那句话,突然想起应该是出自景教的典籍《志玄安乐经》。
“十二娘信奉什么教派?”
李清看着李十二娘忽然问道。
“嗯?”
李十二娘抬起头,眼中带着些许迷惑,随后说道:
“奴家并不信奉什么宗教,只不过偶尔为求心中安宁,会去佛寺礼佛祈福。怎么?李郎君难道想要奴家信道不成?”
李清看着浅笑地李十二娘,哈哈笑道:
“没有,只不过是随便问问。当然,十二娘如果能放下眼前这一切,入我道门也未尝不可。”
“奴家可是有些舍不得呢,小女子想要信道,却又有些贪恋这红尘中事。难不成身在红尘就不能入道?”李十二娘笑着说道。
“道门讲究清静自然,无为不争。十二娘身处醉梦红尘,如何能一心侍道。”
李清说道。
“奴家可知道这长安城中有很多黄冠身在道观,依旧风流快活。”
李十二娘说道,随即想起长公主也是入了道的,这句话把玉真公主也连带进去了,不仅心中暗悔,脸上露出一副可怜的样子。
李清笑了笑,也不以为忤。
李十二娘说的这种情况确实有,道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不像佛门这戒那戒的。更何况,这时候世风开放,即便皇家也有很多公主出家为道的。这些公主也不过是藉此获得自由之身,然而真正能做到参道静修的并没有多少。
这种风气也使得社会上很多人效仿,甚至于也有那些风情女子入了道,但是依旧门庭若市的。
“我随口一说,十二娘就刚玩笑话就好,不比当真。”
李清笑了笑。
这番交谈倒是冲淡了之前的些许暧昧气氛。两人随后分开了来。
柳三娘这时候走了过来,看着李清,上前行了一礼,恭维着说道:
“李郎君安好。天色已晚,郎君是这时候就回转还是去前面楼里面再喝上两杯?”
这是在下逐客令了。
李十二娘身处风月场所,算是不多的标榜“卖艺不卖身”的风尘女子,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留人就寝的。当然若是李十二娘真要看中某人,柳三娘也无可奈何,但很多时候还是柳三娘出面把那些有企图的人给请走的。
柳三娘随后上前对李十二娘耳语了一番,李十二娘蹙了下眉,没有说什么,向李清躬身行了一礼,报了声歉。李清笑了笑,随后跟着柳三娘出了别院。
林惜梦走了进来,看着远去的李清问道:
“小娘子,昨天会不会就是这个人去过梁园?”
李十二娘沉默片刻,说道:
“以李清的身手应该能躲过我的竹签,不过他并没有透露出丝毫这方面的意思。以后多注意些,这长安城卧虎藏龙,小心为上。”
李十二娘看着林惜梦又问道:
“他什么时候来的?”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知道了,跟我过去看看吧。”
李十二娘淡淡地说道。
第176章 胡寺门口的热闹()
“上帝,马太,……《圣经》,福音书,旧约,新约……”
清晨的阳光照在院子中的走廊上,李清斜靠着走廊间的柱子,在暖和的阳光下口中喃喃有词。
站在一旁的昆仑听着李清口中模糊的词语,挠了挠头,疑惑的问道:
“小郎君,你在说什么,什么旧月、新月的,难道月亮还有新旧不成,再说了这时候是白天,看不到月亮的。”
李清回头看下昆仑,笑着说道:
“什么乱七八糟的。我说的是……喔,昆仑知不知道长安城的胡寺在哪里?”
昆仑想了下,说道:
“听说城北有一间很大的波斯寺,好像是在义宁坊。我这就出去打听一下。”
昆仑抬步往外走去,这时候李瑞来到李清的院子里,后面跟着几天不见的王四郎。
昆仑上前见礼,李瑞看着昆仑,问道:
“这是要去哪里?”
“我去打听一下长安哪里有胡寺。”
“哈哈,不用去了。”
李瑞笑着说道,
“要说最大的胡寺应该是在城北义宁坊那里的波斯寺。怎么,二郎想去胡人的寺庙看看?”
李清走过来,跟李瑞和王四郎打了招呼,笑着说道:
“正好无事,想在长安城转转。王四哥怎么过来了?”
“找伯昌兄说些事情,顺便过来看看你。这几天玄静道长来长安,怎么没有过去陪着?”
王四郎问道。
“师兄这些日子忙着道门中事,还要进宫面圣,我就不去打扰了。”
自从佛门圣骨舍利被盗,玄静和其他派中宗师一直在处理这些事情,李清却是要追查佛骨的下落。虽然佛、道两门现在还显平静,谁知道某一天会不会爆发什么大的冲突,玄静等道门中人也在为此做着准备。
当然,这些事情王四郎和李瑞等人是不知道的,李清也没有必要跟他们说起这事。
“你去波斯寺做什么?那里是胡人聚集的地方,他们信奉的东西莫名其妙的,我唐人很少有人信那些东西。”
李瑞皱了下眉,问道。语气中对胡人所信仰的景教还是有着些许不屑。
“好玩而已,听说那里还供奉有历代皇帝的画像,所以想过去看看。”
李清说道。
“嗯,过去看看也可以。不过他们那里的教义和礼节跟我们大唐很不一样,不要让这些人冲撞了你们。”
李瑞点了点头,看了下王四郎,随后又笑着说道:
“差点忘了。四郎就住在义宁坊,对那里的胡寺肯定很清楚了。”
站在一旁微笑的王四郎拱了下手,对李清说道:
“义宁坊那里的胡寺是波斯过来的传教士建立的。贞观年间,从波斯国过来的传教士被太宗皇上恩准在义宁坊建立了自己的寺院。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他们信奉的好像是叫做景教的,拜什么明泰法王、卢珈法王之类的神,礼节和习俗跟我们差异很大,前些年我大唐还有人因为他们的礼节鄙俗而请求圣上取缔的。
“不过这些来我们大唐传教的人都算是精明之辈,知道跟上层人士来往密切,与皇族也保持着很好的来往,听说当今太子身边就有官员是信奉景教的胡僧,前几年圣上还召见了景教之中的大法王,宁王等诸位亲王也前去波斯寺礼拜过。对了,礼拜是他们的叫法,好像有规定多长时间去寺庙朝拜一次。
“因为经常组织施舍之类的善事,这些年信仰的人才慢慢多起来,不过主要的还是来长安经商的胡人,我大唐人很少有人信这些东西。这几年景教在长安变得越发活跃起来了。
“据我所知,景教之中很多教义算是抄袭道家和佛教的典籍,二郎过去看看就知道。”
王四郎侃侃而谈。因为居住在义宁坊有些年头了,对于景教的一些事情,王四郎还是比较了解的。当然这些李清也都知道的,甚至于比王四郎知道的还要清楚。
“对了,我让王成跟二郎过去好了。这几年王成跟着我没少跟这些胡人打交道,波斯话倒是会说一些。”
王四郎又道。王四郎叫过跟在外面的王成,陪着李清前去义宁坊。
“小李少卿,我们这次过去最好还是摆明身份。这些胡人行为乖张的很,这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不是景教僧就不让进。平时还有人能进去瞧个热闹,看看这些人是怎么做法事的,这些日子倒是被限制了,很多人都不满,想着去长安县衙告状呢,在我大唐的国土上竟然还有我唐人不能进的地方。”
王成在路上提醒道,语气之中略带愤慨。
“知不知道是为什么?”
李清有些好奇,问道。
“不清楚,不过景教僧还是可以进去的。我们邻居朱武信这个,不几天就会去里面拜拜,也没有听说有什么事情。”
王成摇头说道。
李清皱了下眉头,虽然自己知道这次佛骨失踪的事情跟景教有关系,但是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作为赃物的佛骨舍利至今没有什么下落,李清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义宁坊位于长安城北靠近开远门的地方,因为连通皇城那里的安福门,这条大街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西来的胡商入长安除了喜欢走金光门,很多时候也走开远门。
靠近城西北的这几个里坊因为靠近西市,来长安的胡商们也喜欢在这里地方居住,而义宁坊更是胡人云集的地方。
李清和昆仑等人过来这里的时候,所在义宁坊的胡寺——波斯寺的门口围了不少人,除了看热闹的唐人之外,有不少的胡人也在寺门口围着。
李清端坐在马上,在外围看着场中的情况。一队长安县的衙役在寺门口站着,一个唐人正躬身跟带头的县尉说着什么。
那县尉摆了下手,不耐烦地说道:
“不要说这些没用的,本县尉只是想知道这胡寺我唐人怎么就不能进去了?这里可是长安,不是波斯,哼,就算是波斯,我想也没有我大唐人不能进去的地方。”
“吉县尉息怒,并不是不让我唐人入内,而是最近教内教徒在做礼拜,迎接我教圣灵降临,所以教外人士不便观瞻。”
那人谄媚地解释道。
“是吗,我倒是想看看这圣灵到底是什么样子,来我大唐竟然要我唐人回避?正好,本县尉倒想问问,这什么灵的来长安可有通关文牒。”
说话的吉温。李清坐在马上笑了笑,想着吉温大约不知道所谓的圣灵降临只是景教的一个节日,并没有什么圣灵降临。
“这……”
那人迟疑了下。
这时候旁边看热闹的人叫嚷起来:
“我说苏五,你就不要在这里掺和了,吉县尉过来就是为我们评个理,这是长安城,我唐人为什么就不能进这胡寺了?也没有见慈恩寺、宗圣观什么的不准进,这一个小小的胡寺竟敢把我们拦在寺门外。”
“就是,这苏五什么东西,脑子被门挤了吧,竟然信什么胡教,还帮着胡人说话。”
“你这就不知道了吧,苏五可是有一个相好的是胡女,听说是信这个教的。”
“哈哈,本郎君家里还有两个胡女呢,想找就去买两个放家里。也没见我就信这胡教。”
群情激奋,不过更多的却是议论站在寺门口的苏五身上。说实话,这里是景教所在的教堂,即便是封了寺门不让人进出也没有什么过错,毕竟这算得上是私人的领地,同样受唐律的保护。
然而终究因为是胡寺,这不准非教徒进入就引得唐人的不满。
在唐人的眼中,这时候的西域、波斯等地无疑是蛮夷之地,这些胡人也不过是缺少教化的野蛮之人,来大唐就要规规矩矩的,没想到竟然还阻拦我等。
其实,这大约算是唐人高高在上的一种表现了。李清来到唐朝十年,见惯了唐人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同样也见识了这些非唐的外族人来大唐的境遇,这时候的大唐很多的奴婢都是这些外族人。
虽然围着看热闹的唐人情绪汹汹,但是并没有人想着上前去冲击寺门。虽然是胡寺,长安城的人们还是保持着固有的清高和遵纪守法。由于对私产的保护,这时候即便是再破的一间房间,若是没有主人的同意,私自闯入也是要受到唐律惩治的。
“呸!什么东西!”
跟着李清一起过来的王成看到寺门口的苏五,扭头呸了一声。
李清笑了下,问道:
“你认识那人不成?”
“怎么会不认识。前些日子这苏五为了从京兆府救人,知道我家郎君跟王御史的关系,天天过来跟我家郎君套近乎,我家郎君没有理会他。后来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竟然跟王七郎扯上了关系,以后见到我家郎君就爱答不理的,整个就是一势利小人。也只有这种人才会去信这种教派。”
“可曾知道是什么事情?”
李清问道。
上次在曲江池那里李清是见过这苏五的,当时苏五还缠着王四郎喝酒。至于这苏五想托王四郎办什么事情李清一开始并没有多问,因为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李清也懒得去打听这些事情。这时候再见到苏五,没想到这人竟然跟景教也有关联。
“听说跟一个胡女有关。”
王成说道。这时候寺门打开了来,从里面走出不少人,其中有一个蒙着面纱的胡女。王成看过去,随后兴奋地对李清说道:
“小李少卿请看,就是那个胡女。”
第177章 《景教流行中国碑》的作者?()
已近中午,阳光洒下来,照在义宁坊里面这条宽阔的街上。
从寺中出来的胡女一身唐装的打扮,一袭白月长裙领口开的很低,露出丰满的胸部来,面如芙蓉,眉如柳,异族特有的那种眼神勾人心弦,肌肤如雪,一头褐色的头发挽成高高的美人髻,头上的步摇在阳光下耀出闪光,透明的面纱遮住了脸的下半部,这女子身材高挑,虽然看不出全貌,但是还是很容易识别,在李清眼中真算是绝美的女子了。
“就是她,跟苏五的关系不清不楚的。听说这胡女之前因为家里郎君犯事,受了牵连,最后还是苏五通过王御史家七郎君的关系,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