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唐-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仁济双目微睁,眼神里面闪过一丝惊讶之色,起了起身,怔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办书院的事情,李仁济此前从来没有听李清提起过,心中也不清楚是李清的一时起意还是之前就考虑过这件事情。
办书院不像办印书坊那般简单,不是仅仅有钱就能做到的,办书院是传道授业之举,往大了说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事情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李清的才学李仁济自然知道,盛名在外,近些天长安城中还传出来李清算学宗师的名头,无论才学也罢,宗师也好,在李仁济的眼中,李清终究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即便才学才高,想着创办什么书院估计能力和威望还是不足。
这时候虽然有私人创办的书院,但是创办者无一不是宗师、大儒级的人物,李仁济对于李清有这样的念头多少有些不解。更何况,大唐除了国子监、太学、四门学等中央官方的书院之外,各地也有官府创办的书院,私人办学并不盛行。在李仁济看来,愿意去私人书院就读的人还是少数。
“各地办书院,大都有地方官府支持,即便是私人办学,也多数有财力雄厚的世家资助。维持一所书院的花费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依照我们现在的财力怕是并不容易。”
李仁济沉思片刻,想着李家现在的财力状况,皱眉说道。
侯府的经济来源,除了李清的俸禄之外,便是家中的布匹生意。虽然棉布的利润很大,以后也许能够支撑起一个书院的开销,但是现在棉布生意还没有开张,正是往里面填银子的时候,即便是能够从《长安时报》那里拆借一部分资金过来,创办书院的财力也是不够的。
“资金方面的问题不用担心,之前我跟师兄商量过这件事情,到时候道门会出这部分资金,书院算是一个教会学院。”
创办书院的事情,李清之前跟李含光商量过,李清把后世那种教会学院的形式讲给李含光听,李含光是很感兴趣的。在书院之中设立专门的玄学、传播道教,也是这些道门宗师希望看到的事情。
资金方面,李清却是游说李含光同意出资了。这时候的大唐,若论最富有的群体,除了朝廷,大约就能算得上属道门和佛门两家。创办书院所需要的资金在李含光看来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目。最近道门出巨资刊印道经、宣传教义,多出一部分预算出来给李清支配也不是什么大事。
李仁济点了下头,说道:
“这样也好,书院的事情我不懂,这种事情你自去处理,想必有玄静道长帮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这样一来,你也可以远离朝堂,不用再去理会那里朝堂纷争。”
这时候朝政被李林甫牢牢掌控在手中,想要从李林甫手中夺得权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李清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侯爵,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还是太小,想要改变什么还是很难,李林甫的倒台还要几年时间,不如退而结网,寻求以后的机会,创办书院未必不是一条好的捷径。
李清也想着通过书院的形式给大唐带来一点属于自己的变化,同时也可以避开朝廷上面派系之间的倾轧,从而进一步的为后续做准备。
创办学院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李清不认为单靠自己就能撑起一间书院,请李含光这位道门宗师还有李适之这种文坛大儒坐镇,也是一开始就想到的。
“你自去忙你的事情,至于置办学舍等事,由为父来做就好了。”
李仁济笑着说道,
“不过随后书院学生读书的事情要你自己负责。”
李清点点头,说道:
“那就劳烦父亲了,我会让师兄派人过来帮忙。”
随后闲聊些有关书院的计划,不知不觉已交三鼓,李清起身告辞不提。
书院的事情已定,李仁济倒是比李清还要上心,过了两日待身体好了之后,带着李琦并家中几个仆人开始忙碌书院选址的事情。
书院的地址被李清和李仁济选在了长安城东南数里的地方,这是一处小村落,住着不过几十户人家,紧邻黄渠,离芙蓉园并不远。
因为临近黄渠,附近正好有一个数十亩大的湖泊,李清第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地方,自己以前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学校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泊,在李清的意识中书院要是没有一个湖泊的话,总觉得就缺少点什么。
南去不远就是山,抬眼望山,低头就湖,倒是能算得上是一个依山傍水之地。
村子里面有一个小道观,住了三个道士,一老两小,老道士姓洪。洪老道在得知李清的身份的时候,大惊上前施礼,按照道门的辈分,这洪道士比之李清还要低上两个辈分,在得知李清想要在此办书院的事情,并且还是道门书院,十分上心,帮忙联系村中的族老,商议买地的事情。
听说要在这里办书院,村中族老们自然是高兴的,在得知李清的身份之后,更是恭敬有加,说是无偿的把土地提供给书院。在李清的坚持下,最终还是以道门的名义买下了大约数百亩的土地用于书院建设,而小道观正好被圈在了其中。
对于这些,洪老道并没有不高兴,相反却是更加积极。洪老道信道一辈子,没有见过什么大人物,听说以后这里办了书院,会有道门宗师过来坐镇,心情激动不已,那里还会有什么不高兴,至于以后的去处根本就不用自己操心了。
地址定了下来,接下来便是相关的手续等事宜,这些李清都交给了李含光派来的弟子。道门田产无数,这种事情官府等也不会太过约束,或者说也不敢约束。
当然,办书院的一切事项还是李清在把控,李含光很少过问。这些天,李含光并道门几位宗师正在长安城开坛讲道,长安城及附近教众云集曲江池畔,曲江池成了长安城近段时间最为热闹的地方。
李仁济负责书院学舍的建造事宜,一切建造学舍需要的采买无不一一过问。书院的布局已经提前设计,是李清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书院的布置做的调整,甚至于学舍的规模和用途都做了注明。当然,术业有专攻,至于怎么造李清并不清楚,这些都一手甩给了长公主府派来的施工队伍。
此时的李清正沉浸在建造书院的热情当中,却不知道一场针对自己的构陷在酝酿,随后又消散掉了。
第269章 销声的构陷()
李清去往李适之府的消息并没能瞒过李林甫。就在李清去到李适之府上的时候,消息已经快速传到了李林甫的耳中,李林甫听到汇报不仅冷哼一声。
相府的晚宴也是邀请过李清前去的,然而就在当日李隆基兴致突来,竟然命宫中的小宦官们传召太子李亨、寿王、宁王、李清等诸多皇室子弟入宫观看表演,因此李清也同寿王等人一样派人跟李林甫说了不能赴宴的缘由。
这其实倒也算不上冒犯李林甫什么,即使李林甫再怎么托大,在李隆基的传召面前也不敢有什么怨言,然而宫宴之后,李清去往李适之府上的举动却是令李林甫震怒。
相府的邀宴在李适之之后,其实李林甫设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告诫百官远离李适之,同时也给李适之一个下马威。
百官惧于相府的权势,当晚除了去往宫中的这些人,全部都去了相府参加李林甫为陈希烈设的庆贺晚宴,而参宴人员的重叠使得李适之府上的晚宴没有一个人参加。
一个是车水马龙的攀高结贵,一个是门可罗雀的寂寥冷落,长安城中留心观察这一情形的人不免唏嘘不已。然而李清如一个异数般突然打破了这种极具反差的情形,如何不让人觉得是在挑衅李林甫的权威。
随后的几天,长安城风平浪静,留意观察相府反应的人并没有看到什么变化,李林甫照常上朝,而李清除了忙碌《长安时报》和道门典籍的事情之外,倒是不停地往长安城外跑,朝堂上的事情完全不管不闻,而李适之却是闭府了,李适之称病不出,自囚府内。
待有心之人知道李清在长安城南买了一块地要创办什么书院的时候,大都不解,不知道这位年轻的侯爵这次又要做什么怪事出来。
其实李林甫在第二日就已经安排了人调查李清的行踪,随后便召集了府上的人搜集李清的可能的罪证。
不到两天就有从洛阳传来的消息,李清在洛阳的封地那里出了问题。
既至四月中旬,位于洛阳府李清封地上种植的小麦已经快要成熟,再过些天便是冬麦收获的季节。按照往常的惯例,在麦子快要收割的时候,农户已经开始忙碌种植谷子、稻子、高粱等作物,然而被派去管理田地的李清大兄李瑞却命人停止了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改种李瑞带去的棉花种子。
干了几乎一辈子农活的农户哪里知道棉花是怎么种植的,在随后了解到棉花并不是食用的作物的时候,更是反对。在这些农户的朴素的意识当中,土里刨食,土地上不种能吃的东西而种什么没有用处的棉花真是造孽。
然而土地终究是主家的,主家让种什么就种什么好了,至于秋后的收成到时候再想。在李瑞免掉了农户一年的租子之后,这些农户在李瑞派来的人的指导下终于把棉花给种了下去。
李瑞的这种做法依旧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
按道理说,我自己的土地我想种什么种什么,别人无权干涉,然而民以食为天,农事为大,洛阳府的官员已经要开始写奏章弹劾李清了。这时候李林甫派去洛阳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自然是喜出望外,即刻报给了李林甫知道。
这一天,李林甫正在中书闲坐,随意翻着从大唐各地递送上来的奏章,待看到洛阳县令杨丘融的奏章的时候,不仅微微一笑。
其实,李林甫一直在等待这份奏章,就在之前得到李清封地上面不种农物的时候,李林甫已经让御史台开始搜集相应的证据,以待在朝堂之上李隆基面前弹劾李清。
杨丘融作为洛阳县令,对治下的事情上奏章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借此机会令王鉷、杨慎矜等人连同御史台诸多御史共同弹劾,李清这次自然是在劫难逃,即便是李隆基对李清再过偏袒,面对御史台的弹劾定然也会有所表示。
李林甫打开奏折,果不其然,杨丘融在奏章里面详细记述了李瑞在洛阳的所作所为,当然里面出现的人名是李清而不是李瑞。杨丘融同时就民生为本,农事乃国之根本等大道理陈清事实,弹劾李清荒废农事,致使封地上的农户怨声载道。
奏章通篇是哀民生之艰,叹李清荒谬不通农事,任土地荒芜,致封地农户生存于不顾等等。李林甫看完奏章,笑着点了下头,虽然杨丘融在奏章之中并没有对李清大加指责,但是这种陈述事实的方法更让人觉得李清做事之荒谬。
杨丘融的奏章不过是个引子,随后御史台的弹劾才是真正的手段。
李林甫放下奏章,闭目坐在那里,回顾着李清此前做过的事情。
李瑞在洛阳所做的事情,李清不会不知道,这时候土地的产出依旧是最大的收入来源,任何一个有田产的人都不会想着让自己的土地荒芜,而李清在明知道李瑞改种棉花的事情却任由李瑞去做,这其中肯定有什么蹊跷。
此前棉花的用途李林甫也让人打听过,听说是用作棉布的原料,然而从市面上得到的消息是棉布纺织不易,种植棉花多半得不偿失。
李林甫却是知道李清做什么事情一般都是谋定而后动,这次说不定背后也有什么算计在里面,李林甫越想越觉得有这种可能,心中一怔,猛地睁开眼睛,拿起杨丘融的奏章又看了半天,也不说话,随即站起身来,把奏章揣进袖子中,背手出了中书省。
李林甫来到甘露殿的时候,李隆基正在欣赏歌舞,杨贵妃陪在一旁。
李隆基见李林甫进来,点头示意了一下,接着观看,李林甫只好在一旁静静等待。待一曲既罢,歌舞完毕,杨贵妃起身退下,李隆基才看向李林甫问道:
“李相过来有何要事?”
正常情况下,朝堂政务李林甫一手裁决,不是遇见特别大的事情,几乎已经不再对李隆基汇报,李隆基也不怎么关心这些事情,索性落的清闲。
李林甫上前,从袖子中把杨丘融的奏章拿出来,双手奉上,说道:
“微臣今日接到从洛阳递上来的奏折,因事关重大,特来禀明圣上。”
高力士过来把奏章拿过去递给李隆基。李隆基打开奏章,看了下去,不仅眉头微蹙。
李林甫站在那里,留意着李隆基的神情,见到李隆基皱起的眉头,心中不免暗喜。说实话,杨丘融奏章上面说到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事涉开国县候李清,如果说是大事也不为过。
李隆基并没有仔细看杨丘融的奏章,不过略微翻了下,随后递给高力士,随后对李林甫说道:
“这件事情,朕是知道的,李清之前已经把种植棉花的事情跟朕提过了。”
李林甫心中一震,没有想到李清的确是此前就做了防范,而更令李林甫心惊的是,此事竟然被李隆基给包揽了过去。
李林甫躬身说道:
“圣上,农事乃关乎民生大业,李侯他……”
李隆基抬手制止了李林甫的讲话,扭头对高力士说道:
“把李清的折子拿给李相看。”
高力士应了一声,从旁边的书架上面拿过一份奏折递给李林甫,笑着说道:
“李相可以先看看李侯的这份折子。”
李林甫迷惑地看了高力士一眼,心道,难道李清知道会有人就此事弹劾于他,而提前给李隆基上了什么奏章不成?
按照正常的程序,所有官员的奏章都要经过中书省,然后才能递到圣上面前,然而,依然会有特例,显然李清就有把奏章直接送至李隆基面前的途径。
李林甫狐疑地打开李清的奏折,发现竟然是李清自请辞去大理寺少卿一职的折子。李林甫抬头看向李隆基,嘴中说道:
“圣上,这……”
“朕已经准许李清辞去大理寺少卿一职,李相就代朕拟圣旨好了,至于大理寺少卿的空缺,李相安排就好,不用报于朕知。”
李林甫忙答应了,又见李隆基兴致缺缺,没在说话,随后退出宫去。
李林甫之所以没有再接着就李清之事跟李隆基争取,一来是洛阳的事情已经被李隆基包揽下来,既然事先李隆基知道,这种事情便失去了最好的攻击由头。而只拿李清荒废土地一事做文章,也不会再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最多李隆基迫于朝堂的压力下旨谴责一下李清罢了,这种不疼不痒的处罚不是李林甫想要的。
而李隆基之所以把李清请辞的奏章拿给李林甫看,其中也暗含着另外一层意思。李清已经预料到会有人就此事做文章,既然圣上都已经作保,并且自己做出了让步,自动请辞大理寺少卿一职,如果再有人拿这事说事的话,那就真的是别有用心了。
李隆基允许李清自请少卿的决定也是透露给李林甫一个信号,这事就此为止。
李清辞去大理寺少卿一职,对李林甫来说是一个大的收获。即便是弹劾李清成功,最多也是被罢免掉这个职务,李清的侯爵不会有分毫削减的,毕竟李清身后还有长公主在,而食邑千户的圣旨才没有几天,李隆基也不会自己打自己耳光的。
自从上次李隆基下旨罢了大理寺卿和大理寺少卿的职务之后,大理寺里面属于李林甫的势力已经基本上被太子李亨排挤一空。现在李隆基让李林甫自己安排大理寺少卿的人选,正好又能平衡双方的势力。
这种道理李林甫自然明白,因此在甘露殿中也就闭口不提李清洛阳的事情。
随后李林甫便让御史台撤去了对李清的弹劾,一场朝堂的攻讦瞬间而起,又转瞬而熄,而这一切,李清这个正在长安城南忙碌的人并没有太过关注。
第270章 于事外观争辩()
四月的长安城,朝堂之上东宫太子和宰相李林甫之间的争斗风平浪静,三月中那种官场大变动的情形没有再出现,除了长公主义子、开国县侯李清辞去了大理寺少卿之位、李林甫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外,整个朝廷看上去和睦如春。
在这样的季节中,李清每天带着昆仑施施然进出长安城,专注于书院的建设。
“小郎君,这些天玄静大师正在曲江池那里讲道,你不过去看看?”
“诸位宗师在,哪里需要我们。”
“我听说佛门那里不空大师说法的时候,显出了异象,有百鸟会集、佛光万丈。”
“是吗?这倒是可以去看看。”李清笑着说道。
李清和昆仑所说的是最近长安城有关道、佛两门讲经说法的事情。
相对于朝堂上面的平静如水,长安城中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