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唐-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诸位便不知道了。你们刚才说的小侯爷近在眼前。”
南霁云也有些无奈地说道。
“啊?不是吧?在哪里?”
裴元俊微微愣了下,问道,随即反应过来,
“你是说李郎君……”
南霁云点点头。
席间骤然安静了下来,过了片刻,场面变得十分混乱。
王和之、刘晏、李少阳、裴元俊四人慌乱地站立起来,这时候才知道这个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少年竟然是名动长安的侯爵,刚才几人还一直在议论他呢。李少阳眼睛转了转,在想刚才说话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得罪了这位小侯爷。就连沉稳许多的王和之和刘晏也张大了嘴巴,看着李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王和之和李少阳有些担忧地望了刘晏一眼,刚才刘晏可是非议这位侯爷来着,也不知道这位年少的侯爷心中是怎么想的。
这位侯爷可是正宗的从三品勋贵,背后有长公主府的权势在,平日里也是能跟当今圣上见面的人,而自己这些人不过是没有任何身份的白身,跟李清有天壤之别,就连唯一的一次见当今圣上,还是在皇帝回宫的长安街上远远地望了一眼。
李清坐在那里,看着站立着的王和之几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怎么,见到我这么吃惊?刚才不是故意隐瞒诸位仁兄。”
南霁云在一旁招呼道:
“大家坐。二郎既然没有说,就是怕大家知道他的身份以后有现在这种反应。”
几人又重新坐了下来。场面变得多少有些尴尬,过了片刻,王和之第一个说话:
“原来李兄……李郎君就是长安城中名传的侯爵,之前和之多有失礼,还请见谅。”
李少阳这时候神情意动,拱手说道:
“看来还是托和之兄的福,我等竟然能够跟侯爷同席共饮,实在是三生有幸。”
“能够认识几位仁兄,倾听诸位的高论,总算不虚此行。”
李清说道。
刚才刘晏可是当了李清的面暗讽李清通过长公主的关系而晋身侯爵的。刘晏见李清答话,暗中咬了下牙,猛地站立起来,对着李清深深鞠了一躬,接着说道:
“刚才是刘某的不是,还请李侯责罚。”
李清笑看着刘晏,其他人也有些紧张地望着李清,过了数息,李清笑着说道:
“李某也正有此意。”
第219章 在路上()
李清话语一出,本来有些尴尬的场面变得肃静下来,刘晏躬身站在那里,王和之、李少林、裴元俊等人诧异不敢言,谁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变成如此局面。
李少阳心中暗道,都说圣心不可测,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勋贵侯爵竟然也如此心性,刚才还谈笑风生,转眼就依权势压人,不知道刘晏会受到什么样的刁难。
裴元俊不知道刚才的事情,不过见其余几人都沉默无言,又知道刘晏的性情,想来刚才确实得罪了这位年轻的侯爵,不过见李清前后变化,不免有些不屑,心中暗自冷哼一声。
而王和之心中却是暗自着急,想着该如何为刘晏说项。这种局面算是因己而起,不然就不会跟这位年轻的侯爷坐在一起,平日里大家毫无戒备的话语也就不会传到他的耳中。
在场的人中,最为莫名其妙的还是南霁云,在自己说出李清身份之后,场面变化之快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这时候见场面冷了下来,南霁云疑惑道:
“刚才发生什么事了?二郎这是做什么?士安兄是我等好友……”
李清站了起来,看着局促不安的众人,心中暗叹权势地位弄人,面前这几位比自己要年长些,但是就因为“得罪”自己这位侯爵而失了刚才的洒脱而变得惴惴不安。
李清笑着说道:
“刚才刘兄的话本是实情,何来得罪。说实话,到现在,我还对自己这个侯爵身份的由来有些迷惑,想来是圣上看在长公主的份上给了我一个侯爵的名头。”
见李清这句有些自嘲的话,众人才放下心来。
南霁云笑着说道:
“二郎不是那种仗势之人,大家不用在意。”
南霁云跟李清认识十余年,更何况花解语还曾服侍李清,李清是怎样的性情自然是一清二楚,这时候站出来打圆场。
待众人重新坐下,刘晏、王和之等人见李清并没有在意刚才刘晏的话,心中稍缓,但刚才说话的由头却没有了,只好默坐着。
李清知道刚才谈笑融融的场面应该不会再有了,心中微憾。这时候的身份、地位等级森严,这也不是自己一下子就能改变的。李清看着默默坐在那里的王和之等人说道:
“实不相瞒,我这次过来是想请诸位帮个忙。”
听到李清如此说,王和之才适应过来,问道:
“不知道李郎君有何事差遣?”
“不敢说差遣,只是想请几位帮忙,如果大家不愿意也就算了,就当我没有提过。”
李清这次过来,虽然是拜访王和之,但是同样也是为了其余几人,特别是刘晏。在之前,李清已经让昆仑调查了一下王和之,意外地发现跟王和之是好友的刘晏。在特意调查了刘晏的身份之后,才确定这刘晏就是那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唐财政专家”,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财政能够有所恢复,这刘晏起了很大的作用。
“想必大家都知道,《长安时报》是我一手创办起来的,对其倾注了我很多心血,随着官报的创刊,其它报纸以后定然会不断出现。《长安时报》想要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我来长安不久,虽然算是侯爵,但是认识的才子并不多。前次见和之兄的时候就想着请和之兄帮我打理《长安时报》一事,当时怕太过冒昧,所以今日专程登门拜访。
“没想到竟然能够再结识到刘、裴、李诸位仁兄。刚才交谈,清对诸人仁兄才华仰慕,因此冒昧想请大家帮忙。”
王和之等人见李清如此说,心中大震。
对《长安时报》大家多有讨论,算不得太过陌生,甚至于有时候想,要是自己办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在李清邀请几人,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李清年纪轻轻就已经位列侯爵,前程不可限量,因为长公主府的关系,又是圣上面前的红人,在长安城中算得上是真正的权贵。之前几人在长安行卷,真正理会自己的也不过是个县伯罢了,如果能够结识李清,攀上侯府这个高枝,对自己以后的前程大有裨益。
李少阳脸带红光,拱手问道:
“不知道李侯想让我们做些什么?”
“官报《明报》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朝廷专门成立了官方报馆负责《明报》的撰写和发行,而《长安时报》因为缺人还没有成立报馆,我想请几位仁兄负责筹办《长安时报》的报馆一事,以后《长安时报》的编辑、刊印、发行都由报馆一手负责。”
官方《明报》的报馆由崇文馆大学士陈希烈负责,陈希烈是朝廷正经的三品官员,报馆中的其他人也都是朝廷命官。虽然报馆不涉及朝政,但是从人员设置来看,无疑对朝堂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若《长安时报》也设报馆,那无疑跟官方的作用大致相同,王、刘、裴、李等人听了,心中激动不已。
李清抛出如此大的诱惑、兼之亲自登门的诚意,几人确实难以拒绝。
“《长安时报》是民办性质,报馆的编辑也是白身,不过胜在俸酬颇丰,几位仁兄可以考虑一下。”
李清看着众人的反应,笑着说道。
“不知道李郎君想什么时候筹办报馆?”
刘晏顿了顿,问道。
“当然是越快越好,不过几位仁兄还有春闱,筹办报馆就放在春闱之后好了。不要到时候诸位金榜高中,看不上我这小小报馆。”
几人忙笑着说:
“哪里哪里。”
刘晏想到自己这些年参加科考的经历,颇有些意冷,沉声说道:
“这科举情况如何,大家都知道,不考也罢,高中的机会太小,还不如抓紧筹办报馆。”
“那可不一定。”李清笑着说道。
几人听李清这么说,微微怔住了,又想起李清的身份,心中再惊,袖中的双手禁不止有些颤抖。这话看似平常,可是里面蕴含的意思却深。李清是长公主义子,可以说是当今圣上的“外甥”,又是侯爵,若是在科考之中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未必没有高中的机会。
不过这个话题并没有接着说下去。这时候裴元俊笑道:
“几位仁兄为李郎君筹办报馆一事,我就不掺和了。论才学我跟三位仁兄相差太远,怕会耽误到李郎君的大事。”
裴元俊过来长安是参加武举,才华方面确实逊三人一些,李清也不勉强,笑着应道:
“实在可惜,若是以后有仰仗裴兄的时候,还望不要拒绝。”
“一定一定。”
接下来的谈话恢复了刚才的和乐融融的氛围。不多时,李清起身,拱手说道:
“我就不打扰诸位了,若是有暇,请几位仁兄光临侯府做客。”
侯爷相邀,王和之等人忙答应了。
李清扭头对南霁云说:
“南大哥,将近新年,有时间带上解语姐和昭儿去家里,家父颇为想念。”
南霁云点头应下了,随后想起什么来,看着李清说道:
“昭儿过年就六岁了,也到了学武的年纪。过年之后,我可能离开长安跟张明府去外地上任,不能亲自教授与他,我想让昭儿拜在二郎门下学些武艺如何?”
裴元俊听了南霁云的话,心中震动,南霁云既然这么说,难道这位侯爷也是一位武学高手不成?而在其余三人心中,见南霁云有些随口说出想让自己的儿子拜一个侯爷为师的话,不免震惊于两家关系的亲厚。
李清想了下,笑着说道:
“拜我为师也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更合适的人选。”
第220章 轮回之人,天才之姿()
待李清离开朝元客舍之后,房间中的四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刚才的事情是虚幻一般,并不真实。
“没想到我们所见的这位少年就是长安城传说的那位年轻侯爷。”王和之喃喃说道,想着之前跟李清的交集,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看来和之兄跟这位小侯爷还真是有缘。年前赐金,上次诗词登报,这次登门拜访,这等机缘怕是和之兄也没有想到吧。”
李少阳在旁边笑着说道。
“确实没有想到。当时在潼关寺庙之时,我不过是一个落魄的穷书生,那时候的李郎君也只是一个锦衣少年,谁能想到我遇见的竟然会是一位年轻的勋贵呢。后来去文渊斋拜访的时候,我还把他当做一个有钱的商贾子弟了,呵呵。”
王和之想着跟李清的几次相遇,心中自嘲。李清身份的转变在王和之看来还多少有些不太适应。
“我们何尝不是,要不然也不会闹如此笑话,还好这位小侯爷没有那些王公贵族的脾气,不然这回算是得罪到一位侯爵了。”
裴元俊接着说道,
“这也多亏了南兄。”
“你怎么就知道这位侯爵没有平常见到的那些王公贵族的脾性?”
李少阳问道。几人在长安城行卷,见惯了京城之中那些达官贵人高高在上、飞扬拨扈的嘴脸,虽然刚才李清表现和善、话语亲切,谁知道会不会是伪装的?
“刚才南兄与那小郎君的交谈你们也看到了,虽说两人关系亲近,但毕竟身份地位差别巨大,而李郎君态度自然,行事不似作伪。南兄的性格大家都知道,如果这位小侯爵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些勋贵,估计南兄也不会太过理会这位小侯爵。”
四人点了点头。平常在跟南霁云的交往中,知道南霁云性情耿直,对为非作歹、飞扬拨扈之事最看不惯,如果李清是这种人,即便两家以前是旧识,估计也早就不会有什么来往了,不过现在看来,双方交往还很是亲密。
“说我什么坏话呢,我在门外可是都听见了。”
南霁云这时候从外面进来,笑着说道。
李清离开,南霁云送至门外,进来的时候刚好听见几人在谈论自己,笑着打趣。
“我们那里敢说南兄的坏话,哈哈,以后知道了南兄跟那位侯爵如此亲近,巴结还来不及呢。”
裴元俊哈哈笑道。
南霁云笑着摇头,知道裴元俊说的是玩笑话,也不在意。待坐定以后,看着几人问道:
“几位仁兄是怎么打算的?”
王和之、刘晏、李少阳三人相互看了看,李少阳说道:
“过了年就是春闱,我等过来长安就是为了科场扬名,还是先参加春闱好了,不管怎样,春闱之后就去报馆。”
王和之点点头,没有说话。几人之中王和之的年纪最小,虽说前次科考对他打击很大,但是对考科举还是有很大期待的。
虽然几人已经决定帮李清筹办报馆,但知道报馆的筹办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然而春闱就在眼前,当务之急还是先准备科考。
刘晏沉默了片刻,说道:
“以我等的才学,科举高中不应该是难事,所缺少的不过是运气和机缘,不然我们这么辛苦的行卷是为什么,还不是想着让那些有权势的人提携一下。在我看来,这次春闱能不能中,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等才学兼具,寒窗苦读这么多年,也不差这几天。我是准备过了年就去侯府,准备报馆一事。”
众人哑然无语,说实话,以后要是想着出人头地,李清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李清过来这里是想让几人帮忙筹办报馆,看似是需要自己,其实在座的几人更需要李清。长安城才子众多,并不是非要刘、王几人才成,这中间有很大的情分或者说是恩情在。请几人筹办报馆,负责《长安时报》,以后扬名立万之事手到擒来,也可为王、刘等人以后的仕途打下基础。
“不管如何,既然有这个机会,我们就要把握住,以后即便能够入朝为官,也不能忘掉这知遇之恩。”
众人点头。想着以后可能的前途,心中激荡不已。
裴元俊没有想着去搀和报馆一事,听几人商讨,也不太在意,看着坐在旁边的南霁云问道:
“南兄跟那位小侯爷既然相熟,不妨跟我们说说他的事情?”
王和之等人这时候也凑近过来。
南霁云笑着说道:
“二郎小时候在洛阳,我们算是邻居,走的比较近些。二郎从小聪慧,可是有神童之称的。”
说道这里,几人看了看刘晏,刘晏讪讪的笑了下,自己小时候也有“神童”之喻,还蒙圣上召见过,现在不还是落魄无常。
“既然有神童之称,相比是有什么诗词流世?”
王和之颇为好奇。
“现在是冬天,若是牡丹花节的时候,大家在长安城的风月场上一定能听到二郎小时候的诗词。”
南霁云笑道。
“今年的牡丹花节,长安城中盛传的一首《琵琶行》听说是这位小侯爷所作,当时惊动曲江晚宴,难道他小时候所作的诗作现在还流传不成?”李少阳问道。
大唐这时候才子辈出,名诗佳作无数,长安城中每年流行的诗作几乎都是新的,能够长时间流传的大都是成名已久的名家诗作,而这些诗作算得上是能流芳百世的。难不成这李清也有什么诗作如此厉害?
南霁云点点头,接着说道:
“每到牡丹花节,有关牡丹的诗作最为盛行,诸位仁兄不妨回忆一下有关牡丹的诗句。”
“这太多了吧,不过要算得上传世佳作的倒也有,贺、王等人关于牡丹的诗作流传就很广。”
“这几年不是有一首《花开》诗很是流行吗?深得诗作名家的赞赏,‘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出,牡丹诗作几乎无能出其右者。这首诗当得上传世名作,不过这诗已经流传十来年了啊,李郎君小时候作的牡丹诗是什么?”
王和之等人看向南霁云,南霁云坐着那里,望着众人,微笑不语。
几人眨了眨眼,突然意识到什么,刘晏试探着说道:
“不会是……难道那首《花开》诗就是李郎君小时候所作?”
南霁云点点头,笑着说道:
“不错,是二郎五、六岁的时候在一次花魁赛上所作。”
话语一出,刘晏等人心中震惊,《花开》诗流传极广,诗作之佳绝对算得上是传世的名作,没想到竟然出自一个五、六岁的孩童之手。现在想想,就算自己这几人现在也做不出这样的诗词,难不成这位小侯爷真的是才华惊人?
众人感慨不已,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刘晏接着问道:
“这位小侯爷还有其他诗作吗?”
“对这些诗作我不是太关心,应该还有,我记得二郎小时候还有一首也是写牡丹的诗作,当时的张九龄张相还因此召见过二郎。”
南霁云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