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唐-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唐之外,边疆之所,处处狼烟四起,危机四伏。

    而李清却跟在道门宗师李含光身旁编纂着道家典籍,仿若完全不知道这时候的大唐在发生着什么,或者试图去改变什么。

    大唐天宝四载,时光在慢慢流逝,新的一年正缓缓到来。

    而历史上那个改变大唐进程的战乱犹如阴霾在无声的逼近,没有人预料到事情会怎样的发展。

    李清在长乐坊玉真公主别院的红楼上,推开紧闭的窗,看着外面有些阴沉的天空。凄冷的空气灌进来,呼吸进肺里,冰冷异常,从北方过来的冷空气已经开始侵入长安城(第二卷完)。

第200章 谈生意() 
中午时分,阳光照射下来,天气变得暖和了许多,李清和昆仑在东市里面随意的逛着。

    李清过来的这片街区,位于长安东市的东北角,靠近平康坊的位置。过往的人很多,大都是读书人打扮,就连东市之中这里的店铺伙计也同样是书生的装扮。

    太阳光照下来,文渊斋的店主贞焕靠在店铺门口的木板上,懒洋洋地晒在一样,双眼在过往的人群中随意的看着。

    一个身着锦衣的少年在奴仆的陪同下往这面走了过来,不时抬头看看两旁的店铺,有时候也会进去旁边的店铺,不过没有多久就空手走了出来。那少年边走边跟身后的仆人说着话,偶尔还摇摇头,似乎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看着小小年纪的锦衣少年和他身后同样年龄不大的昆仑奴,说不定是一个大的买主,贞焕心中暗道,收其懒散的表情,笑着走上前去:

    “两位小郎君,里面请。本店经营各种笔墨纸砚,不知道小郎君想到挑选哪种?”

    看着笑着走上前来的店家,李清站住了脚步,抬头看了看店家身后的店铺招牌,上面写着“文渊斋”三个字,旁边是一副木刻的对联,整个店铺算是这片街区最大的一家店了。

    李清问道:

    “你们这里可有什么印制好的书籍卖?”

    “哎呀,小郎君过来的真是巧了。本店新印制了一些长安城最新的书集,郎君请里面挑选。”

    贞焕让过李清和昆仑,引着两人走进了店铺之中。进到店铺,李清活动了一下手脚,外面的冷意被隔离开来。

    十一月的长安已经很冷,偶尔天气阴沉下来,北风萧瑟,大街之上行人也变得稀少了。十月底李隆基携杨玉环等后宫去了温泉宫,长安城中的诸王府和勋贵大多一起跟了过去,整个长安城在深秋初冬的时月变得安静和冷清了许多。

    东市里面跟外面的大街正好相反,占地两个里坊的东市商铺林立,货物在繁忙地进进出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这里的商铺大都前面是店,后面是大的库房。整个东市按照功能区进行了划分,李清和昆仑所在的地方正是东市贩卖文房四宝的一块区域。

    长安城几乎汇聚了整个大唐最为杰出的才子书生,这些人每日里舞文弄墨,不时需要购买些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一般都会过来东市购买。

    东市靠近平康坊,这里的文房四宝有很多是销往平康里的风月之所。文人会聚,难免斗诗百篇,更兼在风月场所,不能落人之后,写诗作对都需要笔墨纸砚,所以这些东西的消耗量大的惊人,长安城中贩卖文房四宝的人会聚在东市,同样是为了方便这些风月场所的主顾前来选购。

    “店里有精印好的《金刚经》、《道德经》、《千字文》……,还有一些诗集,不知道小郎君想要什么样的书籍?”

    “诗集都有哪些?”

    “都是一些名家的诗作,对于想要科考的书生很有帮助,前段时间,牡丹花会上,长安城中诸位才子的诗集我们店里也有,不知道有没有小郎君想要的。”

    这家店铺已经算是东市最大的贩卖笔墨纸砚的店家了,里面整齐的摆放着从宣城郡和新安郡等地过来的文房四宝。同时还有成册的书籍,但并没有多少,并且大多是佛门和道门的经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启蒙识字的书籍,诗集也有,不过不是很多。

    店里进进出出的都是些读书人,有些人的穿着并不华丽,站在柜台旁边摸索着书籍再看,一旁是冷眼旁观有些不耐烦的店铺伙计,估计是买不起书的人在那里蹭书看了。

    除此之外,便是一些丫鬟或者仆人,进来就问有什么样的书籍没有,买好之后也不看,包起来就匆匆地出门去了。

    李清边走边看,看到摆放在案几上的书籍,随便拿起一本,封面写着《曲江晚宴诗集》,装订的很是精美,厚厚的一本书籍大约有近百页。

    诗集所用的纸张是来自宣城郡的宣纸,细薄、棉韧、洁白,应该算是纸张里面的精品了,这时候的宣纸还是入贡的贡品。印刷所用的墨却是出自新安郡,新安郡就是后世的徽州,这时候那里出产的墨同样是贡品了。墨是好墨,色泽黑润,闻上去有一种淡淡地清香。

    看来这家文渊斋的东西还是不错的,李清心中暗道。

    李清随手翻着手中的这本诗集:

    “这些诗都是哪里来的?”

    “都是从长安城各个诗会、宴会上传出的。一般诗会过后好的诗作都会传出来,我们便把这些诗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因为都是好诗,所以卖的好些。”

    京城之中,每每诗会、宴会上有什么好诗,很快便在长安城流行开来,估计这些书商也有不少的功劳在。

    李清翻到其中一页,里面的一首诗名是《琵琶行》,李清看下来,竟然是自己之前在曲江池晚宴上作的那首。自己算是剽窃的白居易的诗作,没想到转眼之间自己这个“诗作者”就碰到盗版了。

    李清转头看了一眼店家,好奇地问道:

    “贵店印这些诗作贩卖,难道不要经过写诗之人的同意么?”

    那店家有些疑惑的看着李清,答道:

    “为什么要经过他们的同意?很多人还恨不得想让我们把他们的诗印出来卖呢。”

    “你们不需要给写诗之人一些报酬?”

    “为什么要给他们报酬?没有找他们要印制的前就已经很好了。”

    店家随意的答道。

    李清心中有些好笑,没想到还有盗版盗的这么理直气壮的。

    这倒也是,这时候的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并不容易。很多人即便是诗作百千,没有人知道也是无用。为了让自己的诗词文章能够被别人知道,许多人都是自己出钱把以前写过的文章、诗词装订成册,去向那些权贵行卷,以便得到贵人的赏识。

    如果真要有人会免费把自己的诗词、文章印出来贩卖,感激还来不及,哪里会去跟店家理论什么后世的著作版权之类的东西,说不定还会自己专门买上一本,在青楼妓馆,诗会酒宴上拿出来炫耀:

    “看,这是鄙人的诗作。”

    当然,也有一些诗作文章是有可观的润笔费用的,但这些仅限于少数名气极盛的名家之作,这些诗词大都是受邀而作。随后流传出去,被人印成书籍贩卖,那些名家也不会收到什么稿酬之类的东西,这时候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说实话,这时候的印刷还没有那么盛行,主要还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书还没有发明出来。很多人读书全靠借书、抄书,真正的去买一些书籍的事情主要还是发生在长安、洛阳这种大的都市,一般人家读书哪里舍得去买这些印刷出来的书籍。

    雕版印刷刚发明没有多久,算起来从前朝至今也不过百十余年。

    因为雕版印刷的成本很高,一般的商人很少去插足这样的行当。

    这时候的雕版印刷主要还是控制在官府手中,每年官府都会印制部分书籍发送给各个州府,以供当地的学堂使用,不过这种机会还是很少。

    朝廷也已经开始有了专门印刷好分发给官员的邸报,这是最早的报纸的雏形,李清在第一次看到邸报的时候也确实惊讶到了。虽然总体上这种邸报不管是印刷还是排版在李清眼中都显得有些可笑,但总之这的确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另外更够进行大规模雕刻印制书籍的地方就是道门和佛门,佛、道两家都会印制自己的典藏、经书,以供两教的发展和传播。

    这时候,虽然已经有专门的商人开始印制一些佛经或者道经卖,但是规模一般都不大。这主要还是因为书籍并不普及,即便是想要印刷也找不到合适的内容。就算是信徒众多的佛、道两门,经书大部分还是靠抄写,即便是印刷也是自己负责印制,根本就流传不到外面去。

    这时候如果谁能够大规模的印制文字,绝对是轰动全城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读书还是要靠抄书,真正的去购买印刷好的书籍的很少,因此能成规模的大的书店并没有出现,像文渊斋这种,店里面能够有不少书籍在出售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店家贵姓?”

    李清摸索着手中的书籍问道:

    “免贵行贞,单字一个焕。”

    贞焕见李清问,忙回答道。

    自从李清进到店里,贞焕就一直在观察这个少年,身着锦衣,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郎君。入店里面就问书籍,定是想要买些诗词。文章回去了。虽然自家的东西比较贵,希望这个少年对价格没有什么太大的概念,到时候说不定能够卖出基本书出去。

    “贞家文渊斋已经经营有二十年之久,在长安可是最有名的了。小店所售的这些诗集也都是精心印刷的名家诗作,小郎君买些回去一定物有所值。”

    贞焕在旁边鼓动道。

    李清笑了笑,没有理会贞焕的话,接着问道:

    “不知道这些诗集是不是贵店自己印制的?”

    贞焕看了一眼李清,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少年对这些感兴趣:

    “是,本店出售的这些书籍都是自己印刷的。”

    李清点点头,询问道:

    “我能不能观看一下贵店的印制过程?”

    贞焕看着李清,没有说话,不过意思已经很明确是拒绝了。

    李清心中笑道,还是有些唐突了。

    这时候的雕版印刷还应该算是店家的一种密技了,并不是谁人都会。自己突然提出想要参观的想法,自然不会得到回应。

    “不知道贵店印一本这样的书籍需要多长时间?”

    李清没有在意,接着问贞焕道。

    这时候贞焕好像意识到什么,试着问道:

    “小郎君的意思是……?”

    “我有一笔生意想跟贞店主谈谈。”

第201章 迈前一步,蝴蝶翩舞() 
李清过来东市寻找雕版印刷的事情,还是因为这些天道门典籍整理的缘故。

    自从李清跟着李含光开始整理道家典籍开始,一直处在一个忙碌的状态之下。

    最初李清只是想着打打下手,看能不能凭借自己后世的知识给这次道门的道藏整理提供些什么建议。

    然而在这件事情进行不久,李清就看出了什么不妥之处。

    李含光对于道家经典著作的整理还是停留在勘误和去伪存真的层面上,把曾经被佛门攻击的东西进行删除或者修改,同时根据自己的学识再重新进行阐述。以期不被人找出什么破绽。

    李含光作为道门宗师,本身博学多才,精通《老子》、《庄子》、《周易》等道家经典妙意。这次又根据司马承祯提出来的坐忘论等思想,对道家经典的著作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然而,这次道藏的编纂并没有对道家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整理。

    说实话,即便是道门各个宗派之间对道家的起源甚至于“神仙谱录”也有不同的说法,如何能够真正的统一起来。

    不过在李清看来,道门这次声势浩大的动作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虽然说对《道德经》等进行了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解析,然而这些在佛、道之争之中并不会有什么优势可言,

    这时候的李隆基对道家的支持已经很大,之前还亲自注解过《道德经》并下令传扬,同时这些年又开始组织人手整理《开元道藏》,皇家对道门的支持不可谓不强,然而道门在道、佛之争上基本上还是处于劣势。

    道家理论的琐碎和不成体系是最为致命的缺陷,不像佛教那样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于整个佛教从佛祖以降都有着明确的来源和考究,而道家之中许多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很大一部分是杜撰出来的。

    李清在跟李含光说出自己疑惑的时候,李含光和其他几位道门宗师心中大惊:

    “难不成我等这些天所作的努力都是白费不成?”

    “当然不是白费。”

    李清忙说道,

    “对道家经典的理论著作重新解释还是要做的。我说的是如何把道家由始至今统一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各个门派之间连自己尊奉的教祖都不一样。”

    “道门之中自然以三清为尊,自三清以降,诸位派中创派宗师不同,尊奉的教祖自然不同。”

    宗圣观观主反驳道。

    虽然是这样说,不过在座的宗师都知道李清说的是实情,在道家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不同时期的需要,有些所谓的神仙凭空出现,有些神仙又莫名的消失,甚至于同样的一个神仙也有身份和地位的不同。

    这些杜撰出来的所谓神仙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排位顺序,除了所有的道门教派基本上是以三清为尊,其他的都是各说各的,以至于在不信道家的外人看来实在是混乱不堪。又如何能够让人们去信仰这些所谓的“神仙”呢。

    即便有很多人去信奉道家,说实话,这部分人中间不少人内心对道家根本就是完全不信的,很多都是出于功利或者其他的目的。

    说实话,这时候的道门各个门派更像是宗派,而不是教派。

    “你是说道门应该统一形成自己的信仰?”

    李含光微微皱了下眉头,半天才道。

    说实话,对道门进行统一这种话,作为宗师的李含光也不敢随便说,如是流露出想要统一道门的想法,估计转眼之间道门各个宗派之间就内斗不止,还如何去跟佛门争斗。

    在场的其他宗师看向李清,想要看看李清能说出什么来。

    “佛门之中,不管是密宗、法相宗、禅宗、净宗还是其他佛门派别,除了修行法门不同,信奉的无一例外就是佛祖,佛陀、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等体系分明。”

    李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说起了佛门的信仰。

    当然,在场的宗师对佛门的这些情况同样清楚,李清之所以点出来还是想能够让这些人认识到佛门在宗教信仰中比道家有优势的地方。

    其实,道门的这些宗师对佛门的很多信仰根本不屑一顾,更不要说学习佛门中的东西了。

    “同样,道家更加应该把自己的信仰和教义给固定下来,避免出现说法冲突之事。即便各个门派创派宗师不同,所信奉的修行道法不同,并不影响各个门派的发展。”

    其实李清在提议这些的时候,也知道自己有些理想化了,不要说各个门派之中从一开始信仰就有所不同,就连教派理论极为成熟的西方教派,也因为信仰不同而出现过大规模的冲突和争斗。

    如何建立道家自己信仰体系,李清并没有多说,自己在这些宗师面前说话的分量还是不足,更何况,这些还牵扯到不同的门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含光与诸位道门宗师的商议结果是接纳了李清的建议。

    随后李含光及诸位宗师发帖广邀天下道门同道齐聚京都长安,用的名义自然是对道门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进行注解。

    李含光接着去了温泉宫,向李隆基回禀广邀道家同门的原因,李隆基对于道门下如此功夫注解道藏经典自然持欢迎态度,还特意在曲池坊赐了一处院落,供诸位宗师注、译道门经典。

    一时之间,长安城道门宗师云集,这让佛门产生了很大的危机感,不过在随后的打探中,佛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消息。

    对于这次道门信仰体系的梳理,李清并没有参与,这些宗师在场,每一个人都是聪慧绝顶之人,没有必要在参与进去。

    不过接下来对《道德经》的注释却是落在了李清头上,由李清统筹,会同各个门派弟子共同对《道德经》进行阐释和考究。

    系统的分析,分门别类的解读,这种类似于论文式的纂修是李清最为擅长的事情,前世作为历史系教授,对这些再熟悉不过。

    接下里的时间中变成了李清主持这次道门经典理论的编纂,李含光和道门其他宗师在旁边为其把关和提供解说。

    这次的整理并没有按照李隆基之前官方那种编纂《开元道藏》的方法进行,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分类体系。

    说实话,道家之中的这些经典,除了修行法门之外,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例如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