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肱股明臣-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混成兵种的战术需要有骑兵至少三千,步军四千人,重战车一百二十八两,轻战车二百一十六两……”一旁刘良佐还在继续为陈渊讲解着,希望他能采用这套战法,这样他作为进建着也是可以立下大功的。

    但却不知陈渊已经变的谨慎了起来,出言道:“这战法到底几何,还得好好研究研究才是。”

    陈渊这么讲,刘良佐便明白了他的意思,这精心准备的东西就这么化为了泡影,他有些不太甘心,于是便想继续劝说,但此时天空突然狂风大作,一场大雨猛然下了下来。

    “大人,雨大了,我们还是回屋去避雨去吧!”

    有人前来建议,但陈渊却是没有同意,而是指了指前面的校场,众将转睛观看,不禁有些呆住了。

    只见校场之上,辽东军因为大雨,而四处奔逃回营避雨,但榆林军却仍然在认真的操练着。

    榆林军,从他们第一次入军训练时,陈渊便给他们上了一课:没有上级的命令,绝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现在陈渊下达给他们的命令是操练,在没有他结束操练的命令时,他们是不会停下来的。

    本章完

第135章 修大凌河城() 
陈渊为榆林军感到骄傲,同时也为大明的军队感到悲哀。

    “这便是大明精锐中的精锐吗?我看也不过如此嘛!”

    众将听了,都羞愧的低下了头。

    大家向着陈渊齐齐跪下:“大人,我等治军不严,还请大人责罚。”

    陈渊淡然的回道:“处罚就不必了,我只要你们好好记着今天的事,如果只是一场小雨就让全军溃散,那么日后面对生死存亡之际时,你们就更加难以制服全军!”

    陈渊的话深深的刻在了他们心里,从此之后必将更加的用心训练全军。

    在检验全军之后,陈渊便将训练的任务下达了下去,让辽军以榆林军为模板,展开每天的训练任务,行军唯一,号令严明。

    八月,在明朝与后金展开接触,商议和谈之际以后,至今都没有什么进展,不过金国那边自从七月起,的确是停止了对明朝的攻击之态,从锦州前线传来的消息,以后一个多月未见到有金军出没了。

    陈渊已影影察觉到了和谈所带来的影响,想着可不可以利用这段这段短暂的和平做一点什么。

    他在辽东的军事地图上仔细思索着,看到大凌河畔,一座已被抹去印记的城池映入他的眼帘。

    大凌河城,一座极具战略的城池,如果凭借着和谈的影响把它筑建起来,是不是也是一种谈判胜利呢。

    可这也绝非容易的事,大凌河城之前三筑三毁,尤其是第三次时的大凌河之战,让明朝死伤惨重,后金利用围点打援,边打边款的战略,彻底摧毁了大凌河城这里简直成了明朝的伤心之地。

    可再艰难陈渊也想把他完成,因为它太过于重要了,自古以来便是沟通东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齐国北伐山戎、曹魏征讨乌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齐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丽,均以大凌河谷为行军主道。

    大凌河城位于锦州东三十余里,是屏蔽锦州的重要防线。明军若要固辽,就必修此城;而后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从袁崇焕时起,双方对大小凌河二城争夺就非常激烈,这关系到明朝城防战略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现在陈渊已是下定决心要干了。

    八月底,陈渊就开始为修筑大凌河城开始进行前期准备了,他先是领着榆林军在拔到了锦州前线,以哪里做为筑城的前线指挥,接着他又广招筑城农夫,准备粮食工具,迅速的集结着物资。

    而正在陈渊忙的焦头烂额之时,锦州的驻防总兵祖大寿却是找到了自己。

    “大人,还请您受回成命,另亲高名吧!”祖大寿一见到陈渊,当头便跪拜道。

    原来,在陈渊选择筑城人选时,考虑到祖大寿有筑城的经验,所以准备还让他领军前去筑城,可这消息刚发出去不到半天,当事人就跑来表示不干了。

    陈渊赶紧扶起了他,问:“祖将军是何缘故不愿担任此职?”

    祖大人一脸惆怅,八丈的壮汉竟然也露出了为难的神情,磨磨唧唧的,不知如何开口。

    “将军,虽然我来锦州之前还未见过你,但可也早就听闻了你的大名了,都说将军战场之上英勇神武,果敢忠毅,可今日怎么如此态度,竟不像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被陈渊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祖大寿这才放下了顾虑,回:“大人,不是大寿我不愿为大人分忧,实在是那大凌河不是现在我们该砰的啊!”

    陈渊清楚,这祖大寿在大凌河遭遇过大败,所以在面对它时难免有一些阴影,于是笑着调侃道:“如何碰不得?难道它还是老虎的尾巴不成?”

    但祖大寿却实在是笑不出来,很认真的回答:“大人,这大凌河城不是老虎的尾巴,却是比老虎的尾巴更加渗人的存在,它的地理位置实在是重要,所以鞑子觉不会容许我朝在哪里扎一颗钉子的。”

    看来他对上次的失败还真是留下了太大的阴影了。

    但陈渊要点他的将却是不会改变,因为以历史来看,他善守是出了名的,以大凌河那样的城池,如果派一个无能之将或者不善于守城的将领前去,定会分分钟就让金国给解决了,所以陈渊才执意要他前去。

    “复宇啊,这后金其实也没什么好怕的,你也不必太过于担心了,现在他们正与朝廷和谈之中,正在息兵呢,如此大好时机不加以利用,你说是不是太过于可惜了呢?”

    祖大寿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忧虑:“那如果鞑子发现我们的行动,引大兵围城怎么办,要知道他们上次就是使用这招的,长期色围困之下,如果不能再野战中取胜的话,我军是必败无疑啊!”

    陈渊回:“如果那样的话,我定会亲自引兵前去救援的,我陈渊再此发誓,如果我不能解救复宇话,定自吻而死,绝不苟活!”

    得到陈渊这样的保证,祖大寿也无话可说,陈渊是辽东督师,他隶属于陈渊之下,如果陈渊强制要求他前去筑城,他也不得不听从命令。

    解决了祖大寿的问题之后,陈渊便全身心的投入到筑城的准备工作去了。

    九月份,东北地方已开始渐渐有了凉意,明朝与后金的谈判依然在进行中,可也没什么进展,而陈渊正要乘着此时修筑大凌河城了。

    十三日,总兵祖大寿领亲三千,班军一万,民壮五千,共一万八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大凌河城方向进发。

    大凌河城有原有根基,所以修筑并不困难,也用不了多长的时间,真正难的是要如何防守,正如祖大寿所言的,如果金国发现明朝又重新回到大凌河城,必会带兵来攻,到时要如何应对,这才是关键问题。

    为了预防万一大凌河城被长期围困,陈渊让祖大寿带足了粮草,如果在被金国围的水泄不通的情况下,最少也可坚持大半年的时间,甚至陈渊还让他们带过去了一批种子,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在城中开耕种地仍然可以坚持一段时间。

    本章完

第136章 第二次大凌河之战一() 
按陈渊的设想,重新修筑大凌河城的工程是要在一个月之内就完成的,但事与愿违,在祖大寿的人马进驻大凌河城遗址之后,辽东突然下起了连绵的秋雨,修筑工作一时便被耽搁了下来。

    大凌河城之内,众多的壮丁与班军正在紧急的劳动着,大雨袭击着他们的脸庞,不断有人因为淋雨生病而倒了下去。

    在城中高楼的一处棚帐之内,祖大寿正满心忧愁的望着天空。

    这时有副官过来报告:“大人,昨天又有五十人感染风寒死去了,这么大的雨天,天气又逐渐的转了凉,这么淋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反正现在主体城墙也已经修筑完毕了,不如让兄弟们休息几天吧!”

    听到副官的报告,祖大寿也是为难的很,他何尝不知道在这个时节淋雨的危险性,尤其是他们在却少医疗条件的情况之下,一旦受了寒,那离死就不远了。

    但他却不能让修筑部队松懈半刻,谁都不知道他们何时会被金国发现,他必须要在短时间之内把城给筑起来,这是保住大军免受全军覆忘的最好办法。

    “不行,”祖大寿冷峻的拒绝道“现在时间紧迫,陈大人让我们在一个月之内修筑好大凌河城,马上就要到期限了,不能松懈分毫。”

    但他也不得不考虑一下现实的情况,于是道:“让火头军多备一些热姜汤吧!另外组织好各班军与壮丁的休息,不可连续的修筑过长的时间。”

    副官本就对祖大寿减缓修筑没有报太大的希望,能够争取到这个条件已经很是满意了,于是领命称“是,”下了去赶快安排去了。

    而明军在此大军活动,伐木凿石,动静颇大,不可能不被金军所察觉,就在祖大寿安排修筑工作的同时,大凌河城外的一处隐蔽的树林之处,各个金国骑兵正在对这边进行窥伺。

    “是明军没错了。”一个金兵牛禄拿着不知道从那场战役中缴获的明国千里镜,对大凌河城仔细观察了一番之后,下定了判断。

    “去,回去报告大汗,就说明军又回大凌河城了。”

    “是!”那金国骑兵率马策奔,直接向着盛京方向而去,只留下了那牛禄与几个金国骑兵继续在那里观察着明国的活动。

    三日之后,仍在盛京与明国使臣在进行交涉的皇太极得到了这个消息,立刻便龙颜大怒,马上叫来杨元寿询问情况。

    他质问杨元寿,明国为何不守信誉,在和谈期间,乘着金国收缩兵马,派兵去修筑大凌河城。

    杨元寿完全搞不清楚状况,所以应答时不免有些慌乱,说了一些前后矛盾之语,这便更加的让皇太极生气了。

    他当堂就让人把杨元寿给绑了,并心露杀机,要砍了杨元寿。

    虽然有众多的汉臣说了一些“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内的话,但皇太极却以明国不守信誉在先为由,坚持要斩杨元寿。

    二十时,皇太极把杨元寿捆绑着吊在金国八旗铁军面前,当着全军的面细数明国的不是,从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开始讲起,一直联系到明国最近的不守信誉行为为止,将金国全军对明朝的仇恨全都激发了出来。

    “征讨南明,征讨南明……”

    就在这万众的呼声之中,皇太极发布了征剿明朝的檄文,上书已决和平之幻想,势要与明国拼个你死我火。

    这也是皇太极在他父亲之后发表的第二封征讨檄文,他充分的利用了这次事件,大大壮大了八旗军的声势,也提高了他在金国贵族中的威望,可以说在大战的开始之初,无论是陈渊还是明朝,都已落入了下风。

    在皇太极发布征讨檄文,杨元寿被惨杀,和谈崩裂的一系列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杨嗣昌是十分恼火,他将罪状全归结给了陈渊,以陈渊不识大局,贪功好进的为依据,向崇祯极力参奏,但奏折在崇祯那却有留中不发,还把杨嗣昌找来狠狠地骂了一顿。

    因为和谈这事本来就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崇祯并不想让那些朝中的大臣们知道,可杨嗣昌却不嫌事大似得,还要参奏陈渊,这不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嘛!幸好陈渊将奏折是留了下来,要不然传出去可那些外臣们可是要炒饭了天。

    明朝这边想不了了之,可金国那边却是认真了起来,皇太极在处理完杨元寿之后,立马便开始着手准备发兵事宜。

    九月底,皇太极正式发兵大凌河城,以第一次打大凌河战役的经验,他以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为先锋,先取道义州,然后南下插入大凌河城之后,切断它与锦州的联系,之后自己则亲率两皇本旗,与之豪格之镶蓝旗,多尔衮与多铎的两白旗共六旗兵力出动,只留了老代善的两红旗留守盛京。

    金国之军,除了有后金本族的八旗兵外,还有一些汉旗与蒙旗,加之兵力多达五六万之巨,浩浩荡荡地向着大凌河城而去。

    大凌河城,祖大寿仍在督促着明军壮丁与班军加紧修筑着大凌河城,在城池之上,他与诸将领正商议着布防问题,这个时候天突然放晴,万里无云之景呈现,久违的阳光撒在了众人的脸庞之上。

    “这天,终于还是晴了。”

    祖大寿满心欢喜,众将也跟着乐了起来,只要不下雨,这城修筑起来就少了许多麻烦,众人一阵欣喜,心情也跟着十分舒畅。

    “将军,你看那是什么?”

    突然,一个将领大声惊叫着指向城外,众人跟着一望,滚滚铁骑扑面而来,正是后金的大军到了。

    “是金军,是金军,快,快,快鸣金示警,所有人进入战斗状态。”

    “快,快,壮丁把守城的器械搬过来,所有班军与辽军都上到城头。”

    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明军显得有些慌乱,但幸好也发现的早,所以在金国军队到来之前,明军已做好了守城的姿态。

    本章完

第137章 第二次大凌河之战二() 
“呜~”

    金军到达城下,开始列阵环城,围着大凌河城就跑了起来,远在明军远程火力之外,并无攻城之举,只是熟悉一下大凌河的城防状况。

    “大凌河外围的城段都已修好,看来明军这段时间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啊!”皇太极听了属下来报告,不无感叹地说。

    但多铎多尔衮两兄弟却是不屑一顾,上前进献说:“明军士气底下,纵使有城墙的庇佑,也是于事无补,大汗,臣弟建议立即展开攻城行动。”

    对这一点,跟随而来的汉臣武官却很是不同意,三顺王之一的孔有德马上反对说:“大汗可不能轻敌啊,纵使上次大凌河之战中我军大获全胜,但终归在攻城战中我们是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的,明将祖大寿也只是在围困无粮草的情况下勉强接受了投降啊,所以臣建议还是像上次一样,以围臣打援为主,逐步歼灭掉敌军。”

    一提到祖大寿,皇太极就恨的牙痒,这个狡猾的家伙,在第一次大凌河之战中在受困之下,被迫选择了投降,但又骗取了他的信任,以自己妻儿尚在锦州城内,趁着明军尚且不知自己已经投降,化作明军一支人马,诈取锦州城,但却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了。

    自祖大寿归明以后以后,皇太极对祖大寿留在金营的子侄并没有多加为难,而是好生相待,就是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还多次写信给祖大寿,表示自己并不计较他几次三番带军与自己对抗,并进一步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履行当年的诺言,可祖大寿对此全然不作理会。

    现在他听说这次修筑大凌河城的,又是祖大寿,还真是巧啊,又让这厮落入了我的手里,这次可看你还做什么挣扎。

    皇太极一边这么想着,一边思索着孔有德的话,深感有理,便说:“明军这次花了这么大的气力来重修大凌河城,想必必会有援军来援,我等只要如上次那般,困城打援,便可以最小的损失拿下该城。”

    “大汗英明!”听到皇太极采纳了自己的意见,孔有德十分高兴,因为如果攻城,也必是他们汉人前去堆尸,现在以野战为主的话,就不用他们汉人出太多力了,如此这般也可以少一些伤亡。

    多尔衮见皇太极采取汉人的意见,而无视自己,不禁觉得有些被驳了面子,十分不爽的一甩手就出了去,而他的胞弟多铎也随后了出去。

    皇太极眯着眼睛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是十分地不满,他发现这两兄弟最近可是越来越嚣张了,简直是不把他这个大汗放在眼里一般。

    “看来是时候要敲打敲打他们了。”

    按照皇太极的指示,金军在到达大凌河城之后便没有采取攻城的行动,白天一天,在骑兵的掩护之下,汉军工匠们在城外扎起了大营,开始就长期的围困作好了准备。

    夜里,孔有德回到自己的营帐里休息,睡觉之前他叫来了自己的左右手前来交代一些防卫的事情。

    在他叫来的心腹大将之中,有一位叫李广年的将领,这并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以百人队伍袭击皇太极,并将其几万大军阻止在喜峰口外的那名明将。

    因为他的这种能力,很是受到皇太极的重视,所以在投降以后官位直往上爬,因为他是汉人的身份,之后便又转到了孔有德的属下效命,因为战功卓著,很快便受到了孔有德的青睐,虽然他不是原辽东的军人,但一样与那些辽东军人一样位列在这里。

    孔有德在他们面前好生交代了一番,之后他们便转身离开大帐而去了,走之前,李广年随意地向孔有德询问了一些关于金军这次战斗的战略方向上的问题。

    “将军,属下有些不明白,如今我们大军在握,为何不迅速攻城呢?”

    孔有德笑了笑,“广年啊,虽然你作战是勇猛,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