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兴亡一叹-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泰道:“我要出去散散心。”那内侍是他的心腹,闻言立刻找出一套寻常百姓穿的衣服来,服侍他换上。李泰挥手命他退下,悄悄出宫去了。他平素随李淳风也学了些道法,宫禁虽严,却也都不曾发觉。

李泰出了皇宫,一路缓行,出了长安城,来到泾河边。见左右无人,便掐个避水诀,潜入河中去了。他熟门熟路,径直行到泾河龙宫的门前,守门的虾兵蟹将,一见是他,连忙入内通报,道:“唐皇太子来了。”

李泰入内,见泾河龙王和儿子敖山下堂相迎,呵呵大笑道:“殿下,多日不见,怎么有兴来我泾河。”李泰叹息不语。泾河龙王见情形,便命备酒席,请李泰入座,与敖山两人作陪,殷勤相劝。李泰饮得几杯,将心中烦闷之事慢慢说与泾河龙王父子听。他和泾河龙王相识多年,素知这父子二人心机深处,足智多谋,以前他和李承乾争太子位的时候,泾河龙王就帮他出过不少主意。此来泾河,也就是想听听龙王父子有何高见。

泾河龙王和敖山听罢,对视一眼。敖山笑道:“殿下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此事容易得紧。”李泰精神一振,道:“如何容易,还请敖山兄快快说来。”若论起来,敖山是泾河龙王之子,也当得起一声“殿下”,但李泰自恃人皇太子,身份尊崇,心中总不免有些看低龙族,不情愿也以“殿下”称呼敖山,便直呼其名,后面加个“兄”字,算是礼敬了。敖山微微一笑,道:“方才听殿下所说,其实令兄所倚仗的,不过就是那轩辕剑,是也不是。”李泰道:“正是。”敖山又道:“如今李淳风在建造天地社稷坛。一旦建成,太清玉清教主下界,则令兄声势更增,人望更盛,殿下这太子之位,也就越发岌岌可危,是也不是?”李泰道:“岌岌可危倒也说不上,总是有些麻烦。”敖山道:“正是呢,殿下,所以要绝此患,便要对那轩辕剑下手——倘若轩辕剑遗失,令兄自然也就无所倚仗了。”李泰听敖山话中意思,乃是要他去阻挠建坛祭天之事,以使李承乾不见功劳,登时连连摇头道:“不成不成。”他虽然与李承乾不合,总也是大唐皇子,岂有不望大唐真能国运绵绵,万世不绝的道理。

泾河龙王咳嗽一声,对敖山喝道:“胡说,那轩辕剑是镇压气运之用,殿下今日乃是太子,日后便是人皇,岂能做这种勾当!”将敖山责骂几句,又对李泰道:“殿下,不必忧心,待我为你引见一人。”李泰道:“何人?”泾河龙王道:“乃是一位佛门高僧,法号乌巢禅师。这位禅师不但神通广大,而且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此时正在我宫中做客,请他来共同参详参详,必定能解殿下之忧。”李泰有些犹豫,此等机密事情,说与泾河龙王听便罢了,那乌巢禅师不知是什么来历,只怕未必可靠。泾河龙王见李泰犹豫,知道他心思,道:“殿下不必担心,这位禅师乃是我的好友,最可信任,绝无问题。”李泰勉强道:“好罢,便劳烦龙王引见。”泾河龙王便命敖山,去请乌巢禅师来此。

不多时,乌巢禅师到来。只见他光头赤足,一身大红僧袍如火焰翻腾,手执念珠,面上微微带笑,上得殿来,对李泰合十行礼,道:“贫僧乌巢,见过殿下。”分宾主坐下,闲谈几句,李泰见乌巢果然聪明通达,言语机警,暗暗钦佩,便以目示意泾河龙王。龙王正欲将李泰之事说一遍,乌巢笑道:“不必劳动龙王。殿下之心事,我已尽知;殿下之烦恼,我也能解。”李泰闻言大喜,道:“请禅师赐教。”乌巢道:“依贫僧看来,令兄虽然来势汹汹,殿下地位仍然稳固,至少可保三五年之内,不会动摇,不知殿下以为然否。”李泰道:“禅师所言不错。”他毕竟做了十二年太子,基础稳固,暂时自然不必担心,就怕时间长了,日削月侵,到头来被李承乾所算。乌巢道:“如此便容易,倘若三五年之内,殿下便能登上人皇之位,则令兄再有天大手段,也无从施展了。”李泰一怔,道:“禅师说笑了,我父皇虽然年近六旬,春秋仍盛,精力不衰,再做上几十年太平天子也无问题,岂有三五年之内,便退位让我的。”乌巢阴阴笑道:“殿下,人皇之位,本就未必是恭谦礼让得来。请问令尊当年,是如何坐上这人皇大位的?”

李泰大惊,指着乌巢,怒道:“你这无君无父的妖僧,焉敢在我面前说这等狂悖大逆之言!”乌巢神色不动,合十道:“我佛门一道,讲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令尊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皇退位,种种悖德弃义,不忠不孝,早已天人共愤,若没个现世报应,焉能显示天道昭昭。”李泰怒道:“一派胡言!”拂袖起身,就要离去。乌巢又道:“殿下,成大事者,从来不拘小节。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害。殿下若能早下决心,自然大业可就,到时候身登大宝,君临天下,何等的威风赫赫,意气风发;倘若存妇人之仁,怀狐疑不决,日后死无葬身之地矣,便是想为阶下之囚,只怕亦不可得呢。皇位争夺,不胜则死,殿下不见李建成、李元吉的下场么。”李泰默然片刻,道:“此事我终不能为。”对泾河龙王父子一拱手,出殿去了。

乌巢微微一笑,也自告退。敖山见他去了,问泾河龙王道:“父王,这和尚是什么用意。”泾河龙王摇头不语,过了片刻道:“若是李泰真听信他的话,于我们倒是大有好处。”敖山道:“为何?”泾河龙王道:“我与你说过,人皇气运,并非虚无缥缈之物。百姓之崇敬,万民之景仰,人心之向背——此即是人皇气运也。那李承乾既然有佛门支持,岂是好相与的。若是李泰真也如李世民一般,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到时候兄弟手足相残,父子骨肉相迫,皇室内乱,甚至天下分裂,则气运必衰,就算有轩辕剑,也是镇压不住了……只是这乌巢和尚,又到底存了什么心思呢?”敖山笑道:“管他存了什么心思,我们只管做我们的便是。再说,至少那三昧真水的修炼法门是真的。”手腕一翻,掌心已经凝成了几个小小水珠,宛如珍珠一般来回滚动。泾河龙王摇头道:“这正是我奇怪的地方。三昧真水,是应龙一脉的秘密,如今四海龙王已死,只有敖吉他们几个才知道,这和尚是从哪里得来的,又何必要教给我们。”想了半响,不得其解,摇摇头,自回后殿去了。

第二十九章 万世太平真开否

光阴瞬逝,日月如梭,一转眼间,便又过去半年了。这一日,李淳风来报,道天地社稷坛已经建成。李世民都吃了一惊,道:“这般快?”这天地社稷坛工程十分浩大,李世民原本也只指望在三年内建成,哪里想到这般迅速。原来李淳风督促其事,昼夜不息,不知动用了无数人力,耗费了多少钱粮,又请了清微、正一、广成、灵宝等各派门人前来,以法力神通相助,方才完工。

天地社稷坛既成,则命钦天监选吉日良辰,李世民率文武百官前往祭祀。消息传出,整座长安城尽皆轰动,家家焚香设火,户户结彩铺毡,万人空巷,争往观之。就见三千铁骑跟随,八百御林拱卫,皇帝、皇后与满朝文武,皇子公主并后宫嫔妃,尽皆着朝服,出了宫门,也不乘辇,也不骑马,一路步行前往天地社稷坛。

这天地社稷坛分内外两层,坛墙南方北圆,以象天圆地方。四角各有一座高塔,号光明塔,高近千丈,通体用七曜白石制成,顶上燃起九天明火,日夜不熄。李世民率文武百官入了外坛,焚香礼拜毕,群臣、皇子、公主和后宫嫔妃等都候在坛下,李世民独身一人,手捧轩辕剑,一步一步走上内坛。只见坛上各种法器仪仗排列整齐,当中供奉着三清道尊之像,皆高一千六百丈,通体用白玉雕成。当中乃是太清教主太上老君,骑青牛,执拂尘,微微而笑,意态和蔼;左侧乃是玉清教主元始天尊,乘四不相,手执三宝玉如意,威严肃然,令人一望而生敬畏之意;右侧乃是上清教主通天教主,又称灵宝道尊,乘奎牛,持青萍剑,低眉瞑目,面无神情。三清像前,有一块巨大的汉白玉,呈四方之形,表面光洁如明镜。李世民捧轩辕剑,走到三清像前,心中默祷片刻,躬身道:“请三清祖师下界。”

等了片刻,全无半点动静,李世民眉头微皱,将轩辕剑平放在那块汉白玉上,伏地拜倒,道:“弟子李世民,恳请三清祖师下界。”

又过片刻,满天上瑞霭腾腾,祥云旋绕,仙音渺渺,鹤鸣九霄。只见弥罗天玉虚宫玉清教主座下诸门人:太乙天尊、广成子、赤精子、云中子、黄龙真人、玉鼎真人、清虚道德真君、道行天尊、灵宝法师等道袍飘飘,分云路从三十三天外下来,列两班左右站立等候。

须臾,空中仙乐嘹亮,香烟阵阵,鸾凤和鸣,氤氲遍地,提炉对对,羽扇双双,有南极仙翁白眉星目,面色淡金,手持鹿杖在前引导,白鹤童子捧诛仙四剑随侍,玉清教主元始天尊乘四不相,头戴七星白玉冠,身披金霞鹤羽衣,手执三宝玉如意,真有神游八极之表,飘然出世之慨,缓缓降临圣坛之上。长安城中市民望见,尽皆拜倒;坛下文武百官并后宫嫔妃,亦匍匐在地,不敢作声;李世民虽为人皇,在这等教主威势之下,也不敢不拜,叩首道:“弟子李世民,愿教主圣寿无疆。”

元始天尊道:“免礼,平身。”李世民站起,退到一旁。元始下了四不相,道:“大师兄还不曾来么?”一语未毕,就听见天地社稷坛外,有个苍老声音道:“借光,借光,让一让,让一让,多谢。”一个白发白须白眉老头,穿一身淡素道袍,骑一只板角青牛,从人群中挤出,慢悠悠朝坛上走来,后面又跟着一个步行的老道士,同样的须眉皆白,手执拂尘。外围守卫的御林军大惊,天子百官祭祀,教主圣人亲临,岂可有闲杂人等滋扰,那是死罪,纷纷上前阻拦,却不知怎地,这两人身边仿佛有层看不见的屏障似的,御林甲士、满朝文武,居然无一人能靠近。不片刻,两个老道士二人一牛,慢吞吞上了天地社稷坛。李世民正要喝问,就见太乙天尊、广成子、云中子等阐教上仙纷纷拜倒,口称:“大师伯。”心中犹自惊诧:“这老头就是太清教主太上老君?”又听见元始呵呵大笑,道:“正说间,大师兄就到了。”方才确信无疑,慌忙拜倒。这骑青牛的是老君,身后跟随的老道人自然就是玄都法师了。

老君下了青牛,扶起李世民,笑道:“起来罢。”神态和蔼,与元始的凛凛威严大不相同。李世民站起,躬身道:“只为弟子些许俗务,劳动两位教主玉趾降临凡尘,心中着实不安。”老君笑道:“你是我春秋下世时,在人间留下的一点血脉,亦我之子孙也,不必如此多礼。”太上老君春秋时下世,化为李耳,世称老子,后来过函谷关,在陇西遗下一点血脉,便是李家。李渊起兵建国,认老子为宗,李世民自然就是老君的子孙。

李世民见老君如此说,深深称谢,退到一旁。老君取过汉白玉上的轩辕剑来,抚mo再三,叹道:“姬轩辕与我等,也算是故交。如今剑仍在此,人却不知何方了。”转头对元始道:“师弟,你还记得那一年,他来昆仑求道么。”元始道:“自然记得。当时我与师兄、通天师弟在昆仑修道,他不远万里,从南瞻部州来到东胜神州,求问大道本源。我见他心诚,便遣广成子见他,指点一二。不想此人天纵英才,惊世绝艳,只听得三言两语,居然就无师自通,数十年间修到大罗金仙,真可谓是古往今来第一修道奇才。只是不合以一人之力与天地神妖相抗,以致身陨,可惜可叹。”老君道:“虽然如此,也实可敬。”命玄都法师:“取太极图来。”

玄都法师自怀中取出一束卷轴,奉与老君。老君将图展开,微微一抖,就见刹那间星天旋转,三界昏蒙,五色毫光怒涨如潮,重重铺展,仿佛碧海生潮,湮没大千世界。李世民勉强站立,举目四望,只见周遭尽是无量虚空,头顶星辰灿烂生辉,实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正惊疑间,忽然眼前金光剧闪,只见那轩辕剑长近千万丈,自苍穹之上倒垂下来,悬在虚空中缓缓转动,又听见背后蹄声哒哒,急转身看时,正是太上老君骑青牛踏虚空而来,咬破食指,朝那轩辕剑身上一点,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not;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轩辕剑原本做灿金色,被老君一点,又泛出隐隐红光来。

老君勒转青牛,又对李世民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切记、切记。”李世民拜谢道:“多谢教主指点。”

老君微微点头,又见虚空之中,元始跨四不相而来,也如老君一般咬破食指,朝轩辕剑身上一点,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广大,品物咸亨。阴阳有序,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轩辕剑上又隐隐泛出丝丝青光来。元始朝老君微微点头,对李世民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居其上,坤安其下,阴阳上下,各安其位,则生生化化,周行不殆。此天地乾坤之至理也,尔当谨记,不可轻慢。”李世民又拜谢道:“多谢教主指点,世民铭记在心,不敢稍忘。”

老君元始两人微微点头。刹那间混沌虚空消去,又复清澄世界,众人依然站在天地社稷坛上。老君手持轩辕剑,往三清像前的汉白玉石上轻轻一插,没入近一尺深,笑道:“诸事已毕,我且先回了。”元始道:“大师兄请。”玉虚弟子和李世民齐齐躬身相送,老君收起太极图,跨上青牛,玄都法师跟随其后,两人一牛,又哒哒下台阶去了。出了天地社稷坛,挤入人群中,须臾不见。

元始见老君离去,也即回天。他来时排场甚大,去时依旧如故。依旧是一派仙音,鸾凤前导,紫气满天,诸弟子前导,南极仙翁和白鹤童子左右相随,金童玉女,重重簇拥,回了弥罗天玉虚宫。李世民与文武百官、皇子公主、后宫嫔妃,以及全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焚香礼拜不提。

※※※

大事既成,李世民摆驾回宫,大宴群臣。李承乾以献剑首功,赐了一座府邸,自此不必在宫内居住。玉藻在皇宫内居住日久,甚得皇帝皇后喜爱,又与李承乾来往密切,人人都以未来王妃视之。但她终究有些来历不明,李世民不能放心,也就绝口不提婚姻之事,但允许玉藻搬去与李承乾同住了。李淳风监造天地社稷坛,亦有大功,因他是方外修道之人,不宜过加官爵,乃赐道号“清虚真人”,李世民并为清微派亲笔题写观名。其余有功之人,皆有封赏。李泰身为太子,虽然不曾出些力气,总也少不得一份好处,只是见李承乾得意,心中越发不快,筵席上只管一杯接一杯喝闷酒,不多时便已半醉。

正饮酒间,突然内侍又来报。原来长孙皇后已经有九个月的身孕,本当卧床静养,只为今日祭天,她身为皇后,不得不往,又因要尊崇教主圣人,不敢乘辇坐轿,多走几步,动了胎气。当时就觉不妥,勉强支持到回宫,已经疼痛难忍。急召太医前来,道是难产,此时正生死不知。

群臣闻讯,尽皆大惊。长孙皇后素有贤德之名,虽然身为后妃,从不干预朝政,但她和李世民多年夫妻,感情甚佳。李世民有时任性胡为,也只有长孙皇后能劝解得住,故此在朝臣中也颇有声望。今日乃是大唐大喜之日,却不要乐极生悲才好。惴惴不安,又熬了半个时辰,终于内廷传来喜讯,道是已经顺利诞下一个小公主,母女皆平安,皇后请皇上为女儿起个名字。众人大喜,复又朝贺。李世民哈哈大笑,想了一想,道:“今日两位教主亲下凡尘,为我大唐立千载不摇之基业,开万世永固之太平,此女顺应而生,必有祥瑞——就叫做太平罢。”群臣纷纷称赞,自此宫中之人,皆以太平公主称之。唯有李承乾微微冷笑,心道:“却不知是哪位天庭神明、山中仙人,还是洞府精灵,来转世投胎呢。”

※※※

自那日太清、玉清两位教主下界后,大约真是轩辕剑的功劳,大唐风调雨顺,诸般灾害不起,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这于大唐君臣自然是好事,于李泰却不佳。李泰本欲寻些机会,也立些功劳,稳固太子之位。如今这四海靖宁,天下太平,连盗匪都找不到几个,又哪有什么功业可建。

他又向李世民上了一表,道李承乾有献轩辕剑大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