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地之道-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府邸,胡府坐落在正中间,高墙耸立,上雕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门口蹲着两只石狮子,既气派又威风。

胡长生走出大门迎接,含笑拱手道:“李大人,家母有请。”

李能还礼不迭,躬身道:“胡大人客气,叫我李能就行。”

“如何使得?不如这样,李大人年长于我,我叫你李大哥吧。”

“胡大人。”李能拱手道:“下官愧不敢当,不过出门在外,最好权宜行事,既如此,我便称胡大人为三少爷,咱们主仆在外行走,如此甚好,甚好。”

“那就委屈李大哥了,请随我来。”

胡长生领着李能走进胡府,父亲胡宝良和二哥胡振天都在客厅等候。

李能像磕头虫似的逐一参见。

东方公主坐在细纱屏风后面,耐心嘱咐李书记官,教他路上如何加小心,如何注意天气变化……千言万语,总归一句,请他务必照顾好自己的儿子。

李能不敢抬头,诺诺称是,一连发了三次毒誓,拼死也要保护胡大人周全,请三公主放心。

胡振天从丫环手里接过一个紫色包裹,顺手递给胡长生道:“把这个带上,知道吗?这是母亲连夜为你缝的兜肚,妈怕你路上受寒,让你保护好前胸后背。小子,还是你有福气,大哥临行之前,妈都没这么操心,二哥羡慕你,但愿我将来上前线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啊。”

胡长生双手接过包裹,感动得热泪盈眶,忍不住低声吟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东方凤凰听了这首诗,在屏风后面哭泣起来,随即招呼:“二儿,快去备车,妈要送三儿出城。”

胡宝良气得埋怨:“小子,你不赶紧走路,当着显摆什么破诗?”他转头道:“凤凰,这是何苦?说好不远送的……”

东方公主不管不顾,坚持送三儿出城。什么叫说好?计划赶不上变化。

胡长生毫无办法,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己顺口一溜,就出口成章,如之奈何?

胡府上下一阵忙乱,家人互相传嚷二少爷的话:“抓紧备车。”

李能看胡府家人忙忙碌碌,一边向外走,一边提醒自己冷静,不能心浮气燥,必须记住胡大人的第一首诗,棒极啦,皇上一定喜欢。

过了一会儿,从胡府赶出三辆马车。胡长生和李能骑马在前,后面是大车小辆,丫环上车,步行跟随的小厮多达十二人,最后是胡宝良和胡振天骑马压阵,一行人前呼后拥奔赴南城门。

老百姓不知内情,纷纷驻足议论。这是胡府举家踏青吧?好雅兴、好气派啊!

众人送出城外十里之遥,在胡长生一再劝说下,东方凤凰不得不命车辆停在路边,全家人依依惜别。母亲含泪嘱咐三儿,一定要保重身体。

胡长生一面答应,一面眺望青野,一时触景生情,不觉又吟诗一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皇城。

辞家游历去,萋萋满别情。

李能暗暗喝彩,好诗啊!皇上一定喜欢,胡大人才华绝世,名不虚传,还没离京就连作两首诗。此去万里风光,不知还有多少佳作问世?我李能可其有幸,既能向天下第一探花郎学诗,又能得皇上嘉奖。

东方凤凰听了三儿这首诗,忍不住再次哽咽出声。

胡长生大为懊悔,在父兄责备的目光中,慌忙上车安慰母亲,然后信誓旦旦道:“妈,您放心,儿三年之内必归。”言毕跳下车,招呼李能道:“走啦。”

二人上马向南方快速而去。

胡府车辆在原地滞留了一刻钟,直到再看不见三儿的背景才逶迤回转。

圣国幅员辽阔,以宋城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各幅射万里,东西方向各幅射五千里,其间山川交错、盆地相间、植物茂盛。在广阔的土地上,官马大道、大路、小路四通八达,通讯快捷,这也是圣朝统一天下、政权巩固的根本所在。大道上每五十里有一处驿站,大路和小路视情况不等,一般百里左右都能遇见倍感亲切的驿站。当年太祖皇帝东征西略,兵锋所至,驿站随置,道路贯通,运输不绝。驿站不仅可以迅速传递军事情报、官府文书和家用物品,而且专为往来官员提供食宿和更换车马,另外江河两岸随处可见渡船,天上也有鸿雁和信鸽往来传书。

现在胡长生骑的健马,就是李能在宋城驿站租借的。主仆二人远离京城,信马由缰向南而行,快慢由心,白天行路,夜间在驿站休息,一路不打扰官府,只向路人打听附近是否有名胜古迹,如果有,便去游览一番。

每到一处,李能都连夜赶写奏折,交驿站送京城呈报皇上,还顺便抄一份送表叔。唉,书记官这份皇差干得实在辛苦,可是他压根没想到,李丞相对胡长生这个小毛孩儿根本不感兴趣,真可惜了他的良苦用心。

胡长生选择陆路而不走水路,只因红尘道长点醒他是天生土命,仅此一句话,就让他对大地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经常蹲在地上研究各种土性,而且乐此不疲。随着环境不同,各地土质变化极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处方言也千奇百怪。由于含水量不同,土的粘性也不一样,如果施加外力,土会受压变形,失水后的土,坚硬如铁,原来水与土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离开家,才知道家的幸福;离家越远,越体会到家的温暖。

胡长生和李能不紧不慢、随遇而安,向南曲折而行。一个月后,二人已经远离宋城千里之外,进入茂林修竹的山区。正是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山路大多环山而建,崎岖难行,但是风光无限。

这天,主仆住进龙虎山客栈,经过三十多天朝夕相处,李能和胡大人的关系拉近了许多,很多时候都能畅所欲言。二人吃罢晚饭,各自回房休息。李能住在外间,过了很久,仍能听见里屋踱步之声。他心中感叹,毕竟是年轻人,八成想家啦!正在这时,忽听胡翰林吟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能喜出望外,急忙笔录下来,随即侧耳细听。然而胡大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却始终不曾作诗。耳听屋外松涛阵阵,风声一阵紧似一阵,他迷迷糊糊睡着了。毕竟是皇上派在胡大人身边的书记官,凡事机灵,李能一觉醒来,先穿好衣服,收拾东西,然后出去通知小二准备早餐,出门一看,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看来今天没办法走路了。他回到屋里,静候胡大人起床,忽听里屋吟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生,花落知多少?

好诗啊!李能震撼不已,觉得这首诗构思新颖,独具匠心。他急忙记录下来,同时心中忐忑,不知道胡大人刚才还作过什么诗没有?如果自己没听到,唉,就太可惜了,有失传的危险啊,如此看来,我必须寸步不离胡大人。

过了一会儿,胡长生推门出来,含笑道:“李大人早啊。”

“胡大人早,大人睡得可好?”

“还好。”胡长生道:“李大人,吃完饭,咱们去山里转一转。”

李能连忙摆手道:“胡大人,外面下雨,去不得。”

胡长生道:“无妨,如果李大人不愿意去,我自己去就是,你尽管留在店,无所谓。”他对水有深厚的感情,在雨中行走,人生快事也。

二人吃过饭,李能见胡大人执意要出行,他也是文人出身,并不反对浪漫之旅,于是向店家借了两件蓑衣,两人穿戴整齐,推门出去。

胡长生本来不想穿蓑衣,因为感觉不自由,但是李能在身边,他不想惊世骇俗,只好像普通人一样穿了。烟雨中云飞雾起,变幻多端,正如人生变化莫测。他大步走在山路上,感觉意气风发,把所有烦恼都抛在了脑后。

雨打树叶,沙沙作响,好像春蚕吞食桑叶。丛林湿润,山石晶莹,远远近近朦朦胧胧,人在诗意中,原来肃穆的青山也变得温柔妩媚起来。

李能虽然武艺高强,但是雨中山路分外湿滑,一不小心就有坠崖的危险,烟雨濛濛,不得不低头认路,无法领略美丽的山景。他跌跌撞撞走了大半天,几次请求返程,忽听胡大人长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呐,能亲耳聆听如此精妙绝伦的好词,我李能三生有幸啊!

远在京城的皇上看过胡翰林的五首诗,忍不住拍案叫绝,更为他的孝心感动,于是亲手抄录前两首诗,命大内工匠精装细裱,派太监专门送到胡府,并封胡翰林之母为一品诰命夫人,赐黄金万两,以彰东方公主育子之德。

胡宝良兴奋地欣赏儿子的诗作和皇上的书法,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啊!

东方公主激动不已,其实她不再乎一品诰命夫人的虚衔,然而母以子贵,丈夫没为自己挣到荣誉,儿子办到了。众家人同样倍感荣耀,消息传开,更让京城百姓深感皇恩浩荡。现如今,天下第一探花郎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诗作也为士大夫深深喜爱。

胡长生不知道自己在京城已经家喻户晓,一路南行,逢医馆必进,那怕是山野村医,也要去请教医理,探讨阴阳五形与人体经络的关系;除此之外,他逢书院、道观、佛寺必进,虚心请教儒、道、释三教精义。另外遇见手工作坊或商家店铺,如果心情好,也要进去畅谈一番。还有遇见琴棋高手也去观摩,仔细体会其中的奥妙。

李能对胡大人极其佩服,这位年轻的钦差大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胡公子前逞不可限量啊!自己必须把握机会。

三个月过去,主仆二人不断更换马匹,又行进三千里,越来越深入南方腹地。沿路绿树成荫,川流越来越多,炎炎盛夏来临了。

这天,大地一片火热,人们都躲着太阳不敢抬头。处都耀眼闪烁,空中、屋顶、地上白亮亮的。胡长生骑在马上精神抖擞,李能汗流满面。二人路过一处农田,发现一位老人头戴草帽,仍然不知疲倦地锄草。

胡长生深感诧异,老人家何必如此?他跳下马,大步迈过干燥的田垅,躬身道:“这位老丈,打扰了,天气炎热,为何不休息一下?待晚间出来劳作?”

老人发现来者是一位贵公子,于是拄着锄头直起腰,擦了擦又黑又皱的脸,努力睁开疲惫的眼睛,感慨道:“读书人不懂稼穑啊,公子哥儿,对我们农家来说,每个节气都支使大家干不同的活计,老汉家里人口少、没劳力,不抓紧时间除草,庄稼就要坏掉,到了冬天,就要做冻死鬼啦。”

胡长生惭愧无地,拱手称谢,回头命李能取五十两白银送给老者。

老人大感意外,没想到贵公子如此体恤农民。他望着李能手里白花花的银子,激动得不知是接好?还是不接好?

李能打量四下无人,忍不住炫耀道:“老丈,这位胡公子,乃是最关心百姓的钦差大臣,你生活不容易,好好收着吧。”

“谢谢钦差大人,您真是救苦救难的好官啊!”老者接过银子,千恩万谢,小心收好,望着他们骑马远去,然后继续在田间除草。

胡长生骑在马上,回头看到这辛酸的一幕,一时感慨万端,忍不住作诗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也想不到,这首朴实无华,短短四句的悯农诗,竟然流传千古。

东方云龙见到这首诗之后,大为激赏。从此,悯农诗成为皇上教育子孙的座右铭,如果再有皇子皇孙吃饭不净,他就吟咏这首诗,让儿孙们感受农民的艰辛,要求他们体恤百姓。

胡长生越来越感受到,老百姓生活十分不易。他常与卖油的、卖粮的、剃头的、耍把戏的、唱戏的、吹糖人的、开澡堂的、搓背的、修脚的、算卦的、裁缝、甚至娼妓们聊天,体会他们的苦与乐。

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百姓常有“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的情形,看来人们的生活并不像京城想象的那么好。胡长生感悟到生命如此可贵,即使是社会最低层的人们,无不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

这天路过一个不大的寺庙,胡长生带着李能进去一看,发现里面只有三位僧人。他毫不在意,诚心诚意向方丈大师请教佛门弟子如何修行?

主持和尚发现来客是一位贵公子,还称呼自己为方丈大师,于是热情接待。三人落座之后,老方丈郑重道:“公子,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一种修行,但是根本有二,非禅即诵,非诵即禅,修行就是破除妄想执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李能忍不住问:“这位大和尚,你说人为什么要修行?”

主持僧道:“因为人生苦啊,一落地就呱呱大哭,其后还有病苦、离苦、怨苦、老苦、死苦,红尘滚滚,为情牵缠,为名持碍,为利奔波,万人万般苦,苦苦不相同,……”他讲了一大堆人生之苦,最后还要进六道轮回受苦,直听得李能心灰意冷。主持僧道:“施主,人要多布施,多种福田,一心向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彼岸净土。”

李能用公银布施完毕,走出寺庙,忍不住长吁短叹,想起自己无休无止的坎坷,为名为利千里赴京,如今几乎家贫如洗,不仅没有一鸣惊人,还拖累老婆孩子一起受苦,唉,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脱离苦海?

胡长生正色道:“李大人,且莫叹息,如果失去是苦,你怕不怕付出?如果迷乱是苦,你会不会选择结束?如果追求是苦,你会不会执迷不悟?其实很多事情旁观者清,当事者并不觉得苦,只是一时找不到前面的路而己。”

李能听胡大人误会自己了,也多不作解释,马上借题发挥,热泪盈眶道:“下官听胡大人一席话,如梦如醒,如饮甘露。此刻下官精神振奋,七窍开了六窍半。想我李能阅人无数,像胡大人这样的少年英才,十八岁的钦差大臣,天下绝无仅有啊,我李能何德何能?能够追随胡大人左右,实在是天大的福份。胡大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智,圣朝得胡大人,君之幸也、民之福也,怎不令下官喜极而泣?”

胡长生道:“李大人,即使生活充满苦难,为人处世也要保持快乐心境,只要我们不向命运下跪,一切都是幸福。如果生活遍地坎坷,我们也要坚强,只要不向曲折叩首,一切都会过去。如果生活只有挫折,我们也要活着,只要不向生活求饶,一切都会美好。”

李能激动道:“胡大人,您说的太好啦!透过您博大深邃的思想,下官恍然大悟,您真是大音稀声扫阴翳,拨开云雾见青天,犹如睛天霹雳,发人深醒。您烛照天下、雨露苍生、泽被万方啊!过去,下官对世间是否有圣人心存疑惑,但是今天,此时此刻,我发现圣人就在面前。”

胡长生严肃道:“李大人,说话不要带这些官调儿,我不喜欢。”

“是,大人。”李能恭敬道:“大人明察……是,大人。”敢情胡公子年纪轻轻,却不喜欢别人拍马屁。

这天,二人来到距蜀城二百里的清平县郊,气候干燥,烈日当空,仿佛射出千万道白亮的光箭,大地似乎燃烧着扭曲的火焰。李能一边走一边擦汗,胡长生却浑然无事,舒服得几乎唱起歌来。

正在这时,远远看见一幕奇怪的景象。只见清平县城冒出一道黄土尘埃,缓缓行进在大路上。过了一会儿,看清是一条长达三里的队伍,前面数十名妇人手执扫帚,向左右扫去路上的尘土,然后是一对手舞足蹈的巫婆神汉,为后面的大队人马领路。队伍敲锣打鼓,人人做着千奇百怪的动作,忽而向前,忽而退后,不断向天祈雨。

李能看了半晌,不屑一顾道:“大人,没什么看头,都是骗人的把戏,咱们绕过去吧,待会尘埃太重,恐怕连马都受不了。”

胡长生好奇道:“等一等,你看队伍由衙役保护,说明这次祈雨是官府行为,且看他们的办法灵不灵,能不能感动老天爷下雨。”此前他只从书上读到过这种事情。雨,水也,焉能放过增长见闻的大好机会?

李能无可奈何,只好苦着脸陪钦差大人继续晒太阳。

二人等了一会儿,只见队伍慢腾腾来到一处高高的山坡上,在事先搭好的一座高台前停下,众人做起各种奇怪的动作。原来山顶上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天坑,周围大地干裂枯黄,唯有这座山上的树木青绿茂盛。

巫婆和神汉登上高台,努力舞蹈,脸上的汗水很快变成干粉白迹,越发显得诡异。众人在台前纷纷跪下,连县令和衙役也都顶礼膜拜,嘴里念念有词。

过了半晌,巫婆一挥手,两名衙役从队伍中间推出一双童男童女。两个孩子身上捆着绳子,满脸惊恐,嘴里被堵住,只能发出呜呜的哭喊。

李能看得心惊肉跳,忍不住大叫:“这是干什么?”

只见两个衙役推搡着两小孩儿,踏上一块长长的木板,在另一端把他们扶住固定好,然后听候神汉指令。此时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