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戾太子重生-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父皇!”刘据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如果把皇姐送进廷尉府还不如直接杀了她,她怎么可能忍受那些酷刑。”

    “朕不管,那是她自作自受。”刘彻已经完全听不进刘据的话了。这时,一名小太监跑了进来,奏道:“启禀万岁,廷尉杜大人求见。”

    彻不再说话,刘据只得爬起来,站立在一旁。时间不长,杜周急急忙忙从后面进来,还没来得及行礼就叫起来:“陛下,陛下,大事不好了。”



………【第31章 暗流涌动(6)】………

    刘彻抬头问杜周:“什么事?”

    “卫长公主她……她……她自杀了!”

    “什么?”刘彻和刘据同时跳了起来,刘据冲上前一把抓住杜周的衣领恶狠狠地问道:“是不是你把我皇姐逼死的?”

    杜周被他抓住衣领,却又不敢反抗,连连摆手说道:“不……不……不,不是我。我带人去公主府的时候,公主说她要进去换件衣服,可她半天也没出来,后面公主的侍女跑出来说,公主她……她服毒自尽了。”

    听完杜周的话,刘据大叫一声,抬脚把杜周踢倒在地,他刚想冲上前去再给杜周两个耳光,却被身后的刘彻拦住:“住手!据儿,你这成何体统?”

    刘据猛地醒悟过来,停下了手,转过身来,他发现自己的父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已经恢复了理智。就见刘彻冲着杜周挥挥手,对他说:“你先下去吧,这件事以后不许人再提起。”

    “诺!”杜周答应着快步离开。

    接着,刘彻又叫道:“来人!”

    正在门外当值的苏文急急忙忙跑进来问道:“万岁有何吩咐。”

    “传旨,以公主这礼厚葬刘妍。”

    “诺!”苏文答应着,又急急忙忙地跑了出去。

    等他出去之后,刘彻也没了力气,他看了看刘据,然后对他说:“你也先回去吧,朕想一个人好好地静一静。”

    晚上,张全和李仲元得到刘妍自杀的消息急急忙忙赶回太子宫去见刘据,他们知道刘据这个时候最需要人陪。

    当他们到的时候,史良娣正陪着刘据,开导他,刘据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呆呆的坐在那,有许多话刘据是没有办法和她说的。见张全他们来了,史良娣先告退了,接着,张全二人陪着刘据到了甲观。

    一进甲观的门,刘据终于忍不住发泄出来,他大声叫着:“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过了两千年重来一次,可结果还是这样,难道这就是命嘛?”

    张全安慰他说:“据哥,这次的事一定和王温舒有关,那几个刺客都是被他灭了口,要不是我手快,最后那个也完了。”

    “这我知道,”刘据叫起来,“不仅是他,杜周也一定参与了其中,说不定还有郭穰,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皇姐已经两年多没出过门了,他们怎么连个妇人都不放过?”

    李仲元提醒他:“据哥,长公主的死的确让人难过,可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啊?”

    “什么意思?”刘据不太明白他的意思。

    “你刚才也说了,长公主已经两年多没有出过门了,那么他们陷害长公主一定有目的,这其一可能是长公主知道了他们的什么阴谋诡计,这其二就是让我们自乱阵脚,让你失去理智,好让他们有机会对我们下手。”

    李仲元的话让刘据稍稍冷静下来了,从听说幕后主使是刘妍之后,他就失去了理智,的确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张全也在一旁劝解道:“是啊,我们这三年来样样事都做得不错,没有让人拿住什么把柄,只要我们不乱,他们就无从下手,他们这么做,完全是一石二鸟之计。”

    “一石二鸟?”刘据轻声重复了一遍,随即他明白过来,“你是说他们在刺杀失败后就找了皇姐做替罪羊,甚至是他们在行动之前就为自己留好了退路?”

    “的确有这种可能,”李仲元提醒他,“现在重要的事不是悲伤和气愤,而应该查出真正的幕后主使人。现在,唯一能查到线索的就是那名被抓到的刺客。”

    “刺客?快,我马上进宫请旨,重审此案。你们先拿我的令牌去廷尉府,一定不能让他们杀人灭口。”说完,三个人就行动起来。为防止意外,张全和李仲元特意带了二百名太子宫的护卫,而刘据则匆忙进宫找他的父皇去了。

    听说儿子要提审刺客,刘彻皱了皱眉,他本不想再在这事上横生枝节,不过他对儿子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在带人冲进廷尉府之前来和自己打个招呼,于是他同意了刘据的请求,不过要求他低调处理,千万不能太过招摇。刘据领了旨,立刻带人去廷尉府,他也担心张全他们再与杜周发生冲突。

    这一次刘据猜错了,张全等人到了廷尉府说明来意,杜周十分配合,立即让人带他们进了死牢提审那名刺客。可惜,他们到的时候,那名刺客已经奄奄一息了,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张全让人把他抬了出来,找了个屋子让他先躺在里面,当刘据来的时候,已经有人给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不过张全问了他几句,这个刺客却一声不吭。

    刘据让其他人都出去,只留下他和张全、李仲元三个人,刘据走到那名刺客的床前,说道:“我叫刘据,是当今太子,怎么样?我们做笔交易吧?”

    那人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刘据,又慢慢地闭上了眼。刘据却不在意,继续说道:“你叫任彬对吧?是汝南的上蔡人。你一直不肯说出自己具体住在哪里,我想你一定是怕连累家人吧?”

    说到这,任彬的眼皮微微一动,显然,刘据说到他心里去了。刘据更有把握了,继续说道:“刺杀皇上是诛九族的大罪,我可以让人把你的首级带到你的家乡找人辨认,我想一定会有人认出你的,到时候,你的家人、朋友都得陪你去死。”

    刘据停了下来,看着任彬,任彬闭着眼睛思考了一下,才慢慢睁开眼,断断续续地问刘据:“你……你想……怎么样?”

    刘据自己搬了个凳子坐了下来,然后才说:“你的命我是保不了了,不过我可以让你的家人不牵连在内。作为交换,你要如实回答我两个问题,好好想想吧。”

    刘据不再说话,张全二人也在旁边一言不发,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任彬才问刘据:“你……说话算数?”

    “一言九鼎。”

    任彬又想了想才说道:“好吧,你问吧……就两个。”

    刘据点点头,伸出一个手指头问他:“第一,我想知道你对杜大人说的可都是实话?”

    “都……都是实话。”任彬微微点了点头。

    据又伸出两个手指头问他,“长公主派谁来找你的?”

    “她的一个管家,叫……叫刘天宝。”

    刘据点了点头,对任彬说:“好,你放心地去吧,我保证没有人会碰你的家人。”说完,他站起身来,转身走了出去,张全和李仲元也跟着他走了出去。



………【第32章 暗流涌动(7)】………

    离开了廷尉府,刘据立即命人去找刘天宝,可惜刘天宝已经失踪两天了。于是,刘据下令各个衙门都派人寻找,但十多天过去了,依然没有任何消息。

    这天,皇上突然宣布临时举行朝会,在京的主要官员都要参加,于是刘据只得停下此事,进宫议事去了。这一次朝会规模相当的大,李仲元和张全都参加了,大家在皇上未到之前照例要互相打探一下消息,商讨一下应对之策。张全也问了问,才知道这次的朝会与北军有关。

    当刘彻来了之后,大家全都行礼跪拜,然后按各自的位置坐下。刘彻先让公孙贺念了几份边疆的军报,第一是东北边境辽东一带驻守的荀彘发来的军情,那里朝鲜与大汉之间的边境冲突日渐增多,同时东胡各部有南迁的迹象,直接威胁到漠南一带的安全;第二份是东南地区的东越王余善谋反,有进攻会稽的可能,如果会稽失守,东南地区其它部族也有可能反叛,那样的话,东南地区将陷入混乱;最后一份是徐自为从西疆发来的,杨玉等人投降之后,羌人大规模的反叛不复存在,但汉军与羌人小规模的冲突不断,西疆军力不足,本打算撤回的越骑营只得就地驻防。

    等公孙贺念完了,大家以为要开始庭议了,没想到刘彻又对倪宽说道:“你把那份奏章也念念吧。”

    “诺!”倪宽答应着拿出一份奏章大声念了起来,这份奏章是御史商丘成写的,让大家吃惊的是,他在奏章中竟然恳请皇上撤销北军,将北军全部改为边军,驻守各地,长安防务完全由南军独立负责。

    此言一出,也不需要刘彻问话,大家就议论开了,尤其那些军中主将,一个个更是义愤填膺,都跳出来痛骂商丘成,大有把他一口吞下的架势。不过,也有一些文官一言不发,看得出,他们是赞成此举的。

    见大家吵得差不多了,刘彻才挥挥手,说道:“行啦,都别争了,还是让我们先来听听商大人的高见。”

    刚被几位老将骂得不敢出声的商丘成战战兢兢地坐出来,先稳定了一下情绪,再大声奏道:“启禀陛下,北军乃我大汉开国以来,一直驻扎在长安附近,以防备匈奴的入侵。可现在匈奴已经远遁,长安附近已没有必要驻扎那么多的兵力,而现在,各边地的兵力却显不足,所以微臣以为,不如将北军撤销,编入边军及郡**中,以充实北疆,西疆,南疆等边陲重地。”

    北军中没有人会赞成商丘成这个提议的,不过大家也觉得他说得有点道理,所以一下没找出用什么办法来反驳他。本来北军就是大汉建国初期拱卫京师而建,当时匈奴经常南下,甚至威胁到长安城,于是设立了北军,以抵挡匈奴的进攻,后来又建立了南军,以守卫皇宫,当然,长安城本来还有城门校尉,归中尉管辖,主要是守城和维持治安。

    这时,中垒营校尉公孙敖先站了出来,他在北军各校尉中资格较老,他上前奏道:“陛下,北军成军已有百年,不仅对匈奴,对羌人,对南越,对东胡,而且还对付过一些番王的叛乱,这百年战死的北军将士有数十万,伤者无数,怎么能说撤就撤了呢?”

    商丘成急忙再奏:“陛下,北军为大汉所做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可不能它有贡献就保留它,每年空耗十几亿钱。”一提到钱,许多文官都动了心,如果一年能省下十几亿钱,百姓的日子会好过得多。

    这时,王温舒站了出来,奏道:“陛下,微臣有话要说。”

    刘彻问他:“怎么?王中尉也反对撤销北军?”

    “是,也不是。”王温舒的话让大家莫名其妙,就听他继续说道:“陛下,微臣觉得商御史和公孙校尉的话都有道理,微臣只是想,能不能裁撤一部分北军,充实到边军之中,这样,既保留了北军,又能减少朝庭的用度,还可以稳定地方。”

    “哦?那你说说具体应该怎么做?”刘彻对他的提议似乎很感兴趣。

    “陛下,北军现有十一个营,兵力超过十八万,除越骑营在西疆外,其余十营现都在长安附近,微臣建议将羽林骑调往西疆,虎贲营和胡骑营调往北疆,长水营调往辽东,再将神箭营调往会稽,镇压东越叛乱,步兵营调往蜀地镇守,全部划入边军。这样,北军只保留期门、屯骑两营骑兵,和射声、中垒两支重装步兵,大约六万人,再加上南军和长安守军,也有约十万人,应付紧急情况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

    王温舒说完,引来了不少赞同之声,他说的调往各地边军的七个营,越骑营正出兵在外,羽林、虎贲两营主将李息和李朔实际已经在家休养,两营一直由他们的副将打理,所以这两个营现在说话没有分量,胡骑营本来就是从北疆一带招募,以胡人居多,而步兵营刚刚从西南返回,所以主要调动的就是张全的神箭营和田仁的长水营。

    刘据心中一惊,马上就意识到王温舒此举的目的,看上去他是为大汉着想,实际想完全是针对刘据而来,他的真正目的是把刘据的神箭营调走,同时还有刚刚和刘据拉上关系的田仁的长水营,如果真是这样,刘据花费数年时间奠定的军事基础将全部瓦解,数年心血将付之东流。可用什么来反击王温舒呢?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他,还是张全、李仲元都不合适开口。

    这时,刘彻问众大臣:“各位对王中尉的提议有什么看法?”

    几位文臣都表了态,其实刚才商丘成提议的时候他们就想赞同,可又怕得罪北军的诸位将军,所以一直沉默不语,现在有了这么个折中的方案,大家都表示同意。不过,丞相石庆、御史大夫倪宽、大司农桑弘羊等人都没有表态,军中的各位将军也没有说话。

    正当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可以通过的时候,大殿的一个角落突然传出一个声音:“陛下,商御史和王中尉此举万万不可行。”

    所有的人都一惊,不知道是谁突然跳了出来,大家循声望去,才发现说这话的是新进入朝为官的侍曹江充。



………【第33章 暗流涌动(8)】………

    侍曹只是一个四百石的小官,在长安城中一抓一大把,本来朝议时一般也不会轮到这样的小官发言,只能听听,然后回去按指示办事,所以当大家看清反对的是一个侍曹时都有点儿意外。

    最先跳起来的是王温舒,他大叫一声:“大胆,这是什么地方?哪有你说话的份?”

    “怎么?中尉大人,难道朝议不就是让大臣们说话的吗?如果大家都不说话,那还要朝议干什么?”

    江充的话让王温舒下不了台,小官不能发言只是大家习惯如此,并不是真的有这条规定,他刚想再斥责江充两句,刘彻却先开口了:“对啊,朝议嘛,在朝为官的当然都能讲,说吧,你为什么说此举断不可行?”

    王温舒见状,只得闪到一边,江充的位置实在太靠后了,他先上前走了几步,靠近了,才说道:“陛下,商大人看上去说的的确有些道理,可他只说对了其中的一半,还有一半却没有提起。”

    “哦?”刘彻来了兴趣,问道,“你说说,还有什么他没有提起?”

    江充说道:“陛下,北军开国以来就是大汉的一面盾,保卫了长安一百多年,现在长安城日渐安全,这盾的作用是越来越小了。可商大人没有提到的是,北军不仅是盾,它还是陛下手中的利剑,用来开疆拓土,征服四方。一百多年来,由于匈奴不断入侵,让我们只看到了北军盾的作用,而忽视了它剑的作用,现在,匈奴逃了,这正是这把利剑出鞘的时候,可商大人却要把它束之高阁,这不是误国又是什么?”

    江充的话说到了刘彻的心里去了,刘彻一生喜好美女,梦想成仙,可碰到开疆拓土,他把两者都可以扔到一边,他也关心百姓,希望百姓安居乐业,但一旦与外族开战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能打败他的敌人,百姓的死活也就不重要了。

    江充的话让许多人眼睛一亮,立即认识到其中的玄机所在,他把话题扯到这上面,那么商丘成之前所讲的都成了废话,而且还没有人敢指出其中的不足。于是,大殿内的风向马上就变了,一些将军先后站了出来,江充的说法,最后,石庆等人也表了态,于是,商丘成的奏章被大家否决了。

    刘彻点点头,说道:“是啊,没有军队哪有大汉的强盛,而北军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不过,大家说说,各地的危机应当如何解除?”

    大家互相看了看,都没说话,看得出,大家还没从刚才的热烈讨论中反应过来。刘彻见大家没说话,就一个个的看了一下,最后点了张全的名字:“张全啊,你来说说,朕知道你鬼点子多。”

    “诺!”张全答应着上前回话,“回陛下,末将以为各地之战事以东南为最。西疆已经平定,个别羌人难以对我朝构成威胁,只需加以时日,自然会有所成效;辽东一地却要复杂得多,东胡各部及卫氏朝鲜都想进入辽东,但他们各怀鬼胎,根本不能联合到一块去,所以这两个地方只需严守关隘,再适当减免两地的钱粮,末将认为数年之年不会再生事端。”

    “但愿如此吧。”刘彻不能肯定张全说的对不对,不过如果真是这样,他会省不少心,“那东越一地怎么办?”

    “东越之乱需要尽早出兵平定,他们现在以余善为王,已经自立一国,有了不臣之心。但越民的战力较低,不难击溃,到时只需将越民迁入江淮一带,东南将无忧矣。”

    听了张全的话,刘彻脸色好多了,他接着问道:“那你说,平定东越,派多少人比较合适?”

    张全想了想,在心中粗略计算了一下,才说道:“陛下,东南一带丹阳、会稽两郡已有边军及郡国兵三万多人,而东越虽号称二十万,但实际不过七八万人,而且战力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