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茶言观色-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心大师和刘青面前也有四杯茶。两人的舌头都不一般。各自尝了这四杯茶,没等那边评出分来,明心大师便叹了口气道:“不用再评了,老纳认输。”

    “哎,明心大师不必过谦,待我们好好评来。”张景与明心大师是茶友,对明心大师极有信心,此时听闻此话,还以为他是为了爱护后辈故意给刘青留面子。

    僮仆收齐评分纸,呈给张景统计,而张景看着面前的几张纸,坐在那里呆滞,半天不说话。

    “怎么样?张先生,结果怎么样,您到底是说话啊。”陆宝成最沉不住气,催促道。

    张景抬起眼来,满脸疑惑地打量着刘青:“刘公子,优胜。”

    “什么?”陆宝成的欢呼声淹没在大家的惊叫声里。

    “老纳想知道,小施主如何能泡出这样好味道来?”明心大师自品了自己和刘青沏泡的茶就已经知道了这结果。他站了起来,对着刘青一合什。

    散茶虽在元末明初已存在,但大都是中下层劳动人民喝它,上层阶级基本都在喝饼茶。这些年由于朱元璋提倡,这才慢慢改变了一些状况。但闲暇阶级对散茶沏泡方法的研究还处在粗浅的阶段。刘青以几百年的清饮沏泡经验来赢得了这场比赛,心里只觉惭愧。见明心和尚相问,忙站起来恭敬地还了一礼:“由于此龙井茶为春茶中的极品,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芽叶细嫩,为避免烫伤茶芽,在下将沸水晾到所需温度,再用上投法进行冲泡;而这些顾渚紫笋为秋茶的下品,原料老,条形松展、比重轻、不易沉入茶汤,在下用近乎沸水的温度相激,再用中投法冲泡……”

    “何谓上投、中投?何茶用何法?”明心大师再问。

    “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施主可否将其手法演示一遍?”

    “是。”刘青便再次烧水沏茶,将投茶法及一些注意事项再一一细述了一遍。

    “老纳受教了。”明心大师又是一合什。他也是个茶痴,除诵经念佛之外,便是痴迷茶道,自己种茶、制茶,四处访茶,对茶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自己不肯有一丝轻忽,也容不得别人对茶有半点不敬,所以才有了刚才对王承的茶具、泡茶方法近乎苛责的态度,也有了对逐利商贾俗气不懂茶的偏见。此时见刘青年纪轻轻便一身好茶艺,当下心悦诚服,并无半分不甘。

    刘青赶紧又回了一礼,愧道:“这些沏泡方法都是在下的师父所授,在下也只学得些皮毛。”

    “哦,施主的师父是哪一位?不知老纳能否有幸当面请教。”明心大师一听,顿时眼睛一亮。徒弟已如此厉害,师父不是更厉害?

    刘青无奈地又把自己的无名师父介绍了一遍。明心大师和张景等人一听这道士没有名字、不知踪影,极为失望。不过有刘青这个得其真传的弟子在眼前,又让他们觉得庆幸。

    “小施主空时,还请常到云林寺一述。”

    刘青见明心大师诚心相邀,揖手道:“在下必会去向大师请教。”又向李植要了一张归园的银卡,双手递给明心大师:“也请大师空闲时到归园喝茶。”

    李植见了,忙把会员卡给在座的几位分发。又彼此说了一些仰慕的话,这才告辞出来。

    “刚才我真是紧张啊!”陆宝成上了车,仍处在极度兴奋之中,他望着车外,一脸的憧憬,“我现在非常地期待开业那天的盛况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开业盛况 

 
 
    丽正书院里,王文宣站在学舍外面,看着里面精神抖擞正学得起劲的学子,似有所悟。
    一个月前,张昱山长对他的教诲,他还历历在目。老师提点他搞教育要注意培养学子们课外的兴趣,他当时虽一付受教的样子,其实心里还是不以为然,说真的,他自已就是心无旁鹜地读四书五经考上了举人,然后才到书院来帮老师管理书院的,他并不觉得自己就成了书呆子,而老师看中他的不也是他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吗?

    但这书院任山长的是张昱而不是他王文宣,所以他只能执行山长的治学理念。

    故而山长从杭州回来的第二天,王文宣召集教授开会。进行了课外学习理论的宣传,并转达了山长的指示,让书院的教授和学子们都积极应对对联的征召,宣布谁对出好对,书院将派他前往杭州参加归园茶居的开业庆典。

    这个会议让整个书院沸腾起来。作为学习范围被关在一个狭小空间的学子们来说,这消息就窗外的一股清新的春风,让人精神振奋;教授们也觉得心中舒畅——看来山长还是一个眼界开阔值得跟随的人啊!

    此时的王文宣,站在学舍外,回想起这一个月来,学子们不仅没有因踊跃书院开展的对联、诗文比赛和课外阅读其他书籍而学习退步,反而思维越来越活跃,对于四书五经也更易于接受,他看着远处,陷入深思:“难道,真的是我错了?”

    六月二十八日,王文宣跟张昱和书院的一位教授、两个学子,一起站在了杭州西湖畔雷峰塔旁。

    只见映在繁花绿树间的,是一座占地颇广的庭院,徽派建筑特有的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里面隐隐可见的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等,与西湖畔的青山绿水、飞花垂柳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使人感觉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

    庭院正中的门楣上装饰着精致石雕,正中横书两个飘逸的墨色大字——归园,左边竖写“茶居”两个字;“茶居”下用行书写着一段小字:“不如归去,作一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门两边悬挂楹联:“聆妙音,品佳茗,玉盘盛甘露。悠游人间仙境;赏雅艺,悟茶道,瑶琴奏流水,宁归世外桃源”。

    门前两边搭了两个高高的台子,右边甚是热闹,有一个人拿着几张纸站在台上大声地问什么,下面聚集了很多人,都凝神听了,然后有人举起手来,回答了台上那人的问题,然后乐滋滋地领了一张制作精美的纸卡片,在其他人羡慕的眼光中挤出人群,往大门进了归园。王文宣此前一直埋头读书,后来被张昱任命为学正又一直呆在书院里,对外面的娱乐、休闲活动很少参与,所以他饶是人至中年,也不禁好奇心大起,走近前去看个究竟。

    待到近前,只听台上那人大声问道:“茶道一词出于何书?关于茶道的阐述宋徵宗赵佶在他所著的《茶论》中有何言论?”

    台下的人群都默然,看来大家都答不出,出题者正想跳过这题。忽然一个站在人群外围的年轻人举手叫道:“茶道一词出于唐朝《封氏闻见记》,宋徵宗对茶道的阐述是:‘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好。”人群给这个博闻强志的年轻人喝彩。那年轻人腼腆地对人群拱了拱手,挤到台前,伸手接过出题者递给他的纸卡,往归园大门去了。

    “这位兄台请了。在下请问这是……”王文宣向站在外围的一个四十来岁的清瘦之人问道。

    “这是归园茶居开业庆典开办的一个活动,只要答对了台上的提问,就可以得到今日的入园卡,进园去与众名士吟诗作对、看茶艺、听说书。”

    “哦。这题好似又难又偏啊?”王文宣摇摇头,刚才那人回答的内容他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不过他觉得这是偏门,没看过这种书也很正常——只是,这世间有人会去看那种书吗?

    那人看了王文宣一眼,笑道:“嘿,如此才能找出真正的爱茶人啊!如果任谁都能答出问题来,今日这茶居还不人满为患?”

    王文宣正待再问,丽正书院的一个名叫王玉珏的学子,走过来提醒他:“王学正,山长让您领着我们交对联。”

    王文宣还没说话,旁边那人就道:“这位小兄弟,不错啊!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对出那样的绝对,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哪里,哪里。胡乱对对,胡乱对对。”王玉珏被人一夸。顿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三人寒暄了几句,王文宣带着学子往归园大门左边的台子走去。那是交联、评联的地方,台上已用大纸把交上去的下联一一录出来,给人们欣赏评价。张昱早已登到台上,跟台上几位先到的评委一一打招呼寒暄。

    王文宣老脸一红——这么大个人了,竟然图热闹,没把山长伺候好。忙过去领着那教授和学子交了对联。

    看台上的人把他们的下联也录了出来,悬挂到台上,丽正书院的两位学子脸都兴奋得红了——这是在广大文人学子们面前露脸啊,待会儿评联时如能进入前十名,他们就能名扬天下了。

    王玉珏对出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的下联是:“过南平,卖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本来挺得意,在书院里也收到了很多佩服的目光。结果此时他一看台上悬挂的其他对联,心里就凉了,只见其他对联对的是:“做边幅,捉蝙蝠,蝙蝠撞边幅, 贬负蝙蝠”、“ 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好像别人的都比他对的好。不过好在全部下联的数量都不够十联,他应该还能拿到茶居的会员卡。

    因对联截止的时间为辰时,即上午九点。所以从巳时起张昱他们就开始评联了,刘青出的五个上联基本上都是难对、绝对,所以征得的下联并不多,全部加起来大约也就一百多联,张昱他们的评联工作很是轻松,很快就把能获得会员卡的人员名单张榜公布,又有专人把会员卡发了下去。

    到了十点,两边台上都已把卡发完,开始收拾东西,手里拿到卡的人都进到归园里去了,余下的人也没热闹看,渐渐散去。

    王文宣扶着张昱也一同进了归园。只见这杭州归园的园林建造,又比南昌的更为精美。这里充分运用借景的手法,纳园外自然山景于园内,起到园外有景、景内有景的效果;又沿湖用假山叠为驳岸,在园内复廊上开数十个门洞与花窗,在临湖之处更是借西湖之水为镜,水中现景,使人分不出园内园外,空间更显开阔通透;再加上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在园内有限的空间中构置景观,使之随影随势,曲折蜿蜒且不拘一格,与园中的叠山池水,花木桥廊巧妙结合,使层次变化十分丰富;园中建筑以黛瓦白墙配以周围的青山绿水,给人以清新幽雅、凉爽宁静的感觉,在六月末的炎热夏日里,减弱了不少酷热给人带来的不适。

    这园林美景如仙境一般,直把张昱、王文宣等人看得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到了离雅茗居不远的地方,人渐渐多了起来。原先进来的人都聚集在了雅茗居楼前的平地上。有人看到张昱,纷纷过来跟他打招呼。张昱在朝为官几十年,老了又到杭州来发挥余热,且颇有诗名,是浙江省内的名人。所以许多人都认识他。

    王文宣跟着张昱正纷乱着与相识之人相互寒暄,忽听一阵鼓响破空而来,继而箫声、琴声俱响,直撞人心。他朝朝音乐响起的地方看去,只见左前处湖心的小岛上,坐着一个渔翁,正拿着钓竿垂钓;旁边立着一位樵夫模样的男子,昂首而望;在他们身后错落或立或坐的三个人,一个击鼓,一个**,一个抚琴。

    琴声铮铮,箫声悠悠,鼓声更是点点而击,众人渐渐静了下来,只听那渔翁和樵夫开口唱道: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

    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

    虎啸龙吟几战争。

    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

    谁弱谁强多罢手,伤情。

    打入渔樵话裏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词与曲,俱都气势磅礴,于豪放中有含蓄,于高亢中有深沉,于情感激荡中又含超然出世之感,给人极度悲壮苍凉之后又起超远明达之感。所有人都被这词曲所震撼。王文宣听了只觉有股豪情激荡于胸间,久久回不过神来。

 
       
     

 

第一百三十八章 茶道 

 
 
    音乐渐渐消隐不见。大家正回味静默间,“啪”的一声响,从雅茗居的二楼传来,大家转头看去,只见那二楼敞阔的露台处,说书先生开始讲说《三国演义》。
    茶居的小厮为每一个还站着的客人适时地送来桌椅,并送上一碟小点心——制作精美的蛋糕。大家一边吃着从未见过的美味点心,一边听书。

    王文宣此时哪里还有心思吃东西,可怜他几十年来一直苦读四书五经,何曾听过这等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的故事,只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时,说书先生却道:“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日分解。”

    王文宣正叹气惋惜间,忽听身后一阵筝响,大家闻声看去,平地处不知何时已摆上了茶桌,十二名气质高雅的茶艺姑娘,正在悠扬的筝曲的伴奏下,动作优美地开始了茶艺表演。纤纤玉指拂流水,阵阵清香扑鼻来。这红茶的茶艺使用了功夫茶具,比起绿茶茶艺来步骤更为复杂。动作更是好看。饶是那些常流连于归园茶居的老客,都看迷了眼,更不要说王文宣这种从未见识过的菜鸟。十二个相貌出众、气质如兰的姑娘就在眼前,可王文宣却生不出一丝一毫的亵渎之心,他只觉得焦虑浮躁的心,就在这如行云流水般沏泡中被荡涤而净,

    待到茶艺表演结束,每人手上都端到一杯茶后,归园茶居三公子之一的陆宝成,出现在雅茗居的二楼,大声对众人的光临表示欢迎,宣布归园茶居开业,并宣布了接下来的活动——茶道座谈和吟诗作词,并说明,今日每位客人关于茶道的高论和所作之诗词,茶居将出资刊印成书,公开出版。

    这可是扬名立万、流芳千古的好事啊!在场的无论是有名还是无名的文人雅士们,都个个脸上露出兴奋之色。而这个消息对作官无望的王文宣来说,更是一个机会,他端着茶碗的手都有些抖动,决定等会儿要好好表现。

    一场热闹的茶道座谈会开始了:

    “某认为,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之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合乎‘清静、恬澹’之求,合乎‘内省修行’之思。”

    “茶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

    “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

    ……

    喝茶在这时候还是有钱有闲人的事,而其中最喜欢喝茶,也最懂得喝茶的,便是在座的这些文人雅士们,他们多多少少对茶都有一定的认识。有道是,“灯不拔不亮,理不辨不明”,即便没有认识也不要紧,前面有人抛“砖”,原本对茶之一道模模糊糊的人,在前面如此多的启发下,对茶道的精髓渐渐的明晰起来,也悟出一两句为“玉”的高论来。便是王文宣,也在老师张昱鼓励的眼光中站起来,说了一两句论茶之言。

    最后主持者陆宝成总结道:“唐时高僧皎然曾有《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诸士今日所论,更使我等明白了何为茶道,即可归纳为四个字:和、静、怡、真。”

    “和、静、怡、真?”众人都陷入沉思。

    有人问:“何为和、静、怡、真?”

    陆宝成从容道:“和,即茶道之核心。亦是 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即是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所构,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儒家‘中庸之道’即为中和思想,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静,是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