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三次机遇-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宦丝毫不以不速之客来访而诧异,反而执礼有加,与其促膝畅谈,谈到得意处,两人开怀大笑。第二天入总督府拜访时方知昨夜之人居然是总督大人。由此,锡良对陈宦大为倾佩,认为其不但懂礼仪,有学问,而且知兵。实际上陈宦虽熟读兵书,入过武备学堂,但没有正儿八经地当过兵,毫无军中阅历,但锡良用人之明便在如此,第二天就发表陈宦为四川讲武堂提调的任命,锡良为了防止底下人议论陈宦资历不够,还暗中出钱给捐了一个四品京堂的顶戴。过了两年,锡良调任云贵总督后,又把陈宦调到云南任讲武堂堂长,前次禁卫军选拔,陈宦便是经锡良推荐而入了禁卫军。

    官场那句“受恩深重、感激涕零”的口语通常只是敷衍,唯独陈宦对锡良来说是却是千真万确的。

    “二庵,你能有今天,说明我当时没看错人。”锡良的情绪也十分激动,眼里闪烁着泪花,“只是,你这一去,我们何时才能再会面啊……”

    锡良其实也是话中有话。陈宦留驻湖北后,锡良便向国防部打了报告,要求调陈宦为第八镇统制,由其全面辅佐。陈宦其时虽已步入高级将领的行列,又系禁卫军的要员,但仍然没有担任一镇统制来得吸引人。在锡良的心目中,黎元洪虽然也是一名不错的将领,知兵善用,谦虚谨慎,对自己也尤为恭敬。但不管怎么说,用生不如用熟,黎元洪再好,锡良也感觉没有陈宦用起来贴心。

    —

    这种情形不独是锡良有,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也有,几乎成了上位者的通病。昔年北洋水师,明明刘步蟾等一干留英新锐足以担当水师大局,李鸿章偏要安排丁汝昌为水师提督,甲午之败,原因固然很多,任命丁汝昌做这个水师提督的败笔也是原因之一。同理,原先湖北军界张彪和黎元洪相争,虽然张之洞知道张彪无论能力还是个人品行方面都不如黎元洪,但就因为张彪俯首帖耳,又有一层夫人方面的关系在,内心十分欣慰,还是将第八镇统制的位置送给了张彪。

    由于陈宦是禁卫军体制,虽然锡良极力争取,陈宦本人也极为犹豫,但铁良等人还是不敢怠慢,只管请了圣谕而行。

    听了锡良与陈宦之间的故事后,林广宇淡淡一笑:“将帅相知,上下齐心,固是一大幸运。可国家多事,哪里来那么多上下齐心呢?陈宦为人品行能力如何,朕清楚的很,不然也不会委以重任;锡良用人有方,朕也是明白,不然不会委以总督湖广重任。但此风决不可再长,张之洞之于张彪便是前车之鉴……”

    皇帝虽然没有明说什么,那一句“防止兵为将有,将只为帅驱使”的概括就足够了,陈宦的任命后下来后,依旧在禁卫军担任副师长。

    锡良心中即便有一万个舍不得,自然也不便多言,只管依照行事,现在送别时分,更勾起他这份伤感,如何能够不提?

    见微知著,何况陈宦跟随锡良经年,早将对方的心理摸得一清二楚,但君命难违,他还是硬着头挤出笑脸:“但凡学生稍有空暇,必定会来看望大帅。现在铁路交通方便,说不定今年中秋便可前来探访大帅……”

    “如此,也好,也好……”锡良紧紧握住陈宦的手,“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去年将你推荐去禁卫军任职,便是希望你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你我都是为皇上当差,你既然供职禁卫军,自然也不便强留。”

    “大帅保重,卑职去了……”就在刚才那一番交谈的时候中,排列整齐的禁卫军已经都上了车,上千号人的目光只在陈宦与锡良处。“去吧……”锡良挥手致意,兀自克制着那份惆怅……

    第三卷 

第十七章 … 鞠躬尽瘁 

    新二年的新年很快就过去了,盘点上一年度的成败得广宇必须要做的功课。虽然维新元年的年末时分发生了武昌变乱,酿造了一定的损失,但从这一年整体施政经历来看,朝廷大有建树。

    一年来,朝廷接连摧毁了三个贪污集团,不但查获了大量的账银,更拿下了大批贪官污吏。这种为宣示刷新吏治而动真格的做法让对腐败怨恨不已的民意和舆论适时找到了出气口,民心方面隐然大有振作,巩固了林广宇执政的基础,亦让人见识了皇帝的手段和魄力。

    宪政方面,随着帝国宪政党的成立和各省议局的陆续召开,宪政已经成为朝廷政治生活的常态,而过渡内阁的设立则愈发验证了这种常态是真诚的而非虚伪的,是前进的而非倒退的,舆论和民众不是傻子,他们可以清晰地从内阁成员名单中看出朝廷施政的用意,光是平常时期“皇族和军人不得为相”这一条,便让很多人看好九年立宪的前景。

    新政方面,通过两开的购并、招商局的整顿、汉冶萍公司的扩充和调整,整个新政呈现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影响十分深远,更要紧的是,林广宇的一系列做法让民众相信朝廷鼓励商办、鼓励发展民族实业的努力是真诚的,尤其是引进德国的技术、资金、人才、机器等要素后,民间愈发觉得有大干一场的冲动,由于产业政策千头万绪,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政策或许会有所变形、走样。但基于对事务复杂性的理解,宽容地舆论依然为之叫好——洋务运动三十年都没能搞好地东西,确实不能奢望在一夕间便可得到扭转。

    而且即便是武昌变乱的事情。朝廷依然得分不少。这场变乱给民众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林广宇经过周密部署,最终依靠了禁卫军将这股历次以来风波最大、涉及革命党最多、局势最为危急地革命打压了下去,不但显示了朝廷武力的强悍,更表明了中央对于地方政权的掌控力度。

    在举事过程中,经过《帝国日报》连篇累牍的宣传。远距离革命家的名声再一次为舆论所提起,起码在他们看来,湖北新军的闹事完全是因为少数革命党煽动地结果,而革命党煽动新军开始闹革命时,自己却脚底抹油溜了——组织武装叛乱的几个重要头目一个也不曾落入法网。

    另外,在善后过程中,朝廷动用了大量银钱,采用给丧葬费、帮助新建新房、准予豁免今后几年赋税等形式抚恤民间。破天荒第一次对民间进行了抚恤,明确表达了民众是国家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见,虽然善后的银子还是在湖北方面那500两银子里开支,但起码彰显了朝廷的名声和大义。对锡良这样一个新上任的总督而言,在湖北进行各项工作也顺利了许多。

    原本对革命还心驰神往的部分青年在目睹武昌城几乎毁于战火的现实后。产生了种种疑问——以如此巨大地代价搞革命,后果不能保证,秩序却已然全部破坏,果真是民心所向?至少,武昌城的无辜平民不会如此认为,平素巡防营军纪再败坏,腐败官僚再甚,也不会有如此家破人亡的局面。

    正是由于在这三层主要工作方面取得了卓越地位,朝廷威信离开了自辛后一直向下的下降通道而开始走出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显著地上升过程。通过对直隶、湖北、江苏各省主要官员的调整,朝廷对于地方地掌控力也有所增强,两江和闽浙总督的废除,已经说明了今后官制改良的方向,亦昭示了朝廷继续革新的决心。

    现在既然民心可用,那么进行维新二年的施政当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维新二年排列的事情同样满满当当,包括召开议会,选举责任内阁,修改钦定宪法,改良地方官制,发展实业等诸多方面,而其头一样大事便是新年后即将举行的高等文官考试。

    这场考试的举行,被舆论视为不是科举的科举,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亦同样是一桩显著而牵动人心的改良举措。4前,学部曾专门制订了归国留学生考试章程8,其要旨是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共分两场,第一场在学务处按学科门类考试,算是初选;第二场在保和

    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试。考试结果分一二三等,即最优、优、中等…,士、举人、拔贡等出身,再行分配官职。

    但是,这套体制存在着两个较大的弊病。第一,国内的学子无法参加,很多寒门学子,其实在国内各处新学学堂已经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无法留学深造,亦被隔绝于宦途之外,而有钱人家的子弟却能够大洒金钱去外国镀金,特别是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着实良莠不齐;第二,分配的官职不尽合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中的学生,分别被分配了翰林院检讨、内阁中书、知县等官职,较之他们在国外学习的专业,其官职分配并不合理,纯粹是用就有科举的模式来硬套新学的人才,可谓牛头不对马嘴。

    针对这样的混乱局面,林广宇认为着实有大力提升的必要。他在不同场合明确宣布:当年遽废科举,可能是太过仓促了一些,科举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大典,固然有其弊端,但千百年来国家非以此种手段招收官员,寒门子弟非以此种途径不得以登堂入室。可见,所错者不是手段本身,而是执行这种手段的人和意义——“有弊者,不在科举之形式,而在科举之内容,如能改良内容,使之适应新学,何必尽废?”

    关于科举的废除,林广宇在原来的时空曾将其概括为清廷灭亡的隐形原因之首(显性原因是皇族内阁和干线国有),废除科举后,广大读书人在一夜间失去了向上提升的通道,自然与这个政权产生隔膜,乃至于离心离德。而这些知识分子通常都是在各地掌握舆论,拥有一定声望的人物,作为帝国的中坚力量,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很难说这种统治是稳固的。林广宇个人就认为,科举其实不必尽废,只要将其改造,废弃四书五经,完全改成考核新学就可。

    当然,科举既然已经废除,再恢复起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高等文官考试足以让人期待。朝廷推行这种政策,就是要让天下民众所知悉,只要认真读书,善于学习,一定能通过公平竞争的途径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在新的文官考试举行之前,林广宇还在太和殿举行一场荣誉颁布仪式,授予一批老留学生以科举出身。他们在过去的30年间,一直学习西学,只是由于没有正经的科举出身,一直为他人所诟病与看不起,在这么多年的宦海沉浮中吃足了苦头。现在朝廷既然出台政策,可以授予归国留学生以科举出身,那么这批老资格的留学人员,年岁既大、地位亦高的老留学生更应该获得进士出身的称号。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授詹天佑、魏瀚、李维格、郑清、吴仰曾、荣光、杨廉臣工科进士称号。”太和殿里响起了王商抑扬顿挫的声音,随着他念一个,下面便有人应声而上。

    这其中既有本人亲临的,也有他人代领的。比如严复、辜鸿铭、王邵廉、伍廷芳等一同被授予文科进士称号,严复由萨镇冰带领,其余三人都是亲领,在这样关键的场合,即便已做到了外务部侍郎,平素也是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也摆脱不了激动、伤感、惆怅的情绪——足可以让人大笑三声,亦足以令人潸然泪下。特别是严复,当年从英国留学归来时因为没有科举功名而被同僚所看不起,他虽然发愤图强三次参考进士,但都名落孙山,令人扼腕叹息,亦成为本人的一桩心病。现在得如此补偿,怎能不感激涕零?

    “授张康仁法科进士;授陈联祥格致科举人;授李大受、温秉仁、刘冠雄、江起鹏、佑昌工科举人称号……”王商念一串,下面谢恩的人就多一串。

    “辜鸿铭,现在感觉如何?”林广宇笑问道。

    “臣脑海里只有四个字。”

    “哪四个字?”

    “鞠躬尽瘁!以不负皇上重用之意。”

    “鞠躬尽瘁?好好,过几天的文官考试,你可要替朕好好把关。”“臣遵旨谢恩……”

    第三卷 

第十八章 … 职官考试 

    试未必是选拔人才的最好办法,但在法制不健全和人党遗风十分盛行的国度,相对来讲只有考试才是最公平、公正程度最高的好办法,尤其当这种考试与个人前途联系在一起之时,利用考试来进行筛选可以有效过滤其中的弊端,真正达到选拔人才,任用贤良的目的。

    高等文官考试自维新元年九月起就一直在造势,成为日渐引人注目的焦点。起初还是提议和各种设想的登载,等到职官部设立后,高等文官考试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出台。各类政策陆续出台,整体流程也日趋规范,气势之宏大,规模之广,俨然直追往昔。

    自从科举4前明令废止后,京师已经许久不见如此的热闹场景,参与者也好,旁观者也罢,都将此事作为一项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加以议论。随着三个贪污集团的垮台及其党羽的陆续得到追究,再加上过渡内阁建立以及新设部门的增多,朝廷职官空缺的不少,早就有人跃跃欲试想打这些位置的念头,但无一例外地都被严格限制住了。

    除各部尚书、侍郎这样的要职不能空缺以免影响机构正常运作外,各部的厅长、处长等中等级别官员空缺的是一抓一大把,而且早就有人对这些四、五品的官位垂涎三尺了,请托、送礼、跑官要官的举动虽不像庆王父子掌权时那么嚣张和明朗化,但依然在私底下存在。

    况且,官员间即便不涉及经济往来。彼此倚仗同乡、同学、同宗、姻亲等各种各样关系加强交往意图自固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几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府上基本都被上门说情地人踏平了门槛,根据林广宇掌握地情况。除岑春这样“恶名”在外的大臣,几乎所有重臣手里都掌握着一长串意图求职的名单。

    好容易清理了一批昏官、贪官,林广宇无论如何不想再通过这种裙带关系进行选官用人,更不想将这次人才筛选再变成一次各部大臣私蓄党羽地过程,否则前几次刷新吏治的功效很容易变形走样。倘若整顿吏治的工作三五年便要重来一次,先不要说社会资源和行政威信会受到多么大的损害。单就选拔官吏的机制而言就完全是失败的。

    林广宇虽不敢奢望光凭自己这一连串地组合拳就能扭转整个官场的不良习气,但多少要有所改观,在他的授意之下,政学院脚步飞快,仅仅利用两个月时间就出台了《帝国职官任用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帝国文武官员品秩从正一品开始到从九品共分九等十八级,从九品以下的官员统称为不入流,不再进行详细的等级区分。

    在这样庞大的官员队伍中。有关职官任用又分成特任、简任、荐任、选任、委任五种。特任完全由皇帝直接任命,一般系职位显要,人数较少的官员。如御前顾问大臣、政学院院长,科学院院长。过渡时期内阁总理、协理大臣,内务府总管等。特任官不限品秩,不拘身份、国籍,只要皇帝属意即可。

    简任官主要针对从三品(相当于副省级,也包括部分正厅级)以上的高级官员,一共6级,包括各部大臣、各省都督、巡抚、将军等,一般由一品大员保举,由皇帝亲自任命,以示郑重;荐任官主要针对从正四品到从六品(相当于正处级)地中级官员,一共6级,一般由各部大臣、各省总督、巡抚举荐,一般由内阁会议讨论通过并由职官部发文任命;选任官主要针对从正七品开始到从九品(相当于副科级,如各县交巡警大队副大队长)的低级官员,同样为6级,一般由各部厅处长官,各省司、道主官举荐,报各部大臣、各省总督、巡抚同意后任命,用各部或各省发文公布,同时报职官部备案;不入流的官员一般采用委任方式,可以由各部厅处长官和各省府、县主官任命,只消报各部或各省备案即可。所谓高等文官考试,主要提供的岗位就是荐任和选任两种。而根据《职官任用条例》地规定,凡京官不通过文官考试的,一律不得以荐任和选任形式任用,各省将来也要一体仿效京师形式举行各省地文官考试。

    这样的条文出台后便犹如一道绳索,牢牢捆住了各方面的手脚,即便大员们有心在衙门里任用私党,在形式上也无法通过。当然,他们可以任用私人担当不入流的职官,可这些私人请托哪个不是冲着一官半职来的,地位低下且不起眼的不入流职务根本就不入他们的法眼。

    经过前后长达近五个月的造势和事实上跑官要官途径的塞,高等文官考试已越来越成为希望谋求一官半职人员的期望。京师重地,除原来一大批捐官、

    首以盼外,各国留学归国的学子也是跃跃欲试,除了外的人员希望进入体制谋求个人出身外,已在体制内担任官职的一部分少壮官员和部分有旧有科举功名之人认为自己或是怀才不遇,或是目前的岗位油水不够充沛,也眼巴巴地渴望着高等文官考试能给他们带来不同的人生际遇。

    随着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