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玄法变-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殷、雷二将眼见雷震子如此骁勇,况且胁生双翼,遍体风雷,从天而落,自己竟无半点还手之能,料想不能取胜,为免空丧性命,故此寻隙而败,转回人马逃命不表。

    即退追兵,雷震子复将姬昌负在背上,二翅展动,瞬间风雷大作,倾刻间已过了五关,在金鸡岭上落下,跪在地上,说道:“父王前途保重,孩儿此次下山乃奉师命而来,只救父王出关,即须归山。孩儿恐负师言,不敢有违,不孝之处还请父王谅解。父王先归家国,待孩儿学全道术,不久下山,再拜尊颜。”

    姬昌挽留无果,摇头叹息再三,风传自己长子于大殿之上行谋逆之事,自己素知伯邑考仁孝忠义,难以相信,可眼下自己的末子就在自己眼前,重挫朝廷御林军,其师更是朝廷经年来画影图形捉拿之要犯,再说自己乃不二之臣,自己也未必信得,一番唏嘘,再次孤身前行,好在追兵危险已去,脚下再稍去便已是西歧地界,不过受些劳顿之苦,以姬昌体质并无难处,心中即安,姬昌不觉又想起惨死的长子伯邑考来,一时悲从中来,落泪不止。正行间,忽见已死的长子伯邑考随一道者从天而降;姬昌早已是鞍马劳顿,精神因为连逢诡事而颇有些恍惚,还道是伯邑考还魂托愿。于是姬昌真情流露,感慨迸发,掩面垂泪作歌道:

    “尽臣节兮,奉旨朝商;直谏君兮,欲正纲常。谗臣陷兮,困于羁里;不敢怨兮,天降其殃。邑考孝兮,为父赎罪;献遗宝兮,屈害忠良。啖子肉兮,痛伤骨髓;感圣恩兮,位至文王。夸官逃难兮,路逢雷震;命不该绝兮,幸至吾疆。今归西土兮,将聚亲友;邑考魂来兮,碎裂肝肠。倘有遗愿兮。为父皆偿;若无所求兮,举国尽哀。”

    姬昌作歌已毕复凄然道:“我儿英灵不远。可是怨怪为父竟烹食亲子以果腹,来来来,即是我儿怨气未尽,英灵未远,再与为父地相聚片刻,亦是快事,我儿魂回来矣!”

    伯邑考竟闻乃父悲声,连忙跪在地上,劝道:“孩儿累父侯大难。实在大大的不肖,父王且暂止悲声,孩儿其实未死。”姬昌却是不信,一意只管连声道:“是为父对不住你呀!竟以我儿血肉为是食。为父惭愧……”

    姜尚本不愿妨碍人家父子团聚,岂意姬昌竟精神恍惚至此,赶忙打出一道静心法决。助姬昌平复心绪,重回清明。

    果然是仙家妙术,法决才一临身,姬昌旋既回复清明,心志如常!

    “竟然不是做梦!?”姬昌惊叹一声,忙追问究竟再三。伯邑考遂把朝歌经历略叙。复又将自己拜入圣人门墙之事说明,又道:“孩儿能脱此厄,全赖姜师兄倾力救助;便是父王得赦,姜师兄亦是出力良多。”姬昌闻言,急忙向姜尚施大礼相谢,说道:“仙长大恩,姬昌未齿不忘。”万寿山一脉弟子,极重礼仪,姜尚此即已是伯邑考师兄。以此来论,姬昌乃是伯邑考其父,便高出姜尚一辈;无论是否当着伯邑考地面儿,姜尚也不敢受?连忙以双手相扶,说道:“此处非是叙话之地,千岁鞍马劳顿,想必早已乏了。不若由贫道施术,及早还家;彼时亲友相聚,再叙不迟。”

    姬昌虽看似壮健,到底已惊年近七旬。初时遇险。疲惫上不显,如今大难已脱。心神一懈,立感乏累已极,自无异意,遂由姜尚施术,携二人借土遁望西歧城而来。

    待到城外,姬昌却不欲臣民见异术而受惊,乃请姜尚去了法术,三人步行入城。一路行来,姬昌眼见城中繁华,还胜昔年,不觉心中快慰,说道:“万民安康,吾儿邑考居功不小,姬氏亦后继有人矣!”

    伯邑考面露苦笑,料想父亲初时心神不属,未曾注意到自己已然与姜尚师兄弟相称,或者注意到了,却并未联想到自己竟会决意全心修真,乃叹道:“父王请恕儿臣不孝,儿臣怕是要让父王失望了。儿臣如今已经拜在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圣人门下,决心一意修真,希冀他朝得成正果,却已不再打算再理凡间之事,继承姬氏祖业了。”

    姬昌刚才虽得姜尚静心法决之助,恢复清明,但过于欢喜爱儿无恙,其实并未听明伯邑考面所言之事,此刻听清,如何不经,大惊失色之下,凄苦道:“我儿竟欲弃为父而去?不顾西歧万民,执意要求那飘渺仙途?这却如何使得,我儿乃我姬氏嫡系长子,怎可不理姬氏祖业,此事万万不可!”伯邑考见父亲果然未听自己之前话语,连忙再次解释道:“孩儿百死还生,大感人生迷梦,百年一瞬,大撤大悟,早前因身受姜师兄大恩,便思回报,原待拜入其门下,早晚侍奉。不意意姜师兄道法超然,为人亦是磊落,害怕坏了孩儿前程,先是执意不肯收录,后来耐不住孩儿苦苦哀求,遂将孩儿引荐给师门。适逢人皇帝师吾族圣父胡卢师叔在观中做客,言明当年传我姬氏先祖吐纳养生、先天异术的遍是其门下明理师兄,想是念及明理师兄和祖上的渊源不浅,乃至好言相帮;蒙恩师厚赐,方才法外开恩,将孩儿收入圣人门墙。此间种种,岂容孩儿心怀反复,再恋富贵权势,再继任西歧之主?还望父王见谅。”

    他父子两个叙述前因,不觉驻足,阻了路人通行。料想西歧城中之民,多有见过姬昌和伯邑考面目地,当即认出,急忙跪于路侧,由心欢呼:“天大喜事!贤侯终回归故土了!贤侯千岁,世子千岁!”又逢姬昌之母太姜思儿心切,忽见风过三阵,竟带吼声,不觉心中惊异,乃命侍儿焚想,取金钱演先天之数,才知姬昌与伯邑考已然平安同回西歧。太姜大喜,连忙通传百官及姬氏众子接驾;正合城中万民欢呼声起,众文武与众世子无不欢喜,人人大悦。遂穿大红吉服,驾车套马。来迎姬昌和伯邑考,

    正是:

    万民欢呼迎主回,车辇排开接侯归;羁里七年今已满,金鸡一战断穷追。

    从今圣化过尧舜,目下灵台立帝基;自古贤良周代盛,臣忠君正见雍熙。

    亲友君臣再度相见,少不得欢愉痛哭;然众人亦知姬昌、伯邑考旅途劳顿,想必困乏已久,遂渐渐散去。伯邑考却乘此隙。对姜尚复施大礼,说道:“邑考即已决心修真求道,本不该强求。然则,今日乃见老父虽似壮健,其实年迈,不忍见其劳累至此。又不能长侍父亲身边,便思师兄奉命下山历练,之前更在朝歌为官,西歧地小民寡,自不入师兄法眼,但请念在师弟一片孝心。诚心恳请师兄暂留西歧,辅佐一时。还请师兄恕邑考私心,千万莫要拒绝。”

    姜尚奉师命下山,入朝歌为官,不过是为了解情报,最终却始终是奔着西歧而来。如今伯邑考之请,无疑正隧了姜尚地心思;姜尚先是一怔,不觉失笑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即是师弟诚心所求。为兄也不做作,此事是师弟之事,便是自家之事,岂有拒绝之理?若是文王千岁亦是有意,贫道自是欣然奉命。”

    伯邑考大喜,原待择机向姬昌面陈此事;不意姬昌本就对伯邑考修真问道之事,心存疑虑,那日受臣民迎接所扰,亦未曾理清前因后果,略有闲暇时。便召伯邑考来见。父子相见。备叙旧事;姬昌闻听伯邑考之师,乃是人族圣父胡卢之挚友。又忆及祖上师从之人明理,乃是胡卢的嫡系弟子,自己长子能如其门墙实在是一份极大地福缘!不觉心中安稳。然而,姬昌终是有些放心不下,毕竟修仙之事全凭机缘,委实强求不得,当即乃卜一卦。虽然未能算定,但也可以肯定伯邑考前途光明无限,远在承继西歧之上,似有九九及至之卦象。

    世间天子也不过是九五之命,伯邑考竟能有九九至尊之命,果然不能常在人间!姬昌心中疑惑之余,却也去了阻拦伯邑考求仙问道的心思,否则便不是爱儿,而是害子杀子了。

    此事至此暂时告一段落,却听伯邑考又道:“孩儿此次回来,只可稍留,主旨乃是了结凡尘俗事,只得半月之期,之后便须回转高山,专心修炼。父王可从众兄弟中,择贤良道德者立为储君;二弟姬发素有大志,好武事,复有文才,孩儿前望朝歌之时,更是托二弟暂代处理政务,如今观之,众人相处理事果然颇为相得,父王可以予以厚望。另有孩儿师兄姜尚,精通兵事,擅理政务,可谓文武全才,一时之选;今奉师命游历凡尘,以作历练,乃当世奇才,之前更曾在朝歌为官,官至上大夫,政绩极佳,尝有贤名。孩儿不忍见父王年岁见长,纵然身子康健,到底已年近古稀,仍被众多政务琐事缠身,劳心劳力;特意肯请师兄姜尚暂留西歧,辅佐父王治理百姓。如今姜尚师兄已经同意,只差父王点头应允。”

    姬昌眼见伯邑考有此孝心,即使将要脱离凡尘,专心修道,仍旧心怀西歧,用心谋划,不觉心中宽慰。然而,国之大事,不可不慎;姬昌自然不会仅因伯邑考一面之词,便对姜尚委以重任,那样却是近乎儿戏了,总要经过必要的测试,然其在朝歌之时也时常听闻过姜尚之大名,当即乃道:“即是我儿极为推荐,为父自会考虑;至于你二第姬发,终是年轻气盛,行事多有孟浪之处,仍须观察调教,若有长进,方可立为嫡世子。我儿即已定下决心,立志求仙问道,他日回山,自该专心修炼,求一天仙正果。为父虽然老迈,却还吃得饭,饮得酒,精力充沛,我儿大可不必挂心。”随后,姬昌请来姜尚相见,一番深淡之后,果然见姜尚谈吐不凡,见识深远,老成谋国之余,多有锐意进取之心,实在是难得一见地大才。竖日,姬昌召来文武,授了印信令旗,竟拜姜尚为相,总领西歧政务兵事;复又对姬发言道:“汝兄已经拜入道门,不日便会离开西歧,入山修炼。姜道长乃是大贤。汝当待以师礼,好生学习。不可轻慢,莫要叫为父失望。”

    日前姬发初掌权柄,早已有迷醉于权势地美妙滋味,之前突闻大哥伯邑考获罪身故,伤心之余,尚也有几分窃喜,不意竟见父王和大哥伯邑考一并安然回来,高兴之余,却也有几分失意;当真是痛苦并着快乐。快乐并着痛苦,短短数日之内,大喜大悲,喜忧参半,连经波澜,起起落落。个中心事,却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然姬发素来与其兄感情甚笃,见大哥平安归来,却也死了心,准备安心辅助大哥治理西歧,岂料姬昌忽出此言。分明在暗示什么。

    姬发寻思:“大哥即去修道,他日自要成仙,,想必便看不上这西歧的尘世大位;如此一来,岂非……”念及此处,姬发不觉大喜,恭声应道:“父王放心,儿臣虽然年少,但这数月间代大哥处理政事。早知其中艰辛,定会一心一意向姜道长学本事,必不负父王厚望。”

    半月之期转瞬即过,伯邑考遂向家人辞行,回万寿山五庄观随镇元大仙修身学艺不表。单说姬发,经过半月相处,愈加钦佩姜尚之才能;同样地政事兵务,他自己亦曾处理过,即使征求了众臣诸将的意见,仍就有许多为难之外。然而到了姜尚手中。当真是不止一提。几乎不用考虑,信手便可处理妥当。

    钦佩之余。姬发寻思:“早前还怪父王卤莽,将霍然便拜一出家人为相,不意父王果有慧眼,那姜丞相大是贤能,难怪父王对其信任有加,委以重托;若能得其认可,以为助臂,他日立储之时,岂非事半功倍?”即存此心,姬发自然对姜尚多方拉拢,时时有意无意地在姜尚面前,散发“王霸之气”,存心收服姜尚。

    姜尚看在眼中,不觉好笑;试想姜尚原乃修道之人,已得太乙天仙之果位,若非正逢天地大劫,行那封神之事,须得借重西歧,岂会放心修炼,轻坠凡尘?莫说姬发仅仅是文王姬昌一子,便是文王本身亦只是适逢其会,多有借重之处,不曾存下甚收服之心,何况区区姬发?

    姬发到底年轻气盛,未能正视自己的身份,自己表错了情,不去自省,只见姜尚对自己地示好,竟丝毫无动于衷,还道内中另有隐情,不由胡思乱想起来。寻思:“能做的该做的皆已做了,为何姜丞相视而不见呢?为何总是摇头而笑呢?难道大哥修道之后,竟还会回来不成?姜尚辅佐父王,乃是一个伏笔,避免回来之时,权柄尽失?”

    果然是权势迷人眼,一念即生,姬发越想竟越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儿,要不没有别的解释,不觉心烦意乱起来,渐渐起了嫉妒之意,寻思:“大哥真是好运,不但拜入道门,有望修仙成道,而且还有姜丞相这般贤能相助,留守后路。我为什么就没有这等运道呢?”

    有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日夜里,姬发忽在梦中见一道者:“头上青巾一字飘,迎风大袖衬轻梢;麻鞋足下生云雾,宝剑光华透九霄。”道者自东南来,作歌唱道:“胸内玄机可长生,腹中奥妙隐六韬;跨虎登山随地走,叁山五岳任逍遥。”

    姬发大叫一声自梦中醒来,心中亦忧亦喜:忧者,不知其中凶吉;喜者,或是大机缘。姬发寻思半晌,终是不解其意,乃去问文王姬昌。姬昌亦是不解,立卜一卦,却是大吉之象,不由寻思:“难道二子竟亦有仙缘?”姬昌心中为难,既不愿阻了儿子前程,又不想见姬发亦去求那仙道,毕竟姬昌儿子虽多,已满百数,但也架不住一个接一个的出走;终于说道:“不若请姜丞相前来一问,或可知晓正解。”姬发不敢违背,只得去请姜尚。

    少时,姜尚来见,听完姬发叙述,料想乃是同道施术托梦,以为有缘,意在入驻西歧,乃道:“殿下自去无妨,机缘即至,不可相负。”姬发大喜而去;姬昌却是面露忧色,说道:“可是姬发亦有仙缘?倘若果真如此,西歧岂非后继无人?”



………【第三卷 146回 封神客齐至西歧 天道遂战乱终起】………

    且说昆仑山玉虚宫掌阐教道法之圣人元始天尊,前者因门下弟子轻犯红尘,遂起嗔怒,与胡卢等斗法东海,大起纷争,后被道祖鸿钧斥责,故此闭宫至今已近七载。因有道祖出面,恩怨虽了,天尊自觉颜面尽失,心中终是难平,暗自决意借封神之便,为本教己身正顺应天道正统之名;这七年来,天尊夜观星象,日查大势,潜心推算天下大势,时时谋划计算,刻刻不敢轻慢。这一日,天尊忽查知有镇元大仙门下姜尚已入主西歧,辅佐那应运而生之真主,寻思:“贫道岂能甘落人后?次次皆落于那人之后!”遂命白鹤童子:“请你师叔申公豹来。”

    白鹤童子往桃园中请申公豹,口称:“师叔,老爷有请。”

    那申公豹便是元始天尊以**推算出的代天封神之人,其人之命数大是有异,数十年前元始天尊遣十二金仙之首的广成子下得昆仑山,引其入自己门墙,这数十年间悉心栽培,那申公豹不独天资聪颖,资质过人,后天也是勤奋,除潜心修习玉清道法,证得天仙道果之外,与兵书战阵之学尤有独到之处,当真是一流人物。

    那申公豹闻传,急忙至宝殿座前,施大礼说道:“弟子申公豹拜见师尊。”元始天尊问道:“你研习兵书战策,文治韬略,可有所成?”申公豹自信满满,答道:“尽在胸中,已有成竹。”元始天尊轻轻一叹,说道:“你机缘稍逊半分。仙道之途乃有一劫,可先受那人间富贵,待劫数削却可再上昆仑,成就道果:如今成汤数尽。周室当兴,你的劫数因此而来,也须由此而消。此处已非你久居之地,即刻下山扶助明主,拜将入相,他日功成身退。功德无量,自证果位。”

    申公豹领命叩拜退去。辞别山中众位师兄弟,出昆仑山,自往西歧而来。待到西歧,见城内城外万民安康,一派富足兴盛之像。果然是龙兴之地;申公貌暗自点头,不觉与自己所学一一印证。略一探听。申公豹方知西周之相亦是一位道者,似是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大仙门下;又闻西伯侯嫡系长子伯邑考已拜入镇元大仙门下,与那姜尚师兄弟相称。申公豹心中不由为难起来,寻思:“不意却被同道捷足先登,唯今之计只能从文王姬昌二子身上入手;若能成功助其上位,方显贫道之能,不负师门所传。”

    主意即定,申公豹乃施法术,托梦于那姬发,并在城外东南方向溪边相候。设下层层阻碍。以验姬发心性,顺便拔高自己的身份。待双方见面。姬发见申公豹果然才华横溢,并不在姜尚之下,大是“郎情妾意”,情投意合,自然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随后,姬发以师礼礼让那申公豹,二人偕行来见文王姬昌,又是一番深谈。

    姬昌此刻已知申公豹乃是入红尘历练而来,非是欲收姬发入门墙去求那仙道,心中平静下来,不知悲喜。据实而言,申公豹经过特意地研习准备,显露出来的见识委实不凡,是个大贤的好胚子。然而姬昌却非姬发可比,姬发到底年轻,识见尚浅,在姬昌看来,那申公豹也仅仅是个好胚子,多有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