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船桨形的胡杨木桩,最宽的有50厘米,通常上方被涂成黑色,下方是血红色,在下方红色的部位刻画着数道横向的装饰纹。贝格曼曾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他不得不抛开“何以如此之宽”的疑虑,可笑地断言:“不管怎么说,这些桨形物预示着埋葬在这里的人们生前经常划桨。”今天的考古发现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结论。
  贝格曼的另一个误区是,当年他的眼光沿着柱子一直向上看,他认为立柱上面可能会有屋顶,并且在很久以前就被风吹离了。让贝格曼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正确的思路是要将目光向下,向着那沙子深处的坟墓。
  小河墓地还有一个奇怪的数字现象,“7〃在小河人的心目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考古家发现,墓地中的木桩都被砍斫成了从7棱到11棱的立柱体,这些立柱的下部刻有7道阴文线,在一个贵妇人的斗篷上有7条红色,在小河墓地附近的太阳墓地有7道放射圈,如果不是有特别的意义,为什么“7〃这个数字会反复出现?可是考古学家至今找不到答案。
  六十多年后的2003年10月,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国考古队,在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的带领下,开始正式对小河墓地进行全面的田野挖掘。面对这些耸立的巨大木桩,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不是像当年的贝格曼那样,一直向上寻找答案,而是开始向下探寻。随着不断的深入,那些密密麻麻的胡杨木桩的秘密终于揭晓了。得出的结论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毫无例外地,所有的木桩都是死者拥有的纪念物。顶部呈卵圆形的立柱象征男根,桨形立柱象征女阴。
  原来,木桩露在沙丘表面的仅仅是一少部分,它们的大部分都埋在沙土的深处,每一根粗大的立柱下面通常都有一具棺木。一般死者头部前方和脚后各有一根立柱,头部的立柱粗壮高大,脚部的立柱细小一些。
  立柱根据死者的性别不同而不同。男性死者的头部立柱是桨形的,女性死者头部的立柱顶端呈卵圆形,两种不同的立柱分别指向男女两性不同的物体,有着不同的意义。“男根”与“女阴”同样以夸张的大比例显示它们的非同凡响,共同组成了小河墓地神秘而惊世骇俗的生殖崇拜文化景观。
  目前发掘出的矗立在墓地中央的最大的一个“男根”,它是属于一位地位显赫的老妇人。巨大的立柱通体被涂成红色,上端线条浑圆,中段被雕成九棱形,立在老妇人棺木头部的位置。在她头部与立柱之间,放置着一个十分精致的草编小篓,篓口被白毡封住,里面是一些颗粒和糊状物。另外还插着一根木柱,上面悬挂着一个巨大的牛角,牛角历经岁月已经变得洁白无比。老妇人的尸体保存得非常完好,她的面庞看起来很瘦削,安详地微闭着双眼,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墓地上赫然矗立的象征男根与女阴的树桩,是否说明,小河人当时已经感觉到部落生存的危机,通过生殖崇拜来祈求上苍保佑子孙繁衍,人丁兴旺。
  4000年前的小河人对生育、生命的强烈的祈求,是我们今天的人们无法理解的。虽然,人类早期文化中对生殖的崇拜在很多民族的遗存中都有发现,但像小河这样极度的崇拜方式却从来没有见过。新疆考古所所长伊弟利斯说:“它太奇怪,太独特了,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会找到第二个这样的墓葬方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没有底的船样的棺木
小河墓地的沙丘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长时间以来一层尸体一层沙,一层沙一层木桩堆垒起来的。沙子下面不仅仅是一层棺木,达到1米多深的时候,就会发现下面还有一层棺木,而更下一层棺木的立柱顶端已经和上一层的棺木、立柱“犬牙交错”在一起。
  目前,小河墓地西区已经进行了米深的考古发掘,发掘了二层墓葬33座,获得服饰保存完好的干尸15具,发现祭祀遗址2组。底下有多少层还不好说,一层棺木就有可能是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奇怪的是,小河墓地中发掘出的所有的棺木都没有底。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小河人的棺木像一条船,只是这条船没有船底,小河人包裹着他们的毛布大斗篷直接睡在沙子上。
  可是这个小船一样的棺木并不简单,在每具棺木上都覆盖着三张板结而坚硬的牛皮。据考证,牛应该是被当场杀死的,然后将刚刚剥下的牛皮包裹在棺木上,牛皮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地收缩,逐渐紧紧地将整个棺木裹住,最后干透的牛皮变得如盾牌一样坚固。棺木在坚韧无比的牛皮包裹下完好无损,新鲜如初,棺内甚至没有一颗沙粒进入。墓主人就这样静静地躺在里面,长睡不醒。
  小河墓地上至今为止所有发现的没有被搅扰过的棺木,全部用牛皮包裹,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众多的牛被当场宰杀。
  揭开牛皮就露出下面的棺木,棺木通体是鲜艳的红色,由两根胡杨木做成的“括号”形木板,两头对接在一起,在两端事先雕好槽,楔入挡板固定,一个小船一样的棺木就成型了。棺盖是由十多块宽度依棺木弧形宽窄而定的木挡板摆放上去,不加任何固定。当牛皮包裹上去时,这些小挡板便非常牢固地盖住棺木。
  这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墓葬方式,既涵盖住尸体,体现了对先人的尊敬,又充分地利用沙漠的干燥保存了尸体的完整。看来小河人的智慧和灵气绝非一般。
  这就是小河人的独一无二的墓葬方式,原始而又神秘。
  。 最好的txt下载网

5草编的文明
发掘显示,在小河人生活的年代,青铜已经出现,但似乎并没有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工具或器皿,它可能是小河人的一种饰物,或者因某种象征意义而镶嵌在木制品上。草、木、毛是小河人生活的重要组成物。
  在小河墓地的每一具干尸旁边,都有一个草编的小篓,小篓造型精美,编制精良。很难想象在3800年前,小河人就有了如此精巧的工艺水平。
  草编小篓似乎在小河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没有陶器、铜器,更没有铁器的生活中,草编小篓似乎就是唯一盛食物的器皿。小篓编织得很密实,它们形状各异,有鼓腹形的,圆柱状的,有圆底的,尖底的,而且每只小篓上都有提梁。小河人用植物的茎秆、根茎纤维进行绞编,巧妙地利用草的不同光泽和质地,编出明暗相间的三角纹、阶梯纹。“制作这些小篓需要相当的技巧,小河人对形状与比例的掌握值得钦佩,完全可与那些在这里出土的所有木桩上面的雕刻花纹相媲美。”贝格曼当年如此感叹。
  最为神奇的是,这些极为容易腐朽的草茎,虽然历经了几千年的岁月,却簇新如初。是否可以认为,是沙漠中高温干燥的气候,将小河的一切信息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小篓中的颗粒状物,经检验,更是让人大吃一惊。这些颗粒状的东西,竟然是小麦的麦粒!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小麦。小河人的小麦究竟是由西亚等地传过来的,还是小河人自己培育出来的,目前还不能肯定,但是,有一点考古界已经确定,中国东部的小麦是由西部传入的。
  小河人的生活像一个个的谜,如他们穿戴的毛织物,羊毛品质极高,说明小河人具有非常发达的技术。小河人的主要穿着是这种羊毛织物的腰衣,形状只是一窄条儿,下端有饰穗,男人比女人的饰穗短些,仅仅护住阴部,女人的饰穗长些,有的可以达到膝部。一双牛皮或猞狸皮缝制的短靴子,靴底毛朝外,其余部分毛朝里,一根粗绳将靴子拴在脚踝上,然后就是一个大大的方形毛布斗篷,不加任何缝制,不加任何色彩,底边用经线结出稀疏的穗饰,用它将人从头到脚包裹起来。
  尖顶毡帽是小河人最具有文化信息和代表性意义的物品,男女老幼头上都有一顶。帽子通常是本色羊毛的,上面缀着红色的线绳,帽子的左侧缀有白鼬皮,有的鼬头悬在帽子的前部。帽子上还绑有羽饰,它们是用红色的鲜艳的毛线绑在木桩上,然后插在帽子上的。
  麻黄枝被安放在每一个死者身旁,它们或者被小河人认为是一种非常神秘的植物。据说,印度的祆教徒认为麻黄为不朽之物,还有一些宗教人士从麻黄里提取汁液,并在宗教仪式上喝这种汁液,他们认为这种汁液有防腐的作用。
  随风飘舞的长羊毛穗饰,手臂上简单的玉珠,脖颈上粗毛线捻成的项圈,都透露着一种原始朴素的美。
  小河所提供的文明信息是完全陌生的,与我们所了解的古代人类生活全然不同。
  

6小河墓地终于再现(1)
找到小河墓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考古学家的夙愿。
  1979年,日本NHK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丝绸之路》,新疆考古所王炳华、穆顺英有幸成为寻找楼兰的考古专家。王炳华带了一支考古队进入了孔雀河下游,寻找小河墓地,这是新中国考古学者在楼兰发现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到达这里。他们曾经深入了相当一段距离,但因种种曲折没有找到。
  自1980年开始,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进入罗布泊工作,在这一时间进行的楼兰文物调查中,小河墓地还是没有找到。
  直到2000年12月,65岁的王炳华再一次带领考古队开始了寻找小河墓地的艰难旅途。
  这支考古队包括摄制组在内一共10个人,5峰骆驼,他们每个人都熟读了贝格曼的考古报告,带着贝格曼当年绘制的路线图,使用最现代的卫星定位仪不停地调整方向。考古队在茫茫的沙海中捕捉每一点有关罗布泊的历史文化信息。可是,4天过去了,小河墓地却渺无踪影。而且越往前走,生命的气息就越小,渐渐的连枯死的胡杨,稀疏的红柳都消失了,最后,野兽也没有了踪迹。周围的沙山越来越高大,连绵起伏,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人的生命在接受最严峻的考验,此时,王炳华也产生了动摇。根据测算,墓地可能还在30公里外,馕和冰水已经所剩无几,再往前走谁也不能保证整个队伍能安全地走出沙漠。王炳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再坚持3个小时,就3个小时,不行就往后撤。
  就是这可贵的3个小时的坚持,小河墓地神奇地出现了。
  小河墓地在一片低矮的沙丘之中显得高耸而挺立。其实远在4公里之外就可以看到它,只是因为人在沙漠里转晕了,很难一下子认出它。
  所有人止住了脚步,王炳华以一个考古学家的身份和眼光先围着墓地转了一圈,留下没有扰动的资料,然后走上了沙丘。
  于是,一个在沙漠中沉睡了近4000年的文明再度被现代人唤醒。
  这是罗布泊的一个没风的早晨,考古队员们看到了当年贝格曼描述的场面:密密地竖立着的巨大的胡杨木桩、大小不一厚薄不同的弧形棺板、零乱的白骨、浅棕色毛发的儿童干尸、尖顶毡帽、尸体裹身的粗毛布、草编小篓等散落在墓地沙丘上……
  一座船形的棺木被打开,巧合的是,又一个年轻的美女呈现在人们面前。她让人想起六十多年前贝格曼向人们介绍的“微笑的公主”。这是一个具有欧洲白种人特征的美人,她头戴尖顶毡帽,微闭着双眼,长长的眼睫毛翘着,上面蒙着一层细细的沙尘。她面带微笑,安详而沉静。
  让所有人不解的是,以往的墓地遗址都在居住遗址附近,而小河墓地却在没有人迹的沙漠深处,如此众多的古老墓地,没有发现任何一点人类生活的痕迹。为什么会孤零零的只有这些坟墓?埋葬他们的后裔到哪里去了?在小河周围5公里的范围内,考察队没有找到同时期人类活动的遗迹,他们只看到了小河人的死,却找不到他们生的痕迹。
  在小河以东175公里的地方,是著名的楼兰遗址,楼兰和小河一样同处于罗布沙漠大的地理环境中,但是楼兰文明的物质表达方式和小河完全不同,并且比小河晚1600年左右。
  那么小河墓地是什么人建造的?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考古学家们推测,或者是小河人在遥远的沙漠中建造完庞大的墓葬群之后,为了使先人的灵魂不受外人的干扰,他们切断了水源,关闭了生死两界,然后,悄悄地离去了。抑或是,人类在罗布大地上曾经有过一段原始的繁荣,被千年的沙漠湮没了。
  小河墓地的棺木和立柱,使用的都是胡杨木,每根都在2米以上,有的直径竟然有50厘米。多层的棺木,成排的柱子和木栅栏,需要大量的胡杨木,但在小河墓地方圆十多公里以内,不见任何乔木,即便是死亡的胡杨的残根都没有找到。小河所需的大量的木材从何而来?就算是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桑田沦为沙漠,也应该有死去的树林,因为同时期的墓地上的立柱还保存着。
  

6小河墓地终于再现(2)
墓地上的立柱都是经过加工的,从痕迹来看应该是用特殊的工具砍斫的,但在小河墓地,至今还没有找到加工这些木头的工具,是石器还是铜器或者是玉器?是否小河人的加工地点不在墓地?那么,又是在什么地方制作的?使用什么运输工具长途跋涉到大漠深处?
  从墓葬的方式和规模可以想见,小河人是在从容不迫地、有条不紊地、精心安排死者的后事,是否可以理解为小河人当时的生活是处在一种安定、满足、幸福的状态中。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只有在衣食无忧,生活稳定的状态下,人们才会铺张后事,讲究排场。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古代,小河人是如何寻求到内心的和谐与宁静的呢?小河人的这种墓葬方式又蕴含着怎样特殊的内容和意义呢?
  小河墓地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的谜团。
  ??
  ??
  ??
  ??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