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定祥先生在1946年于天平路40号(现为文艺医院),曾经参观过张叔驯的全部藏品。据马定祥说可谓洋洋大观,总数大约有3万枚,内中孤品、珍稀之品枚不胜举。关于“铁母”钱,一般藏家能拿出几枚就算是了不起了,而张叔驯随手就可拿出好几串给你看,令人惊讶不已。
  马定祥在1980年代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张叔驯收藏靖康钱的情况作了一些描绘:“余见齐斋(张叔驯)藏靖康钱独富,举凡靖康之小平、折二、折三、元宝、通宝,篆、隶、楷(真)书,铜、钱铁,以及铁母,几乎赅备。”泉界极稀罕这种北宋最后一年铸的靖康钱。因这种钱仅铸造一年,铸量极少而成了珍贵品种,版式却又非常繁杂,有元宝与通宝两种,而元宝又以篆、隶二书为钱文;通宝以篆、真二书为钱文,其中通宝小平又有真、隶二书合书于一钱者。除了铜、铁鼓铸外,还有银质通宝钱;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式,很能反映北宋末年“乱世年年改号,穷士日日更名”的窘况。而张叔驯正是这种珍贵古钱的收藏大家,是民国间集藏靖康钱的冠军。
  难怪著名钱币收藏家、20世纪40年代的钱币学会的发起人罗伯昭先生曾感慨地说:“民国十七年及二十五年,吾先后访之于上海,观其(张叔驯)珍藏,孤品异品,层见叠出,令人望洋兴叹,宜其有大王之称也!”8
    神秘的“大齐通宝”
  张叔驯有几个重要的钱币商朋友,如绍兴的戴葆庭、戴葆湘昆仲,宁波的董彛В贾莸闹毂η臁⒅毂Χɡブ俚鹊龋嵌际钦攀逖钡闹饕徘┯ι蹋渲写鬏嵬ザ运毕鬃畲蟆D敲毒偈牢琶摹按笃胪ūΑ保ㄊ莱啤八难鄞笃搿保┚褪谴鬏嵬ノ峁┑摹
  戴葆庭年轻时就非常刻苦勤奋,打着旗号周游列国,在江南各个大小城市和村镇收集古钱,甚至到穷乡僻壤闯荡。有一天他走到江西鄱阳乡下,看到几个小姑娘在踢毽子,他反正无事就在一边看,他知道农村小孩子们踢的毽子的底座都是用铜钱做的。那天他正在看着,突然一只毽子飞到了他的身边。他捡起毽子,不经意地瞧了一眼,竟让他吓了一跳,原来那毽子的底座竟钉着一枚“大齐通宝”铜钱!他高兴得跳了起来,最后花了不多的钱就弄到手了。这就是后来被泉币界称之为“四眼大齐”的稀世珍宝。戴葆庭回沪后以500大洋之价卖给了张叔驯。500块大洋,在那年头是一个中等水准的小康之家一年多的生活开支,张叔驯一挥手就出去了。那“大齐通宝”因曾被拿去制作毽子的缘故,四周被钻了四个小洞,因而有“四眼”之称。张叔驯得之视为铭心之品,奉若拱璧,秘不示人,因而取斋名曰“齐斋”。9
   。 想看书来

9。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5)
关于“大齐通宝”钱币,古钱界历来极为重视。该钱币的拓图最早见于清朝道光朝代的名士戴醇士的《古泉丛话》,后又被转载于清同治时李竹朋的《古泉汇》,又见于唐与毗《泉币汇考》等。近代著名泉家的著述中如方药雨(若)的《言钱别录》、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及丁福保的《古钱大辞典》、《古钱学纲要》诸书,都有该钱的图拓和介绍。10但是近代以来除了戴醇士以外,大家看的都是拓片,真钱谁也没见过,而且,原先大家都认为,该钱是黄巢所铸,因为黄巢建立的农民政权号为大齐。
  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过怀疑,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考证后,才以有力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翻前说,证明“大齐通宝”的确是南唐前期的铸钱。
  物以稀为贵,这种“大齐通宝”历史上有记载的只有两枚。道光年间戴醇士所藏的那枚因残缺左角,故世称“缺角大齐”,那是他家中的祖传之物。但是后来就失踪了,据说在太平军攻破杭州城的时候,戴氏怀揣这枚宝贝古钱举身跳钱塘江而死,从此世间再也不见“缺角大齐”踪影。
  时至七十多年后1925年,却被戴葆庭偶然从江西乡下又逮着一枚。由于“缺角大齐”不复存在,“四眼大齐”就成了世间孤品,顿时身价百倍。又有前述藏泉前辈的人文掌故,张叔驯得之后呵护之殷可以想见,故长期秘不示人。他为防别人根据拓片翻制,就连拓片也控制甚严。甚至在1927年印行的那期《古泉杂志》上,也没有透出消息。古钱的魅力,真能“横扫”一代人。
  但是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亲朋至好总想一睹该钱的风采。张叔驯想了一个办法,请翻铸高手仿制了一枚,以代真品,偶尔示人,足炫法眼,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个秘密。这就是张叔驯后来带到美国去的珍钱中,为什么会有两枚“大齐通宝”的原因。这个谜底直到1980年代,才被马定祥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揭开。11
    第一个古泉学社的创办人
  张叔驯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不是那种只知道把藏品深藏秘锁的传统藏家。他性格活泼,喜欢与外界交往,除了极个别藏品外,他并不保守。他不仅朋友多,还是泉币组织的发起人和积极组织者。
  早在1926年9月,张叔驯就邀请泉币收藏爱好者程文龙等人,创办过一个古泉学社,这是中国第一个钱币学研究团体,同时还创办了《古泉杂志》(1927年),是我国正式出版的最早的钱币专业杂志。
  这个古泉学社以阐明古泉学识,订正旧说,鉴定真赝,辨别时代,参考制作,启人好尚之心为宗旨,凡有志古泉学者,不分国界,经社员二人以上介绍均可入会。
  这个学社拥有绝对强大的阵容,囊括了当时中国泉学研究的所有权威人士,其中有不少都是名重一时的大收藏家和大学问家,他们是:龚心钊、张叔驯、邓秋枚、张絅伯、程文龙、郑家相(以上是鉴定员);方若、周仲芬、宝熙、陶心如、罗振玉、杨肃谷、陈叔通、张丹斧、朱峻夫、王朴全、宣愚公、蒋坚志、李国松、范兆经、范兆昌、方地山、余艇生、翁友三、郑希亮、周书、刘晦之、蒋伯埙、顾震福、朗悟、袁克文(以上是评议员);董康、王荫嘉、邓秋枚、张翼成、程文龙(以上是编辑员)。学社的理事是张叔驯和程文龙。这个名单并不是张叔驯邀请和指定的,而是学社的社员选举出来的,可知学社社员的范围还远不止这些。
  他们这个团体中,博学鸿儒大有人在。宝熙是满清皇族之后,在晚清朝廷中任过职,素以收藏古物出名,是北京琉璃厂和天津劝业场的常客,还是上海博物馆老馆长徐森玉先生的老师;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二儿子,世称“皇二子”,清末四大公子之一,以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著名,其收藏古钱、古书和邮票久负盛名;龚心钊、刘晦之、李国松都是安徽籍的银行家兼大收藏家,李国松是李鸿章的侄孙(李鹤章的孙子),刘晦之是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儿子,龚心钊是合肥望族之后,他们的收藏在民国收藏史上很有名气,也都出版过各种收藏目录;方地山、罗振玉、董康、邓秋枚、陈叔通等人不仅收藏古钱,还是著名的藏书家;张絅伯、郑家相、王荫嘉、张翼成、张丹斧、程文龙都是泉界著名人士……这样一个阵容,无疑是中国最高层次的泉学学术团体,代表了当时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9。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6)
学社的社址在上海贝勒路口蒲柏路(今黄陂南路口太仓路)鸿仪里2号(现在旧房已拆,变成新天地的一部分了)。他们于每个月的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日下午来此聚会,共同欣赏和研究各自新的藏品,切磋学问,考证真伪。该社在每月的第一周周日还召开展览会,将各家提供的藏品分卖品和非卖品两类陈列,为大家相互间的交换提供方便。
  该社出版的《古泉杂志》于1927年5月刊行,分为两种印刷版本,一种是宣纸印制的线装本,一种是普通的平装本。第一期上除了刊载了一些“空手布”、“尖首布”、“方足布”、“圆足布”和圆钱的珍品拓片外,还刊载了翁宜泉《校洪志》、金砚云的《古泉考》、刘燕庭的《嘉荫槪姹省贰⒊涛馊摹豆湃蟆贰⑼跻窦蔚摹度!贰⒌饲锩兜摹斗缬曷ヒ烊悸肌返任恼拢褂姓攀逖钡摹镀胝恕罚ǘ颍
  但是不晓得怎么回事,这份印制考究、内容扎实、在国内属于填补空白的泉学杂志,仅出版了一期就没有声息了(上海图书馆编目部大概犯了一个错误,只因为该刊是线装形式,就归入了线装书,其实这是一份期刊,应当归类在期刊类,尽管只出版了一期)。
  10年后,到了1936年,随着中国泉学热潮的逐渐高涨,大家深感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泉币组织,并出版定期刊物。张叔驯、丁福保、叶恭绰等人又蠢蠢欲动了,于是重起炉灶,发起成立了中国古泉学会,张叔驯任副会长,第二年改选为会长,并创刊《古泉学》季刊。可惜这次寿命又不长,杂志只出版了5期又没有声息了。
  1937年春天,张叔驯、陈仁涛、王荫嘉等人心犹不死,又要成立泉币学会了。为此张叔驯曾亲到苏州王荫嘉先生家里访谈,请其出山,常驻上海,由其专管泉币学社和刊物的出版之事,所有费用,由张叔驯和陈仁涛二人包揽。他们计划由两人各出一万大洋,重新开张,而且,连学社的房子也准备好了,就在张叔驯淮海中路1726号的花园里,是他家主楼旁边的一个小楼。
  这个新的泉学组织的主要发起人会议都开过了,有丁福保、叶恭绰、王荫嘉等人参加。不料正在他积极为这第三个泉币学社的诞生积极奔走时,抗战爆发了。“八一三”战火冲天而起,打破了文人学子的尚古美梦。很快,张叔驯一家与他的堂叔张静江一家,都到香港去了,后来又去了瑞士和美国,这个还没来得及正式诞生的新的泉币学会,只能半途夭折了。
  另外,他的钱币活动不仅在国内,1935~1936年间,他还加入了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并担任了组织委员,同时还是美国钱币学会的会员。据上海《晶报》载,20世纪20年代末张叔驯还曾应日本古泉界的朋友邀请出访日本,并在日本作学术交流,在当时日本古泉界引起巨大凡响。他还是日本东洋货币协会特别赞助会员。30年代中期,日本著名钱币收藏家来沪访问,如平尾聚泉、三香上哉,在沪期间都与张叔驯作了愉快的交流。
  可见张叔驯在中国泉币收藏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自己收罗宏富,而且注重考证和交流,前两个泉币学组织,他都是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1940年,中国第三个泉币学组织“中国泉币学社”在上海成立时,尽管他人在美国,还是作为赞助会员,为学会出了力。
  他曾著有《齐斋泉乘》一书,记载了他对他的宝贝钱币的考证功夫,可惜未及出版,仅在《古泉杂志》和《古泉学》杂志上刊出数则。抗战爆发后,他们全家避往海外了,这部书稿不知最终流落何方。
    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
  跟他的父亲一样,张叔驯的收藏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古钱以外,古玉、铜镜、古籍善本书也都是他的收藏门类,在海外有很大知名度。可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其他方面的收藏一直不被国人所知。直到2001年,他的儿子张南琛先生重返上海,向人们谈及诸多往事,并在朋友的要求下,带来了其父有关生平资料和部分藏品照片,其父作为大收藏家的全貌,才渐渐露出庐山真面目。
   。 想看书来

9。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7)
1935年,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在伦敦皇家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综合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展品有青铜器、瓷器、玉器、字画、家具等文物,参办的单位包括国内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古物陈列所、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可是这些单位的古玉收藏都不能跟张叔驯相比,在这个时候,展览筹备委员会就向张叔驯个人商借了65件古玉藏品,还有两件琥珀藏品。他是当时唯一一位被故宫博物院借用藏品的个人。
  据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筹备委员会编辑的《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一书介绍,展览会借用张叔驯的藏品中有:河南彰德府安阳出土的玉箭头、玉刀头、玉象头、戴面具玉人、玉螳螂、玉盘兽、圆身玉虎、圆身玉兽头等;河南洛阳出土的玉龟、玉雁、玉鸟、玉龙璜、玉人头、玉镜等;洛阳金村出土的镂空花龙头玉带钩、满花玉剑把、玉盘龙佩、阴文花玉蝉等,以及安徽寿州和老虎山出土的八字玉璜、细花玉蝉、玉全形立人、玉绞丝双龙头、镂空细花叶形玉刀柄、镂空龙纹花圆片玉等等。
  这当然只是他的古玉收藏的一部分,无疑是国家级的文物。尽管张叔驯没有留下全部的目录,以至于我们今天仍无法看清他古玉收藏的全貌。但是从那次著名的展览会留下的记录上,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张叔驯的这一部分古玉收藏的质量。那是一批雕琢精细、形制华美的上古时代的玉器,有的是挂件,有的是摆设,有的可能还有实用功能。外观多为生动的动物造型,有张牙舞爪的龙,有鼻勾变形的老鹰,有羽翼丰满、长尾如云的凤凰,从中可以窥见古代贵族高雅的审美意趣,和刻工高超的雕刻技艺,是一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就是拿到现在来看,其造型的创意也不比那些获奖作品差。
  后来这批古玉被欧美几个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其中有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州博物馆、克里夫兰州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些古玉的价格自然是不菲的。抗战中,当他们一家侨居美国的时候,张叔驯曾用一块古玉换了一辆凯迪拉克轿车,这在当时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或许是抗战的缘故,身在异域的张叔驯失去了国内产业的经济支持,在经济情况发生问题的时候,只得靠出卖他的部分收藏维持一家的生活。
  他对中国古玉作过系统的研究,写过心得。他原先计划写一部《张氏玉谱》,已经写好了自序,可惜我们目前只能看到这篇自序,而没能看到全稿。全稿或许在美国哪个收藏了他的宝贝古玉的博物馆里;或许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他根本无法写完。那篇序言他写得很用心,记叙了玉石在古代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沿革过程,文笔优雅酣畅,亦可见其古文功底之深。他在《张氏玉谱·自序》中说:
  玉于人类,上承石器,下启金属。其产处本少,沿用者遂寡。世界各国,仅我国用此最广且久,故治玉说,必自我国始。“因史籍推究沿革,凭制作确定年代,据实物引为绳墨,庶免皮相之讥。”当部落疆域未分之际,战争方盛,各以武力相尚,利玉坚固,可造兵器,而珍贵难得,惟矢簇斧钺之属,间有引用。此其类一。迨人类演进,金属发明,玉石不足与比利,军旅武器,金质是替。时承久战之后,人心厌乱已极,据一地、王一国者,倡偃武修文,以迎合当时社会人民心理,所趋为建树社稷基础。礼天瑞人之器,纪胜表功之物,黄琮苍璧、青圭赤璋,皆时所珍贵,咸琢自宝玉。此其类二。及文化渐趋昌盛,社会渐趋繁复,人日就奢华,凡所以美观瞻充装饰者,惟玉是用。穷工巧琢,精益求精,自君王贵族,逮妇孺庶人,相以怀玉为宝,多佩为荣。珩璜??,秩名弥多。此其类三。古代人死时,俗以物以殉,就死者生时日用所喜,百物俱举,甚之则特选专器,若涂车刍灵之彩,凡此各器,名曰明器,玉与非玉掺杂互用。此其类四。综兹四类,独分三期,兵器最古,属第一期。礼器次之,属第二期。配饰又次之,属第三期。明器为古今俱有,三期兼备。考我国行用玉器,期间自三代迄汉初,以战国而最盛行,何故焉?此汉后而渐废损,其厥实以汉前交通未便,玉?求原不易,精工多而美玉少,故成器必精。质美者,工尤佞屣,尤为时所重。待传之今日者,得母不为今所更重!及秦大火焚书,古技书,数千年艺术精华殆。汉初流传上落辰星,坠凤轫璋,何不啻什一。而时又交通渐开,玉之原料开发日多,但已乏巧工,遂失精雕。玉而弗琢,诚何异南山之圆石?以工拙见弃人用,理所当然。是为我国用玉沿革之事,实历史治玉说者,若再能藉史籍掺定名称,???确定时代,据实物引为绳墨,依出处断定产原,庶几优劣斯分,用度可范,而定名立说,不致有皮相之讥乎!”
  

9。中国古钱币大王张叔驯(8)
从中可知他对古玉的研究是很有见地的,不仅指出了古人使用玉器的起源,古玉的四大门类(四种用途),还分析了汉代以后古玉精品渐少的原因,结论是很有见地的。可见他每收藏一类藏品,都是很用心研究的,并不是随便玩玩而已。
  抗战中他到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