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风波-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国的军队本就不是唐军的对手,加上乘其不备,唐军攻击奏效,石国的军队乱成一团,很快就被唐军击垮。

    高仙芝俘虏石国部众,随后他纵兵杀掠,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肯放过。这次行动,高仙芝共获石国的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余口马杂货等不计其数,统统成了他的家财。

    捞到了大量财富,高仙芝还不满足,从石国回军的途中,又诬蔑突骑施反叛,攻打了突骑施。

    突骑施与石国一样,也是当时西域各国中与唐朝关系最亲密的国家之一。突骑施当然不是唐军的对手,加之仓促应战,当然抵挡不住唐军的攻击,一触即溃,高仙芝俘虏了国王移拨可汗。

    于是,高仙芝便向唐玄宗上奏折,称平灭了石国和突骑施,向朝廷报功。天宝十年正月二十四日,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

    此前那俱车鼻施已经被段秀实所杀,没有进长安西北面的开远门。唐玄宗在华清宫,不便招见这些国王,立即下令将他们押入大牢,交刑部审理。

    高仙芝怕移拨可汗说出实情,向唐玄宗上奏:“启奏皇上,突骑施可汗移拨,竟敢与我们大唐军队对阵,而且伤了很多我们的军士,为了杀一儆百。臣认为必须立即处斩。”

    唐玄宗见到高仙芝一下子送来了这多小国的国王进京,非常高兴,立即准奏。同时唐玄宗以高仙芝功勋卓著为由,加授他开府仪同三司②。

    石国与突骑施的被攻打,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唐军因此大肆镇压,被害者除石国的老弱之外,多为在石国贸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

    这些人在经商方面很有影响,不长时间,真实情况就传到了长安。唐玄宗识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细,知道他得了很多的钱财,本来应该教训他的,最起码也要没收他的获得的财富。

    但他迁就了高仙芝,没有治他的罪。所以高仙芝及其部下虽有灭国之功,但却没有得到封王的重赏。

    但是他的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唐朝和西域各国的关系,从而导致边疆出现不稳定的局面。

    唐玄宗也意识到了,高仙芝的政策已经损害了边疆地区的安宁,对唐朝不利,欲将其调离西域。让御史台核对高仙芝的罪责,起草圣旨。

    御史中丞裴周南上奏,认为西域的周边小国与唐朝的敌对已经形成,只有将错就错,让高仙芝以武力镇压,安静下来后,再撤换他,效果会好些。如果此时换帅,虽然有缓和边疆局势的作用,但也有向小国示弱的嫌疑。唐玄宗觉得有理,当即准奏,让高仙芝继续留在安西。

    由于高仙芝的一系列的错误行为,使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西域的那些小国并没有诚服。”

    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远恩逃到诸胡部落,将高仙芝欺诱贪暴之事遍告诸胡昭武。诸胡部落大怒,就暗中联合大食国欲共攻安西四镇。大食遂以此为借口,实施其扩张计划,进军西域小国。

    高仙芝获知此事后,心中不安,大食国不比小国,兵强马壮,如果与唐朝对抗或许有所不及,但安西四镇的兵力肯定敌不过大食国。他一边加强军备,准备迎击大食的进攻。一边侦察、收集大食国的情报。

第五十二章 杨钊犯忌请求改姓名 仙芝好战兵败怛罗斯(五)() 
石国王子远恩哭诉于大食,大食的阿拔斯国王也称黑衣大食,接待了远恩,他们正想向东扩张,有这样的好机会,不能不利用。阿拔斯立即对石国王子许诺,大食军队已经做好准备,捕捉战机,在有利的时候,袭击唐朝安西四镇,为他报仇。

    高仙芝得知后,与封常清、段秀实商议,封常清说道:“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趁其不备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打痛了他们,就不敢贸然进攻我国的边境了。”段秀实说道:“大食强大,单靠安西的兵恐难打胜。元帅要强攻,就得争取朝廷增兵。”

    高仙芝采纳了封常清的建议,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他立即上奏,唐玄宗接到高仙芝的奏折,看过之后对大食的扩张十分气愤。立即批准了他的计划,但没有唐军增援,要他调动附属国的军队,全面击退大食的蚕食。接到圣旨,高仙芝率领李嗣业、段秀实等大将,及正规军两万,加上拔汗那盟军和葛逻禄部军队各五千人,攻击大食。

    唐朝要在中亚树立霸权就必须击败大食国,而大食国已经崛起,要完全控制中亚地区,也要树立军威。这是一个传统的强国与一个新兴的强国之间的战争,为了建立霸主地位,就必须击败对方的挑战。

    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对双方来说,都是只能胜不能败的。如果一方落败,将失去对西域小国的控制,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唐朝主将高仙芝,具有山地作战的经验,副将李嗣业勇猛异常,别将段秀实足智多谋。但高仙芝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想以不足唐朝二十分之一的军队,打败正在掘起的大食国,多少有些轻敌。

    虽然在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但不作全国性动员,单凭高仙芝区区三万军队,就发起进攻,完全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勇猛无畏重装骑兵带领轻装步兵,冲击敌军阵地,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掩护军队冲锋。这种战法就象二战时期的炮火掩护,坦克冲击,步兵掩护跟进的战术一样。攻击有序,配合默契,一举能够完全击溃对方。

    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重甲骑兵使用马槊,兵器长,有效攻击距离远。横刀短,便于近身肉搏。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

    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减轻了许多,而防御能力却有所提升。

    唐军的抛射兵器弩,是当时最先进的远程打击兵器。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

    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畜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反骑兵军团”的威力。

    高仙芝之所以敢大胆进攻,依赖的就是唐军的战斗力,几次远程攻击的成功也使他自信加大。但大食国不同于西域小国,他们的步兵列阵之时用长矛配盾牌,是传统的装备。大食国的大马士革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锋锐无比。当时就享有盛名,唐杜甫就在《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里面称赞阿拉伯刀“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

    大食国骑兵的装备也是长矛加盾牌,并且装备弓箭。与唐朝相比,大食国的军力处于下风,唯一优势在于骑兵。阿拉伯马乃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再加上不亚于阿拉伯本土战士的宗教狂热,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大食国骑兵主要是轻骑,虽然盔甲较差,但保证了机动性。其武器包括弓箭、长矛、剑等,锋利无比,很适合马上作战。

    双方都是志在必得,但这是不对等的军事较量。唐军只动用了二十分之一的军队,而且深入腹地。大食国几乎是全国动员,倾所有军力进击唐军。

    三万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大食国七百余里,探知其怛罗斯城③只有少量军队防守。高仙芝命令,立即向怛罗斯城进军,想一举拿下这座空城,作为他们进军的桥头堡。

    唐军加速向怛罗斯城前进,大食国一直注视着高仙芝的军队,在接到唐军向怛罗城进军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其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领八千部队,日夜兼程,加上他们地形熟,抢先驻守了怛逻斯城中。

    七月份高仙芝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唐军到达城池时,已经不是一座空城了,对方早有准备。高仙芝虽然出乎意外,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顾军士的疲惫,立即发起攻击,遭到了大食军队的顽强抵抗。

    段秀实建议撤军,高仙芝说道:“敌人只有八千军队,能坚守几日,加紧攻击一举拿下坦罗斯。”组织军队开始围攻怛罗斯城,李嗣业手舞陌刀,冲向城门。塞义德?本?侯梅德在城楼上从容镇静,指挥军队用弓箭阻击。

    唐军在城边建立起驽箭阵地,伏远驽、角弓驽等远程打击武器,射程远,攻击力强,大食兵士纷纷坠下。守将塞义德?亲自在城楼上督战,加强防守,不顾军士的伤亡,严令军士射击,阻止唐军冲锋,虽然伤亡巨大,但保住了城池不失。

    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大食元帅艾布?穆斯林赢得时间,亲自带领两万精兵赶往怛罗斯构筑工事准备大战。同时命令部将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以及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各带一万人也迅速赶往怛罗斯城。

    五万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即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

    大食国的军队从数量和气势上都超过了唐军,而唐军在战斗力上占有上风。如果正规决战,谁胜谁负还很难说。但唐朝的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叛变,唐军阵脚顿时大乱。

    大食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续攻城五天的唐军,此时已经疲惫不堪,在内外夹击之下,再也支撑不住。

    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兵逃跑,段秀实当面斥责这种行为是“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高仙芝提枪上马,冲向敌军。其时唐军在大食联军的冲击下,已经溃不成军。高仙芝浴血奋战,但阵营已乱,无法组织有效抵抗。军队被冲散,他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

    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

    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赶到,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好在大食国的军队没有穷追猛打,唐军逃脱。

    高仙芝一人一骑向龟兹狂奔,途中碰上了李嗣业和段秀实,会合之后,立即收拢残兵,重新整顿兵马,逃回安西。清点人马,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所有重装备都丢弃在战场上,车驽无一部回还。

    注①:唐朝时期地名,现今的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

    注②:唐朝官衔名称,从一品。

    注③:唐朝时期地名,现今的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

第五十三章 夷陵挂牌平地起纷争 排教求和两派签契约(一)() 
骢马陌刀进如墙,西出险关征疆场。

    罗斯大战风扫地,沙尘满身心恨长。

    回到龟兹之后,高仙芝愁眉不展,封常清来到他的身边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元帅不要放在心上。向皇上上奏,整顿军马,增加兵力再来一次反击。有了这次经验,一定能击败大食国。”

    高仙芝说道:“我是不甘心,眼看就要胜利了,却功亏一篑。大食国的军队,虽然强悍,但并没有车驽、伏远驽等重武器,无法与我军的装备抗衡。这次兵败与气候有关,我们的军队没有水喝,战斗力下降。如果补给及时,不会败得这样惨。如果朝廷不拨钱粮,安西军短时间缓不过气来。”

    封常清说道:“元帅上奏皇上,一定要注明原因。我军只是一支军队,而大食国是全国动员,实力对比本就不在一个档次。因此要上奏皇上,从陇佑朔方调兵来征讨大食国。如果能打败大食,就挽回了面子。”

    高仙芝说道:“奏折是要上报的,这个奏折就请你来写。”封常清说道:“我没有参加战斗,情况不清楚,不一定能写得准确。”高仙芝说道:“你请李嗣业和段秀实来协商一下,他们两人亲身经历了这场战役。仗虽然打败了,但也不能低估我们安西的军队,要让皇上看到我们永不言败的精神。”

    李嗣业和段秀实来到帅府,封常清说道:“元帅要向皇上上奏出征大食的奏折,你们说该如何写?”李嗣业说道:“不管怎么写,惨败的结果是抹去不了的,如果他们现在来进攻,我们安西军防御的能力都没有了,还是实报好,能争取朝廷及时补充军队。”

    封常清说道:“仗虽然打败了,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兵败不言败,再次进军大食国,彻底打败他们。我们安西军在皇上的心目中仍然有重要的位置。”段秀实说道:“这次西征大食国,吃了败仗,铩羽而归。我们的心里很不好受,高元帅也会受到影响。但是能不能再次开战,军士最有发言权。我们安西还有多少能出征的军队?高元帅即使要去复仇,但军队损失惨重,短时间恢复不了。再次出征只能喊喊口号,近期没有这个能力,只有放弃了。”

    高仙芝说道:“本帅虽然口口声声要去复仇,但我自己也知道,没有皇上的支持是没法进行的。打了败仗,必须向皇帝报告,上奏的奏折,一定要向皇上报告了兵败的经过。争取朝廷的调拨,重新壮大安西军。”

    唐玄宗正在与杨贵妃手谈,高力士将高仙芝的奏折递到他的手上。他随手放在一边,又拧起一颗棋子,双目注视着棋盘。高力士又将奏折拿起来递到唐玄宗的手上,接到奏折,唐玄宗看了高力士一眼。高力士说道:“启奏皇上,是高仙芝送来的,他出征大食国,大败而归。”

    唐玄宗放下棋子,翻开看后,十分恼火,大声说道:“传旨兵部,朕立即诏见河西节度使安思顺。”

    接到诏书,安思顺立即起程来到京城。与兵部尚书陈希烈一起进了皇宫,唐玄宗正与杨贵妃一起歌舞。两人不敢打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雅兴,在宫门外等候。安思顺对陈希烈说道:“边防上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败仗,国家的颜面全没了,我大唐威风扫地,可皇上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要挽回颜面,朝廷必须动员力量,集中兵力才行。可是皇上这样沉迷音乐,恐怕难以成行。”陈希烈说道:“贞观年间,如果边防吃了亏,太宗皇帝都是亲自征讨,不将敌人打扒下,决不回朝,才树立了国威。现在的皇上,只喜欢贵妃娘娘,江山社稷不大放在心上。等会上奏,你要注意皇上的态度,不要逆了他的心意。”

    一曲终了子后,唐玄宗在蓬来殿招见两人。礼仪过后唐玄宗说道:“高仙芝西征大食国,大败而归,大大的损害了我们大唐的威信。河西军是我大唐的主力之一,爱卿有何办法报这一箭之仇?”

    安思顺说道:“启奏皇上,高仙芝此次出征,三万军队只回来了几千人,几乎全军覆没。安西军损失八成,需要补充。单独依靠河西军,只能防守,没有能力进攻。如果从其他军镇调集五万大军,加上河西军。臣愿做马前卒,统兵十万大军西征,教训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大食人。”

    唐玄宗说道:“朕很想西征,但东北的契丹和奚人联手对付大唐,战事不断,西南的吐蕃也在对抗大唐,要抽调五万军队很难。现在边疆都不安宁,军费年年增长,林甫上奏,现在的国库只能维持朝廷的运转,没有钱打仗。爱卿认为该如何处置,高仙芝还能不能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

    安思顺看了陈希烈一眼,想起他刚才说的话。迟疑一下说道:“臣上奏撤销高仙芝安西大都督的头衔,调到京城,担任右金吾大将军。推荐王正见担任安西大都督,此人老成持重,防守上有一套,是最好人选。”“准奏。”唐玄宗对陈希烈说道:“兵部拟旨,调高仙芝入京,王正见主政安西。”说完起身去了后宫。不一会,宫殿中又响起了音乐。陈希烈望着后宫摇了摇头便与安思顺一起出了蓬来殿。

    王正见担任安西大都督、安西四镇节度使之后,他立足防守,不主动出击。虽然没有大的过失,但由于他年高体弱,加上兵员损失惨重,一时之间弥补不起来。没有能力重新塑造大唐军队的昔日威风,唐朝在西域的地位一落千丈。而整个国家也在发生变化,民间为了争夺利益,纷争也在不断加大。

    徐家码头的比试已经结束,范天云为方宝成的威势所慑,知道强争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